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所有的病痛裡,我不知道,也想像不出比肥胖更讓人煩惱的了。——威廉‧班廷(William Banting )
這不是一本瘦身書、也不是減重指南。當減肥執念已成為一種全民精神官能症時,社會上對肥胖產生集體反感,龐大的瘦身產業也隨之附和。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探索漫長穢暗的體型與飲食史,並將其公諸於世,挑戰西方當今空泛的美麗標準,藉此徹底擺脫身材的桎梏,進而追求身心健康的飲食方式。
英國詩人拜倫擁有「病態的易胖體質」,最愛的瘦身餐是餅乾配氣泡水。奧匈帝國的西西公主,每天花一小時穿束身衣,甚至將自己縫死在衣服中。「家樂氏玉米片」發明人建議以水療法治療肥胖。
別再以高熱量的安「胃」菜來「寵溺壞心情」!
令人著迷的節食在幾乎沒有文獻記載的史前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直到兩千年前,了解肥胖有害健康的希臘人才發展出一套本質健全的節食方式——這套方式直至今日仍與我們息息相關。而人們為了擁有完美的體型,有各種極端且荒唐的減肥法,吃皂、催吐、穿束身衣等稀奇古怪的偏方都有人冒險嘗試。
肥胖不是福,飲食控制成為王道。但近年來,很少人能夠與食物發展出所謂的「正常」關係:減肥資訊頻繁轟炸,速食充斥,飲食環境在短短一個世代裡就已經產生劇變。假使把時間拉長——再往前推幾個世紀,就會發現瘦身產業多半是騙局一場。話雖如此,社會風氣依舊緊跟著最新的減肥熱潮,期待簡單快速的減重奇蹟早日問世,因為瘦身過程實在是太難又太枯燥。的確,我們對身體的態度,以及對脂肪、食物的態度,該是有所改變的時候了。
英國醫學會暢銷圖書獎、《History Today》讀書俱樂部 好評推薦
非常易讀且令人愉快,作者出色的研究讓歷史事件迷人又精彩。——美國演員、作家 亞拉貝拉‧薇爾(Arabella Weir)
放下你手上的減肥書,改看露易絲.福克斯考夫特的節食史吧。——《每日郵報》(Daily Mail)
任何喜歡看不健康(飲食)書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關於人類減肥的歷史書。——《每日電報》(Daily Telegraph)
作者簡介:
露易絲.福克斯考夫特(Louise Foxcroft)
劍橋大學醫藥史(history of medicine)博士,對醫藥學和成癮不良嗜好的歷史研究頗深;其著作《更年期潮紅與科學研究》(Hot Flushes, Cold Science)獲得2009年英國朗門歷史獎(Longman-History Today Prize)最佳圖書。現為《衛報》與《倫敦書評》撰寫文章。
譯者簡介:
王以勤
台大外文系畢業,熱愛德國與德國文化,現專事翻譯。譯有《17天就逆齡!幫你的身體恢復年輕》、《卡路里與束身衣:節食、瘦身、飲食,及人類兩千年來與肥胖奮鬥的歷史》。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英國醫學會暢銷圖書獎、《History Today》讀書俱樂部 好薦
這是一本非常易讀且令人愉快,作者出色的研究讓歷史事件迷人又精彩。——美國演員、作家 亞拉貝拉‧薇爾(Arabella Weir)
放下你手上的減肥書,改看露易絲•福克斯克羅夫特的節食史吧。——《每日郵報》(Daily Mail)
