失智照顧孤獨死悠哉日記讀冊選讀巴奈回家女人節哈佛媽媽東立新番AI工作術BL我們的勞力事這輩子賺多少才夠哥布林模式布蘭登山德森零內耗溝通
放入購物車

走過人生關卡:生命的大智慧(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王邦雄

出版社: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4-01-24

ISBN/ISSN:9789866513947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192

書況:良好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放入購物車
文字字級

人生的希望在人的心靈,人生的難題在人的血氣,人活一生是揹負自己走天涯。會把我們卡住的是人的形氣物欲,引領我們走過關卡的是價值心靈的責任感及理想性,有此體悟就能走過人生的關卡,而不被自己卡住。

《走過人生關卡》是王邦雄教授對人生必經過程的諸多觸動與感懷。首先,依孔子「君子有三戒」來解讀人生的三大難關:少年血氣未定的成長關、中年血氣方剛的事業關,以及老年血氣已衰的休閒關。跳開棄才逸氣的陷阱,化掉優越感英雄氣的傲慢,才學志氣兼修,從貼近生活的觀點,引導我們如何透過修持自身來「過關」。
而在立足人間與行走人間的過程中,還必須突破人間兩大關:自我的「命」與天下的「義」。依莊子「天下有大戒二」來講述人世中許多「不可解」與「無所逃」的難關,提醒我們如何在紅塵顛簸中安之若命,不傷感也不抗拒,當下認了不可解的「命」,也直下承擔無所逃的「義」。
此外,更論及每個人都將遭遇的「生死大關」。自儒道兩家的思想理路中,提煉出「飛越生死大關」的智慧:儒家不死之道在「生生」,道家不死之道在「不生」,由此歸結出「生死兩安心之道」,為人生的終程,開創上達天命的終極歸宿。末了以開闊的「天眼」來觀照生命的實相,將人生三大關、人間兩大關及生死大關給出合理的解釋,來釋放自家的心靈,實現情意與理想的生命價值。最終回歸本書的初衷:「自我的重新探索」。
附錄「人生對話」亦對現實人生提出諸多疑問,並以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與價值觀為之解惑,引領生命在走過的同時解開,在解開的同時飛越,而自我的價值,也將在走過、解開與飛越的同時,得到充盡的實現。
本書首度於民國八十一年以《人生關卡》書名出版,經歷時空淬鍊,二十多年後的今日,仍是我們自我省思的參照點,不僅是一本討論生命學問的經典論述,更是呈現生命優美情調的抒情傑作。




作者簡介:

王邦雄∥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文化大學哲學碩士及博士,榮獲國家文學博士學位。曾任鵝湖月刊社社長、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所教授、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所教授暨哲研所教授、所長,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榮譽教授。著作等身,包括:《韓非子的哲學》、《老子的哲學》、《儒道之間》、《中國哲學論集》、《緣與命》、《老子道德經的現代解讀》、《老子十二講》、《莊子內七篇.外秋水.雜天下的現代解讀》等書,其中《道家思想經典文論:當代新道家的生命進路》於立緒文化出版。



推薦序
導讀

  在人間行走了半世紀的長途,不喜也不慣擺出說教的架勢,教了二、三十年書,不過做學生的朋友而已,更貼切的說,陪他們走過人生的關卡,在承受考驗的關鍵性時刻,守在身邊護持,如是浪漫少年,面對難關,也可以過關,而不被卡住了。

  每一個人的一生,都通過自己獨特的形式,在人生舞台演出,並相互印證,彼此分享。一方面我們都是獨一無二,開發自己的創意與風格,另一方面我們又可以相知交感,體會親人友朋的夢想與抱憾。所以,人生路上沒有什麼權威專家,只有認真實踐的行者。

  「人生關卡」系列,是自家從一十五到五十一...
顯示全部內容
作者序
新版自序/王邦雄

  《人生關卡》是二十年前一系列演講的文字呈現,為了保留現場的氛圍,未經修飾與增補,即以素樸面貌與讀者見面。今書舖上久已不見此書的身影,承立緒出版社的道義支持,稍作潤飾與修補,而以《走過人生關卡》新版刊行。趁校對之便,重讀此書,感觸仍深,雖二十年過去了,人物幾經來去起落,人間多少聚散離合,而人生依舊在「過關」與被「卡住」間擺盪。

  加上「走過」二字,意謂由靜態的現象描述,推向動態的價值追尋,關卡總等在那裡,問題是,要如何走過?能帶我們過關的生命主體的心靈,會把我們卡住的則是形氣...
顯示全部內容
目錄
新版自序
導讀 人生關卡
1走過人生的關卡
人生的關卡來自人的自己
人生有三關——君子有三戒
修行過三關
用天眼看世界
2立足人間與行走人間
人生而為人,就當在人間做人
人間兩大關——自我的「命」與天下的「義」
修行過二關
魚相忘於江湖,人相忘於道術
3飛越生死大關
走在生死長廊間
生死何以是大關:死亡一如黑洞
儒家不死之道在「生生」
道家不死之道在「不生」
生死兩安心之道
4自我的重新探索
人生靠道行
自我的三個身分
自我的修行養成
自我成長的進程
「命」往「緣」中「運」,「緣」守「命」中「分」
附錄 人生對話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推薦序
作者序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