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及幼兒園第一線教師、
《親子天下》人氣專欄「家有學前兒」作者李坤珊博士,
繼廣受讀者好評的《讓孩子安心做自己》後,獻給2~6歲學前兒的第二本貼心教養書!
教養,不只是陪伴而已。身為父母,我們有責任去引領、教導,給孩子永不放棄的信任與愛。
教養,不是去形塑一個完美小孩。我們能做的,是堅定的帶著孩子,一起走向那不確定的未來。
兼具理論與實務經驗的美國幼兒園教師李坤珊博士,繼廣受讀者好評的《讓孩子安心做自己》後,針對「家有學前兒」父母所面臨的種種困惑,再次透過她親眼所見、親身所感的細膩觀察,歷時兩年重新編輯、彙整的又一力作。
大人如何在愛與信任之中立下界線?師長如何在孩子天生的欲望與動機中啟動創造能量?由《親子天下》五年不墜的人氣專欄集結成書的《帶你長大》,透過幼教專家知性感性兼具的筆觸,幫助父母帶著一顆安定的心,領著寶貝跨出家的舒適圈、進入人際群體。將帶著你一起大手攜著寶貝的小手,走過比陪伴更多一點的「引領」心法。
隨著年齡漸長,寶寶的生活圈開始有了幼兒園,多了才藝班……,他們面對外在感到不安害怕,卻又不知如何清楚表達;大人不理解他們說不出口的無助與困難,往往以「又在鬧情緒」了一言以蔽之……真的是如此嗎?
《帶你長大》將帶你蹲下身,用幼兒的視角重新觀察這個世界、重新認識這群「小人兒」。透過「學校,是家的延長線」,本書引導父母為幼兒灌溉勇氣,面對外在世界;在「家,教會孩子生活」中,細訴如何為孩子打造一個「不必精打細算」的童年,從動機與孩子天生欲望著手,「從生活中培養創造力」不再是件遙不可及的事。而更重要的,當他們大喊「我不想睡」、「我不會,你來幫我」、「我不要,我要自己來」的當下,身為父母的你,是否真的「讀懂孩子的話」,了解孩子需求與盼望?
衷心推薦給:
家有2~6歲學前兒的父母必讀:從家庭到學校,大人若能織就一張安心網,幼兒就能放膽去探索。
對「愛」與「界限」難以拿捏的父母必讀:找到共識就事論事,用永不放棄的愛,讓規矩成就方圓。
努力想「聽懂童言童語」的父母必讀:當大人開始能讀懂孩子的話,我們才能進入他的內心世界。
作者簡介:
李坤珊
南依利諾大學幼兒教育博士,現任教於美國波士頓,育有一兒一女。她將幼兒發展和教育理論的專業知識,實踐在與幼兒日日相處的第一線工作上,近年來結合在理論與實踐上的經驗,為學校開創「融入與合作式」的雙語教學部門,她同時在美國波士頓教師訓練中心,教導專業的幼兒園教師,如何從幼兒的發展歷程和需求出發,給予孩子優質的學前教育。著有《讓孩子安心做自己》、《讓寶寶愛看書》、《小小愛書人》、《童書非童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好評推薦
親子書暢銷作家 小雨麻
硬漢爸爸、安佐的媽、美岱子等知名部落客 鼓掌推薦
名人推薦:好評推薦
親子書暢銷作家 小雨麻
硬漢爸爸、安佐的媽、美岱子等知名部落客 鼓掌推薦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1
請不要拿走我的小被被!
二○一一年的九月,離開了任教十年的學校,換了新環境,讓自己進入另一片天空,再重新出發!也就在那兒,我遇見了小分。
我還沒正式與五歲的他見面,就已經聽見來自四面八方、如浪潮般的好心提醒:
「只要有他在,教室就沒有一分鐘平靜!」
「只要他一出現,一群孩子就會緊跟著他!」
「他那條小毛毯,又破又臭,還每天都帶來學校!」
「你要想辦法,很堅定的告訴他的爸媽,毛毯不能再帶來了,都已經五歲了!」
對於新同事的好心預告,我是心存感激的!但在我心底,同時也迴盪著另一個聲音、另一個影像:「這可能是個具有天生領袖氣質的孩子,所以走到哪兒,都像塊磁鐵。而他應該是十分深情的孩子,所以那麼依戀著那條從一出生就在一起的小毛毯……」
開學後的第二個星期,我終於和小分見面了!
