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照戀家的人引路人臺灣路上從六四到A4臺北文學季兒童選讀買房人生課AI五十強FIRE致富覺察尖端漫畫大賞春季暢銷5折起親師衝突佛教

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灣

作者:吳佩珍
出版日期:2013-09-18
真杉靜枝生於

日本

,長於日治期的台灣真杉靜枝始終擺盪於美麗島與敷島兩個故鄉之間既是過客,也是歸人殖民地台灣,形塑了真杉靜枝的「台灣代言者」作家形象,同時也成就其洞察帝國之眼。吳佩珍的《真杉靜枝與殖民地台 ...

好美麗株式會社:趣談日治時代粉領族

作者:蔡蕙頻
出版日期:2013-06-02
出版社:貓頭鷹出版社
二手書徵求
粉領族、小資女,女人出外工作不稀奇白天上班晚上持家的職業婦女也不稀罕但,如果是一九○○年的台灣呢?女人上班,其實是近一百年來的事。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正值日治時期的台灣就跟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深深地 ...

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修訂版)

出版日期:2015-06-01
臺灣近代醫療公共衛生建設的基礎奠定於

日本

殖民統治時期,本書即為研究此段歷史寶貴的第一手史料。《日治臺灣醫療公衛五十年》蒐集、譯註日治臺灣醫療、衛生的重要史料及文獻,是研究日治臺灣醫療公衛史極其重要且必 ...

未竟的殖民:日本在臺移民村

作者:張素玢
出版日期:2017-06-23
出版社:衛城出版
這段先前幾被遺忘的如煙往事,除了有一則則感性的離散故事值得述說,更是臺灣移墾史上的特殊一幕、

日本

移民史上的獨特章節,為值得深入探究的學術課題,而本書可說是目前相關研究中最全面且翔實的專著。二○一五年田 ...

「漢文脈」在近代: 中國清末與日本明治重疊的文學圈

作者:齋藤希史
出版日期:2020-09-10
從漢字文化圈的一員,到獨立的民族國家,

日本

的現代化進程與文化國族建構一體兩面,息息相關。文化國族的建構,脫離不了如何定位文學,或毋寧說:核心就是文學從十九世紀末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在東亞,正好是「清末」 ...

護國丸:被遺忘的二戰臺籍海軍史

作者:陳柏棕
出版日期:2018-07-25
出版社:月熊出版
從沉沒到沉默-回到一九四四年,二戰末期深入走過皇民化運動、投身海軍特別志願兵自美軍潛艦魚雷倖存的臺籍老兵訪談歷史記憶與身分認同有緊密的關聯重構屬於臺灣本島的二戰記憶忠實還原日治末期從軍少年的生命經驗1 ...

米糖相剋:日本殖民主義下臺灣的發展與從屬

作者:柯志明
出版日期:2003-03-15
此書就臺灣農業的歷史從事了詳盡而精細的研究。柯博士的著作提供了無價的知識。一方面,它就一個仍有待瞭解的帝國主義在一個鮮為人知的地方所發生的事情經過,增進了我們的理解,另一方面,它就人類最重要的、但性質 ...

日治下大高雄的飛行場

作者:杜正宇
出版日期:2014-03-04
出版社:新銳文創
時空記憶的延續,奠基於歷史研究的基礎。惜日治時期無論在高雄的交通史、戰爭史、建築史上,航空卻經常是被忽略的一環。每當教科書中闡揚縱貫鐵路的通車、高雄港口的營運時,卻遺忘了曾一度繁榮發達的空中飛航。無論 ...

終戰那一天: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

出版日期:2017-12-06
出版社:衛城出版
企圖帶領讀者回到二戰烽火下的臺灣,重新認識這一段被刻意遺忘的歷史。朕深鑑世界大勢與帝國現狀,欲以非常措置收拾時局,茲告爾等忠良臣民。朕已敕令帝國政府,通告美、英、中、蘇四國,接受其共同宣言(《波茨坦宣 ...

1921穿越福爾摩沙:一位英國作家的臺灣旅行

出版日期:2017-09-27
1920年代的臺灣最繁麗生動的畫像★西方殖民地官員第一手觀察,以獨到的觀點道出

日本

殖民統治臺灣的優缺點,並綜觀和分析臺灣各種產業和建設,是日治時期臺灣珍貴的精彩史料。★著作等身的文學作家,以幽默風趣的 ...

日本帝國在台灣

作者:羅吉甫
二手書徵求
. ...

中日政商風雲誌-政經結合的奧秘

作者:Xiaoqing Sima
出版日期:1991-05-15
出版社:N/A
. ...

日治時期臺灣公司名錄:臺灣諸會社銀行錄1940

出版日期:2013-07-22
臺灣會社銀行編纂的先驅人物,非「臺灣實業興信所」創辦人杉浦和作(1872-1936)莫屬。隨著「臺灣實業興信所」的成立,杉浦首先於1922年3月編輯發行了《臺灣會社銀行錄》後,每年修訂,重新再版,即使 ...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

作者:蔣竹山
出版日期:2014-04-20
二手書徵求
這是一本傳授如何進行時空旅行的指南書。要前往的目的地是1895至1945年間的台灣。台灣人也許是全世界對

日本

這個國家感受最為複雜的一群人了。無論傾向親近或排斥,從台語裡的辭彙、日常生活習慣、建築、公共 ...


您對於搜尋結果是否滿意?
太好了!感謝您的回饋!
感謝您的建議!我們會持續提供更好的搜尋服務!
很抱歉沒能幫上忙 :( 我們應如何改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