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聽了相同的故事,每個人的體驗,也都大為不同。--德國浪漫派詩人諾瓦力斯(Novalis)某天,我讀了一本書,我的一生從此轉變。即使我才展開第一頁,它的強烈衝擊,仍深深打動了我。書本擱在書桌上,而我就坐在桌前讀它,但我察覺自己的軀殼脫離了,從坐椅上被抽離開來。
儘管我感覺到自個已經分裂,但我整個人,卻還是完好如常,這本書不單單對我的靈魂起了作用,對我的各方面也都產生影響力。這股強大的力量,從書頁中衝出一道強光,照亮了我的臉龐。那炙熱的白光,不僅迷惑了我的思維,但卻也令我的心智豁然開朗。
身處此等亮光中,我也許得以重鑄自我,也可能迷失方向;在這道光線中,我已然領受到以往不曾察知的影子,並伸開雙臂擁抱它。我坐在桌旁翻著書頁,我並不太明白,自己所讀為何,但隨著書本一頁翻過一頁,讀著書上的文字,我的人生也隨之改變。對於降臨在眼前的每一樁事物,我可以說是毫無心理準備,覺得徬徨無助,因此,過了半晌,我轉開臉,彷彿是想要保護自己,免得受到書中澎湃而出的力量波及。我驚懼地發現,自己開始意識到,週遭的世界正經歷著徹頭徹尾的轉變,一種從來不曾體會過的孤寂突然降臨,彷彿我被困在一處人生地不熟、對當地風土民情語言也都一無所知的鄉村。
作者簡介:
奧罕‧帕慕克(Orhan Pamuk)
一九五二年出生於伊斯坦堡,就讀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並曾在紐約客居三年。自一九七四開始創作生涯,至今從未間斷。
帕慕克在一個文學家庭中成長,他的祖父在凱莫爾時代建造國有鐵路累積的財富,讓他父親可以盡情沉盡在文學的天地間,成為一位土耳其的法文詩翻譯家。
生長於文化交融的之地,養成他不對任何問題預設立場,一如他的學習過程;他在七歲與二十一歲時兩度考慮成為一位畫家,並試著模仿鄂圖曼伊斯蘭的細密畫。他曾經在紐約生活三年,只為了在如同伊斯坦堡般文化交匯的西方城市漫步街頭。他數度在伊斯坦堡科技大學建築系唸書,卻在伊斯坦堡大學新聞研究所畢業。
約翰‧厄普戴克將他與普魯斯特相提並論,而他的歷史小說被被認為與湯瑪斯‧曼的小說一樣富涵音樂性;除此,他也常被書評家拿來跟卡爾維諾、安貝托‧艾可以及尤瑟娜(Marguerite Yoursenar,法蘭西學院第一位女院士,作品《哈德里安的回憶》等。)等傑出名家相評比,他自己也說他非常喜歡尤瑟娜,她的傑出散文所呈現的調性與語言都是帕慕克所運用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