任何喜歡看不健康(飲食)書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關於人類減肥的歷史書。——《每日電報》(Daily Telegraph)
媒體推薦:英國醫學會暢銷圖書獎、《History Today》讀書俱樂部 好薦
這是一本非常易讀且令人愉快,作者出色的研究讓歷史事件迷人又精彩。——美國演員、作家 亞拉貝拉‧薇爾(Arabella Weir)
放下你手上的減肥書,改看露易絲•福克斯克羅夫特的節食史吧。——《每日郵報》(Daily Mail)
任何喜歡看不健康(飲食)書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關於人類減肥的歷史書。——《每日電報》(Daily Telegraph)
章節試閱
1引言:成為紙片人的代價
胖、腫、大腹便便、超重、大隻、嬰兒肥、中廣身材、肥嘟嘟、鮪魚肚、水桶腰、啤酒肚、肉多、重量級、大塊頭、肥、豐盈、肥滿、臃腫、特大號、大骨架、矮冬瓜、矮肥短、寬廣、壯碩、肥得像豬、肥到流油、粗短、矮胖、圓滾滾、厚實、大噸位、龐大、肉感、福態、肥滋滋……前述這些詞彙,想必大家都不會太陌生。
肥胖不是福,飲食控制成為王道。但近年來,很少人能夠與食物發展出所謂的「正常」關係:減肥資訊頻繁轟炸,速食充斥,飲食環境在短短一個世代裡就已經產生劇變。假使把時間拉長──再往前推幾個世紀,就會發現瘦身產業多半是騙局一場。話雖如此,社會風氣依舊緊跟著最新的減肥熱潮,期待簡單快速的減重奇蹟早日問世,因為瘦身過程實在是太難又太枯燥。的確,我們對身體的態度,以及對脂肪、食物的態度,該是有所改變的時候了。
時下流行的減肥餐其實成效不彰。減肥餐雖然功效強大,卻也危害深遠。早在你曾祖母盯著那件誘人的針織及膝洋裝,打算穿上它和新男友前往波格諾(Bognor)度假時,減肥餐就已經存在。任何一種減肥餐最初都能讓人減掉百分之五到十的體重,但復胖幾乎在所難免。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最近由三十一篇節食研究中發現,節食兩年下來,高達三分之二的人反而比節食前更重。由此可知,只有一小部分的人成功持續減重,但大部分的人卻又都胖了回來,故美國心理學會得到的結論是,對大多數人而言,節食不能維持減重成效,對健康也沒有益處。亦有證據顯示,節食過程中的溜溜球效應(yo-yo dieting)就好比與魔鬼交易:溜溜球效應使減重變得更困難,因此重複節食的人會發現,為了減掉同樣的重量,不僅必須吃得更少,花得時間更久。近年來又有新的證據指出,即便運動與減重對降低癌症風險功不可沒(僅次於戒菸),重複節食卻與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免疫系統受損等病症相關。肥胖與極速減肥餐的溜溜球效應對健康造成的傷害已經夠大,不幸的是,連經濟活動也為此付出龐大的代價。追求不切實際的苗條曲線,使用具有潛在危險、昂貴又誤導消費者的速效減肥餐或減肥藥,這些盲目減重的行為模式的確值得反思與修正,而古希臘人簡約、合宜且健康的飲食模式,才是我們應該重拾的理想。
