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全家外出野餐時,姐弟倆發現了一隻可愛的流浪狗,想帶他回家,但爸爸媽媽擔心牠是有主人飼養的,所以不准他們將這隻狗帶回家。
到了下一個週末,全家人又來到之前野餐的地方,這次他們不僅從捕狗人的網下救出了這隻他們為牠取名為「威利」的小狗,還收養了牠,讓「威利」正式成為家中的一員。
很多繪本都會以流浪狗為主題,提醒讀者愛護動物、珍惜生命。本書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故事情節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舖陳方式能引發孩子對流浪狗的同情之心。讀完這個故事,如果父母或老師想要和孩子討論流浪狗的話題,這本繪本是不錯的切入點。
Youtube連結:http://youtu.be/z_rdvEPXZCA
書籍特色大師禮讚
美國凱迪克獎常勝軍 馬克‧西蒙 ──《流浪狗》
這是一本關懷社會議題的作者,寫給中產階級兒童的圖畫書。故事情節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舖陳方式能引發孩子對流浪狗的同情之心。
故事的文字簡潔,插畫的敘述表現成為主要舞臺。作者利用電影分鏡的效果,配合故事發展及劇情的需要,切換畫面,幽默的趣味溢於言表。
小狗及人物造型可愛友善,公園裡綠樹成蔭,樹林層層分明,適時的空間轉換和畫面留白,使得本書格調高雅,平實中有復古的味道。
主題延伸
名家推薦
蘊含一種難得的單純
劉鳳芯 (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流浪狗》獲獎,證明一顆原本平凡的小土豆,用心栽培、並注入耐心,仍有可能脫胎換骨,別具一番生命。
這則故事原是馬克•西蒙友人瑞可•莎莎(Reiko Sassa)領養流浪狗的真實經驗。西蒙以搭配過無數傑出童書作家、畫過近百本兒童圖畫書的行家經驗,認為這是一則渾然天成的兒童故事。莎莎於是將故事投稿至日本童書出版社,未料遭拒。西蒙也嘗試美國出版社,下場相同。西蒙清楚這類收留流浪狗的故事俯拾皆是,勢必難以討好編輯挑剔的眼光,但他嗅出此故事中蘊含一種難得的單純與簡單,於是決定再予此故事一次機會,便提筆自畫,以其擅長的圖像補強文字,終於讓此書出頭天。
在《流浪狗》中,圖像畫出姊弟倆對於擁狗人士暗暗的欽羡,以及野餐過後全家人對這隻有著黑眼圈的流浪狗心神不寧的記掛,可看出他們簡直視狗如子;而全家人那種明明強烈掛念卻又不敢坦率表現、非常渴望卻又害怕失望受傷的忐忑與矛盾,使那隻流浪狗,更像這家人亟欲收養的孩子。
故事結尾,女孩解下頭上的髮帶牽起小狗、男孩鬆脫褲頭的腰帶環住狗兒頸項,這隻流浪狗於是開始與這對姊弟建立起某種象徵性的生命聯繫。最後,孩子們忙著幫狗兒淨身、命名、帶著牠去公園亮相、甚至在家中安置一個專屬狗兒的空間,更是一連串象徵接納的展現。
很多繪本都會以流浪狗為主題,期許讀者在閱讀後能學習愛護動物、珍惜生命。《流浪狗》這個同樣也以流浪狗為題材的繪本最特別的地方,在於故事情境貼近孩子的生活經驗(一家人野餐時,與小狗威利相遇……),鋪陳方式亦能引發孩子對流浪狗的同理之心(對小狗的掛念、看到捕狗隊正要捕殺流浪狗威利時的心情……)。讀完這個故事,如果父母或老師想要和孩子討論流浪狗的話題,這本繪本是不錯的切入點。
圖畫賞析
高雅的復古風
劉惠媛 (實踐大學建築系兼任助理教授)
一個簡單而溫馨感人的故事,關於流浪狗的問題以平實的手法討論,對於小孩養寵物的觀點,有了親切的描述。
這本書的插畫風格相當古典,作者以單純的水彩與鉛筆勾勒出寫實的趣味。由於技巧純熟,對於傳統水彩的運用有濃淡、有渲染,可說是非常的流暢。
故事的地點就位於紐約的中央公園,也或許是作家附近的公園。但是談的就是大都市養寵物的問題,流浪狗的境遇,進而帶出了責任和自律的生活教育。事實上,在第一頁畫了一隻小狗在翻垃圾,直接就點出了故事的開端,作者可是一點都不浪費口舌,說明了「推己及人」的想法。
由於故事的文字很簡潔,插畫的敘述能力就很有表現的舞臺,畫家利用電影分鏡的效果,配合故事的發展和劇情的需要,切換畫面,幽默的趣味「溢於言表」,十分高明。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狗及人物的造型都可愛友善,平易近人,公園裡的綠樹成蔭,甚至樹林的層層分明,適時的空間轉換和畫面留白,使得整本書格調高雅,風格清晰,平實中有復古的味道。
