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排行榜暢銷書
看中國如何在全球佈局,
掌控石油、可耕地、礦產、水、糧食等大宗物資,
改寫「新殖民主義」世界史!
.2005年,中國企業聯想集團,以12.5億美元,買下IBM的PC部門。
.2007年,中國鋁業公司,以30億美元買下祕魯托洛莫丘山,以開採銅礦。
.2008年,中國遠洋運輸公司,以43億歐元買下世界第三大客運港--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兩座貨櫃碼頭的35年經營權。
.2009年,中國借俄羅斯石油公司250億美元,換取供給石油20年。
.2010年,中國對巴西投資達200億美元,用以興建煉鋼廠、電訊設施,以及近海油源的探勘和開採。
.2011年,中國成為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
中國在2005~2011年間已執行超過350項、總值高過4千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尤其是天然資源。過去我們以為,中國的搜購行動只限於非洲、南美等落後地區,本書明確指出:這個資源布局行動早已遍布全球!
在這「現金為王」的時代裡,中國挾著龐大的外匯儲備、黨國合一的管控、環環相扣的複雜策略,以及堅定的決心,在資源競奪戰中勝出,形成「買方壟斷」的獨大態勢!
尤有甚者,中國更藉此建立國際人脈、對外輸出中國製廉價商品、移植人民與勞工,寫下另一部中國專屬的《新國富論》,既維持其經濟成長、降低失業率,又搖身成為援助落後地區的救世主;而如歐洲、美國、日本等先進國家,明明身為資源戰中的競爭者,卻也和它產生微妙難解的依存關係,再也無法擺脫。
事實上,整個中國就是一家公司,而我們每個人都被抵押給了這家China, Inc.!
作者為我們攤開世界地圖,繪製出地球上各種大宗物資的分布板塊,無論硬性(如礦產、金屬、土地、水、能源)或軟性(如木材、糧食穀物等)物資,均從需求、供給到消耗與流動,全盤解析中國如何操控全球期貨交易市場,一步步寫下「新殖民主義」的史頁,以及世界各國如何進行制衡;而現在和未來,又對全球政治、經濟、社會造成怎樣的深遠影響。
延伸閱讀
《帖木兒之後》、《孤寂的盡頭》、《失控的進步》
作者簡介:
丹碧莎.莫尤(Dambisa Moyo),1969年出生於非洲尚比亞。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碩士,英國牛津大學經濟學博士。
2009年獲選《時代》雜誌「世上百位最有影響力人物」,被指名參加「世界經濟論壇」,並名列歐普拉「二十位傑出遠見人士權力名單」。
她在過去十年間走訪五十多個國家,發展出以新興經濟體(特別是金磚四國與非洲)的政經、全球金融運作為基礎的獨到見解,並突顯重要的投資機會。
她的前兩本著作《Dead Aid》及《How the West Was Los》均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文章常見於《金融時報》、《經濟學人》、《華爾街日報》,目前是商業、金融新聞網CNBC特約撰稿,也是國際兒童慈善機構Absolute Return for Kids贊助人。
譯者簡介:
黃中憲
1964年生,政治大學外交系畢業。專職翻譯。譯作包括《蒙娜麗莎五百年》、《貿易打造的世界》、《破解古埃及》等,其中《項塔蘭》、《歷史上的大暖化》、《帖木兒之後:1405~2000年全球帝國史》由野人文化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南方朔(作家、詩人、評論家)
陳旭華(大牌出版總編輯)
林佳龍(立法委員、台灣智庫執行長)
呂正傑(永豐金證券策略分析師)
蕭碧燕(穩瑩顧問公司基金專業講師)
南方朔(作家、詩人、評論家)
世界在變,經濟關係也在變,中國因企及其全球投資、購併的活動也在變,這個問題我們不宜疏忽。
陳旭華(大牌出版總編輯)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說明了地球資源有限,人類慾望無限,以有限的資源要滿足無限的慾望,衝突極可能在國內、兩國之間,或多國間爆發。但,中國顯然已經準備好了。
林佳龍(立法委員,台灣智庫董事長)
《中國買下全世界》是「現在進行式」,而且是中國躍升為世界主要強權的手段之一……本書可作為世界各國及台灣如何重新思考中國政策的應對基礎。
呂正傑(永豐金證券策略分析師)
中國的領導階層如何拚命滿足中國暴增的能源需求?這對全世界有何影響?《當中國買下全世界》這本書,為這兩個重大疑問提供了發人深省的答案。
蕭碧燕(穩瑩顧問基金公司專業講師)
從事投資基金多年,中國基金的報酬率從輝煌到平淡,許多人都不解?相信這本書可以帶給我們答案!
