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總編輯的話 文︱盧智芳
有聽要有懂
這幾年來,說話成為職場上的顯學,只要處理說對話、說好話的議題,不管是書籍或雜誌,多半暢銷。這當然反映出大家對於溝通順暢的焦慮,不過有趣的是,要是看看周遭誰真的人緣好、受歡迎,歸納出他們的共通特質,恐怕都不是「話多」,而是「願意聽人說話」。
這道理很簡單,想想你心情不好時會去找誰?絕對不是個對你劈里啪啦說個沒完的人,當然是個肯聽你慢慢講述的眼神,最好還能從你紊亂的表達中聽出脈絡,給一些中肯的建議。
「聽」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比較被動的姿勢,沒話想講,或是想隱藏自己的時候,就聽。但也因為這樣,它的重要性常被忽略。其實,願意聽、懂得聽的人,不但像擁有一張雷達網,能更快、更全面地掌握各種資訊,抓到機會,這也是另一種更容易讓人覺得「足感心」的人格特質跟魅力。
另一方面,在這個大家太講究說話術,以至於「人人有話不直說」的年代,能先解出「話外音」,才不會「雞同鴨講」──每個字都聽得懂,但合起來的理解完全不是那回事。
這一期的封面故事,由資深研編召集人吳永佳企畫擔綱,從各面向為大家強化「聽力」(見第106頁起)。不管對上、對下、甚至對親密關係中的另一半,能夠「好好聽」,同時搭配「動動腦」,一定能讓你成為一朵人見人愛的解語花,工作、生活都更輕鬆順利。
不必比較,可以觀照
另一個我要跟大家推薦的本期重點,是資深記者盧昱瑩、記者陳怡伶、攝影記者王均峰,歷經半年策畫,終於製作出的韓國新世代報導(見第48頁起)。相信很多讀者已經在我們的臉書粉絲專頁上搶先看到他們的現場採訪小記。
上半年,編輯部討論今年應該選定那個國家,作為「世界工作人」報導對象時,我們很快就決定選擇2.5個小時航程的韓國。理由不難猜:對這個國家,競爭跟風靡兩種極端的情緒都出現在台灣社會中,真是非常奇特的現象。
全球化經濟下,台灣跟韓國的年輕人有其相似處:一樣面對就業壓力、一樣背負社會期望,一樣都在中國這個大市場的旁邊,力圖為自己找到定位點。做為一本希望為讀者開拓視野的雜誌,我們想領著大家去看看:別人在想些什麼?做些什麼?他們如何看待未來?因此,做這個題目,倒不想刻板地落入「誰比較好」的窠臼中,每種選擇都有得有失,然而,透過採訪團隊的報導和鏡頭,相信大家可以對這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國度,有個全新的觀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