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習佛陀的教法,以增進今生的相對幸福和獲得永恆的絕對幸福,令我們能夠一直擁有幸福!
本書為了超越宗派藩籬,回歸佛陀完整教法,在撰寫方面,主要依據經典,並融合菩薩、祖師、高僧、法師和大德們等學習所得的智慧結晶,於引用處加註以力求嚴謹,再舉科學相關文獻作佐證,以啟深信,期能有系統地闡明「一直擁有幸福」之道。
本書內容主要有三大部分:
第一、說明如何增進今生的相對幸福;
第二、詳述如何獲得絕對幸福;
第三、描述回幸福故鄉之後的生活環境與生活情形。
一切生命皆有追求離苦得樂的本能,所以人人都是為了得到幸福而活著,惟我們如何才能夠一直擁有幸福呢?那就得勤於修習善法、行善利他與淨心,以增進今生的相對幸福;進而透由實踐適合的法門,以獲得永恆不變的絕對幸福。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3640504.pdf
作者簡介:
張耀輝
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碩士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學士
經歷:
龍華科技大學專任副教授
大專副教授兼主任
公司顧問
公司業務管理師
★曾接受國內外九位法師傳授三皈
★平日歡喜聽聞許多法師之說法
★曾發表二十餘篇論文(含共同發表),其中多篇分別獲登於SCI及SSCI級國際著名期刊上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今生幸福
幸福是什麼?
佛陀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幸福?
唐朝白居易如何實踐佛法?
雲谷禪師教導袁了凡如何改造命運?
五福之中何者是關鍵?為什麼?
兩種幸福間有什麼關係?
幸福的根源
幸福是什麼?對於幸福的看法因人而異,有人認為幸福是身體健康;或認為幸福是榮華富貴;也有人認為幸福是自由自在;有人認為幸福是凡事看得開;或認為幸福是一切知足……等等。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幸福是在於觀念轉變時開始的。我們應根據誰的觀念來轉變呢?當然是奉行佛陀的教法,才能穩當地開啟幸福人生之門。人人都想得到今生幸福的善果,惟須依照佛陀所說的宇宙人生的真理,從因、緣上去努力。 唐朝時,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聽說當地有位著名的大修行人——鳥窠道林禪師,因其住在樹上,身邊有很多喜鵲在此築巢,禪師與之怡然相處,所以被稱為鳥窠禪師,白居易於是前去拜訪。見到禪師後,白居易就向禪師請教:「敢問師父,如何是佛法大意?」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白居易心想,如此高妙的佛法沒想到鳥窠禪師回答的居然這樣簡單,白居易不覺笑了,說:「這是三歲孩兒也知道的道理呀!」禪師聽後,莞爾一笑,回答說:「三歲孩童雖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白居易這才了解到,他心中的佛法只是一種學理,而禪師所說的佛法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和方式。白居易誠懇地向鳥窠禪師致謝,然後打道回府,努力修行。從此之後,他不僅念佛、持齋守戒,還力倡放生,以慈悲心行善利生,他為了普勸大家念佛,晚年作了一首流傳甚廣的《念佛偈》,偈云:「余年七十一,不復事吟哦;看經費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聲阿彌陀;行也阿彌陀,坐也阿彌陀;縱饒忙似箭,不廢阿彌陀;日暮而途遠,吾生已蹉跎;旦夕清淨心,但念阿彌陀;達人應笑我,多卻阿彌陀;達又作麼生?不達又如何?普勸法界眾,同念阿彌陀!」由此偈中可看出,白居易因其已七十一歲,年紀大了,視力、體力衰退了,已不能如年輕時,可長時間看經典與四處奔波,去行善積福。這時候,他是以隨時念佛來自淨其意(高意識等級),以恢復清淨心。鳥窠禪師教導了白居易,使其擁有佛法的智慧(高意識等級),他並加以力行,由此可見擁有智慧相當重要。
在《阿育王譬喻經》裡有一則「五百金買智慧」的小故事,情節是這樣的,古時候有一個國家,物資豐盛,人民安樂,非常富有,任何物品應有盡有,不虞匱乏。有一天,該國國王腦海裡心想:「我的國家如此富裕,但一定還有一些他國有,但我國沒有的東西,應設法把它買來。」於是,國王就派了一位大臣,周遊列國,去找尋自己國家所沒有的東西。大臣走了好遠好久……可是,走了許多國家後發現,好像沒有什麼東西是自己國家所缺乏的。再奔走了好幾個國家之後,大臣在一小國的市集中,看到了一個小攤位,攤位後面除了坐了一位老先生之外,並沒有看到擺了什麼東 西。桌上什麼也沒有。此時,大臣好奇地問老先生:「您在賣什麼 東西呢?怎麼沒看到任何東西?」「我呀,我在賣智慧啊!」老先生微笑地說道。大臣心想:「智慧?智慧是什麼東西?好像我們國家沒有!」於是又問道:「您賣的智慧是什麼模樣的?賣多少錢呢?」坐在攤販桌後的老先生回答說:「我賣的智慧是無形的,賣五百兩金子。」