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台日友好,多視角理解日本的必讀好書!
林佳龍、鄭麗君、謝長廷
—鄭重推薦—
日本的文化特色是慢工出細活,一切思慮周全才著手,因此速度較慢,短時間看不出改變,但從每隔50年的角度去觀察,可以發現日本是不斷在蛻變,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外觀或是內涵,從昭和戰後時期到令和的今天都有巨大的變化。本書內容著重在日本憲法制度、政治派系、外交政策、經濟狀況以及地方制度等的變革或演進,對相關轉變有深度介紹,對很多想深入了解日本政治的台灣人的確是很重要的基本資料。
——謝長廷 前行政院院長‧前駐日本大使
要理解當代日本的核心價值與國際角色,就必須深入了解日本的歷史,特別是從昭和到令和的轉變。這段歷史是一部充滿劇烈變革與力求復興的故事,展現了日本如何從歷史經驗中吸取教訓,在困境中重塑自己,走向今日的和平與創新典範。了解這段歷史,也對掌握區域局勢脈動相當重要,可以得知二戰結束以來,日本除了致力重塑自己,亦積極守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國際秩序,貢獻區域穩定繁榮。——鄭麗君 行政院副院長
本書不僅是一部對日本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學術論述,更展現了日本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自信與創新精神。作為一個在東亞區域扮演重要角色的國家,不管是在歷史、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歷程中,日本的經驗都對台灣極具參考價值。尤其日本以海洋戰略為國家目標,重新接軌海洋思想,同樣以海洋立國的海島台灣,應參考日本經驗,以面對未來國際局勢的需要。台灣作為日本的重要夥伴,也應從中汲取寶貴的經驗,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們自身特質的發展道路。《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是一部深入剖析日本歷史的佳作,提供我們對全球局勢的前瞻性思考。——林佳龍 外交部長
「從昭和經平成到令和」年代,其實是經過數度的大翻轉,令和年代的日本,事實上呈現的樣貌也早不同於20 世紀的「昭和年代」、甚至也與「早期的平成年代」也有相當大的出入。因此我們希望能有一本對日本的轉變有兼具社普認知與專業知識的專書,讓關心日本的國人,能夠對日本有一個較為與時俱進的認知。——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
作者簡介:
【關於編者】
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 秘書長
中華民國外交部 諮詢委員
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 諮詢委員
立法院亞東國會議員友好協會 顧問
章節試閱
導讀
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
—謝文生/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任日本自民黨內歷史最悠長的派閥—宏池會的第九代會長,該會成立於1957年,也剛好是岸田首相出生的年份;該派閥的的路線是承繼吉田茂前首相的「重經濟、輕國防」主張,在黨內自詡為「保守主流」。另一路線相左的是主張「進行修憲、重新武裝日本並與美國維持平等同盟關係」的「保守支流」,代表始祖是岸信介前首相—其外孫則是日本戰後任期最久的前首相安倍晉三。