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羅傑斯教你投資熱門商品》的作者
「莫尤為想了解今日大宗商品領域之機會與風險的投資人提供了一本出色的入門書。如果你想了解今日世局的真相,這本書非讀不可。我擔心等西方醒來為未來預作準備時,為時已晚。」
彼得.蒙克(Peter Munk),Barrick Gold Corporation公司董事長暨創辦人
「凡是想了解大宗商品市場裡大規模的生態的政治性變動者,《當中國買下全世界》是引人入勝的重要著作。莫尤將她銳利的目光聚焦於中國在大宗商品新爭奪戰中的關鍵角色,闡明並理解歷史上一個劇力萬鈞的重大時刻。」
伊恩.布雷默(Ian Bremmer),全球最大政治風險顧問公司歐亞集團(Eurasia Group)總裁、《世界大恐慌:自由資本主義的全面崩盤瓦解》作者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為以下兩個重大疑問提供了及時且發人深省的答案:中國的領導階層如何拚命滿足中國暴增的能源需求?這對全世界有何影響?從非洲到中亞到拉丁美洲,中國對大宗商品價格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而我們要讓車子能動,要使家中有暖氣可用,要使經濟得以運行不輟,不得不買這些大宗商品。在此攸關全球經濟未來發展的關鍵時刻,中國此舉可能引爆衝突。」
《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如果我們真得面對事實,莫尤就是給我們事實的人。《當中國買下全世界》提供有價值的訊息和統計數字,涵蓋宏觀、微觀兩層面。莫尤的調查工作做得很完善。本書的內容非常豐富,讀了必然有所收穫……《當中國買下全世界》為危害甚大的資源不足問題發出警訊。」
《今日美國報》(USA Today)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充滿富啟發性的事實和數據,包括使人想不斷讀下去的有價值資訊。……《當中國買下全世界》的事前研究徹底,論點令人信服且心驚,堪稱為即將降臨的變局發出了警訊。」
英國《MoneyWeek投資周刊》
「莫尤的主要用意,其實不是要我們銘記大部分人已聽過的那個老掉牙論點:中國正以飛快速度在工業化。她的用意之一,毋寧在示警:中國想方設法滿足其十三億人民日益升高的需求,已開始將大宗商品市場牢牢納入掌控。」
加拿大《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
「莫尤是一位在全球經濟專家圈中新崛起的年輕超級明星……不怕引發爭議,因為她在新書中描述了日益減少的資源,和可能為爭奪資源爆發的衝突。」
《中國經濟評論》(China Economic Review)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視野廣闊,涵蓋從目前的全球資源需求狀態和中國的購買趨勢,到大宗商品貿易的運作方式和未來的資源供需趨勢。」
《杭亭頓新聞》(Huntington News)(美國,西維吉尼亞州)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是本重要著作,在生存所必需的大宗商品的供給趕不上人口成長的世界裡,凡是想了解大宗商品在這世界有多重要的人,都該讀這本書。」
史蒂芬.莫歇(Steven W. Mosher),《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
「中國正拚命在全世界搶購礦場、農地、油田,付出的價錢往往比行情價高上許多。中國的收購規模,大得驚人。」
加拿大《溫尼報自由報》(Winnipeg Free Press)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是以事實和數據建構的書,卻也是向西方政府發出的警訊。在該落腳何處,以為將來的大宗商品、美元避險上,本書向投資人提供了寶貴資訊。」
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莫尤以不同於大部分西方作家的視角切入來敘事,因為她有一部分是從非洲的觀點來看事情。」
名人推薦:南方朔(作家、詩人、評論家)
陳旭華(大牌出版總編輯)
林佳龍(立法委員、台灣智庫執行長)
呂正傑(永豐金證券策略分析師)
蕭碧燕(穩瑩顧問公司基金專業講師)
南方朔(作家、詩人、評論家)
世界在變,經濟關係也在變,中國因企及其全球投資、購併的活動也在變,這個問題我們不宜疏忽。
陳旭華(大牌出版總編輯)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說明了地球資源有限,人類慾望無限,以有限的資源要滿足無限的慾望,衝突極可能在國內、兩國之間,或多國間爆發。但,中國顯然已經準備好了。
林佳龍(立法委員,台灣...
