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旭烈萬城目學陳澄波納瓦爾寶典長女病季暢銷5折起日文單字很有事恩田陸池上彰多巴胺節稅法靈媒媽媽讀冊選讀新聞自由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六個道德故事

Six Contes Moraux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艾力克.侯麥

評價
36收藏
124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88 NT$ 246 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其他二手價
43 120元起
圖書館借閱
限量贈品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狡辯或歪理,放進愛情,變成了「道德」
文/Anderson

「侯麥」是文青指標(「村上春樹」早就不是了)。沒有人會說「侯麥?好像聽過耶….」,你要不就是完全沒聽過,要不就是如數家珍地談起「法國新浪潮電影」、《綠光》、《夏天的故事》,當然,還有「六個道德故事」系列電影(如《克萊兒之膝》等)。

《六個道德故事》是系列同名電影之前的作品,它們不是劇本,作者先完成這幾個原創故事,再親自執導成電影。關於這個過程的反省與想法,甚至關於「文學vs.電影」此等大題目,本書有一篇侯麥自己寫的前言,非常精彩,在此就先不說了。

對於跟侯麥「早就很熟」或「徹底不熟」的讀者們,我們能有怎樣的立場來推薦《六個道德故事》呢?

給侯麥的影迷,我們要說,不管你瞭解的是怎樣的電影中的侯麥,《六個道德故事》一書,真的很不一樣。差異的幅度之大,以及侯麥之於文學(相對於電影)的造詣之深、特色之鮮明,你會想不通,為什麼他不是同時進行兩路創作,而是終究隸屬於導演身份?

並不是電影中台詞很多,就叫「文學」。文學有自己的秩序與規格,而當電影中一邊走路一邊落落長說話,同樣的場景,換置入書頁,那完全是另一個氣氛與意涵,文學生命於焉展開。《六個道德故事》呈現出侯麥這位作者的另一重要面向,而那是光閱讀他電影作品,不易辨識出來的。

甚至還不是侯麥影迷的讀者呢?或許「國際大師導演」這樣的頭銜可以讓你多少安心,但這幾篇短篇小說,無論你已見過多少大場面,它們依然令你驚奇。

侯麥在六個道德故事中,貫穿了一套道德原則,作者以其為據,數學家般嚴謹又確實地套用到各個處境殊異的愛情故事。不是都說理論與現實不能相容?不是說法國人與愛情是最浪漫而流動的嗎?侯麥將正式終結這些誤解!

你能想像嗎?會有一套理論,支持地說,愛情中的三心兩意、變心、說謊、搞曖昧或不真誠,很可能是「符合道德原則」的?

比如這個呢,這是<收集男人的女人>中的一段,「是這樣。我什麼都不思考。如果我找到一本舊書,我就讀。如果是盧梭的書,我就讀盧梭的書,但我也完全可以讀《唐•吉訶德》。如果我遇到一個女孩,她又很漂亮,我會接受她,儘管我現在一點都不想跟女孩有什麼事。」

是在怎樣的情況,根本不想要跟一個人「有什麼事」,竟然可以直接就接受她,後來還義正辭嚴地論證「這才是道德」呢?

人們暱稱這位大導演是「愛情哲學大師」,但《六個道德故事》將讓我們明白,關於愛情,或甚至哲學,在讀這書之前,我們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麼!

「這些『故事』之所以自稱『道德故事』,其原因之一是,
它們可以說沒有身體動作:一切都發生在敍述者的頭腦裡……
我的主人翁們有點像唐吉訶德,他們把自己當作是小說中的人物,但也許並沒有小說。
──《六個道德故事.前言》艾力克.侯麥


想要不忠誠,卻必須忠誠的「六個道德故事」---
人們總是錯誤地喝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接受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見自己不愛的人。
這可以說是最不道德的事情。

侯麥的電影致力於表現人物的內心思想狀態和矛盾衝突,用影像來揭示他們捉摸不定的情感世界。他把鏡頭對準法國的青年知識分子,細緻入微地刻畫他們的情愛困惑與糾葛,體現了法國人浪漫的天性,也反映了上個世紀六0年代(學運潮)法國知識分子對傳統和宗教束縛的抗拒。