大都市裡有一家數量的流浪狗,故事一開始,在週末,舉家外出的野餐活動中,巧遇一隻小狗,而且玩得相當開心,原本這只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回憶而已。重點在後面,回家之後的一個禮拜,從週一到週五,這一家大小都不約而同的在思考一個問題,父親倒咖啡心不在焉,母親也無心煮飯,姊姊不小心摔了一跤,弟弟玩棒球時,一時失神漏接等等。這是本書中最有趣的一個章節,作者不直接說教,事實上他沒有說出口的話,比說一大堆「旁白」更有力。例如:父母親所扮演的角色──爸媽沒有讓小孩直接將小狗帶回家,理由是「這可能是別人家養的或走失的小狗」,但卻也隱含著養小狗或寵物會帶來的一些實際的責任,這裡所表現的失落感,間接蘊藏著後來他們有志一同,會瞬間決定不顧一切,付出愛心的結局。
其實,大人小孩都知道小狗很可愛,但是這些問題是家中的每一個成員都必須思考清楚,才能進一步作決定的。事實上,從這裡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本關懷社會議題的作者,寫給中產階級兒童的圖畫書。因為一個具有相當生活水平的富裕社會,不應該有人任意棄養寵物,至於如何「救濟」流浪狗呢?書中自有答案。從讀者的觀點,這本幽默平實的小書,有許多值得欣賞的細膩之處,例如再次出遊時,野餐之外,這次他們居然在地上擺了預備給小狗的水和食物,而且畫面上的爸爸還偷偷瞄了一眼,不知道是關心小狗有無出現,還是納悶是誰放的水和食物。反正全家都有期待再相逢的心理準備,所以當全書的高潮──捕狗人追捕流浪狗時,弟弟和姊姊不約而同所表現出來的「機智」,就相當高明,令人拍案叫絕。
最後一頁的結局,很溫馨感人,又不冗長,經過清洗之後,帶著小狗再次出現時,他們發現公園裡有各式各樣的「遛狗人」。原來疏離的社會裡有這麼多可以因狗而結交認識的人與活動,多開心。
作者簡介:
馬克•西蒙 (Marc Simont)
馬克•西蒙於1915年出生巴黎,雙親均為西班牙後裔。他童年時期經常往返於西班牙、法國及美國三地。受插畫家父親耳濡目染,西蒙從小便喜歡繪畫。接著,馬克•西蒙進入紐約歷史最悠久的國立設計學院(New York’s 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習畫,並從此定居美國。西蒙所就讀的美術學校,學風保守,以古典為尚,無論師生都不重視插畫。但由於西蒙的父親兼藝術啟蒙老師José Simont之前在巴黎即擔任雜誌插畫家,已開拓出一片天地,外加西蒙其實已靠人像畫賺進收入,對自己人像繪圖與速寫的創作有信心,所以並不排斥插畫。
馬克•西蒙就讀國立設計學院期間,與日後也在兒童圖畫書界頭角崢嶸的羅伯•麥考斯基(Robert McCloskey)不僅是同學、亦是好友,兩人並於1938年共同參與麻州一間辦公大樓的壁畫繪製工作。也就在那時,馬克•西蒙一位友人撰寫了一則兒童故事,情商他配圖,西蒙的插圖因此受到童書編輯的重視,從此踏入童書插圖之路,開始為文字作家詹姆士•瑟伯(James Thurber)、瑪格莉特•懷茲•布朗(Margaret Wise Brown)等人的兒童文學創作繪圖。1950年馬克•西蒙替露詩•克勞斯(Ruth Krauss)所撰寫的《快樂的一天》(The Happy Day)插圖,獲凱迪克銀牌獎,開始與此獎結緣。1967年他替珍妮•梅•吳綴(Janice May Udry)的《樹真好》(A Tree is Nice)插圖,馬克•西蒙活潑又生動的人物描繪,使原本單調平庸的文字大大增色,而他更一舉奪冠,獲凱迪克金牌獎的最高榮譽。
馬克•西蒙筆下的人物,一向造型親和平易、並能透過肢體表現情緒、捕捉神韻。他能有這等功力與繪畫特色,要歸功持續近七十年、累積約兩百本的速寫練習。他隨時手攜一本速寫簿,無論搭乘地鐵、漫步公園,乃至在酒吧啜飲,都不忘以極快速度觀察周邊人物,即興素描,而這也成為他一輩子的嗜好。馬克•西蒙很享受他在從事速寫時畫家的隱形位置,他曾說自己像隻「躲在窗簾皺褶中的小蟲」。這位一生多半默默與人分享童書創作名街的插畫家,在年逾八十之際,終於自簾幕後完整現身,自寫自畫出一本兒童圖畫書,馬克•西蒙用其一生持續不懈的努力證明了他的創作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