章節試閱
引言
二○○七年夏天,有家中國公司買下祕魯境內的一座山。更具體的說,中國買下這座山的礦物開採權。托洛莫丘山(Mount Toromocho)海拔四千六百公尺,山形宏偉,高度有聖母峰的一半多。該山蘊藏二十億噸的銅,是世上最大的銅礦床之一。祕魯政府以三十億美元的高價,把托洛莫丘山的所有權由祕魯人民轉到中國人手中。
中國收購大宗商品的行動令人咋舌。只花十餘年時間,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就從微不足道成為第一把交椅,在全球各地談成許多與資源有關的交易。
中國鋁業公司,也就是買下祕魯托洛莫丘山開發權的那家公司,二○○八年也斥資將近一百三十億美元,參股澳洲的鋁業。二○○九年六月,中國石化業龍頭之一的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斥資七十二億美元,買下在伊拉克、奈及利亞擁有可觀資產、總部設在瑞士的阿達克斯石油公司(Addax Petroleum)。二○一○年十月,中國國營石油公司以七十億美元,買下西班牙能源公司力豹仕(Repsol)的巴西分公司的四成股權;二○○六年六月,以三十五億美元,買下與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合資成立的一家石油公司的部分所有權。
用來生產商品與服務的生產要素,統稱大宗商品,而大宗商品充斥於現今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驅動汽車、卡車、電網的能源;各種生物維生所需的水;生產穀物和其他糧食的可耕地;用於從手機到電視螢幕等各種產品,且作為各種機器之生產要素的多種礦物。
難怪標題編輯和媒體評論員要以警世語氣說道,大宗商品圈將有大災難:可耕地不足引發的衝突、水源不足時的搶水衝突、隨著全球能源供不應求可能引發的政治惡鬥。但儘管大宗商品和大宗商品市場如此重要,我們對全球經濟這一基本成分,這一世上最大的資產類別的了解,再怎麼說,都仍然很模糊。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將探索,接下來幾十年世界所將面臨的大宗商品局面。幾可確定這一局面的特色是,因資源短缺加劇所引發的全球性緊張。更具體的說,本書主要著墨於,中國在世界各地區競奪資源的手段和可能帶來的影響。世上諸大國中,只有中國把其經濟、政治策略的重心,放在預為因應未來資源不足的重大挑戰上。
但除此之外,《當中國買下全世界》也是向世界其他人發出的一則強力呼籲。儘管全球知名且傑出的大宗商品專家吉姆.羅傑斯(Jim Rogers),大約十年前已在其著作《熱門大宗商品》(Hot Commodities)中,就資源的重要性,提出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的論點。面對資源不足的挑戰和中國作為所引發的種種變化,世上其他人大體上仍未充分準備好因應方式。
會有什麼危險?最起碼,資源嚴重不足會使世界走上大宗商品(可耕地、水、礦物、石油)的平均價格飆升且持久不墜的境地。屆時,超市裡的糧食(用小麥做的麵包、穀物和糖、肉、奶等)、自來水、手機與汽車、汽油,其他許多日常生活品,價格會大漲。而價格上漲必會導致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水準下降。
隨著資源不足的情況持續惡化,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大宗商品短缺可能引發兵戎相向。誠如後面會談到的,自一九九○年以來,全球至少有十八場暴力衝突肇因於資源不足和資源取用權的問題,其中有好多場衝突至今尚未停歇。此外,在大宗商品不足地區,例如缺水的中東或人均可耕地較少的亞洲部分地區,還有許多國家很可能爆發暴力衝突。在這些地區和其他地方,居民處於龐大需求與供應不足的脆弱平衡中。可想而知,可能會有更多國家和更多人被捲進這棘手的情況裡。
