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城市,便有怎樣的建築。
建築反映當時當地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價值觀,
每幢建築物都訴說著不同年代的故事。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隨著城市不斷發展,一幢幢的建築物例如住宅、學校、辦公樓、工廠、教堂、戲院、醫院和各類公共設施等拔地而起。這些建築,有功能性的,有地標性的;有實而不華的,也有舉世矚目的。經年累月,一點一滴地造成了今天的城市風貌。
本書取名《筆生建築》,具有兩重意義。第一重意義,在於它紀錄了為香港建築付出畢生努力的建築師。第二重意義,是闡明建築設計工作乃以筆創作、以筆傳意的專業。書中訪問了二十九位資深建築師的四十多個具代表性的作品,詳細分析它們對當代香港建築史的影響,從而讓讀者可以立體地了解每一件作品的特點和含意,並感受創作者的個性和氣質。
此外,本書之出版,亦是為慶祝香港建築師學會的六十周年而作。除了藉此向每一代為建設香港貢獻所長的建築師致敬外,將建築設計背後的心路歷程紀錄下來,亦有薪火相傳之意。
作者簡介:
香港建築師學會,在1956年9月3日,27名建築師聯袂組成香港建築師公會。自此以後,會員人數持續增長,其專業團體的地位更獲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認可。公會於1972年正式易名為香港建築師學會,並開啟了會務的新里程。
隨著香港建築師學會法團條例於1990年的頒佈及生效,為學會的組織及管理提供明確的規管依據。
目前,香港建築師學會已有超過4,000名個人會員及170多間公司會員。學會除香港總辦事處外,並自2006年起在北京設有代表辦事處。
作者序
序一
香港建築師學會自1956年創立,迄今恰恰六十周年。一個甲子對學會來,不算是太長的時間,但也正是一個讓我們好好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的時刻。故此,除了高興地為學會慶祝鑽禧外,我們更舉辦一整年的活動,以「築動香港60載」“60 Years of Designing Hong Kong”為題,從不同的角度,向公衆展現香港建築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提高我們的生活質素,實踐他們對社會的抱負;以及如何通過建築活動構建社群,觸動人心,讓建築藝術帶來社會精神面貌的新姿采。
《筆生建築》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誕生的,透過大家熟悉的建築物,介紹建築師創作背後的設計理念和他們的生平點滴。近年,香港社會上普遍對有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築物愛護有嘉,希望藉著本書的介紹,大家也能關愛曾經為這些建築物設計及興建,默默耕耘的建築師前輩們,向他們為社會作出的貢獻致敬。
除了出版本書外,六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也包括舉辦了多個本地及兩岸四地的建築設計大獎;並參與區域性與及國際性的大型建築展覽;同時,更史無前例地主辦了有19個國家參與為期一星期的亞洲建築師協會周年大會;我們還舉辦了一個建築師與社區有關的藝術作品展「築 × 自室2 之家 - 城 ÷」。還有一些較為輕鬆的活動,包括首次利用兩輛以「築動香港60載」為設計主題的電車,游走於港島區的「築」×「電」之旅;運動及家庭同樂日;與及六十周年慶典舞會等。最令我們興奮和鼓舞的是所有這些活動都是由建築師會員們,於工餘為學會貢獻時間和心力的成果,參與籌劃及執行各活動多達五百餘會員,差不多是總人數六分之一,而參加這些活動的會員和社會各界人士更不勝其數。在此,謹衷心感謝會員們的踴躍參與和無私付出。
我特別喜歡《筆生建築》這個書名,它與我們慶祝學會五十周年時出版的《熱戀建築》,相輔而行,互相輝映。我期盼學會以後的每個十年都會出版同系列的書,介紹每一代建築師為建設香港付出的努力,以及建築設計背後的心路歷程,讓我們薪火相傳,繼續「築動」香港。
香港建築師學會副會長(2015-16)
香港建築師學會慶祝六十周年籌委會主席
衛翠芷博士
序二
十年前,15個香港建築師學會年輕會員走訪15位本地資深建築師,寫成《熱戀建築》一書付梓出版,作為慶祝學會成立半世紀的獻禮。十年匆匆而過,學會今年迎來六十大壽。13個會員經過一年的努力,完成《筆生建築》這本新書,再次以文字向前輩致敬,感謝他們過去數十年間在香港建築史上作出的卓越貢獻。
