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十國:
大唐盛世的極度繁榮
公元五八一年,外戚楊堅廢掉年僅七歲的後周靜帝,自立為帝,改國號隋,之後隋文帝南征北戰,滅掉南方的後陳等政權,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持續了三百年的分裂割據狀態,統一全國,為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隋煬帝即位以後荒淫暴虐,橫徵暴斂,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唐國公李淵趁機起兵,奪取政權,統一天下,建立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文化繁盛,四夷臣服,中國歷史進入了大唐盛世的空前繁榮時期。然而自安史之亂後,國力日益衰弱。唐朝後期政治日益黑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黃巢起義之後,唐朝已是名存實亡。公元九○七年,節度使朱溫廢唐自立,建立後梁。同時南方的節度使紛紛割據自立,稱王稱帝。隋唐以來的統一局面再次被打破,中國歷史進入了紛亂割據的五代十國時期。
隋朝(公元五八一年~公元六一九年)
楊堅建立隋朝
北周末年,楊堅繼承了其父楊忠的爵位,稱隋國公。公元五七八年,周武帝宇文邕病死後,太子宇文贇即位為北周宣帝,身為宣帝皇后楊麗華之父,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周宣帝即位後,沉湎酒色,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
於是,楊堅便開始暗暗地積蓄實力,準備取而代之。公元五七九年,周宣帝身患重病,禪位於年僅七歲的兒子宇文闡,是為周靜帝,楊堅做了輔政大臣,遂以左大丞相、都督內外軍事的名義把持朝政。之後,楊堅消除了宗室勢力,又平定了地方勢力的武裝叛亂,為自己的稱帝之路掃清了障礙。
公元五八一年,楊堅廢掉外孫周靜帝,自立為皇帝,建國號隋,改元開皇,定都長安,並宣佈大赦天下。楊堅就是隋文帝,他即位後採取了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整頓吏治,廢除酷刑,輕徭薄賦,使新生的隋朝日益壯大起來。
隋朝統一南北
隋文帝代周稱帝後,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軍事部署。經過數年的治理後,隋朝國力日漸強盛。公元五八三年,隋出兵反擊突厥,屢次獲勝,沙缽略可汗於是向隋朝請求和親,暫時停止了戰爭。公元五八五年,隋文帝又滅掉了建都於江陵的後梁。
陳朝傳至後主陳叔寶,政治日益腐敗,庫空民窮,戒備懈怠。公元五八七年,隋文帝採納大臣滅陳之計,多方誤敵、疲敵,迷惑、麻痺陳軍,一方面下詔揭露陳後主罪行,爭取陳國民心,一方面加緊趕造戰船,作好伐陳的準備。公元五八八年,隋文帝以晉王楊廣為行軍元帥,分兵八路南下攻陳。公元五八九年,先鋒韓擒虎、賀若弼分別從采石、廣陵渡江,直取建康,陳軍崩潰。楊廣入建康後,令陳後主下詔書投降,其餘各地紛紛歸附隋朝。
隋文帝出兵不到4個月,便實現了南北統一。公元六○二年,隋軍再次大破突厥,並奪回了河套地區,把邊界擴展到陰山以北。至此,自東晉以來長達二百七十餘年的分裂局面歸於一統,為隋唐時期的空前強盛奠定了基礎。
實行保閭制度
隋文帝即位之初,為了加強政府對百姓戶口的制度,進而推行均田制和攤派賦稅、擴大稅源,制定了保閭制度。保閭制度規定,縣以下五家為一保,設立保長;五保為一閭,設立閭正;四閭為一族,設立族正。通過層層分級,對戶口進行檢查。
公元五八五年,楊堅又下令整頓戶籍,要求各州縣按照戶籍上的資料逐戶核對,對謊報以逃避課役的情況,一經查出,其保長、閭正、族正等都要受到處罰。對於不實的戶籍情況,朝廷鼓勵民間互相檢舉。同時規定自堂兄以下都必須分居,另立戶籍。這些措施完善了封建的戶籍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也使國家的賦稅大大增加。
創立科舉制度