中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舉收購資源。中國在全球各地購買硬性大宗商品(開採或提煉出來的金屬、礦物)、軟性大宗商品(一般來說是地上長出的商品,例如木材、穀物和其他糧食),以及投資用來支持、方便他們開採、運送前述商品的基礎設施(鐵公路與港口),確保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持續不墜。為達此目的,中國人似乎決意竭盡一切手段,而由於中國收購資源的舉動遍及全球,且積極程度為史上所未見,其對世界經濟的影響,我們當然也無法倖免。
本書探討三大主題。
首先,本書從全球大宗商品供需的角度,探討中國崛起為全球資源最大買家一事,可能帶來的經濟影響。中國如今是已開發、開發中世界裡,許多最具影響力的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短短幾十年,中國就成為最炙手可熱的外資來源。事實上,不管是富國,還是窮國,都不只是坐等中國眷顧,而是主動尋求中國投資。
如今中國向外國政府提供貸款、購買外國債券,資助學校、醫院的興建,出資興建鐵公路之類基礎設施(特別是橫越世上最貧窮地區的鐵公路),滿足地主國的需求,比起常在貸款上附加嚴厲政策限制的世界銀行之類國際組織,中國是更受歡迎的投資者。中國的經濟影響力遠及美國、非洲、東歐、澳洲、南美,且影響力之大無可估量。中國與日俱增的全球影響力,反映其經濟的成長和隨之而來對資源需求的成長。
其次,本書著墨於中國日益壯大的金融影響力,和其對全球大宗商品市場運作可能的影響。經過一段時日,中國已成為各種大宗商品(礦物、石油,乃至土地之類非公開買賣的資產)的邊際買家。中國如此大量購買全球資源,使其定價權力日增,從而自然而然的影響市場的交易方式,這有助於決定地主國境內資產的價值。因此,釐清中國涉入資源價格訂定和影響市場價格起落所帶來的後果,至為緊要。
最後,本書旨在探討中國追求資源的舉動所可能帶來的社會、政治影響。我們不可以只從經濟、金融的狹窄角度,審視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中國有計畫的全球性追求資源行動,不只大大影響地緣政治,也左右世界各地人民的生活和他們與自己政府的互動。中國的投資若有助於提升地主國的人均收入,減輕地主國的貧窮,其影響就可能大體上是正面的;但這一新獲得的財富也可能讓專制政府獲益,使後者能利用這些錢來擴權或制服本國人民。中國人或許未公開表示意圖削弱地主國的政治環境,但他們(一如其他外來投資者)必須在資源投資的好處,例如,在亟需這類投資的國家裡,創造就業機會和建設基礎設施,和這類政治成本之間,仔細拿捏輕重。
當然,中國不是第一個向全球追求資源的國家。睽諸歷史,遠至西元一世紀時羅馬人的著名戰役,到十六世紀末期英國的跨大陸行動,再到一八六○年代中期至一八七○年代之間,現代歐美跨國企業的興起,都可看到類似的情形。為這些經濟體提供動力的工業革命,創造了對原物料無法滿足的需求,使他們必須遠赴異地尋找資源。歐洲人殖民非洲和後來瓜分富藏石油的中東,基本上都是掠奪大宗商品的舉動。中國雖然大張旗鼓購買資源,卻似乎沒什麼領土野心。但中國有兩個有利工具,且是那些更早期的大宗商品追求者所未具備的,至少從規模上來看是如此:龐大財富、經濟和政治紀律。
在現金為王的時代,人盡皆知的龐大現金儲備——二○一二年超過三兆美元的外匯儲備,使中國能做到其他國家所做不到的事,能前進其他國家所到不了的地方。簡單的說,中國人在全球各地大肆採買。即使中國的經濟成長率下降,中國無可饜足的大宗商品需求,也不可能大減。
祕魯之類的窮國,覺得拿自己的資產抵押借款、賣掉自己的資產,並沒什麼要緊,即使那資產是一座四千多公尺高的銅礦山亦然,因為祕魯亟需資金來推動經濟成長和發展。
在這同時,債台高築且需要增加國家收入的工業化國家也低頭,向中國大舉借款。例如,二○一一年,中國是美國國債最大的持有者,在由外國人持有的美國國庫證券中,有百分之二十六是在中國手中(約占美國所有公債的百分之八)。