在自民黨內,這兩路線的勢力長期以來一直處於競爭的狀態;更精確的講,保守主流下的眾派閥或勢力,多數時間是握有領導權的,而「保守支流」則是要到21世紀才取得主導的地位。
2024年4月11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繼2015年的安倍晉三首相之後,再次受邀以國賓身份在美國參眾兩院聯席會議上發表演講。以下幾個段落是他在這場演講中,對美日關係的描述:
「九年前,我親密的朋友、已故的安倍首相就站在這個地方發表了一篇題為《邁向希望同盟》的演講。」
「......當我們今天在這裡會面時,我察覺到一些美國人對自己在世界上的角色產生了自我懷疑的潛流。......日本在這些年來發生了變化。我們已經從......緘默盟友,轉變為一個自信的盟友,向外看向世界。......我們首先成為美國的地區夥伴,現在我們已經成為你們的全球夥伴。......我希望你們知道日本對自己作為美國最親密盟友的角色是多麼認真。......今天,我們是你們的全球夥伴,未來也仍將是你們的全球夥伴。」
這篇演講,從歷史脈絡的視角來看,顯露出了二個大變化:一個是自民黨內派閥路線的轉變,一個是戰後日美關係的轉變。
半個世紀之前,對於日本要不要積極介入國際關係而鬥得不可開交的「保守主流」與「保守支流」,在經過近60年後,在安倍晉三與岸田文雄兩人的執政路線上,可說是立場趨於一致;而日本長期以來被形容為是美國老大哥後面的小弟,2024年其首相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彷彿在說:「老大,要撐住喔!我會一直跟你併肩作戰的!」
從1945年到2024年,近80年的時光流轉下,日本從戰後的百廢待舉、到60年代經濟復甦、80年代的經濟熱景,日本的成就一時成為國際研究的顯學。而隨著國際冷戰結束的幾乎同時,日本國內經濟的泡沫幻滅也為日本帶來巨大的空虛、衝擊與反省。
在伴隨著面對國際情勢的幾度轉變,從冷戰結束、兩次波灣戰爭、全球化發展、911事件,到中國從被歡迎崛起到成為國際威脅、俄烏戰後爆發乃至有人稱為的「後冷戰時代」來臨,國際秩序不僅在政治關係上產生巨變,在經濟發展上更是進入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連結。
帳面上自1990年代起,日本人開始自嘲經歷「失落的十年」、「失落的二十年」、「失落的三十年」。這是因為戰後以來諸多曾讓日本人引以為傲的成就、甚至成為國際競逐的制度,從政治面到社會面到經濟面,都產生巨大的變化。
回顧這段轉變的歷程,在政治上,戰後一直跟自民黨對峙的左翼政治勢力,在進入「平成」後,雖一度快速成長、甚至取得政權,但也迅速泡沫化;自民黨在長期執政下,經歷內部數度激烈的鬥爭及金權政治醜聞不斷的衝擊下,成員集體出走屢見不鮮,最終在1993年下台,首次結束了長達38年的連續執政。平成晚期,2009年自民黨的再度下野與民主黨的短暫執政後,又再度重洗了日本政治版圖,這次換成在野黨不斷的重整洗牌。朝野政治版圖上的重組,是平成年間最大的政治特色。
另一方面,起於橋本龍太郎政權、經過小泉純一郎政權而在安倍晉三政權下藉由人事局的成立,終於從官僚手中奪取了政治權力的指揮權;這個存在於日本政治人物與日本官僚菁英之間的權力移轉是平成年間政治的另一個特色。
而在政經體制的全球化下,加上中國21世紀崛起後以武力與經濟籌碼脅迫周邊國家、企圖改變國際現狀的作為,連自民黨內傳統的派閥定義與面對國際政治的傾向都被顛覆而趨於模糊;這是平成政治的第三個特色。