「當敘述者正在追求一個女人時,他邂逅了另一個女人,這個女人纏住了他的注意力,直到他找回原先那個女人為止。」侯麥如此概括「六個道德故事」的主題。第一個短篇〈蒙索街的麵包店女孩〉,敘述一個大學生戀慕一個漂亮女孩,卻沒有勇氣和她搭訕,這個女孩後來突然消失了,不再於街上和他巧遇,他在相思煎熬之下,挑逗起麵包店的女店員,以排遣等候漂亮女孩出現的時光,孰料原本輕浮的態度卻引導兩人的關係走向嚴肅的愛情遊戲,就在他們約定看電影的那天,那個漂亮女孩出現了,男孩立刻決定重返她的身邊,把麵包店女孩拋在腦後。

侯麥說他是以「交響樂的六支變奏曲」的形式來構思這些「道德故事」。之後的五個短篇也在這樣的架構上更深度地演繹,例如〈莫德家的一夜〉透過兩男一女的晚餐對話,辯證宗教與愛情之間的關係,而這段從17世紀科學哲學家巴斯卡的思想激盪出的精采對話,對照以其後的情節發展,更觸探反映了人生的可能性和人與人之間的巧合。

透過戲劇化的情節設計和文學性的對白,侯麥揶揄了知識分子在夸夸其談和理性外表之下隱祕的情欲煎熬,正是侯麥典型的創作風格。「故事」中的敘述者都是男人,是心智堅強的知識分子,身體的欲望卻帶引他們往另一個方向走,他們在路上很難不受到誘惑,直到最後一刻才懸崖勒馬,回到原來的「次序」裡,侯麥筆下的三角習題,試圖印證著道德規範的顛撲不破。

【書籍特色】
1.侯麥先是一位小說家,然後才是導演。本書是侯麥執導演筒之前最重要的文學創作,六篇原創故事展現侯麥創作主題核心。

2.筆調輕鬆詼諧、情節發展明亮而引人,有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被精靈亂點鴛鴦譜的弄巧成拙的過程,最後卻能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特質。

3.透過大量的「對話」(特別是在晚餐以及咖啡館),其中不乏犀利、幽默與機智,展現法國人好思辨的天性,「飲食與對話」造就了法國人的文化,從中盡窺其趣。

4.結構有如交響樂的六支變奏曲,內容頗似數學公式的正反合辯證,可說侯麥設計一套嚴謹的公式,將男主角們置於其中,觀看他們的心理反應和動作。這些男主角糾纏在自我本能的釋放與道德規則的制約之間。

5.刻畫人的欲望,觸及探討了偶然性、選擇權和宗教觀等等,取材借喻自17世紀巴斯卡的哲學和18世紀的寓言故事。

6.小說背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法國,反映68年五月學運潮前後期的社會,呈現彼時不同城市之風景,以及當時人們亟欲掙脫固有包袱的心理狀態。

作者簡介:

艾力克.侯麥(Eric Rohmer)1920-2010

小說家、影評人、國際電影大師、法國新浪潮電影代表人物。在校主修古典文學,1942年起擔任文學教授,1950年在曇花一現的電影雜誌《Gazette du Cinéma》擔任編輯,1957-63年在影響力深遠的《電影筆記》雜誌擔任主編(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堀起的年代)。

侯麥拍攝的電影由於製作經費都不高,且從第一部作品開始即是自己作品的編劇、導演和剪接,可說是新浪潮導演中最貫徹「作者論」的導演,法國電影界稱為「最自由的導演」。作品總是充滿濃厚的文學和哲學氣味,主要有「道德故事」系列、「喜劇與箴言」系列、「四季故事」系列等等。

侯麥曾形容自己的電影在於「思想而非動作」,處理的「不是人們做些什麼,而是他們在做這些事時心中的想法」,1983年他以《沙灘上的寶蓮》拿下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1986年以《綠光》一片獲威尼斯影展最高榮譽「最佳影片金獅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大獎。2001年,威尼斯影展評審團頒予侯麥「終身成就金獅獎」。

比起導演的身分,更早成名的是作為小說家和評論家的侯麥,小說創作有長篇《伊莉莎白的小屋》和這本短篇小說集《六個道德故事》,這六個道德故事有如剛萌芽的種子,成就侯麥日後在影壇開出的一片豐美果實。侯麥於2010年1月11日辭世,享年89歲。

譯者簡介:

胡小躍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主要譯作有《加斯東.伽利瑪──半個世紀的法國出版史》、《阿爾班.蜜雪兒:一個出版人的傳奇》、《午後四點》、《黑蜘蛛》、《主人與茶屋》、《灰色的靈魂》、《母豬女郎》、《巴黎的憂鬱》、《孤獨與沉思》、《亞拉巴馬之歌》(以上為簡體版)等等。

曾獲第二屆傅雷翻譯出版獎,2002年獲法國文化部授予「文藝騎士」勳章。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