漸漸的,日本、南韓、位於中東的其他國家,也各自展開其爭奪大宗商品的行動,特別是與非洲可耕地有關的行動。但中國有廣土眾民、滿滿現金(亦即能出價高過對手)、堅定不移的決心,意味著就目前來看,大體上是由中國獨擅勝場。
但中國是什麼樣的國家?該把中國的各個部分看成渾然一體的實體?總合始終大於組成部分?中國的成就有賴於許多推動者,如個人、企業、共黨政府。但追根究柢,不管在公領域或私領域裡,他們在「中國更好」這個大目標下統合為一,受一股統貫一切的力量領導。
這一宗旨在中國的「和平崛起」路線裡,或許得到最貼切的體現。透過外交政策發言人鄭必堅於一九九七至二○○四年的多場演說,這一路線廣為人知。這些演說,加上中國總理每年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類似美國總統的國情咨文演說),已說明領導階層心中的國家戰略目標。這些演說和報告,從經濟成長目標、技術策略,到外交政策和中國在世界上所扮演角色的聲明,清楚強調了中國政治圈的抱負和攸關發展的重要因素:主要是教育、保健、國內基礎設施之類的公共財。
原則上,其中許多目標和其他政府所訂定的目標,差異不大。但就中國來說,重點不在這些較不具爭議的聲明,而在中國的政治機構如何實現中國的發展目標。中國共產黨透過中央計畫式的指揮、管制經濟體制,來贊助並影響銀行、能源公司、運輸業與物流業、資源公司等龐大國營企業的作為。更普見的是,國家出手贊助由國家帶頭的資本主義(政府在推動創造利潤的商業活動上扮演中心角色),意味著所有行動者都被集中於滿足共產黨的目標,因而就連中國企業家盲目創造利潤的動機,也趕不上中共政治局的政治欲求。
因此,中國政府如何遂行其國家目標主張?它運用制度管理、金錢、人員。
制度管理的方法相當簡單。一如世上其他政府,中國政府透過訂定投資法則、許可證發放規則、個人與企業所必須遵守的營業準則,來約束公司行號的創設,透過中央銀行和審批營業許可機構(例如國家工商管理局、質量技術監督局)等彼此盤根錯節的管制機構,來監控商業環境。但除此之外,重點在於政府能影響到的範圍——法律的長臂有多長。就中國來說,顯而易見的,「管制」遠不只是發放許可證、核發營業執照。
中國的黨國體制也透過錢,例如控制其龐大公款(包括中國的外匯儲備)的撥用,來施行其國家目標。中國國庫金錢的撥用,至少受兩個因素指導。
首先,官方的經濟政策聲明,例如針對哪些部門和產業(糧食生產和能源等)發表的聲明,和中國總理每年發表的「政府工作報告」裡的內容——內容都是服膺於中國持續推動經濟成長和降低貧窮為目標的最高發展計畫。中國政府行事的最主要考量,乃是持續掃貧和可長可久的高經濟成長率。
其次,中國的資金撥發還受到更廣泛的市場情況影響,而這市場狀況可能使國家必須進場提振低迷的經濟成長,或在經濟危機時進場干預。例如二○○八年十一月,中國政府在短短幾天內施行了五千八百六十億美元(約四兆人民幣)的一籃子刺激方案,以打消金融危機的不良影響(出口產業萎縮導致的失業率上升和隨之而來經濟成長放緩)。中國的一籃子刺激方案,相當於在兩年時間內投入大約年經濟產值的一成五左右的資金。
中國政府展露其金錢實力,因此公私分際有時似乎會遭到刻意的模糊:例如,中國政府保有許多上市公司相當可觀的股權(在某些例子裡,政府擁有這些公司超過七成的股權),且中國的前三十大跨國企業,幾乎都屬於國有。投資石油、礦物或公共基礎設施等戰略部門的中國企業,往往屬於國有,因此,從某個角度來看,它們如同中國黨國體制的延伸。這一結構乃是中國的全球資源行動的核心。例如,中國在非洲的三大投資公司都是國營的石油公司:中國石油化工集團公司、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
