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奈溫度的正義代謝解密AI智慧製造深夜食堂慷慨的感染力中年之路東京日日長照我不是想死京都我不做英雄進擊的巨人讀首詩新時代運動與自己和解
暫不供貨

永遠的戰爭(二手書贈品)

商品資料

作者:戴斯特.費爾金斯|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大家出版

出版日期:2018-02-07

ISBN/ISSN:9789866179396

語言:繁體中文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384

書況:普通

備註:無畫線註記

書況影片(商品之附件或贈品,請以書況影片為準)

暫不供貨
文字字級

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
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
人民、記者,乃至國際人士,要如何在黑暗中看見光明?

戰爭原本應是日常生活的例外。但在世紀交替的阿富汗與伊拉克,煙硝與殺戮、殘酷與荒謬就是日常。

這場戰爭彷彿沒有開始,也不會結束。它只是存在。存在每個白晝、每個夜裡。就在每個呼吸之間。當戰爭成為生活的全部,成為所有事物的同義詞,作為例外的、可能結束的戰爭其實從來沒有發生。在戰火之下的苦難大眾只能預見和今天一樣的明天,在戰地之外的人們看到的只是令人麻木無感的國際新聞。難道,唯有死者,才能看到一切終結?

自紐約世貿中心發生911恐怖攻擊事件,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對阿富汗、伊拉克發動反恐戰爭以來已經超過十餘年,西方各國以其自傲的軍事武力及民主政體干預他國內政,是否真的締造了區域和平與經濟穩定?

在美國與伊斯蘭世界之間,我們仍不見任何一方勝出,卻已然清楚誰是最大輸家。當炮火在人們日常居止的街巷間落下、多年鄰居在轉眼間以刀槍相向、反叛分子收編軍警單位公然綁架勒贖,人民要如何面對荒謬絕倫的處境?又如何在族群傾軋中建立國家未來?

戴斯特.費爾金斯是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他自1998年起深入阿富汗及伊拉克採訪觀察,並以此寫成本書。無論採訪對象是激烈反美的伊拉克反叛分子、為求家人溫飽而從軍的少年民兵,或是心力交瘁的美國軍官,費爾金斯從不妄加評斷。他跳脫政治局勢分析與褒貶功過,讓筆下的人物還原為「人」的真實血肉,重新在讀者眼前現身。

於是我們可以跟隨費爾金斯的文字在法魯賈的幽暗街道中行軍、看著阿富汗兒童在雷區中嬉戲、聽喀布爾飯店經理細數往日繁華,也旁觀各派人馬在敵我難辨中鬥狠耍詐、見識阿富汗軍官如何以「挖角」打贏不流血的戰役,甚至拜訪自殺炸彈客悲痛欲絕的家人。我們也走進巴格達的小學,目擊伊拉克人民進行第一次全國大選,儘管叛亂分子的炸彈就在隔街引爆,儘管投票即意味著未來幾個月隨時會送命,伊拉克人仍不願意放棄任何使國家更美好的一線希望。在阿富汗饑荒最嚴重的地區巴米揚,費爾金斯受到一戶人家熱情的款待,雖然下一餐還沒有著落,男主人仍殷切敦促費爾金斯吃下最後一塊麵餅。

也就在這本書中,費爾金斯寫下了這段話:

「多次踏上阿富汗國土,讓我逐漸愛上這個地方。為了這個國家的美麗和錯亂,也為該地人民面對瘋狂行徑時的寬宏大度。在工作中往往能目睹令人震驚的殘酷,而這裡的人民面對殘酷之淡然則更令人訝異。殘酷滲入生活每個角落,到了怵目驚心的程度。但他們內心深處仍保有溫情。」

有影子的地方必然有光。

費爾金斯的寫作像要守護一盞燭火,他用盡全力抵擋沙地吹來的橫風,只為照見漫漫黑夜中無數高貴而卑微、脆弱卻堅韌的靈魂。他脫離了戰地報導消費現實悲劇的倫理爭議與原罪,從全觀式的恢弘視野發掘戰火中的人性之光,令人汗顏自己對戰爭的認識是如此淺薄偏頗。那些與我們同樣渴求美好與良善生活的人們,儘管仍在家園的斷垣殘壁中舉步維艱,卻始終盼望國家、民族獲得比今日更美好的一日。

作者簡介:

戴斯特.費爾金斯Dexter Filkins

屢被新聞界譽為「這個世代最重要的戰地記者」。2009年以阿富汗及巴基斯坦的美軍戰地報導獲普立茲獎(共同獲獎)。2010年因揭發阿富汗戰爭內幕,獲得喬治.波爾克獎,並兩度獲頒美國海外記者俱樂部獎。費爾金斯自1998年起持續報導阿富汗與伊拉克境內的戰事。曾擔任《洛杉磯時報》新德里分社社長,也曾為《邁阿密信使報》執筆。2007-08年擔任哈佛大學卡爾人權政策中心研究員。2010年加入《紐約時報》,持續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等地進行採訪報導。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近期譯作包括《非洲:六十年的獨立史》、《意外的國度:蔣介石、美國、與近代台灣的形塑》、《臺灣農民運動與土地改革:1924-1951》、《1946:形塑現代世界的關鍵年》、《塞爾登先生的中國地圖:香料貿易、佚失的海圖與南中國海》、《湖南人與現代中國》、《太平天國之秋》、《戰後歐洲六十年:1945-2005》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林博文/專欄作家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張鐵志/作家、政治與文化評論家

劉必榮/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

羅世宏/中正大學傳播學系教授

蘭萱/廣播電視節目主持人

——共同推薦

★ 橫掃《時代雜誌》、《紐約時報》、《衛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波士頓環球報》及Amazon.com等重大媒體年度好書

★《紐約時報》年度暢銷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年度最佳非虛構作品

「《永遠的戰爭》是我讀過最好的戰地報導!本書描繪的戰場景象是如此細膩,四處是荒謬與令人心碎的片段,以及出人意表的英雄與反派。我們日...
顯示全部內容
章節試閱
昨天的敵人,今天的弟兄

阿富汗人的仗已打了二十三年之久,在美國加入戰場前,早已發展出一套精細規則,盡可能留下戰士性命,以便戰爭能永遠打下去。在阿富汗,戰爭往往像當場湊人組隊的籃球賽,下次上場不知自己會打哪一隊的聯賽。星期二,可能隸屬塔利班部隊,衝刺進入雷區。星期三,可能駐守在北方聯盟某個派系的檢查站裡。星期四,可能又回到塔利班陣營,拿起AK47步槍,承諾要永遠投身聖戰。在阿富汗,戰爭是嚴肅的事,但又不那麼嚴肅。戰爭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份工作。似乎只有平民是輸家。

戰役勝負往往不是取決於真槍實彈的廝...
顯示全部內容
推薦序
當戰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永遠的戰爭》 大家出版 余鎧瀚戰爭讓你想到什麼?槍火、軍隊、空襲下的無人街道、逃難者、流淚的母親?身處承平之世的我們都能意識到戰爭的代價有多麼龐大,那怎麼可能有一場戰爭是「永遠」的?然而,當戰爭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時,那感覺,可能比永遠更漫長。曾任《紐約時報》記者,現為《紐約客》撰稿人的戰地記者戴斯特.費爾金斯,在阿富汗與伊拉克駐紮已逾十年。有次上節目,脫口秀主持人調侃地問他:在戰地待那麼久,報導真有比來來去去、短暫停留的記者好到哪裡去嗎?費爾金斯當時選擇了苦笑不答。...
顯示全部內容
內容簡介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