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1232期書摘推薦 中國時報7/16開卷版書評推薦
3大百萬超人氣部落客綠角外匯最前線林洸興《美元圈套》王伯達強力推薦!
恐怖!明明你帳戶裡有存款,ATM卻不給你錢!
這是個債債相連的大債時代! 從歐洲到美國,從日本到台灣,大家都在舉債!
如果債台垮了,會如何影響你我?沒有專家願意講,但本書揭開驚人答案:
到時候,不管你有多少存款,都將無法從提款機領到你的錢!從現在到未來,債務問題將成為全人類關注的焦點。你自己、你上班的公司、你選出來的政府,全收陷入債務中!然後,就像我們在金融危機中所看到的,這些債務會被包裝、組合成各種「商品」,再賣回給我們!有一天,不但將拖垮欠債的國家,你我都將遭受波及!
「一本絕佳的入門書,揭開金融危機與國家債務的真相!」
作者約翰.蘭徹斯特和你我一樣,很想知道這場危機的來龍去脈,於是他跑去和各種人物打交道,包括不顧一切後果的銀行匪類、打瞌睡的主管機關、自滿的政治人物、吃人的放款者、借錢揮霍毫無節制的人、和無辜的旁觀者。
結果,竟揭開了一個恐怖的事實:
原來,當國家破產,你的帳戶裡有再多存款都沒用,都沒法從ATM領到錢!
他用最白話的方式寫下這本書,為你全面解讀這場全球金融危機!
深入而真誠地,寫給每一個想要瞭解怎麼一回事的人。
不管你是投資者或納稅人,手上最好有這本書!
作者簡介:
約翰.蘭徹斯特 John Lanchaster
小說家、新聞記者、及惠特布萊德新作獎(Whitbread First Novel Award)和佛斯特獎(E. M. Forster Award)等的得主。生於漢堡,在東南亞長大;現居倫敦。
他的書已經翻譯成20種以上的語言。他是《倫敦書摘》(London Review of Books)和《紐約克》(New Yorker)的固定作家,在《君子雜誌》(Esquire)上有個每月專欄。他定期為《紐約克》和《倫敦書摘》寫金融方面的文章。2008年1月,他的一篇文章「倫敦金融圈的子民」(Cityphilia)反省我們對倫敦金融圈的愛,發表在《倫敦書摘》上,文中根據衍生性金融商品的錯誤使用情形,預測將有全球性的崩盤發生,文章發表後,引發極大的論戰。
章節試閱
那天,我的國家破產了
從提款機領不出錢的那一刻講起
芮可.史黛芬德(Rakel Stefánsdóttir)是一名年輕的冰島女孩,在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攻讀藝術與文化管理碩士。二○○八年十月初,她把金融卡插進提款機,想要領錢。
但螢幕顯示,裡頭沒錢了。芮可搞不懂為什麼會沒錢。到英國讀碩士之前,她已經在劇場工作了好幾年,銀行裡有足夠的存款。前一天,她才刷卡付了第一學期的學費。「我知道提款機的連線要透過跨大西洋的電話線路,有時候線路會有問題,所以當時我以為,應該是這個原因,」她說。
我們都有過從提款機領不到錢的經驗,因為我們的戶頭裡沒錢了。但是那一天,芮可和數以千計的冰島人的遭遇卻很詭異,而且令人不安。因為她之所以領不到錢,並不是因為她「戶頭」裡沒錢,而是因為「銀行」沒錢了。
事實上,不光是銀行沒錢,她的卡之所以不能用──簡直是《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裡才會有的情節──是因為冰島政府把錢花光了!十月六日,瀕臨破產的冰島政府,宣布把銀行關閉並凍結任何資金外流。芮可用她的信用卡付清學費的隔天,冰島克朗(króna)就崩盤了,於是她所要支付的金額,一口氣暴增了40%。
芮可直到三個星期之後,才能再度動用她的銀行戶口。但就算可動用,那時候她帳戶裡的存款已經無法支應她的學費了。現在的她,被迫放棄原先的求學計劃,回到雷克雅未克的家裡,也沒有工作。「我們那個前政府最讓我生氣的是,」她說:「他們毫無羞恥心。」
他們把金融商品包裝成一種天然資源
當一個國家的銀行搞砸時,就會發生這種事。冰島案裡的某些細節非常奇怪:基本上,一小撮非常有錢有勢的人,互相把資產買來買去,創造出一個假財富的怪泡沫。「三、四十個人所幹的好事,由全國人民買單,」一名雷克雅未克的計程車司機對我這麼說——而我還沒碰到不同意這個說法的冰島人。
