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恩田陸靈媒媽媽長女病讀冊選讀季暢銷5折起陳思宏吳明益京極夏彥幸福文化66折起節稅
暫存清單
放入購物車
立即結帳

迷戀音樂的腦(二手書)

作者:丹尼爾.列維廷

評價
73收藏
247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二手價:75 NT$ 240 NT$ 320

賣家:Psychedelico
書況(讀冊判定):良好
備註(賣家自填):無畫線註記
商品備註與退貨說明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限量商品,即時庫存=1

購買新書
88 282
購買電子書(流動版型)
7 224
其他二手價
53 169元起
圖書館借閱
#先蝦上市
讀冊董事長_張天立
好好過日子專題
2017科學百大
2013科學百大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從音樂人到科學人!「音樂的科學」,捨我其誰?
文/Anderson

《迷戀音樂的腦》最聳動的特色,不是別的,正是作者的身分。作者丹尼爾.列維廷(Daniel J. Levitin),當他自稱「資深音樂人」,那可不是指從小到大的音樂興趣,或什麼一度求學於音樂學院、擁有被認證過的音樂教養…..。這位先生,為了組搖滾樂團從學校輟學後就踏入音樂界,一路走來,直到擔任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藍牡蠣樂團的唱片製作人、錄音師,且曾與史汀、大衛拜恩同台共演。

但若只是這個經歷,不可能有這書。另外還有的,是丹尼爾.列維廷在30歲後,因為對於音樂的愛,心裡有滿滿的關於音樂的「為什麼」,然後重新回到學校,且還不是只是去旁聽些課程、拿個學位,他深入其研究領域,如今是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主持音樂感知與知覺研究實驗室。

是不是有點兒瘋狂,可又令人倒抽一口氣地敬佩呢?《迷戀音樂的腦》就是丹尼爾.列維廷結合他的兩個身分所寫成的。哎,還要到哪裡去找另一個人,比他更有資格進行這「音樂的科學」之研究,由結合了心理學與神經科學的「認知神經學」來討論音樂。

《迷戀音樂的腦》所關於的「音樂的科學」指的是什麼呢?毫無曖昧的空間,這是一本關於音樂的科普書。如果你曾想,「音樂似乎作為最後一個無法被科學所破解、思辨的範疇」,那麼這本書可要讓你喜出望外(或心碎失望)了!

《迷戀音樂的腦》不是那種學院中的科學家為了找尋研究題材,將腦筋動到音樂上面,然後以局外人、門外漢的角度,講一些「有點音樂,又不太音樂」的言論;事實上,丹尼爾.列維廷來到學術界就只為了一件事,即是要去追問並回答那些音樂的無解題:

「我想知道,為何音樂對某些人來說輕而易舉,對其他人則否?創造力從何而來?為何有些歌曲令人感動,有些卻難以親近?此外,傑出音樂人和錄音師擁有神奇的能力,可以聽出音色的細微差異,而大多數人卻沒有,人的感知能力在聽覺中究竟扮演什麼角色?」

是以,《迷戀音樂的腦》的每一篇章、每一轉折,都緊扣著我們長久以來一度放任給音樂的例外。

從愛樂者的角度來看,只要你不是那種死守著「科學與藝術無可能共通」的死硬派,《迷戀音樂的腦》不但會回答你心中曾有的關於「音樂到底是怎麼達成那些任務的呢?」,且藉由科學本身的系統性,也會讓我們對各種關於音樂的感應、感觸,有了更明確的觀察與辯證,讓它和記憶、心動以及其他面向的活動,產生關係。

從科普書讀者的角度來看,作為科學愛好者、相信世界上絕大部分事情都可獲有科學爬梳的理路來剖解的這樣的你,《迷戀音樂的腦》中這樣討論事情的方式,也一定引起你更多好奇和熱情:「假如汽車喇叭聲的音高為A440,對應這個頻率的神經元就會活化,而當拉赫曼尼諾夫的樂曲中出現A440的音高時,這些神經元也同樣會活化,不過其所引發的心智經驗是不同的,因為兩個事件發生的脈絡不同,運用的神經脈絡也會不同。」

藝術和科學不是無可勾連的兩極,這位從身份到書寫都充滿說服力的作者,以《迷戀音樂的腦》帶我們探索音樂的本質。這不是很美妙嗎?總是帶給我們流動而神秘經驗的音樂,竟然真的有著耙梳、討論的「本質」!

歡迎收聽《讀冊過生活》節目,第065集 【談《迷戀音樂的腦》一書


有時一段旋律就能喚起許多回憶
有時一首歌就能為我們阻擋世界
為何音樂在我們心中占有如此獨特的地位?
我們都能說出自己喜愛的音樂風格與類型,
但你真的知道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種,而不是那種音樂?

資深音樂人〔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製作人〕暨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列維廷,
結合音樂分析、心理學與神經科學,
述說音樂如何令人迷戀,解譯人類最優美的神經衝動——
☆ 哈佛大學「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 麻省理工學院、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大學等校課堂教材

音樂是最能貼近心靈、感染情緒的創作形式,也是我們唯一隨身攜帶、不時重新溫習的藝術作品。
我們都能輕易舉出喜愛的音樂家或音樂類型,卻難以解釋為何自己喜歡的是這些音樂,而非其他作品。彷彿在音符與和弦之間,還有某種我們能夠感知,卻無法言說的神祕。

作曲家荀白克曾說:「總有一天,心理學家將能解譯音樂語言。」如今預言的時代已然來臨。心理學家運用磁振造影與記憶理論,探究人類心智與大腦如何傾聽、感受音樂,以完形理論分析音樂家如何顛覆聽眾心理,創作令人驚豔的樂曲。但科學研究的意義不在於驅除一切神祕,而是重新創造、活絡神祕的面貌。當我們理解人類對音樂的迷戀的本質,也更能深入地認識自己。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列維廷 Daniel J. Levitin
專業音樂人,成長於1970年代搖滾狂飆的加州。出身中產階級家庭,母親所彈奏的蕭邦與舒曼是他對音樂最初的記憶,然而丹尼爾卻在大學時代為組搖滾樂團而輟學。在音樂界浮沉數年後,丹尼爾闖出一番成績,擔任史提夫.汪達、死之華樂團、藍牡蠣樂團的唱片製作人、錄音師,更與史汀、大衛.拜恩同台共演。

三十歲後帶著對音樂的熱情重返學界,現為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心理學教授,主持音樂感知與知覺研究實驗室,致力探究音樂如何引發情感,以及人類如何記憶、再現音樂,他的實驗室也是妃絲特、巴比.麥菲林等音樂人的朝聖地。丹尼爾堅持以真實音樂取代傳統實驗所用的機械人工聲響,以取得貼近現實的數據。著有《迷戀音樂的腦》、《傳唱世界的六首歌》、《認知心理學基礎》,其中《迷戀音樂的腦》為麻省理工學院、UCLA的課堂教材,及哈佛大學的新鮮人通識教育核心計畫指定閱讀。

譯者簡介:

王心瑩
夜行性鴟鴞科動物,出沒於黑暗的電影院與山林田野間。日間棲息於出版社,偏食富含科學知識與文化厚度的書本。譯作有《我們叫它粉靈豆─Frindle》、《女孩的In發明》、《小狗巴克萊的金融危機》等,合譯有《你保重,我愛你》、《上場!林書豪的躍起》,並曾參與「魔法校車」、「波西傑克森」等系列書籍及《科學人》雜誌翻譯。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作者序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