魏晉以來,門閥世族把持朝政,門第成為選聘官吏的唯一標準,寒門庶族的人無緣升任高位。而自南北朝開始,庶族地主的勢力不斷增強,寒門庶族之士憑藉才幹和財力登上了政治舞臺,掌握了國家權力中樞,南朝的皇帝也幾乎都是出身寒門。在這樣的情況下,門閥制度逐漸衰落,許多世族大家都在激烈的鬥爭中失去了原有的地位。
隋文帝即位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籠絡廣大的庶族地主階級,正式廢除了按門第高低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將選官權力收歸中央,創立了新的選官制度。鼓勵各級官吏推薦人才,規定各州每年以文章華美為標準選拔三人,推薦給朝廷,並下詔「見善必進,有才必舉」,後又命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總管、刺史等以「志行修謹」(才)、「清平干濟」(德)二科舉薦人才。
隋煬帝楊廣即位後,又創置了進士科,規定國家用考試的方法以才取人,考取的就可以到中央或地方政府中做官,科舉取士的制度正式建立。
科舉制度的實行是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改革,在當時它有利於選拔人才,提高行政效率,同時擴大了封建統治的階級基礎,鞏固了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科舉制度一直為以後的封建朝代所沿用,並不斷加以發展和完善,成為封建國家選官的基本制度。
隋文帝頒佈《開皇律》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針對以前刑罰苛刻的弊端,在刑法上進行了改革。開皇元年(公元五八一年),隋文帝就命令高熲等人參考北魏、北齊的刑律,以「以輕代重,化死為生」的原則制定了新的刑律。開皇三年(公元五八三年), 隋文帝又命蘇威、牛弘等人修改新律,刪除了苛酷的條文,製成了《開皇律》並頒佈實施。
《開皇律》廢除了原來的宮刑、車裂(五馬分屍)、梟首(砍下頭懸掛在旗杆上示眾)等殘酷刑罰,並規定一概不用滅族刑;減去死罪八十一條,流罪一百五十四條,徒、杖等罪千餘條;將刑罰分為死刑、流刑、徒刑、杖刑、笞刑五種,即封建五刑制。
新的刑律對犯人的處置採取審慎態度,有效地防止了冤案的發生。《開皇律》還設置了十條「重罪」,即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觸犯者從嚴懲治,不予赦免。這就是成語「十惡不赦」的出處。而且規定,貴族官僚犯法,只要不是「十惡」,可減一等治罪或者用銅贖罪。隋文帝的改革使法律減輕了殘酷和野蠻性,在法制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大索貌閱
隋朝初年,社會剛剛歸於安定,為了鼓勵和發展農業生產,隋文帝繼續實行北魏開始的均田制,並頒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同時,隋文帝下令,男女十八歲至六十歲為丁,十七歲以下為中,六十歲以上為老,根據年齡來確定納稅的數額。「丁」即成年男女,所納稅額最高。因此農民隱漏戶口、謊報年齡的現象極為嚴重,直接影響到國家的賦稅收入和對勞動力的控制。
於是,為了查實應納稅額和負擔徭役的實際人口,公元五八三年,隋文帝下令州縣官吏大規模地清查戶口,即「大索貌閱」。具體方法是「閱其貌以驗老小之實」,即地方官按戶籍上登記的年齡和本人體貌核對,檢查是否謊報年齡,以查出那些逃避賦稅的丁男丁女。如發現核查戶口不實,負責此項事務的三長就要被發配邊疆。
此外,還讓民眾互相檢舉揭發,並讓被檢舉的人代告發者繳賦役,從而使隱漏之人無處躲藏。為進一步加強戶籍管理,還規定堂兄弟同居一家的大家庭進行分戶,以建立容易檢查的小家庭。透過檢查,清理出了大量隱漏的丁,為政府增加了稅收收入。
頒行輸籍之法
在實行「大索貌閱」的同時,公元五八五年,隋文帝採納了宰相高熲設計的「輸籍法」,開始在全國推行貫徹。
「輸籍法」的具體方法是:由中央政府確定劃分戶等的標準,叫做「輸籍定樣」,隨後頒佈到各級地方政府。其關鍵是,人民按照戶等高下的不同,承擔不同的賦稅量,即每家根據資財的不同確定繳納租稅的標準。並規定在每年的正月初五,由縣令親自出查,督查百姓。根據居住地點的遠近,由五黨或三黨(一黨為一百家)組成一團,按照「定樣」,重新確定戶等高下及應納賦稅數額,並寫成「定簿」。