中國所謂的走出去戰略,採用由國家控制的工具來進行海外擴張,甚至透過私人企業來從事海外收購。許多中國企業得到政府的資金挹注或國營銀行的(低利)貸款,比起必須以更高成本從金融市場籌得資金的外國公司,明顯占了優勢。許多中國公司不只受益於優惠信用額度(也就是還款條件富彈性或寬大,且一般來說是還款期長、低於市場利率的信用額度),也得益於稅額優惠和重要合約的優先締結權。例如,二○○九年,武漢鋼鐵公司(中國第三大製鋼企業)獲國營的中國國家開發銀行,給予將近一百二十億美元的綜合授信。這筆借款的首要目標,乃是為該公司的「海外資源基礎建設」提供資金,這包括建設大型鐵礦場和生產這些大宗商品的煉鋼廠。隨著中國政府鼓勵國營銀行放款,以刺激二○○八年金融危機後的經濟,這類貸款變得司空見慣。
最後,中國的控制擺在人和人事上。中國的勞動人口中,約有一成是中國共產黨正式黨員,人數將近八千萬,且數量有增無減。重點不只在於黨幹部人數,還在於黨員幾乎全被擺在重要位置上,以使各部門都把共黨的最高國家目標奉為圭皋。上市公司「雇用」黨幹部,且這些黨代表被視為比這些名義上屬獨立運作實體的執行長,還要重要、還要有權、還要有影響力,這種情形並不罕見。
更甚者,公司的高階人員由中國政府派任,最高階主管的職級等同於部長級。公司在經營上獨立自主,但服從、遵守共黨政策是常有的事。從公司的觀點看,為了得到來自政府的好處,例如優惠性資助和中國政府所居間促成的國際人脈(例如外國高階官員、外國政府的人脈),公司必須接受政府干預成本和依從共黨世界觀的壓力。
讓自家公司能取得(低成本)資金和官方批可,能優先取得外國政府人脈(這些人本身在他們各自國家的資源部門裡地位亦舉足輕重),中國的這套策略似乎有助於實現中國的發展目標。而這套辦法對中國政府和共產黨的指揮、控制來說,都很管用,因此短期內不可能改弦更張。甚至,如果經濟面臨「硬著陸」,中國經濟成長如二○一二年某些經濟學家所預測的大幅緊縮,中國官方的干預很可能會增加。
在許多親中人士眼中,中國政府無所不在,且無所不能。但有位中國企業家挖苦道,政府影響力的高低,取決於你受官方許可的程度,拿公家錢的多寡;以及你選誰,或誰挑選你的重要職員,例如執行長、董事或財務長。差別就在於你被清楚告知該做什麼——該去哪裡投資、該雇用誰等(如果你取得許可、資金、人員),與被告知不該做什麼——例如要某公司不得投資一明確規定之領域以外的事業(如果你想拿到執照的話)。
這些日益盛行的模式,圍繞著交易籌資和在各種天然資源領域所達成的交易而展開,正符合中國龐大國內基礎建設和更長期經濟成長的需求。整個中國是家公司(China, Inc.)。我為人人,人人為我。
引言
二○○七年夏天,有家中國公司買下祕魯境內的一座山。更具體的說,中國買下這座山的礦物開採權。托洛莫丘山(Mount Toromocho)海拔四千六百公尺,山形宏偉,高度有聖母峰的一半多。該山蘊藏二十億噸的銅,是世上最大的銅礦床之一。祕魯政府以三十億美元的高價,把托洛莫丘山的所有權由祕魯人民轉到中國人手中。
中國收購大宗商品的行動令人咋舌。只花十餘年時間,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就從微不足道成為第一把交椅,在全球各地談成許多與資源有關的交易。
中國鋁業公司,也就是買下祕魯托洛莫丘山開發權的那家公司,二○○八年也斥...
推薦序
全球資源爭搶,中國巨龍盤據其間◎陳旭華
近幾個世紀,經濟成長已然成為衡量國力的唯一指標。大英的日不落帝國過去依賴的是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超強美帝則是資本主義推手,在二十世紀先藉世界貿易組織(WTO)打破各國貿易藩籬,再利用「全球化」的包裝,橫行全球市場。但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讓中國富起來,二○一○年便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估計將於二○二五年,挑戰美國經濟龍頭地位。
但中國的大,主客觀條件卻相對不利,老霸權英國當年靠殖民地、霸主美國則有美洲新大陸,並掌控全球半數以上市場,那中國要憑藉什麼?