那天一早,八點四十分,一個滿頭捲髮的小男孩,像閃電般的出現在我眼前,兩手抱著一大團像是亂七八糟的毛線,瞪著大眼睛看我。而在他身後,有人叫著:「小分、小分別亂跑呀!」我有禮貌的自我介紹後,他就把那團毛線交給媽媽、跟她說再見。但在媽媽臨走前的一剎那,小分緊緊擁抱了那團亂毛線幾秒,然後才轉頭走進教室。從九月到今天,全班個頭最大的小分,每天都是這樣與那團亂毛線深情告別,開始新的一天……
是的, 那團亂毛線就是小分的「安全被被」! 它的名字是德克。打從小分一出生,德克就一直在他身邊。沒有人記得那條被被是哪裡來的?是新的還是舊的?五年來的一再清洗,讓它從一條毛毯變成了一大團打結的毛線。他媽媽說:「他三歲開始上學,只有帶著德克,他才肯進教室。」我的助教跟我說,她和前一任老師花了一整年的時間,才讓他安心的把被被德克放在教室外的個人置物櫃裡。小分和德克,德克和小分,一起長大,一起共同經歷所有的喜怒哀樂。有它在,小分走到哪兒,都有依靠,都感到安心,都能試著勇敢,因為那是小分的安全被被。
「安全被被」延續家的安全感
許多小孩都和小分一樣,有著一件、或一樣與安全感息息相關的物品。它們可能是被被、填充動物、衣服,甚至是自己的手指頭。不論是什麼,尤其當孩子情緒起伏時,它會成為孩子那個時刻、那個空間裡的安全來源。
這個安全來源(或安全物),在孩子的成長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它是「家的延伸」。孩子無法將隨時提供他安全感的爸媽帶在身邊,但安全物卻可以隨時隨地跟著他。安全物正如一條延長線,把「安心當自己」、「全心信賴成人」,
從孩子的家中,拉到孩子要去的學校、新環境、或任何需要他勇敢的情境。有了那安全物,孩子才能從不放心,緊握著唯一可以倚賴的東西,到勇敢的跨出去嘗試,學習與他人互動!
你可以把它看成一座橋梁,這座橋梁讓孩子以自己的速度、自己的藍圖,達到獨立的能力。有一天,當他有足夠的能力獨立時,這個橋梁就不再需要以「實體」來呈現了。它會化成心裡的影像,永遠在孩子的心裡。當我們長大後,你不會再吸手指、拿被被,但一遇到喜怒哀樂,尤其是難過時,你第一個想到的人是誰?是不是媽媽和爸爸呢?當你傷心時,第一個想回去的地方是哪裡呢?是不是回家呢?安全物正如一座橋梁,把「安心當自己」、「全心信賴成人」,從孩子的小時候,延拉到成人對家的永恆感謝和依附。
舉個例子來說,有許多家庭在小小孩睡覺前,總要經歷一場全家總動員的大戰,因為孩子自己無法入睡,所以要爸媽抱著、搖著睡。然後爸媽還得輕輕把孩子放下,深怕一動,孩子就醒來!如何陪伴孩子入睡,是一個需要再仔細談的課題,但在這個篇章裡,我想提醒大人的是:假如你的孩子有安全物,大可善用它,讓它陪伴孩子。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練習以自己的安排,達到自己入睡、自己安撫自己。
能安撫自己的情緒,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有了那個能力,孩子長大後,就較能掌控自己的情緒。反之,孩子長大後,就會較倚賴他人或外在環境,來評價自己,或衡量自己感到快不快樂、有沒有價值。
有了這些認識後,我們再回頭來看看小分的被被。
讓孩子安心的3個步驟
小分極需要帶著被被,才能來上學,這是他安全感的需要。我們藉著一連串的步驟,自然的讓小分安心:
1陪伴
一開始,當他來學校探訪時,老師讓他把被被帶在身邊,讓他和媽媽一起感受這是一個可以信賴的環境。
2安全的個人空間
當小分開始上學後,老師帶著小分把他的被被放在他的個人置物櫃裡,並告訴小分,他可以隨時去櫃裡摸它、抱它。在這個過渡時期,小分由原來的每五分鐘就要到櫃裡抱一下被被,到後來間隔的時間愈來愈久。這之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小分愈來愈信賴環境,也有了愈來愈多新玩伴和朋友。
3可以說再見
當小分幾乎不再造訪他的被被時,老師開始建議,每天早上他跟小被被說再見後,小被被就會跟著媽媽回家,在家等他。
上述的這個過程,不算短,但對小分這種強烈需要安全物的孩子來說,是最基本的需要。我們成人是無法用任何藉口,去強迫孩子趕快牽就我們管理上的需要。
小小孩最大的特色,就是跟著感受走。安全物提供的,是情感上的安全感受,是接納孩子是誰的安全感受。從成人接納小被被,孩子就能感受到老師也像爸媽一樣的關愛他,他就能放心的把自己交給老師,安心的學習。那樣的接納,說明了成人揚棄威權的心態,了解小分的擔憂,不剝奪孩子的感受,也讓孩子有充分的時間做自己。
內文試閱2:
多愛孩子一點點……
大人之間總有理不清的紛擾,但幼兒卻未必可以理解:為什麼愛我卻又要離開我?