但儘管只有一小撮的人要為這場泡沫負最後的責任,整個國家卻已經被拖下水了,因為,便宜信用的巨浪把冰島吹捧成經濟仙境;銀行,則是這個過程的核心。冰島的銀行部門在過去一直是國營,直到二○○一年主張經濟自由化的獨立黨(Independent Party)才把它民營化。而在民營化之後,出現了爆炸性成長——假的成長,但具爆炸性。一個人口三十萬的國家,除了地熱和漁獲之外毫無天然資源,卻突然發展出一個龐大的銀行部門,其資產是整個經濟體的十二倍之多。該國的硬幣以魚於圖案,應該就是一個警訊:五毛錢的是一隻螃蟹,一克朗的是鲑魚,十克朗是一群柳葉魚,一百克朗是一條鰈魚。數一數硬幣,你會覺得:冰島人對魚還真是內行;但對於銀行業,恐怕就不行了。
但沒人注意到這點。信用是如此便宜,幾乎等於免費。我和華格羅.布拉格森(Valgarður Bragason)談過,他是一名泥水匠,買了二棟房子和一塊地,只和銀行談不到十五分鐘,就貸到三筆款子,總計約六十萬英鎊(約三千六百萬台幣)。其中一筆貸款並不是用冰島克朗計價,因為克朗的利率很高,而是用五種不同的外國貨幣做成一籃貨幣來計算利率的。
這麼做聽起來似乎很瘋狂,但這個新世紀之初的冰島和其他地方,個人金融的傳統規則已經被束之高閣了。是的,這裡和其他地方一樣,許多消費者和貸款人缺乏責任感;而這種缺乏責任感的行為,還會受到鼓勵。在整個自由經濟的世界裡,銀行把不負責任金融視為有價值的商品,幾乎等於一種天然資源,要加以呵護和培育。
每個人被鼓勵享受便宜的信用,就像鵝被填得飽飽的以生產鵝肝醬
那段期間,到處都有便宜的信用,人們差不多每天都會接到放款銀行的推銷電話,以及事先填好、只需簽名就搞定的信用卡申請書。還有,當我打電話給我的巴克萊銀行時,語音系統在讓我選擇查詢帳戶餘額,或是轉接給專人接聽之前,會先播放一段邀請我辦一筆新貸款的語音。每個人都被鼓勵去大大享受便宜的信用,就像鵝被填得飽飽的以生產鵝肝醬。「我也知道要小心點,」一個朋友對我說:「但我的理專說,這就好像前面的道路空曠無車,這時不大腳重踩油門就太傻了。於是,我就重重給他踩下去。」
數以百萬計的人,都和他一樣。
有一陣子,冰島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現代經濟奇蹟。後來,冰島的經濟崩盤,就像麥克.坎貝爾(Mike Campbell)在《妾似朝陽又照君》(The Sun Also Rises)中破產的方式一樣:「二種方式,漸漸地,然後突然地」。
冰島貨幣克朗,在二○○八年初就緩緩貶值,而由於太多冰島人有外幣借款,讓情況急速惡化──40,500個人,總計欠了1,150億克朗。以當時的匯率計算,大約是每人欠了30,000英鎊(相當於180萬台幣左右,這些錢大部分都拿去買騷包的名車)。
在一個人口只有三十萬的國家裡,四萬人就算很多了。他們悲慘地曝露在克朗的貶值當中,因為當克朗下跌,他們的貸款成本就會猛烈上升。二○○八年的前九個月,是一場金融惡夢,而這場惡夢在十月六日突然化為真實,並且再也無法挽回,冰島總理哈德(Geir Haarde)在電視上對人民迂迴且不負責任地說:國家已經破產了。銀行倒閉,冰島所有的外匯存底除了支付食品、燃油、和醫藥等生活必需品之外,全部凍結。
這讓芮可和數以百計和她一樣的人站在街頭,看著他們手上的金融卡疑惑地皺起眉頭。為什麼突然之間,自己就沒錢了?而且,當時他們沒有任何人知道真實的狀況。
布朗(Brown),是一種大便的顏色
冰島的銀行成長太快、太大,以致於其銀行體系──套句俗話說──就像「一隻大象站在老鼠的背上」。英國政府引用《反恐怖主義法》,禁止冰島銀行的錢流出英國,從此冰島銀行的海外資產也被凍結了。冰島人到現在對這件事還是很生氣:我在雷克雅未克看到一件T恤,上面印有英國首相的照片和這個標語:「布朗(Brown),是一種大便的顏色」。這有點過分。但他們有權利找個人來出氣,因為冰島銀行的內爆,讓該國的每一個男女老幼損失116,000英鎊。
我們怎麼會搞到這個地步?我們是如何從一個銀行和信用都照章運作的經濟,搞到今天這種世界經濟「雷克雅未克化」的局面?