這本書取名《筆生建築》,具有兩重意義。第一重意義,在於它紀錄了前輩為香港建築業付出的畢生努力。第二重意義,是闡明建築設計工作乃以筆創作、以筆傳意的專業。故此,前輩筆下的建築設計,就是這本書的主題。本書作者在每位資深建築師漫長而豐盛的執業生涯中精選其中一或兩座最重要的作品,詳細分析它們對當代香港建築史的影響。通過這些對建築師、建築設計和他們身處的時代背景的深度解構,讀者可以立體地了解每一座作品的特點和含意,從而感受創作者的性格和氣質。
成功的建築絕非偶然可得。過去幾十年間,資深建築師的創作成果深刻地改變了香港人的生活,它的背後隱藏着大量的心力和汗水。當我們每天在衣食住行中都享受著那些滋潤生活的空間,卻彷彿一切都是理所當然。就從今天開始,閱讀這本關於香港建築的書,大家或許再臨自己以為很熟悉的學校、屋苑或辦公樓時,會發現很多以前錯過了細節,從此對周遭的建築物另有新的體驗。
一座優秀的建築作品能夠令萬千的人受惠,我們希望香港人關注這些建築和創作它們的香港建築師。因此,本書不僅是單純的建築賞析,它還是一冊影畫集,讓建築物使用者一同細味建築師創作背後的動人故事。
《筆生建築》編輯
姚展鵬博士
序一
香港建築師學會自1956年創立,迄今恰恰六十周年。一個甲子對學會來,不算是太長的時間,但也正是一個讓我們好好回顧過去,展望將來的時刻。故此,除了高興地為學會慶祝鑽禧外,我們更舉辦一整年的活動,以「築動香港60載」“60 Years of Designing Hong Kong”為題,從不同的角度,向公衆展現香港建築師如何透過建築設計,提高我們的生活質素,實踐他們對社會的抱負;以及如何通過建築活動構建社群,觸動人心,讓建築藝術帶來社會精神面貌的新姿采。
《筆生建築》便是在這樣的前提下誕生的,透過大家熟悉的建築物,介紹建築師創作背...
目錄
前言 吳永順
序一 衛翠芷
序二 姚展鵬
第一章 學校——百年樹人
關善明 高等學府的建築和藝術
香港演藝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
劉秀成 非標準的快樂校園
法國國際學校
西島中學
黎錦超 跨越二十四年的建築之約
第三間大學校園規劃建築設計比賽
林嘉廉(I. A. Curreem) 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建築師
聖保祿學校
培僑中學
九龍清真寺
第二章 住宅——安身之所
李景勳 實而不華的香港特色
沙田中心
廖本懷 草根階層的安樂窩
華富邨
何承天 見證時代的大型項目
置富花園
太古城
美孚新邨
郭敦禮 從建築到城市規劃
Shell House
文華新村
豪園
第三章 公共建築——共創城市
梁伯麟 與眾同樂的戲院建築
新光戲院
鍾華楠 追尋中國根
舊山頂纜車站
寶福山
Leo Barretto 殖民地的賽馬傳統
沙田馬場
袁景煜 歷史建築的保育
前歷史博物館
東華三院文物館
何弢 香港藝術的綠洲
香港藝術中心
寶雲道6a
李銘根 提供休閒的康樂設施
摩士公園游泳池
香港文化中心
黃漢威 救人無數的醫院建築
伊利沙伯醫院
李鉞 為民請命的紀律部隊建築
分區消防局
分區警署
鮑紹雄 香港最重要的表演場館
香港體育館
前市政局大廈
潘祖堯 高度保密的印鈔建築
豐樂閣
大埔紙幣廠
香灼璣 佛教信仰與寺廟建築
志蓮淨院
鄔勵德 力保不失的政府山建築群
第二代大會堂
前中區政府合署
第四章 摩天大廈——與天比高
木下一 功能先決的美學
康樂大廈
友邦大廈
龔書楷 肩負使命的銀行大廈
中銀大廈
劉榮廣 妝點維港的地標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第一期
中環廣場
第五章 建築師漫談
鄧譚娜妮、吳鄭倩薇 香港第一代女建築師
曾振基 城市建設的默默耕耘者
Gustavo da Roza 建築師要有一份驕傲
歐陽昭 工程師及建築師的雙重身份
吳煜民 論建築的前景
前言 吳永順
序一 衛翠芷
序二 姚展鵬
第一章 學校——百年樹人
關善明 高等學府的建築和藝術
香港演藝學院
香港科技大學
劉秀成 非標準的快樂校園
法國國際學校
西島中學
黎錦超 跨越二十四年的建築之約
第三間大學校園規劃建築設計比賽
林嘉廉(I. A. Curreem) 土生土長的印度裔建築師
聖保祿學校
培僑中學
九龍清真寺
第二章 住宅——安身之所
李景勳 實而不華的香港特色
沙田中心
廖本懷 草根階層的安樂窩
華富邨
何承天 見證時代的大型項目
置富花園
太古城
美孚新邨
郭敦禮 從建築到城市規...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