臣子心裡想:「黃金五百兩?哇,好貴!」因為國王說,錢的事不用擔心,為了能回國向國王交代,就決定花五百兩黃金把智慧買下,於是臣子便稱了五百兩金子給老先生。老先生收了黃金之後,就拿出一張紙條,上面寫著二十個字:「長慮諦思惟,不當卒行怒;今日雖不用,會當有用時。」意思是遇事冷靜, 仔細考慮其中道理,絕不馬上動怒,即便現在用不到,但將來一定會有用到的時候。這二十個字就是老人的智慧,大臣看了這二十個字,覺得這些字也沒什麼了不起嘛!可是買賣既已成交,就不能後悔!看似沒什麼大不了,直到……後來,這大臣想,好不容易買到了「智慧」,事不宜遲,就快馬加鞭,趕了三天三夜的路,才於半夜回到家,準備明日上朝時,向國王當面稟報。可是,當他走進屋子,明亮的月光,照進屋裡,在玄關看到一雙陌生的鞋子,懷疑屋裡有外人,心裡頓時生起了壞念頭,此時他瞬間怒火中燒。他面紅耳赤地往裡面的房間衝了過去。不過,剎那間,大臣想起了三天前剛買的「智慧」,它是花五百兩金子買的,有一天一定會用到的智慧,因而反復念著:「長慮諦思惟,不當卒行怒;今日雖不用,會當有用時。……」於是他忍住了心中的熊熊怒火,打開臥室的門一看,房裡躺著的是生了病的妻子和在旁照顧妻子的母親。原來,妻子在他不在家的時候生病了,不得已只好請婆婆來家裡照顧自己。 家中沒有男人不免擔心,所以才在玄關擺放鞋子,裝出家中有男人在的樣子。臣子突然衝出屋外,大聲地喊道:「啊!太便宜了!太便宜了!」不明所以的母親問他:「什麼事情讓你大喊太便宜呢?」於是他就把花錢買智慧的原委告訴母親,他說:「花了五百兩金子所買回來的這個智慧,讓我冷靜沒衝動,保住了母親和妻子兩人的命,沒釀成悲劇,真是太便宜了!」……
以上內容節錄自《真實大利:我們可以一直擁有幸福》張耀輝◎著.白象文化出版
第一章 今生幸福
幸福是什麼?
佛陀教導我們如何獲得幸福?
唐朝白居易如何實踐佛法?
雲谷禪師教導袁了凡如何改造命運?
五福之中何者是關鍵?為什麼?
兩種幸福間有什麼關係?
幸福的根源
幸福是什麼?對於幸福的看法因人而異,有人認為幸福是身體健康;或認為幸福是榮華富貴;也有人認為幸福是自由自在;有人認為幸福是凡事看得開;或認為幸福是一切知足……等等。幸福到底是什麼?其實,幸福是在於觀念轉變時開始的。我們應根據誰的觀念來轉變呢?當然是奉行佛陀的教法,才能穩當地開啟幸福人生之門。人人都想得到今生幸...
作者序
假設某甲提出一系列問題請教某乙,某乙逐一地回答:
請問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佛法嗎?有什麼條件?
沒有任何條件,無論何人都可以透由學習佛法而受益。從佛陀 一生的行誼來看,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佛陀在學習過程當中,他學過許多宗教,也可以說他集印度學術之大成,集宗教之大成,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結草為座,並立下了不能證悟真理,將永不離開此座位的誓願,他經過了三個七天的思考,夜睹明星,豁然開悟,見性成佛。成佛之後,他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在他四十五年教學過程當中,有許多弟子在他的教導下證果,可看出佛教確實是一種教學、教育,講經說法是一種教學工作。佛教鼓勵透由「聞思修證」的歷程以修習佛法,人可藉著聽聞、思惟、修行,以悟到真理。因而修習佛法是歷經「信解行證」的修行而親證體悟的,先由聽聞與思惟以堅定信心,再依教奉行,循著教法,逐一實踐,假以時日,水到渠成,證悟真理。換言之,「信解行證」是由正信, 生起淨信,而求慧解,經由實踐,得到證悟,所以佛法是含有哲學性、邏輯性的真理。
現代物理學之父愛因斯坦在自傳中這樣寫道: 「我不是一名宗教徒,但我願成為一名佛教徒。」他指出:「如果世界上有一種宗教不但不與科學相違,而且每一次的科學新發現都能夠驗證它的觀點,這就是佛教。」又說:「我不能設想真正的科學家會沒有這樣深摯的信仰,」並認為:「人生終極的領域,只能在宗教中才能找到答案。」台灣大學哲學系方東美教授則稱讚說: 「佛是大哲,佛是聖哲,佛經是高等哲學;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佛是人,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佛陀在未成就之前跟我們一樣有煩惱、痛苦,但在他予以轉化、淨化之後,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他是以父母所生的人身,成就無上的佛果,因此人能成佛不是神話或傳說,而是確實可行之路。……
科學已陸續證明了佛法的智慧與價值,因此人人都適合學習佛法。例如,現代聞名遐邇的一行禪師在世界許多地方建立了修習佛法的道場——梅村(plum village),大量的西方人每年都從世界各國前去學習,其中有許多天主教徒、基督徒及其他宗教徒,甚至他的弟子中也有神父,他們主要去修習佛法的方法與工具,同時可以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理,運用於日常生活當中,以獲得幸福快樂。
請簡要說明,我們如何才可以一直擁有幸福?