中國雖大,物產豐饒,但中國的人口數也是世界第一,這個第一對任何政府組織或國家領導都是一大負擔與艱鉅的管理難題。二○○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中國總理溫家寶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時就曾表示,「一個很小的問題,乘以十三億,都會變成一個大問題。如果你用除法的話,一個很大的總量,除以十三億,都會變成一個小的數目。這是許多外國人不容易理解的。」這位中國的大管家坦承,「作為中國的總理,我感覺擔子很重,工作難度很大,工作也做不完。」
中國往資本主義的道路邁進,經濟生產三要素,即土地、勞務、資本,一樣不能少。而地球畢竟只有這麼多土地(即古典經濟學家眼中的「自然資源」),中國經濟的火車頭一旦啟動,由傳統農業社會轉向現代工業社會後,大量的青壯農民工往都市移動,一旦經濟發展減緩、停滯便會發生失業、遊民工騷亂,引發社會失序,因此,近年來中國政府極力保八(年度經濟成長率維持在八%),務求社會的穩定,這即是中國的大管家口中「避免小問題成為大問題」。
中國雖地大物博,但現代化的歷程中所不能缺少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氣)、水、礦物等資源的開發與供應卻無法全然自足。中國向資本主義靠攏,也代表加速自然資源的消耗,但這些原物料的供應在世界各地卻警報頻傳(參閱第三章)。美國人口僅有全球不到百分之五的比例,卻耗用今日全球石油消耗量的四分之一,而全球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中國大陸,耗用量則僅有百分之九。但中國是開發中國家,只要中國人平均的石油耗用量向美國人看齊,不論是現在的開採量或儲存量,都將不敷所需,這便是大管家所說「一個很大的總量也會成為很小的數目。」需求增加,造成世界各地原物料「供應吃緊」,各國怪罪「中國緊吃」的現象。
十九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孔德 (Auguste Comte) 曾言,「人口即是命運」(demography is destiny),資源受限的過程中,世界各國將會依人口的多寡、出生率、中堅人口數量,以及人口都市化程度,面臨不同程度的挑戰。人口數量多、年輕,而且都市化人口增加最快速的國家,將會受創最深。
能源、食物與水,都是生存的必要條件,石油所代表的資源耗竭問題只是其一,這僅僅代表著地球資源的枯竭與競爭的開端。而地球的人口壓力,則逐步上升。世界人口從一九○○年的二十億,一九八七年五十億,二○一一年已達到七十億。聯合國估計,二○二五年將達到八十億,二○五○年將會超過九十億。每年地球都會多出七千萬個新消費者,經濟成長於是更顯重要,因為經濟成長一旦停滯,現代人所習慣的生活方式便無法維持,甚至被迫倒退。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書中就詳述了中國預先因應未來資源不足的挑戰,已經布局全球,中國不但在非洲大陸積極部署、籠絡非洲新興國家,更積極收購能源、土地、水及礦物。中國此舉無疑是為有限的地球資源預作準備。中國領導人一方面需想方設法滿足中國暴增的各項需求,另一方面,則限縮了其它國家人民的發展,甚至威脅到他國的生存權。
歐洲環境總署的報告指出,歐洲經濟已受到全球自然資源減少的威脅,《環境現況與展望報告》中說,歐洲經濟所面臨的威脅,是因全球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增加所致。
《當中國買下全世界》則反應了西方列強更深一層的憂慮,當全球各地石油、礦物等資源的開採權陸續落入中國手中,未來車子要能跑、飛機要能飛、通訊要順暢,如在承平時期,這些價格的制訂將是中國說了算。而一旦與中國搞對立時,這些原物料的供給便恐遭斷絕……,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當然坐立難安。
資源的爭奪,勢必引發全球動盪與不安(參閱第七章),根據歷史的教訓,危機可能會來得比預期晚,但危機發生時往往要比預期嚴重(參閱第八章)。我們但看釣魚台列嶼的爭奪,引發中、日間箭拔弩張的氣氛與區域的動盪即可知彈丸之地底下隱藏的龐大能源利益,將會觸動各國最敏感的神經。
世人常以「衝突、妥協、進步」,認為許多爭端可以在衝突的過程中得到解決。然而這裡所說得解決通常是指政治或外交等協商手段,而非用殺戮、戰爭的方式,而妥協也因為有其它選擇或替代方案(即使較差,但可免兵戎相見)。然而,當生存面臨威脅時,引發的衝突往往非常血腥暴力,絕無樂觀的理由。《當中國買下全世界》說明了地球資源有限,人類慾望無限,以有限的資源要滿足無限的慾望,衝突極可能在國內、兩國間,或多國間爆發。但,中國顯然已經準備好了。
全球資源爭搶,中國巨龍盤據其間◎陳旭華
近幾個世紀,經濟成長已然成為衡量國力的唯一指標。大英的日不落帝國過去依賴的是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超強美帝則是資本主義推手,在二十世紀先藉世界貿易組織(WTO)打破各國貿易藩籬,再利用「全球化」的包裝,橫行全球市場。但一九七八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以「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讓中國富起來,二○一○年便取代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估計將於二○二五年,挑戰美國經濟龍頭地位。
但中國的大,主客觀條件卻相對不利,老霸權英國當年靠殖民地、霸主美國則有美洲新大陸,並掌控...