二○一四年的春末,讓我來告訴你幾個故事。
小麥是我下午班的學生,小殷是我早上班的學生。一個暑假過後,兩個人都成了離婚家庭裡的孩子。正確一點來說,一夜之間,小麥失去了媽媽,小殷失去了爸爸,這兩個孩子都只有五歲。小麥的家破裂了,因為爸媽決定離婚;而小殷的世界,也成了他無法了解的碎片,他的爸爸對他的媽媽說:「我決定要離開了,我們兩個人不適合在一起。」
夫妻離婚,最不解的卻是孩子
道理其實很簡單,因為小麥的媽媽與小殷的爸爸發生了婚外情,兩人在約會時被發現了。於是,「你我不適合」的大道理,突然成了真理!兩個四十幾歲的大人,離開了與他們在一起生活了幾年的伴侶,毅然割捨了他們各自所建立的家庭,重新開始另一段人生旅程!
但是,在那重新開始的背後,留下了困惑的小孩,留下了哭泣的伴侶,留下了不知道要多久才能癒合的大大傷口、深深痛楚。那種困惑和苦痛,一一都寫在小麥爸爸的沉默裡,一一都刻在小殷媽媽的黑眼眶裡,也不時顯露在小麥和小殷動不動就哭鬧的不安情緒裡……。
任何人都有權利追求愛情!為什麼導致婚外情,總是有原因可追究的。愛情的事,外人很難說得清楚,但一個身為他人丈夫,一個身為他人妻子,可不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選擇,再多想一想呢?愛情的事,外人很難評斷對錯,但一個身為父親的成人,一個身為母親的成人,能不能對他們的感情抉擇,再多負一些責任呢?
婚外情既是偷偷摸摸進行的,一旦被發現,絕大部分是以家庭分裂來收場。不管成人用什麼理由來說服自己,給家庭成員所帶來的,豈止只有「傷害」二字可以形容?給孩子所帶來的,豈止只是簡單的「新規則」:我從此有兩個家,平日去爸爸家,週末去媽媽家……。
在這個故事裡的每個成人,都是愛孩子的。但成人不該做的事,一旦做了,而且不知道緊急煞車,就會像庭園裡的雜草小苗一樣,愈長愈多,愈延愈廣,慢慢的將一片後院佔滿,把一個家分裂為二。
在分裂的家庭世界裡,所有的家庭成員都置身其中,沒有誰的傷害比較小。但小孩卻沒有大人這麼好的能力,去理解為什麼突然之間,他的家裡不再有爸爸和媽媽?孩子也沒有那麼好的能力,去理解大人口中的「解釋公式」:我們還是很愛對方的,但我們必須分開成兩個家。
不管成人用什麼理由來解釋自己的婚外情,都不能免責的是,那有極大的可能導致孩子的世界從此打碎,導致孩子不能和他愛的爸爸媽媽一起天天吃早餐,一起同床共枕眠,一起彼此陪伴著長大。大人的事,為什麼要孩子來擔呢?我們要再多愛孩子一點點的方式是:不該做的事,請別介入!