我認為,這場風暴建立在一個問題、一個錯誤、一個失敗、和一個文化上;但在這些東西之前,那是來自一種氣氛——這是資本主義世界戰勝共產主義,以及柏林圍牆倒塌之後的氣氛。
對我來說,這特別明顯,因為我是在香港長大的。當時的香港,是全世界最不受拘束的自由市場經濟體,是經濟上的大西部。沒有規則、沒有稅(後來有 15%的上限稅率)、沒有福利政策、沒有健保或國民教育。在通往香港島山坡地的途中,貧民區到處蔓延;住在貧民區裡,沒有水電或醫療,他們的小孩也沒有學校。完全不受法令管制的血汗工廠,是這個殖民經濟的一大特色。資本主義無法無天的醜陋邊緣隨處可見。
但這個方式的資本主義,也同樣創造了隨處可見的成長和財富——你不可能沒注意到,這個一切自由、「落後者自己倒楣」的體系,使得當時的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追求。來自共產中國的難民,以各種無法想像的方式游泳、爬行、和偷渡到香港,他們經常在偷渡中喪生;就算跨越了邊界,被抓到了還是會被遣返。除非他們到達九龍的邊界街,到了這裡他們就有權留下來。遊戲規則很清楚,宛如兒童遊戲的成人版──只要成功抵達終點,你就安全了;否則,就要回到暴政之下。
對於那些想盡辦法要到香港的人來說,這裡是一個希望與機會之地是錯不了的——而且他們明白,他們想盡辦法所要到達的,與其說是個「地方」,倒不如說是種「體制」。在這裡,土地和人民都一樣是中國,只有體制不一樣。因此,這個體制一定有某種非凡的力量。
至於共產中國,在一九七九年開放外人觀光之前,是一個恐怖和傳統的地方。當時,觀光客總是被帶到新界的最遠處去眺望中國。在香港端的山上有一個廓爾喀觀察哨,從那一眼望去,你會看到稻田和一條河,其他空無一物。如今,站在同一個地方眺望,你會看到深圳──中國成長最快速的城市——這個地方在三十年前,幾乎沒有任何建築物。
國家?閃一邊去吧!