這些重整的背後,其實反映的是自1990年代起,平成年間日本社會的各種不安與調整的過程,也是人們在面對舊秩序的崩解下,起而對現狀進行質疑與致力尋求解方的過程。至於造成這些「失落」的原因,最主要有經濟發展的泡沫化,以及伴隨而來的勞動條件的改變;也有政治上左翼政黨的泡沫化,及右翼政黨因泡沫經濟的發展而導致金權政治所產生的腐化。
包括前述的政治勢力的重組與重新定義,以及日本不斷地被迫因應外在國際形勢快速轉變而必須調整的過程,包括戰後才出生的日本國民也被迫面對日本在國際定位、國際關係、防衛政策的定位,甚至面對憲法的修正。還有在面對中央政府的龐大、無所不管卻又在因應環境變化上的無能,也讓地方分權成為人民反制自求的出路。文化的再定義與自主性,特別是尋求擺脫二戰時期的附庸地位到戰後一度成為禁忌的被封印狀態,加上結合地方再生與創生,也成為困境中自救的重要出路。在失落情境中,由於對未來的虛無感,也讓新興宗教勢力有開展的空間,甚至有些還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同時,經濟體質的轉變與重新認知作為海洋國家的經濟戰略也是脫困的路徑;這些都為日本帶來巨大的衝擊。尤其「少子化」及「人口老化」的快速到來,更是讓日本幾乎措手不及,這些各層面的變化,再再呈現出「從昭和、平成到令和」的劇烈變革。
簡言之,在「失落的感嘆下」,在面對未來的不安與懷念過往的榮光之間,隨著國際局勢的一再轉變,日本為了維持國力與競爭力,也一再地調整其內內外外的各項政策與發展,各層面其實都在尋求新的出路與適應之道,當中包括各式各樣的拉扯、檢討、追尋與修正。這之中當然有好的變革,也有不良的困境難以擺脫;因此有人以「平成維新」來論述日本這30年期間在各層面的轉變。總的來說,日本這個國家「從昭和經平成到令和」年代,其實是經過數度的大翻轉,令和年代的日本,事實上呈現的樣貌也早已不同於20世紀的「昭和年代」、甚至也與「早期的平成年代」也有相當大的出入。
有鑑於此,我們意識到在台灣對日本的研究與分析,特別是文件上或書籍上,關於日本當今的轉變與新樣貌的論述之書籍,似乎比較缺乏。
由於時代的快速轉變,台灣坊間對於日本當前各領域的認知或分析,仍多是以昭和時期或平成初期的研究成果作為工具者居多;特別是在網路普及的年代,人們對於知識的取得更形方便,但在網路上所能找到的日本相關資訊,雖然很多,但也包括了誤謬的部份跟認知作戰的內容在內,這點不禁令人擔憂。
因此我們希望能提供台灣國內關心日本的國人,能有一本「較為科普版」、而且是對日本的轉變能有「快速縰覽」認識的專書。所以我們邀集了一些對日本各領域有所研究的專家與學者,針對日本的政治、國際、地方、文化、宗教、經濟等面向,提出兼具科普認知與專業知識的文章,希望能夠藉由本書「拋磚引玉」的作用,讓關心日本的國人,能夠對日本有一個較為與時俱進的認知。
本書分為十二個篇章,包括政治面的日本重要選舉制度的介紹、自民黨派閥的解析、日本的安全防衛、外交政策的轉變;還有日本國家正常化相關的兩大議題:修憲與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意義;以及社會層面的地方自治的變遷、文化政策的轉變、地方創生的出現,以及新興宗教的意涵;在經濟部份則包括日本走向海洋國家的經濟面貌與經濟制度的流轉。
導讀
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
—謝文生/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曾任日本自民黨內歷史最悠長的派閥—宏池會的第九代會長,該會成立於1957年,也剛好是岸田首相出生的年份;該派閥的的路線是承繼吉田茂前首相的「重經濟、輕國防」主張,在黨內自詡為「保守主流」。另一路線相左的是主張「進行修憲、重新武裝日本並與美國維持平等同盟關係」的「保守支流」,代表始祖是岸信介前首相—其外孫則是日本戰後任期最久的前首相安倍晉三。
在自民黨內,這兩路線的勢力長期以來...
