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冊選讀房慧真長照動不動發脾氣AI五十強多巴胺國度大塊商業展賣故事的人萬曆十五年東野圭吾黃色臉孔雲端封建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臺灣路上買房人生課引路人
暫不供貨

聖母峰之死(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強.克拉庫爾|譯者:宋碧雲、林曉欽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4-08-06

ISBN/ISSN:9789866179792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36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 《阿拉斯加之死》作者強.克拉庫爾傳奇名作,讓世人重新評價登山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
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1996年5月,尼泊爾放寬聖母峰登山人數的限制,世界最高峰迎來史上最熱鬧的登山季。全年孤寒的山谷,一口氣湧入上百名雄心勃勃的登山者及雪巴。聖母峰毒藥般的魔力,吸引了全球各種野心、幻想、國家期待,以及商業企圖。

5月10日,全年吹襲著聖母峰的狂風停了,天空一片湛藍,一絲風也沒有,登山者夢寐以求的「窗口」打開了,山神彷彿拿出了獎牌向所有人招手。四號營中,34人於午夜出發攻頂。但等著他們的,不但有全年最適合攻頂的天氣,還有聖母峰史上最嚴重的塞車,以及鬼魅般默默來襲的暴風雪。攻頂的安全時限早已過去,大部分攻頂者卻還被困在氧氣稀薄的「死亡地帶」,當山神收回獎牌,最頂尖的嚮導連自己的命都救不了……

在這場奪走十二條人命的山難中,傳奇登山家暨暢銷作家強.克拉庫爾,正是成功登頂的倖存者之一。他抱著強烈自責回溯整場山難,以分鐘為單位,試圖一層層挖開生死謎團:在山難發生前,誰嗅出了危機?最謹慎老練的嚮導為何無視危險,帶領客戶一步步走入死亡陷阱?成功逃過一劫的人,又是做了什麼決定救了自己一命?當作者不停逼自己及倖存者回想山上發生的一切,挖出一件件看似微小但影響重大的細節,剖析每個人的作為,我們發現,真相往往深埋在表面事實下方兩三層。

本書一出版,便登上美國《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十多年也來一直暢銷不輟,引發無數網路討論,甚至帶動八本相關書籍出版、兩部相關電影拍攝。原因便在於,作者不僅試圖揭開山難真相,更以文學筆力帶領讀者重新認識登山,理解登山者為何執著把自己丟入險境。登頂的意義、登山的價值,就在死神的一秒秒逼近中顯現。

聖母峰上的每具白骨,都代表一個夢想的蒸發,一場勇氣的掙扎。作者雖然沒能透過寫作獲得平靜,卻也成功完成招魂,讓全球讀者記住那些奮不顧身的夢想家,以及無數慷慨助人、自我犧牲的英雄身影。

這部「登山文學」,卻不只是「災難紀實報導」而已,它包含了倫理辯證、生死凝視,包含了恐懼與希望──正如每個人的生命,都曾到達過空氣稀薄處,而這本書,或許可當做那一瓶備用氧氣。──劉梓潔

(本書於1998年曾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書名《巔峰》,本版新增一篇作者後記)

作者簡介:

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 ,1954年生,八歲在父親的帶領下登山,大學畢業後以木工及捕魚維生,一存到旅費,便出發登山,屢次挑戰艱難路線。生命中有二十多年以登山為中心,之後投入寫作,1996年以《阿拉斯加之死》成為全球頂尖探險作家,同年前往聖母峰登山,報導聖母峰商業化的問題及爭議,卻意外碰上暴風雪,親身經歷聖母峰史上最大的山難(直到2014年雪崩意外)。

他以這場山難寫成分析報導,贏得美國「國家雜誌獎」。之後擴大寫成《聖母峰之死》一書,不但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第一名,也當選當年《時代》雜誌的年度最佳選書、入圍普立茲獎。

1998年,為紀念死難山友,他捐出《聖母峰之死》版稅,成立「聖母96年紀念基金」(Everest '96 Memorial Fund),提供喜馬拉雅山區居民人道援助,並協助保存自然環境、推動兒童教育等。至2012年為止,該基金共捐出170萬美金。

文章見於《戶外》《GQ》《國家地理》《滾石》《建築文摘》《花花公子》《紐約客》《紐約時報》等刊物。

除《阿拉斯加之死》《聖母峰之死》,還著有《艾格之夢》(Eiger Dreams)、《天堂的旗幟下》(Under the Banner of Heaven)《三杯騙局》(Three Cups of Deceit)等書。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時代》雜誌年度最佳選書名人推薦:吳夏雄(台灣山岳雜誌總編輯)

連志展(歐都納全球14座八千探險計畫專案執行)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

詹偉雄(作家)

劉梓潔(作家)

媒體推薦:他的報導考證嚴謹、鋪陳精巧。他的敘事步步進逼,全然不同於緩慢的遠征。但或許克拉庫爾最大的成就,是他招回了這場暴風雪的死者靈魂,是他用清明的眼睛和無比逼近的距離,重現暴風雪的影響和後果。──《紐約時報》書評

這是近年來最多人閱讀的登山書,深深影響了我們對極限探險的看法。──《國家地理雜誌》

在這本令人心驚膽跳的書...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第一章

聖母峰頂 1996年5月10日 海拔8,848公尺

這些巍峨高峰的上半部彷彿劃出一條警戒線,誰也越不過。癥結在於,到了海拔七千六百公尺以上,低氣壓對人體的影響極為劇烈,根本不可能進行真正艱困的登山活動,一場輕微的暴風雪就可能帶來致命的後果,唯有最完美的氣候和積雪情況能提供些微的成功機會,而在攀登的最後階段誰也不可能挑日子……

不,聖母峰在一開始沒讓人輕易得逞,這並不足為怪。說真的,聖母峰若輕易投降才叫人吃驚,而且將非常可悲,有失大山風範。也許我們有了冰爪和橡皮便鞋等優良新科技,有了長年以機械輕鬆征服...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為什麼要爬山?

劉梓潔/文

貼近生命消逝的謎團,偷瞄死亡的禁忌疆界,都令人血脈賁張。我堅信登山是偉大的活動,固有的危險非但無損其偉大,反而正是登山偉大的理由。

為什麼要爬山?

這是每個登山家、登山愛好者都曾自問、或被問到的問題。

我大學時參加登山社,輕鬆愜意地走過郊山山徑,挑戰過十多天的高山縱走,曾在冬季穿著冰爪踢著雪階前行,曾跟著老手學長溯勘高山溪流,也曾在倒木橫陳的中級山泥濘裡滑得稀巴爛,一直到近年,開始海外遠征:到尼泊爾的喜瑪拉雅山區、雲南的梅里雪山山區健行。

但是,為什麼要爬山?我仍無...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