當時的香港就像個實驗室,一個資本主義自由市場的實驗室。在歷史和人口環境的交互影響下,香港成了全球獨一無二的地方。在我離開香港之後的三十年,香港成了世界的典範。從此以後,無拘無束、不受管制的自由市場不再是罕見的特例,而是一種新常態:採用這個制度的國家,經濟成長比不採用的國家還快。你無法用人民的感受來準確衡量客觀的變化,但你可以用GDP的成長來衡量,而來自GDP的證據是不容否定的。在雷根執政的美國以及柴契爾夫人掌權的英國之下,「香港版」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佔領了全世界。如今我沒辦法回家了,但從某個重要觀點來看,根本沒差,因為家已經回到我這裡來。
這個散播全世界的資本主義版本,理念基礎來自亞當斯密,並透過海耶克(Friedrich Hayek)和傅利曼(Milton Friedman),裝扮得好像資本主義和民主之間有一個基本連結似的。我相信,後來的事件已經證明這二者並沒有基本關連——但這部分說來話長,可以寫成另一本書。這裡我要說的是,這個版本的資本主義──通常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模式」,包含了市場自由化、經濟去除管制(尤其是去除金融部門的管制)、國家資產私有化、低稅賦、和盡可能降低國家支出等──占領了全世界。國家的角色?閃一邊去,不要阻礙個人和企業創造財富的力量。
美國和英國是這類政策的全球拉拉隊長,他們在GDP成長上的成就,讓他們可以不斷把經過改良的制度套用在紐西蘭、澳洲、愛爾蘭、西班牙(在某種程度上)、冰島、俄羅斯、波蘭和其他地方。當IMF介入需要金融援助的國家時,也會實施某一個版本的這種政策。實施這些政策之後,就會出現可觀的GDP成長,但分配不均也會隨之惡化。
對馬克思主義者,以及那些「反跨國企業」、「反全球化」的左派聲音來說,這種資本主義是「為自己的滅亡播下種子」。這本書,就是要講這個故事是如何發生的。
有幾十年的時間,資本主義西方和共產主義東方之間,進行了一場「意識形態的選美比賽」,雙方競相打扮成一種能對自己的人民提供比較好、比較公平的生活方式。東方所展現的,是壓抑;西方則是免費就學、全民健保、有薪休假、和開放的機會與權力。
結果,好人贏了,選美比賽結束,但西方為期數十年在平等和人權上的進步也同時宣告結束。在美國,中位數所得——在所得曲線上最中間那點的所得—— 對工人來說,自一九七○年代以來一直沒有變動,而頂層和底層之間的所得差距則大幅攀升。一九七○年以來,美國最高所得那五分之一的人,收入已經增加了六成,其他人的收入則減少10%。3在一九七○年代,美國人和歐洲人每年的工作時數差不多;現在,美國人的工作時數幾乎是歐洲人的二倍。4那還只是中產階級的情形。對頂層的人來說──尤其是最頂層的人,情況完全不同:在一九八○到二○○七年之間,美國最有錢的0.1%的人,看著自己的所得成長700%。5
有史以來第一次,資本主義打遍天下無敵手,成為全世界最優勢的政經體系。在這樣的氣氛下,可想而知,主導資本主義運作的金融部門,必然擁有一定的地位,因此他們開始瓜分經濟大餅以犒賞自己。沒有全球性的對手來指責、嘲諷肥貓越來越多、越來越肥的現象;讓富人如此快速地變得更富有,並不會受到責難。
那天,我的國家破產了
從提款機領不出錢的那一刻講起
芮可.史黛芬德(Rakel Stefánsdóttir)是一名年輕的冰島女孩,在英國布萊頓(Brighton)的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攻讀藝術與文化管理碩士。二○○八年十月初,她把金融卡插進提款機,想要領錢。
但螢幕顯示,裡頭沒錢了。芮可搞不懂為什麼會沒錢。到英國讀碩士之前,她已經在劇場工作了好幾年,銀行裡有足夠的存款。前一天,她才刷卡付了第一學期的學費。「我知道提款機的連線要透過跨大西洋的電話線路,有時候線路會有問題,所以當時我以為,應該是這個原因,」...
推薦序
推薦序○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之後
文/知名財經部落客 綠角
《大債時代》是一本討論全球債市危機的專書,讓讀者瞭解危機發生的原委。但這本書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對這次事件的精闢分析。
許多分析債市危機的書,大多將矛頭指向不負責任的金融業者,或是管制失當的金融體系。但本書作者在最後一章直接點出了關鍵:「信用與資產泡沫,沒有大家的加入,不會無端發生。」換言之,我們,正是禍首。
為什麼?
銀行與金融機構為什麼要無止盡的追求獲利?就算它們很清楚,自己在現代經濟體系位居樞紐位置,應小心維持營運上的順暢。但在金融海嘯前,歐美銀行卻不斷擴增槓桿比率,研發出各種艱深難懂的衍生金融工具,以迎接更大的風險,做為更多獲利的基礎。它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因為有壓力。這些銀行與金融業者,大多是股東持有的上市公司。有哪位股東不要求公司營運成長、擴增獲利?想像一下,當別的銀行全都在這樣賺錢時,你是一位保守的銀行CEO,跟股東說,「這樣賺錢,恐怕不太好」,你認為自己能否保住職位?