目錄
推薦 中國的海外購併已成了美中新鬥場!◎南方朔
推薦 全球資源爭搶,中國巨龍盤據其間◎陳旭華
推薦 理解中國海外投資策略的重要著作◎呂正傑
好評推薦
引言
第一部 中國的競奪資源
第一章 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推動者
為推動經濟成長、減少貧窮人口,中國需要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看來是很難滿足的需求,促使中國追求全球大宗商品。鑑於中國的廣土眾民,中國的一舉一動對全球資源需求的發展,有更為廣泛的影響。
第二章 資源狀況:土地與水
全球性的土地爭奪戰,乃為確保糧食供應無虞,只是,大部分土地交易涉及到種植非供食用的作物。因此,在可耕地有限的世界,糧食產量的減少,自然會推漲糧價。可耕地不足時,政府得尋找其他糧食來源;水不足時更危險,因水是生命存續的基礎。
第三章 資源狀況:石油、天然氣、礦物
以石油為基礎的能源是現代經濟的核心,然石油不可再生,終會用盡;若以煤為根本能源,需付出龐大的環境成本;新開採技術雖可增加天然氣來源,但投資報酬率低;其他礦類因投資不足或政治問題,供給亦不穩。全球資源供給有其無法克服的限制,中國正竭盡所能要避開資源不足的危險。
第四章 典當家中珠寶
中國對國際資源市場運用三管齊下的手法:資金轉移、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其目的是取得大宗商品、基礎設施,及收購航運資產和運輸線路。地主國本身的考量也不複雜:需要基礎設施、經濟成長需要資金挹注。為此,他們樂於把自家資產賣給出價最高者。
第二部 中國競奪資源對世界的影響
第五章 大宗商品價格概說
大宗商品價格受到多個變數的影響,但基本上是由供需決定。且大宗商品價格往往會衝擊到生活水平,糧食、能源的價格暴漲,可挑起消費物價的上漲。如果中國積極收購資源的行動,破壞了任一大宗商品的供需平衡,其價格波動性則會加劇。
第六章 屯積大宗商品以操控市場
中國的全球大宗商品策略,具備了共生關係:一方倚賴另一方。龐大
的現金使中國能在各種大宗商品領域都成為邊際買家,從而成為決定市場價格的買家,那完全平衡的市場可能會瓦解;事實上,中國是能夠囤積大宗商品以操縱價格。
第七章 干涉市場
政府的所有干預,不管是透過補貼、關稅、還是囤積,最後結果都是價格、供給、需求,遭嚴重扭曲,進而阻礙大宗商品市場的有效率運作,而這可能讓全球消費者都受害。許多政府都幹了這類變相的活動,只是程度有別。
第八章 地緣政治學
中國對地主國的作法至目前為止,絲毫不見過去歐洲殖民主義的特
色。事實上,中國關心的是取得資源,對此之外的事,都抱著不感興趣的心態。中國的出擊,可以從純粹經濟投資的角度來解讀,因為資源的取得攸關經濟的持續成長。
第九章 預兆
補貼、保護主義、破壞力最大的供給面市場的變相作為,往往來自已開發世界,但需求的成長主要來自開發中世界。在開發中世界,人口急速成長、都市化、所得快速增加,對大宗商品的需求也快速上漲。遺憾的是,要找到辦法來紓解急速上漲的壓力,更難了。
第十章 明確且立即的危險
明眼人都看得出,從可耕地,到水,到礦物,到能源,世界資源面臨前所未見的侷限,尤以石油為然。大宗商品的長期不足,將限制全球經濟成長,使數億人陷入不得翻身的貧窮。但除了經濟問題,還有一更大的威脅,大宗商品不足會造成政治動盪,乃至戰爭與暗殺。
誌謝
參考書目
圖表目錄
推薦 中國的海外購併已成了美中新鬥場!◎南方朔
推薦 全球資源爭搶,中國巨龍盤據其間◎陳旭華
推薦 理解中國海外投資策略的重要著作◎呂正傑
好評推薦
引言
第一部 中國的競奪資源
第一章 全球大宗商品需求的推動者
為推動經濟成長、減少貧窮人口,中國需要各種資源,而這些資源看來是很難滿足的需求,促使中國追求全球大宗商品。鑑於中國的廣土眾民,中國的一舉一動對全球資源需求的發展,有更為廣泛的影響。
第二章 資源狀況:土地與水
全球性的土地爭奪戰,乃為確保糧食供應無虞,只是,大部分土地交易涉及到種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