「輸籍法」頒行後,既增加了國家的賦稅收入,也防止了地方官僚在收稅時營私舞弊。
「輸籍法」在某種意義上減輕了人民的負擔,將許多豪強的依附民改造為了國家的編民,許多隱匿的戶口和出逃在外的人口紛紛返回了家園。大索貌閱和輸籍法的實施,為隋朝的經濟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
始創三省六部制
隋朝建立初期,隋文帝為了治理百廢待興、百亂待治的局面,對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包括精簡機構、整頓吏治、對官員實行嚴格的獎懲制度等,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就是確立三省六部制,即:在中央設置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長官共議國政,行使宰相職能,輔助皇帝處理全國事務。
內史省是決策機構,負責起草並宣行皇帝的制詔,長官叫內史令;門下省是審議機構,負責審查內史省起草的制詔和尚書省擬制的奏抄,長官叫納言;尚書省是執行機構,處理全國行政事務,是國家最高行政機關,長官叫尚書令,副長官叫左、右僕射。尚書省下設史、禮、兵、都官(公元五八三年改為刑)、度支(公元五八三年改為民)、工六部,各部長官為尚書,副長官為侍郎。
三省六部制將宰相之職一分為三,避免了權臣專權,並且三省之間互相牽制,實際上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三省六部制的實施,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
仁壽宮之變
楊廣,隋文帝次子,公元五八一年封為晉王。公元五八六年,任淮南道行台尚書令。公元五八八年,因帶兵滅陳有功,封為太尉。
楊廣野心勃勃,為了謀取太子之位,偽裝清淡寡欲,謙恭好學,以討父母歡心。同時,他費盡心思陷害太子楊勇,多次在隋文帝面前誹謗誣陷楊勇,終於引起了隋文帝對太子的猜忌。公元六○○年十月,隋文帝發佈詔書,改立楊廣為太子,將楊勇廢為庶人。
六○四年夏天,隋文帝在仁壽宮避暑時病危,宰相楊素等親信大臣紛紛被召到身邊,準備隨時託付後事。早想取代隋文帝的楊廣,急忙寫信向楊素打探情況,並討教應對措施,不料,楊素的回信被宮人交給了隋文帝,隋文帝看後大怒。很快,楊廣授意親信張衡「伺候」隋文帝。不久,隋文帝駕崩的消息傳出。當天,楊廣派楊約趕回京城,並假傳聖旨,將楊勇賜死。幾天後,楊廣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隋煬帝。
李春建造趙州橋
隋朝統一全國後,結束了長期以來南北分裂、兵戈相見的局面,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當時的河北趙縣是南北交通必經之路,交通十分繁忙。可是這一交通要道卻被城外的河所阻斷,影響了人們的來往,一到洪水氾濫的季節,甚至不能通行。
公元六○五年,李春受命在河上建設一座大型石橋,以結束長期以來交通不便的狀況。李春率領其他工匠一起來到這裡,認真總結了前人的建橋經驗,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獨具匠心的設計方案,於幾年後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趙州橋又名安濟橋,長五十公尺,寬九公尺,橋面分為三道,中道行車,兩邊行人,其最大的科學貢獻就是「敞肩拱」的創舉。在大拱的兩肩分別有兩個小拱,既有利於節省石料,增大水流量,減輕橋身的重量,又增強了橋身的穩定性。加之高超的施工技巧,使得趙州橋在漫長的歷史中,經受住了多次洪水衝擊,八次大地震搖撼,以及人群和車輛的重壓,至今仍挺立在河之上。
趙州橋在中外橋樑史上令人矚目,是當今世界上現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橋,充分顯示了古代工匠在橋樑建造方面的豐富經驗和高度智慧。
修建京杭大運河