不論何種產業,我們都在追求不斷的獲利,不斷的成長。銀行與金融業者在這樣的社會期待下,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當它們真的中彈倒下時,我們才會去想:或許,它們真不該向前衝。
在這本書裡,作者用非常淺顯易懂的方式,說明了這場危機究竟是如何發生的。譬如,作者透過一份假想的資產負債表,向外行的讀者解釋,為什麼今天的銀行在本質上是一門高槓桿的生意。從這裡,再接著導引讀者看到,我們的銀行愈來愈會賺錢,不是因為他們有任何進步,而只是因為他們賭很大──下了更大的賭注,將槓桿比一路向上拉。作者也讓我們看見,金融業者如何藉由複雜的財務工程,將本質是「次級」貸款者的房貸,變成AAA 級的債券工具。
心中「不知足」的這把火
更重要的是,作者指出,我們不僅如此要求企業,也這樣要求自己。我們希望自己的收入不斷成長,不斷的投入更多的時間與精力,追求下一份更高的薪水、更好的享受。快樂永遠是下一次加薪,下一次旅行,下一次購物。我們從不滿足於自己已經所有的。
我們的整個社會,都全神灌注在「金錢至上」的唯一理念中。有了錢,還要更有錢。賺了錢,還要賺更多。這,就是引起全球債市危機的背景心態。這不是金融業才有的心態,這是受到這次債市危機波及的國家,其社會與國民的共同心態。
馬克吐溫曾說過,「缺錢是萬惡淵藪(The lack of money is the root of all evil)」。現代已開發國家的多數人民,已經享有人類歷史上前所未見的富足。但幾乎每一個人都仍在追求更多的收入,與更好的物質享受。我們其實並不缺錢,我們只是認為自己錢不夠多。
想像一下,有一個人在四、五十歲的年紀,有一天突然心臟病發作。雖然事後幸運地復原了,但發作那一霎那心痛如刀剮,讓他以為自己就要離開人世的瞬間,卻讓他看清了人生的目的。從此以後,他過著更健康的生活,更珍惜與家人與朋友相處的時光,更知道拿一些時間來做自己覺得真正重要的事。一次健康上的小打擊,卻讓他的人生之路走得更快樂踏實。
作者將這次的債市危機,比擬為人生中的這麼一次心臟病。在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斷的追求,已經讓許多人忘記經濟的目的是要帶給人們更快樂的生活,而不是永無止盡的壓力。
這次,是一個反思的機會。日後人類經濟會如何發展,有很大一部份,將取決於我們在這次「心臟病發作」後,做了那些改變。不知足,是人類進步的原動力。不知足,卻也可以是貪婪的委婉說法。就像一把火,能照亮大千世界,也可以焚燬廣廈高樓。我們如何處理心中不知足的這把火,將決定它究竟是好用的工具,或是兇猛的禍害。
推薦序○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之後
文/知名財經部落客 綠角
《大債時代》是一本討論全球債市危機的專書,讓讀者瞭解危機發生的原委。但這本書真正吸引人的地方,在於作者對這次事件的精闢分析。
許多分析債市危機的書,大多將矛頭指向不負責任的金融業者,或是管制失當的金融體系。但本書作者在最後一章直接點出了關鍵:「信用與資產泡沫,沒有大家的加入,不會無端發生。」換言之,我們,正是禍首。
為什麼?
銀行與金融機構為什麼要無止盡的追求獲利?就算它們很清楚,自己在現代經濟體系位居樞紐位置,應小心維...
目錄
本書目錄
推薦序 歡迎來到債多不愁的世界 林洸興
推薦序 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之後 綠角
第一章 那天,我的國家破產了
第二章 這樣搞金融,太神了!
第三章 你說,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第四章 忍者也能借錢
第五章 真的沒風險,快來借錢吧
第六章 政府呢?休眠中
第七章 夠了,我們不要買單!
本書目錄
推薦序 歡迎來到債多不愁的世界 林洸興
推薦序 戴起鋼盔,衝向風險的槍林彈雨之後 綠角
第一章 那天,我的國家破產了
第二章 這樣搞金融,太神了!
第三章 你說,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第四章 忍者也能借錢
第五章 真的沒風險,快來借錢吧
第六章 政府呢?休眠中
第七章 夠了,我們不要買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