由於我從不曾認真節食,寫起這本書總不免有種造假的感覺,於是我親身試了一回低碳水化合物減重餐,為的是想了解節食究竟會帶來什麼感受,並試探自己能否堅持到底。我所採用的減重餐出自一本暢銷的瘦身食譜,食譜中嚴格的飲食規範使整個減重過程出乎意料之外的折騰。我做事向來沒什麼偏執,但在那段期間,我發現每天一睜開眼睛想到的就是吃,想著自己能吃什麼,什麼時候能吃,該吃多少,甚至更刻意窺探親朋好友都吃了些什麼。我開始量體重──裸著身子,在早晨喝第一杯咖啡之前量,量完才穿上衣服,等到晚餐過後再量第二次,如此一來才能測出體重變化的最大幅度,並思索自己的節食有何進展,又代表著什麼意義(答案是:除了體重減掉兩百公克,我幾乎什麼也沒得到。但不時量體重、過度關切體重的結果,就是讓我嚴重分心,無法著手進行早該開始的工作)。這次的節食經驗著實讓我體會到,節食真的會令人深陷,也難怪當任何新的節食法出現,只要標榜無壓力、無痛苦、迅速減重,就能立刻引起注意,然而一再重複節食,卻往往無法得到預期的減重結果。因此若想破除這種節食減重的迷思,唯有認真回顧節食漫長的歷史,才能讓我們得以從一波波節食熱潮與快速減重的危害中全身而退。
節食、暴食、飲食戒律、操弄身材等戲碼,在人類社會已上演了兩千年。對於經過千錘百鍊(或遭到過度濫用)的瘦身飲食和瘦身法則,這段歷史將提供我們什麼樣的訊息呢?首先,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古希臘人心目中的理想身段;相較之下,在饑饉之年,豐腴則成為醫學與藝術所推崇的體態。接著,本書將介紹後工業革命的社會,全新的飲食類型與風潮蔚然而起,不同的社會污名也應運而生。二十世紀初期的大戰期間不僅物資缺乏,更充滿政治限制。戰後的一九五○年代,沙漏型身材的「緊身毛衣少女」流行一時,緊接著則是六○年代,如紙片人單薄的崔姬(Twiggy)型女孩。至於蒼白削瘦的「海洛因女孩」,只穿內褲的凱特.摩絲(Kate Moss),零號尺碼的爭議,以至於《Heat》或TMZ等娛樂八卦雜誌和網站爆發性的成長,這一路的體型演變顯示,儘管女性在現實世界中贏得獨立自主的權利與更高的社會地位,理想世界中的女性形象卻顯得更為渺小,更骨瘦如柴,也更加病態。與節食相關的建議指南、節食的科學與心理、瘋狂與創新,都已經累積了無數個世紀,只要我們逐一檢視,就能揭發節食的真相。而節食的謬誤、面對節食的態度、節食與體型和幸災樂禍的關聯,以及節食的合理與不合理之處,也都將透過本書清楚呈現。一旦我們對節食的歷史淵源了解更深,或許就能體會到,那些所謂有口皆碑、獨樹一格的「神奇節食法」不過是空穴來風,用不著過分認真。
*
一九五三年,也就是在我出生的三年前,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寫下她的名言:「女性角色並非與生俱來,而是後天養成」。我成長的時期正好也是女性主義崛起的年代。因此在我的觀念中,身體是女性主義理論的出發點,所有的不平等、偏見、是非也都寫在身體上。我們無法逃離自己的身軀,亦無法逃離外界對這副身軀的看法,而我們以為再「自然」不過的概念,其實也是由社會塑造而成的。我們對自己身體的認知會隨時間改變,不同時期、不同文化在體型、外表、美醜上亦有其獨特偏好。再者,體態會隨年紀變化,對吸引力的看法也變得更細緻入微。體型的喜好是依文化而定,不同於主流價值觀的體型就必須背負沉重的偏見。標準體型這種美麗與歸屬感的體現仍在持續不斷的轉變中。現代的女性主義著重於同時造福男女兩性,理所當然的也還在努力根除偏見,並將所有人從體型的桎梏中解放出來。