隋朝建立後,隋文帝興修水利,開鑿溝渠,經濟不斷恢復,各地的經濟交流日益頻繁。東晉以來,長江流域獲得了充足的開發,經濟中心逐漸南移,而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在北方,因此,為了解決南方物資向北方運輸的問題,同時也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制,隋朝從隋文帝時就開始修建大運河。隋煬帝繼位後,為了滿足自己遊樂江南的需要,於公元六○五年下令開鑿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於公元六一○年完工,即京杭大運河。
京杭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南到餘杭(今浙江杭州),途經今天的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全長二千多公里,分為通濟渠、邗溝、永濟渠、江南河四段,連接了黃河、長江、海河、淮河、錢塘江五大水系。
京杭大運河的長度、河道水深、寬度、通航能力在當時首屈一指,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修建,對加強國家的統一,促進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然而,開鑿運河的艱巨工程對百姓卻不啻一場災難,隋煬帝強徵幾百萬民工修築運河,嚴重地破壞了生產,大批民工的慘死,激化了階級矛盾。
隋煬帝開發西域
隋煬帝雖然不是一個明君,但他在位期間也做了幾件大事,開鑿京杭大運河、創立科舉考試和開發西域都是頗有開創性的事情。
公元六○五年,隋煬帝派將領韋雲起擊敗了侵擾北方的契丹族,之後為了暢通絲綢之路,開始了大規模地開發經營西域。六○八年,隋煬帝派軍滅掉了吐谷渾,開拓了西域地區的數千里疆域,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崑崙山脈,將疆域擴展到了前所未有的地區。
隋煬帝在那裡設置郡縣進行管理,並命裴矩考察西域諸國,在武威和張掖設置驛館,接待西域商人和外國使節。公元六○九年,隋煬帝親率大軍,從長安浩浩蕩蕩地出發,歷盡跋涉之苦,來到河西走廊的張掖巡視。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的君主和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
隋煬帝的這次西巡歷時半年,又在西域設置了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擴大了隋朝的行政區域。公元六一○年,隋煬帝還在洛陽大演百戲,讓西域商人和使者免費食宿,以吸引他們前來朝賀。無疑,隋文帝對他們廣施恩惠,只是借貿易之名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結果使國家耗費了巨額錢財,百姓們也因此負擔沉重。
三征高麗
隋煬帝以高麗王不尊臣禮為由,從公元六一一年開始三次發兵攻打高麗。公元六一一年,隋煬帝自江都(今江蘇揚州)乘龍舟到達涿郡,下令全國的士兵第二年到涿郡集合征討高麗。
次年正月,隋煬帝御駕親征,率領一百多萬大軍向高麗進軍。兵分兩路的隋軍分別中了敵人的緩兵之計和誘敵深入之計,隋煬帝親率的大軍被困於堅城之下,另一路則被打得潰不成軍,隋煬帝只好下令撤軍。
隋煬帝的第一次出征以慘敗告終,隋軍損失三十餘萬人。公元六一三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麗。此次隋軍包圍遼陽城,晝夜不停地猛攻了二十餘日,遼陽岌岌可危,但此時後方負責督運糧草的楊玄感發動叛亂,隋煬帝不得不撤兵回國平亂,第二次出征無果而終,還損失了大量戰略物資。
公元六一四年,隋煬帝第三次出征。隋軍在卑沙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大敗高麗軍,高麗隨即向隋煬帝稱臣請和,並且交出了逃到高麗的隋叛將斛斯政。隋煬帝見已挽回兩敗之辱,遂班師還朝。
隋煬帝為了攻打高麗,調兵徵糧,舉國就役,使隋王朝的國力損失巨大,日漸轉向衰落。連年戰爭,加上苛刻的賦役和水旱災害,給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終於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各地起義不斷,大隋王朝已經到了山雨欲來的危險局面。