家家有本難唸的經
兩年前的七月,在《讓孩子安心做自己》的新書演講會前,我坐在休息室裡,溫習著演講內容。門開了,走進來的是一個美麗的、靦腆的媽媽。《親子天下》的工作人員對我說:「這個媽媽很需要跟你談一談,就幾分鐘可以嗎?」雖我為二十分鐘後的演講,心中不免忐忑緊張,但看見那雙憂心的眼神,我說:「沒問題的!」我們兩人雖然只談了十幾分鐘,但談話的內容,卻在我心中衝擊了整整兩年。
那個媽媽,有個三歲的孩子,但她只能一星期看他兩次,原因呢?因為她與先生的教養觀念有差距,最後導致離婚收場。但哪對夫妻的教養方式會完全一模一樣呢?這是本家家都要念的經。但她家的問題,就出在這本經,有了別人的介入,而且介入得很深,深至決裂,決裂到這個三歲的孩子,失去了每天都有媽媽抱的機會。
介入的人,也出自於愛。介入的人,是這個媽媽的公公婆婆。公婆知道他們夫妻兩人對孩子的教養有歧見,就決定插手管到底,為自己的兒子力爭對錯,他們相信自己兒子的看法才是正確的!比如說,當那位媽媽不硬要孩子把飯吃光光時,先生和婆婆卻認為,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長不好,這說明了是媽媽自己懶惰、不盡職。
這原本是一件簡單的「吃飯事」,但有了公婆的見解加入,甚至意圖為了爭個對錯,讓這個見解的闡釋,不再是對事(吃飯),反而是對人(媽媽),而導致了兩大陣營的對立和爭戰。
爸媽吵架,孩子認為是自己錯
在一次又一次的爭戰裡,夫妻的愛已蕩然無存,婆媳之間成了彼此的眼中釘,於是他們決定離婚。但離婚前,還得再為了爭取孩子的監護權,而唇槍舌戰一番。而當大人的爭戰如火如荼的進行時,被犧牲的、最可憐的,是那個三歲的孩子。他不斷的對大人們說別再吵架了。其實正確的解讀那個孩子的意思,是「別再為我吵架了」。
那位一面敘說著自身故事、一面淚如雨下的媽媽說,有一天早上,當她兒子又在哭著說不要吵架了時,她突然懂了,她的寶貝生活在罪惡感裡,生活在痛苦裡,只有她自己,才能把孩子的夢魘解除。就是她選擇放手,放棄監護權,讓孩子不再生活在日復一日的爭戰裡。於是這個媽媽很痛苦的放棄了監護權,放棄了每天都能抱孩子的權利,放棄了每天都能為孩子做早餐的快樂,放棄了每天晚上都能對孩子說晚安的滿足……。
在這個故事裡的每個成人,都是愛孩子的。但不該介入的人,一旦過度介入,就會像樹的根一樣,愈延愈深,愈延愈廣,慢慢的把一個家分裂。夫妻結合成為家庭後,家庭裡的男主人是爸爸,家庭裡的女主人是媽媽,而不是原生家庭裡的公婆或岳父母。小家庭裡出現的問題,需要那個小家庭裡的夫妻,共同找到平衡、協調的方法。雖然不容易,但只要有心,夫妻間會愈磨合、愈有默契。而有遠見的公婆或岳父母,最好不要選站邊。因為選站邊,會影響年輕夫妻的磨合過程,甚至有可能導致小家庭的破裂。年輕夫妻需要的,是有人聆聽,有人提供意見當參考,有人鼓勵他們找到每個家庭的共處方式。
不管孩子幾歲,我們都愛他,都想幫他。但他結婚後,我們要再多愛他一點點的方式是:懂得放手,放手讓他和他的伴侶找到屬於他們的獨特共處方式。
再忙,都別錯過孩子的成長
那天,我提早把十七歲的寧寧和十四歲的小福叫醒,因為我得早一點上班,去準備戶外教學的所需用品。小福問我:「媽媽你今天要帶小朋友去哪裡玩?」我開心的回答:「我們要去農場採蘋果。」
這時,正在吃早餐的小福緩緩抬起他的頭,看著我說:「媽媽,你知道嗎?當我在幼兒園的時候,你從來都沒有當過自願家長(chaperon),跟著我們班、帶著我去戶外教學。」十七歲的女兒寧寧聽見了,正好從樓上下來,趕緊解圍的說:「弟弟,媽媽很忙,沒關係啦!我在一年級的時候,學校在學期末的冰淇淋會上,我也是唯一一個沒有爸爸或媽媽參加的人,因為那時爸爸在出差,媽媽在上班。」
是嗎?真是如女兒所說的沒關係嗎?我頓時忍住了那幾乎要奪眶而出的眼淚,躲進了廁所,深深的悔恨自己當年的無知和忙碌。那些都是十幾年前的往事了,我親愛的孩子,雖無法忘懷他們的遺憾,但因為深愛他們媽媽和爸爸,所以在今天的此刻,仍在為我們當年的忙碌找藉口。
而那些遺憾,是這麼的單純,而那些遺憾,我卻終其一生都無法讓時光倒流,再也無法彌補。
這本書寫到了尾聲,我願意以自身的遺憾,邀請所有親愛的讀者們,一起再多想想,再多考慮一下自己的行為或決定,再多給孩子一些時間,再多愛孩子一點點……
內文試閱1
請不要拿走我的小被被!