推薦序
序言一
不斷往更文明蛻變
—謝長廷/前行政院院長‧前駐日本大使—
「從昭和到令和的轉變」,這書名本身就有相當科普性質,我看了更是倍感親切。
因為我到日本京都大學留學的時間是昭和47年(1972年),就任駐日大使是平成29年(1916年)6月,卸任時間則是令和6年(2024年)8月,因此,昭和到令和的變化,對我來說不是理論而是親身的體驗。
為什麼書名很科普?因為日本是世界少數還保有皇帝年號的國家,一位皇帝有一個元號或年號,稱為一世一元,沒有稍做介紹,一般台灣人還真不容易了解。過去一百年來,日本使用了5個年號,即:明治、大正、昭和、平成、令和。2019年宣佈「令和」新元號時,日本媒體介紹幾位活了5個年代的日本人瑞,大多在110歲左右,到今天約117歲,以後活了這五個年代的人將逐漸消失。
這5個年號中,以「昭和」的時間最長,總共64年,但扣去前後重疊部分,實際只有62年多,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40年,經過戰敗如同廢墟的慘狀,以及艱苦重建的奮鬥,對現代日本影響極大,更是令很多日本人懷念,至今「昭和食物」、「昭和世代」、「昭和歌謠」等名詞仍然常常被提起。座落在九段下的昭和紀念館以及在立川市的昭和紀念公園都是遊客喜愛觀光或緬懷昭和時代的地方。台灣和日本的歷史因緣,大部分也是發生在昭和時代。昭和天皇在皇太子時期的1923年,曾經來過台灣,留下不少事跡,包括參訪北投溫泉及親手種植綠竹和榕樹等,當時草山(即陽明山)民眾歡迎皇太子所種植的緋寒櫻花,熱心的日本民間團體在令和三年左右,從陽明山苗圃迎回日本分別種植在皇宮附近的公園和全國十多個神社寺廟,櫻樹旁邊都立有「昭和天皇結緣的櫻花」字樣石碑。
日本的文化特色是慢工出細活,一切思慮周全才著手,因此速度較慢,短時間看不出改變,但從每隔50年的角度去觀察,可以發現日本是不斷在蛻變,不管是物質還是精神,外觀或是內涵,從昭和戰後時期到令和的今天都有巨大的變化。
本書內容著重在日本憲法制度、政治派系、外交政策、經濟狀況以及地方制度等的變革或演進,對相關轉變有深度介紹,對很多想深入了解日本政治的台灣人的確是很重要的基本資料。
日本長期執政的自由民主黨(簡稱自民黨)是在1955年從自由黨和日本民主黨合併,代表保守主義的政黨,而當年代表社會主義為社會黨,針對是否與美國續簽安全保障條約問題,左右政黨大對決,自民黨獲勝,開啟了所謂55體制,至今69年間只有二次約6年選輸下台,其他長達63年都是自民黨執政,而1955年當時擔任要角的社會黨則在隨後幾年因發動大規模群眾抗爭,得不到主流社會支持而消失。有人說55體制對政局穩定有正面貢獻,但也有人批評造成政黨輪替困難,讓政黨政治失去意義。比較台灣的情形。民主進步黨建黨14年即達成第一次政黨輪替,日本在野黨聽了都很羨慕。其實自民黨在歷史上有派系傳統,黨內派系的差異和輪替在某程度上取代在野黨制衡的功能,也滿足民眾的輪替期待,因此影響在野黨的發展。至於自民黨派系的分合和演變,本書的導讀和正文都有深入分析,讀者可以參考。
談到日本憲法的問題更有趣,雖然修憲問題時常在政界被提出,但日本從戰後至今天,一次也沒有進行修憲。他們的國會議員聽到我說台灣的中華民國憲法從李登輝總統到陳水扁總統約十年間共修改了七次,他們都覺得很難想像。
不過,憲法修改或政治改革之類需要有人執行或負責的事情,雖然變化很小,甚至幾乎不變。但民間流行或社會潮流帶動的變化,在各方面都很顯著,以每年除夕在NHK電視台舉辦的「紅白歌合戰」為例,從昭和時期的演歌為主流的美空雲雀、北島三郎、島倉千代子、森進一、橋幸夫,節奏比較慢,並帶有傷悲的韻味,到平成的濱崎步、松田聖子、中森明菜以及AKB48等現代的偶像團體的出現,風格、衣著、節奏的轉變大而明顯,到今日的乃木坂46、ME:I,更是如同來自不同星球的偶像。
另一方面,城市風貌變化更大,我在京都大學留學的1970年代,新宿的高樓只有京王等三棟,現在則是超高樓密密麻麻,幾乎看不見原來的三棟。都市更新及再開發的變化也大,東京車站的更新後,增加不少三菱的大樓群、澀谷、虎之門之丘高樓、麻布台之丘等的更新及空間設計也煥然一新,改頭換面了,充滿立體感和現代感。
總之,台灣和日本最大不同的地方,我認為台灣反應敏捷,變化快速,但往往邊做邊改或以失敗告終;日本文化則是注重精確,一切想好才會做,一旦決定要做通常就一定成功,但速度較慢,外國人尤其是改變迅速的台灣人,有時受不了。我個人覺得改變的快或慢有時受到文化背景和民族性格制約,很難判斷好壞,重要的是變動的方向是否朝向更文明、更進步、更人性化,我們從日本的轉變加以分析,可以看得日本是不斷往提昇生命的尊嚴和共生進步的方向蛻變,目前已經是亞洲唯一的先進國家,而且正在影響全世界。這方向倒是值得作為台灣發展的借鏡。