隋煬帝殘暴亡國
隋煬帝繼位後好大喜功,濫用嚴刑酷罰,賦稅勞役沉重,同時生活奢靡,極盡享樂之能事,濫用民力,使百姓痛苦不堪。
隋煬帝在即位之初即下令營建東都洛陽,修建豪華宮殿;徵調百萬民工大修運河,廣建行宮;大運河修建後他多次到南方巡遊享樂,使沿途百姓受盡迎送之苦;此外還三征高麗,勞民傷財,使國力損失殆盡。
在政治上,隋煬帝採取排除異己、培養心腹的用人政策,對於先帝的舊臣和擁護廢太子楊勇的諸臣加以排斥、屠殺,大量重用其滅陳時投於其麾下的人。開國功臣高熲、光祿大夫賀若弼以及在仁壽宮親手害死隋文帝的張衡,先後被隋煬帝所殺,而對他唯命是從、逢迎拍馬的人都成了他的心腹大臣。這些人不但不能輔佐隋煬帝,幫助他治理好國家,反而還助紂為虐,增加了隋煬帝的暴行。
隋煬帝的殘暴統治,終於使人民忍無可忍,揭竿而起,剛剛建立不久的隋朝,最終落得個國破人亡的悲慘下場。
瓦崗起義
從公元六一一年開始,隋煬帝接連發動了三次攻打高麗的戰爭,每次徵兵都是三四百萬人,還要徵調大量的民工修造戰船。
農民的賦稅、兵役十分沉重,農民餓死累死的情況十分嚴重,餓殍遍野,民怨沸騰。公元六一一年,山東鄒平人王薄在章丘附近的長白山起義,揭開了隋末農民起義的序幕,之後南北各地的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反對隋朝,到公元六一四年,農民叛亂隊伍竟然達到了一百三十多支。公元六一一年,翟讓在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起義,舉兵反隋。隊伍很快發展到了一萬多人,多次擊敗隋軍的圍剿。
公元六一六年,李密投奔翟讓,後向翟讓建議推翻隋朝。翟讓採納李密的建議,攻佔隋朝重要軍事據點滎陽(今河南鄭州西),並把隋煬帝派來鎮壓的兩萬大軍全部殲滅,名聲大振,隊伍也迅速發展到了幾十萬人。
翟讓等推舉李密為主,號稱魏公。此後,瓦崗軍節節勝利,直逼東都洛陽。與此同時,瓦崗軍內部發生分裂,翟讓與李密的矛盾公開激化,之後李密以賜宴為名,殺害了翟讓等重要的農民將領。此舉導致瓦崗軍將卒離心,大大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
公元六一八年六月,在高官厚祿的誘惑下,李密率軍投降了在洛陽繼帝位的隋皇泰主楊侗,使瓦崗軍喪失了反隋的鬥志。最終,李密被發動宮廷政變的王世充打敗,只得率部投靠李淵,不久,因反唐而被殺。
宇文化及造反
公元六一六年,隨著農民叛亂的日益升高,各地的割據軍閥勢力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也紛紛起兵,隋軍的主力紛紛瓦解,隋煬帝異常恐慌,於是逃亡江都,試圖尋找機會挽救危局。公元六一七年,李淵父子攻克長安,李密包圍了東都洛陽。
隋煬帝不敢再回北方,於是打算逃往江南,準備遷都建康,割據江東。隋煬帝的禁衛軍將士都是關中人,現在見隋煬帝不僅久居南方,而且還要南遷,更加思歸心切,紛紛密謀叛逃。公元六一八年三月三日,將領司馬德勘、裴虔通、元禮等人推舉宇文化及為首,發動江都政變,縊殺了隋煬帝,立隋煬帝之侄楊浩為帝,宇文化及自稱大丞相,掌握了朝政大權。之後宇文化及率兵十萬返回長安,在鞏縣為李密帶領的瓦崗軍擊敗,率殘部兩萬人逃入魏縣(今河北省大名縣南)。
宇文化及感慨道:「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遂於公元六一八年九月殺死了傀儡皇帝楊浩,自立為帝,國號為許,改元天壽。
公元六一九年,竇建德以為隋煬帝報仇之名擒獲宇文化及,並將他和兩個兒子一同處斬,宇文化及所建政權即告滅亡。
楊政道建立後隋
宇文化及被竇建德殺死後,隋煬帝的皇后蕭氏及孫子楊政道落入竇建德手中。公元六二○年,竇建德派兵護送蕭皇后及楊政道去東突厥汗國避難,東突厥處羅可汗派人迎接,立楊政道為隋王,並把留在東突厥境內的中原人交給楊政道管治。
楊政道建立「大隋」,史稱後隋,「有眾萬人,置百官,皆依隋制,居於定襄」。公元六三○年,唐朝出兵滅掉東突厥汗國,另外分兵攻破定襄,後隋滅亡。
楊政道和蕭皇后返回唐朝,唐太宗封楊政道為員外散騎侍郎,後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