人人都是為了得到幸福而活著的。幸福有兩種,一種稱為相對幸福,另一種叫做絕對幸福。所謂相對幸福,是指短暫的,不能持久的幸福,這種幸福是變化無常的(例如金錢、財產、健康、地位、事業、名譽……等隨時會改變或失去的);絕對幸福才是我們 人生要追求的目的,因它是一種永恆不變的真正幸福(永恆的幸福)。換言之,絕對幸福是究竟的快樂,才是「真實大利」,所以它是人生之目的;相對幸福是短暫的快樂,它只是手段。有了目的才有努力的方向,手段要往對的方向去努力方有用。比如,目的地是花蓮,搭火車前往花蓮是手段;獲得永恆的幸福是目的,使今生活得幸福(如身心健康、家庭美滿、事業成功等)是手段。由於有手段方能達成目的,所以目的重要才使得手段重要,因而目的和手段兩者都重要,但我們不應將手段當成目的,而忘了追求人生真正的目的。
凡一切生命皆有追求離苦得樂的本能。苦,是人人想厭離的; 樂,是人人所要追求的。從古迄今,人們無不追求幸福,遠離煩惱與痛苦,但人通常習於用自己的方法追求幸福遠離痛苦,希望今生得到最好的生活,認為追求物質以滿足最好的享受,就能獲得幸福快樂遠離痛苦,所以積極地追求有形的物質,但是即使物質達到最圓滿,若不知心靈能量提升,還是會有許多煩惱和痛苦。人人都希望家庭和諧,自己的身心健康、事業有所成就,但要想達到這個理想並非單從有形的物質就可以求得到,還要重視心靈能量提升,以達到高意識等級,使我們的心能夠祥和、自在和喜悅,如此個人及家庭才能擁有幸福。
美國著名的精神科醫師大衛.霍金斯博士(David R. Hawkins, M. D., Ph. D.)運用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發現了隱藏在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類意識地圖(Map of Consciousness),他將人類意識分為17個等級,對數(振動頻率)從20(2,000Hz)到1000(100,000Hz)。對數200以上是積極正面的能量;對數在200以下屬於負面的能量。 根據他的研究,意念對人的身體健康有很大影響,任何導致人的意識等級(對數)低於200會使身體變弱,而到了200以上的意識等級能夠使身體增強。……根據霍金斯博士的發現,當一個人來到了勇氣(200)的等級時,他會將他人的幸福(利他)看得越來越重要;到了愛(500)的等級,他人的幸福會成為最重要的動機與驅力;而在開悟(700~ 1000)的狀態,他會將生命完全奉獻於人類,這是偉大聖者的等級,能影響全人類的能量,這個等級最高是1000,為人類有史以來個人所能達成的最高等級,如佛陀所達到的境界。如果我們有意識地運用佛法於日常生活中,那麼更高的能量等級是可以達成的。有關提升意識能量等級的方法,詳見第二章、第五章、第六章及第七章。真實的快樂來自心靈,所以正確的方法是以追求心靈幸福快樂為主,物質條件為輔,方能獲得真正圓滿的幸福快樂。佛陀的教法不但能夠增進今生的相對幸福,而且可選擇修習適合的法門,以獲得永恆的幸福。有關增進今生的相對幸福的方法將於第一章至第六章詳述,接著在第七章和第八章闡明如何獲得永恆的幸福。
假設某甲提出一系列問題請教某乙,某乙逐一地回答:
請問任何人都可以學習佛法嗎?有什麼條件?
沒有任何條件,無論何人都可以透由學習佛法而受益。從佛陀 一生的行誼來看,佛教是一種至善圓滿的教育。佛陀在學習過程當中,他學過許多宗教,也可以說他集印度學術之大成,集宗教之大成,最後他在一棵菩提樹下結草為座,並立下了不能證悟真理,將永不離開此座位的誓願,他經過了三個七天的思考,夜睹明星,豁然開悟,見性成佛。成佛之後,他開始從事教學工作,在他四十五年教學過程當中,有許多弟子在他的教導下證果,可看出佛教確實是一...
目錄
序
第一章 今生幸福
第二章 今生幸福的祕訣
第三章 善於生活
第四章 心如一畝田
第五章 五善行
第六章 修習善法
第七章 修習無上深妙禪
第八章 回幸福故鄉
第九章 永恆的幸福
第十章 幸福的Q&A
附錄.幸福的經論集要
序
第一章 今生幸福
第二章 今生幸福的祕訣
第三章 善於生活
第四章 心如一畝田
第五章 五善行
第六章 修習善法
第七章 修習無上深妙禪
第八章 回幸福故鄉
第九章 永恆的幸福
第十章 幸福的Q&A
附錄.幸福的經論集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