二○一一年的九月,離開了任教十年的學校,換了新環境,讓自己進入另一片天空,再重新出發!也就在那兒,我遇見了小分。
我還沒正式與五歲的他見面,就已經聽見來自四面八方、如浪潮般的好心提醒:
「只要有他在,教室就沒有一分鐘平靜!」
「只要他一出現,一群孩子就會緊跟著他!」
「他那條小毛毯,又破又臭,還每天都帶來學校!」
「你要想辦法,很堅定的告訴他的爸媽,毛毯不能再帶來了,都已經五歲了!」
對於新同事的好心預告,我是心存感激的!但在我心底,同時也迴盪著另一個聲音、另...
目錄
作者序
PART 1. 學校,家的延長線
對二至六歲學前兒而言,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從家庭到學校的各方面適應。
良好的適應新環境,將為孩子帶來無比勇氣,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
1.讓寶貝安心上學,不害怕
2.給孩子一個寧靜角落
3.小小孩的無價之寶
4.請不要拿走我的小被被
5.愛與信任,是能力的培養皿
6.給孩子沒有壓力的期待
PART 2. 家,教會孩子生活
世界上最深刻、也最幸福的,莫過於相信有個地方、有個人,會始終不棄不離。
那個地方,就是「家」;那個人,就是身為父母的你。
1.沒有你,我長不大
2.建立生活常規,從小開始
3.你是孩子最重要的財富
4.教出有責任感的小孩
5.從「誰是我」到「我是誰」
6.我不要「精打細算」的童年
PART 3. 從生活中培養創造力
創造的欲望和動機,幼兒天生就有!但要讓他們成為創造能力,
就得滋養它們,帶領孩子從探索生活中的美好小事開始,培養創造力的基礎。
1.給孩子自己玩的機會
2.從真實生活中培養創造力
3.還給孩子創作的膽量
4.培育一個會思考的孩子
5.動手做,是最自然的學習方式
6.數位時代的必備生存能力
7.別再浪費孩子的時間了
PART 4. 讀懂孩子的話
不是孩子不聽話,而是大人有時要聽得懂孩子的話。
讀懂孩子的需求,孩子也會跟你一樣,成為善解人意的人。
1.我不想睡,我睡不著
2.我不要,我要自己來
3.我不會收,我討厭收玩具
4.我哭、我鬧、我打滾
5.我不會,你幫我
6.我說了很壞很壞的話
尾聲 多愛孩子一點點……
跋 這就是我的寧寧與小福!
部落客推薦 一本療癒心中小小孩傷口的好書
作者序
PART 1. 學校,家的延長線
對二至六歲學前兒而言,最重要的學習,就是從家庭到學校的各方面適應。
良好的適應新環境,將為孩子帶來無比勇氣,面對成長中的各種挑戰。
1.讓寶貝安心上學,不害怕
2.給孩子一個寧靜角落
3.小小孩的無價之寶
4.請不要拿走我的小被被
5.愛與信任,是能力的培養皿
6.給孩子沒有壓力的期待
PART 2. 家,教會孩子生活
世界上最深刻、也最幸福的,莫過於相信有個地方、有個人,會始終不棄不離。
那個地方,就是「家」;那個人,就是身為父母的你。
1.沒有你,我長不大
2.建立生活常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