一九六六年時我十歲。一位長輩在家庭聚會中稱讚我的外表,還對我唱了好幾首墨利斯.雪佛萊(Maurice Chevalier)的歌。一開始他唱著「陣陣微風輕聲呼喚『露易絲』,樹上鳥兒……」,接著又模仿法國口音,詭異的哼出「謝天謝地,小女孩(都出落得亭亭玉立)」。再來他便問起我長大以後想做什麼。我開心的霸占著他那穿著精紡長褲的溫暖大腿,一股刺鼻的男人味將我圍繞著──那股混合了威士忌、香煙與百利整髮乳(Brylcreem)的味道。我抬起頭,甩了甩馬尾然後回答他:「世界小姐」。對當時的我而言,世界小姐可說是女性成就的巔峰。我已經知道,那個年代全英國的兒童電視節目中,所有女性角色,無論是女丑露比露(Louby Lou)、小雜草(LittleWeed)、木頭人(Wooden Top)母女,都沉默、消極又一動也不動。相較之下,角逐世界小姐的佳麗各個引人注目:她們(勉強算的上)能言善道,在舞台上吸引大批目光,擁有「理想」的成熟女性胴體,但姿態與動作卻仍像是女孩子:一面賣弄風騷,但又一面側過頭來掩飾自己的企圖,好像穿著貼身泳衣與白色高跟鞋的她們再柔順矜持也不過了。這些選美佳麗想抓住男人。我已經認同她們那種分明是一種人,卻要裝成另一種人的行為;她們為了在扭曲的世界裡出人頭地,隱藏起真實的自我。就算只是個孩子的我都曉得自己必須看起來有模有樣。對於一九六○年代早期而言,這個模樣就是雙峰高聳、腰身纖細、臀部渾圓,而其中最要緊的莫過於「重點數字」:人人掛在嘴邊膜拜的三六、二四、三六。因此,打從我還是個小女孩就相信美可以量化,只要努力就能變美,變美還能帶來各種好處。等我長大以後也要用心維持身材,才能和那些美女一樣,坐在更多男人的大腿上追歡取樂。
一九七○年當時我十四歲,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在大批女性主義者的抗議中愕然中止,當年的主持人鮑伯.霍伯(Bob Hope)被蕃茄、麵粉彈、墨汁與叫罵著「牲口市場」的怒吼聲轟下台。後來鮑伯的結論是在場抗議人士想必「毒癮發作」。哈!我真無法形容當時收看電視直播有多刺激,看那些女人高喊著:「我們不美也不醜,我們很憤怒」,實在激進又痛快。同樣在一九七○年,也就是大衛•史迪爾(David Steel)的《墮胎法案》通過三年之後,英國通過了公平薪資法。一九七一年,葛羅莉亞.史坦能(Gloria Steinen)、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與貝拉.艾布札格(Bella Abzug)在美國成立全國婦女政治聯誼會(National Women’s Political Caucus)。一九七二年,大約也就是在《Ms.》雜誌創刊的同時,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平權修正案。我不再需要看起來既甜美又火辣。十六歲的我交了一位二十四歲的男朋友,他覺得我傷腦筋的「早熟」。反性別歧視法通過的一九七五年我來到倫敦。那年我十九歲,吃避孕藥,不化妝,不穿胸罩,不穿內褲,不除毛,腋下還夾著一本女性主義雜誌《多餘的肋骨》(Spare Rib),身旁還有我的姊妹們──我們全都是徹頭徹尾的女性主義者。
我在第二波女性主義中成為一名年輕女性。女性還是在社會規範中對體型的壓迫下掙扎,但多數的女性主義者都拒絕低頭。如今回想起來就曉得,當時的我們反抗起來並不困難,因為年輕基本上就代表著貌美。三十多年前,我二十出頭,生了兩個小孩,然後我就變「大隻」了。我胖了十九公斤,但其中只有不到四公斤是胎兒的重量。醫師語重心長的說我胖太多了,他還自信滿滿的告訴我,我會腫得像二次大戰中的防空氣球,要是我堅持餵母奶還會瘦得很辛苦,再也不會有緊緻的臀部、凹陷的小腹,彷彿我真的會成為一個女人,而這個女人肯定不會有永恆少女那般令人渴望的身材,即使在鄉下醫生眼裡也不例外。
醫師這種不健全的心態對我造成很大的刺激,於是我搖搖晃晃走去書店,買了蘇西.奧爾巴哈(Susie Orbach)的新書《肥胖是女權議題》(Fat is a Feminist Issue)。奧爾巴哈在一九七八年提出,肥胖與性同樣是女性生活的重心;此外:
據估計,在美國有半數女性體重超重。每本女性雜誌都有節食專欄。減肥門診與減肥診所皆大發利市,減肥食物的名稱也成為人人琅琅上口的詞彙。苗條美麗的身材成為每位女性的目標。時下對肥胖與食物的過分關注已普遍到我們習以為常的程度,使得肥胖、感覺自己胖、以及想大吃特吃的慾望,都成為許多女性的切身之痛。
這段敘述看起來跟現在沒什麼兩樣,對吧?過去一百年來,我們對減肥越來越在意,某些精神病學家甚至覺得這種減肥的執念已成為一種全民精神官能症。社會上對肥胖有種集體的反感──這是一種出自審美觀的嫌惡,儘管經常與肥胖可能造成的健康問題混為一談,但兩者間應該有所區別──而龐大的瘦身產業也在附和這種反感。多不勝數的明星讓我們看得目瞪口呆:典型沉默骨感如女學生般的女人與削瘦的男孩,讓各族群與各年齡層的人皆欽羨不已,爭相仿效。不斷有報導指出這些明星在吃減肥餐,奉行「健康飲食」原則(但這些苗條到不行的明星也向大眾保證,他們的日常飲食就是記者餐會上所吃的薯條牛排)。社會上充斥著自我厭惡與羞愧感,許多人為了成為性感尤物吃盡苦頭,又因瘦身失敗感到悲慘萬分,這一切是否有其必要值得我們重新思考。我們必須挺身而出,探索漫長穢暗的體型與飲食史,並將其公諸於世,挑戰西方當今空泛的美麗標準,如此一來,才能徹底擺脫身材的桎梏,進而追求無論在心理或生理上皆健康的飲食方式。節食是一段展開時滿載情緒的歷程。減重者往往抱著自虐的心態,整個減重計畫也因此埋下失敗的伏筆。
話說回來,我們三不五時就會節食,大多數人也相當擅長自欺欺人。事實上,這正是想實行快速甚至是極端減肥餐的人所需要的特質。減肥過程就好比談一場戀愛,兩者會激發相同的感受:肉體感官知覺,欲求不滿的心理折磨,兩者殘酷而錯綜複雜的結合。現在你曉得了:節食就是一種渴望;食物是眼前的欲望,而苗條則是比較遙遠但卻有機會達成的目標;因此你同時急切盼望著兩種無法立即獲得的事物。你陷入無法自拔的地步,腦海中一遍又一遍想著減重目標,聊起減重來怎麼聊也聊不夠,時常患得患失又胡思亂想。這種感覺就像是戀愛:一種或許永遠無法滿足的貪婪慾望。感到飢餓的當然不只是身體,還包括心靈──而內心的飢餓正是最需要改變的部分。我們身處於追求理想均衡飲食與完美身材的文化中,身邊出現許多鬱鬱寡歡又缺乏安全感的人正可證明這個現象。
1引言:成為紙片人的代價
胖、腫、大腹便便、超重、大隻、嬰兒肥、中廣身材、肥嘟嘟、鮪魚肚、水桶腰、啤酒肚、肉多、重量級、大塊頭、肥、豐盈、肥滿、臃腫、特大號、大骨架、矮冬瓜、矮肥短、寬廣、壯碩、肥得像豬、肥到流油、粗短、矮胖、圓滾滾、厚實、大噸位、龐大、肉感、福態、肥滋滋……前述這些詞彙,想必大家都不會太陌生。
肥胖不是福,飲食控制成為王道。但近年來,很少人能夠與食物發展出所謂的「正常」關係:減肥資訊頻繁轟炸,速食充斥,飲食環境在短短一個世代裡就已經產生劇變。假使把時間拉長──再往前推幾個...
目錄
1 引言:成為紙片人的代價
2 節食的起源
3 奢華與慵懶
4 危言聳聽萬萬不可
5 給胖子的忠告
6減肥熱與餵食
7 用眼不用嘴
8 半顆葡萄柚與兩顆橄欖
9 骨感美人與緊身毛衣
10當今的減重產業
參考書目
1 引言:成為紙片人的代價
2 節食的起源
3 奢華與慵懶
4 危言聳聽萬萬不可
5 給胖子的忠告
6減肥熱與餵食
7 用眼不用嘴
8 半顆葡萄柚與兩顆橄欖
9 骨感美人與緊身毛衣
10當今的減重產業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