序言一
不斷往更文明蛻變
—謝長廷/前行政院院長‧前駐日本大使—
「從昭和到令和的轉變」,這書名本身就有相當科普性質,我看了更是倍感親切。
因為我到日本京都大學留學的時間是昭和47年(1972年),就任駐日大使是平成29年(1916年)6月,卸任時間則是令和6年(2024年)8月,因此,昭和到令和的變化,對我來說不是理論而是親身的體驗。
為什麼書名很科普?因為日本是世界少數還保有皇帝年號的國家,一位皇帝有一個元號或年號,稱為一世一元,沒有稍做介紹,一般台灣人還真不容易了解。過去一百年來,日本使用了5個年號,即:...
目錄
序言1:不斷往更文明蛻變 謝長廷 前行政院院長.前駐日本大使
序言2: 和平與創新,共創台日友好新時代 鄭麗君 行政院副院長
序言3: 從日本經驗看見台灣的啟示 林佳龍 外交部長
導讀: 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 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
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第1 章: 日本的國政選舉、首相指名與自民黨總裁選舉 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第2 章: 從昭和到令和—簡述自民黨派閥的今昔 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第3 章: 日本安全保障政策之變化—以防衛力運用為中心 王彥麟 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第4 章: 日本外交政策的轉變 林彥宏 財團法人國防安全研究院秘書室主任.台灣日本研究院秘書長
第5 章: 日本修憲工程與主要議題 鄭明政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第6 章: 日本國家正常化與聯合國入常 楊名豪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法政
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第7 章: 日本地方政治的演變與評析 楊鈞池 國立高雄大學政治法律學系教授
第8 章: 當代日本文化政策—文化民主主義與文化藝術立國 劉夏如 北科大文化事業發展系講師、中央廣播電台常務董事
第9 章: 日本的「地方創生」 廖雨詩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第10章: 日本當代宗教 林佩瑩 國立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副教授
第11章: 海洋日本的回歸—由「海島國家」邁向「海洋立國」的挑戰 黃俊揚 日本政策研究大學院大學(GRIPS) 客座研究員
第12章: 日本經濟成長政策的轉變與啟示 魏聰哲 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三研究所副研究員兼任副所長.日本立命館大學國際地域研究所客員協力研究員
序言1:不斷往更文明蛻變 謝長廷 前行政院院長.前駐日本大使
序言2: 和平與創新,共創台日友好新時代 鄭麗君 行政院副院長
序言3: 從日本經驗看見台灣的啟示 林佳龍 外交部長
導讀: 從昭和到令和:當代日本的轉變 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
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第1 章: 日本的國政選舉、首相指名與自民黨總裁選舉 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委員
第2 章: 從昭和到令和—簡述自民黨派閥的今昔 謝文生 台灣國家政策研究協會秘書長.財團法人青平台基金會諮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