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120週年
1871年班是中華海軍官校第一屆畢業生,他們以一校精英對抗日本全國的意志與戰力,形成一校對抗一國的壯烈海戰史詩。
本書講述1871年班同學的──
「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1898)北大才創校。
◆鴉片戰爭後,大清體認到西洋科技與海上武力的威脅,進而構建一支新海軍,培訓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懷抱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法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1884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1894年再逢日本。
◆1891年熱愛海軍的奕譞親王去世,整個海軍建軍停頓,戶部停購洋艦洋砲。相對的,日本除了貫徹連續八年的購艦計畫與歲入三成的海軍建軍籌費外,明治天皇更率先捐款帶動全國造艦興國的運動。大清的建軍停滯,使速度與火力不如日本。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1871年班同學在北洋艦隊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一海軍艦隊。但甲午海戰之後,九艦中有七艦艦長殉艦或殉海,再加上提督丁汝昌,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
CNA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的向海情懷,以及他們被誤解和承擔歷史的罵名。為還原歷史真貌,作者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時間把雙方軍艦、海戰場景,以電腦科技逼真還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
套書共分兩冊,《甲午海戰之CNA 1871年班史詩》是壯闊的長詩與海戰影像的重現,《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則詳盡介紹雙方軍艦之規格、性能和配置,以及中日將校資歷。看完這兩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本書特色
◆今年是甲午戰爭120週年紀念,值此之際回溯甲午百年來的爭議,有其重要意義。
◆為了以最大的真實表達1871年班同學的事蹟,作者排除需要許多自我揣想的長篇小說形式,以及容易成為意識型態的論述,最後選擇以史詩的方式來表達,因為這是最能深入掌握、表達人們情懷與夢、悲愴與激昂的胸襟,也是最寫實的表達方式。
◆本書以海軍專業的角度,深入研析大清帝國建立新海軍的背景、動機、計畫、和成效。除文字外還需要適當的圖相對應,但百年前的老照片解析度不佳,難以一窺全貌,作者因此決定以電腦構圖方式模擬與製圖,並遇見熱愛海軍艦船繪者吳欲賢先生,以其對電腦3D製圖有藝術家的狂熱、工程師的嚴謹和精準,完成了這兩本書,還原歷史真貌。
◆本書專屬網站:www.cna1871.com
作者簡介:
郭延平
出生年/出生地:1952/台灣台東
學歷:中華民國海軍官校1972年班、海軍參謀學院畢業,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畢業。
經歷:曾任兩棲艦隊副艦隊長、飛彈驅逐艦長、坦克登陸艦長、海軍總部計畫組長等。
作者與劉步蟾、林泰曾等1871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然後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1871年班同學們的向海情懷。看完這二本書相信對甲午海戰勝負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部落格 http://kuodenis.pixnet.net/blog
繪者簡介
吳欲賢
出生年/出生地:1959/台灣雲林
學歷:省華商、國立藝專
經歷:室內設計、3D電腦繪圖、美術。
繪者以驚人之毅力獨自完成這二本書所有的圖檔及畫作。他先詳實考證、分析每一艘船艦之線圖、配備、建造背景,接著以電腦3D專業完成北洋艦隊、日本艦隊各艦的船模圖檔,然後再依力、空、時因素完成所有的接艦及海戰場景圖。
他的努力還原了歷史真貌,使我們讀這二本書時能更深入、正確瞭解1871-1895年中、日海域發生的狀況。書中北洋艦隊管帶們的畫像也是他精心揣摩歷史照片後再依時間還原繪出的,他是以生命創作這二本書之圖檔。
海闊天空 https://www.facebook.com/World3Dship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葉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李鳴皋(海官校1955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費鴻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校長)
汪啟疆(海官校1966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黃 河(海官校1980年班)
樂毅駿(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徐 強(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聯合推薦
媒體推薦:
◆本書問世,它在海軍史上是一大貢獻,稱得上以簡御繁予讀者一清晰的認識,同時也為甲午海戰死難官兵洗滌受冤罪名。──葉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這本書是以1871年班馬尾海校同學的豪情與悲壯生命為主軸、連貫中華民族自古迄今向海之情懷與沖激,作者以史詩的方式來寫,除了表達歷史的真實面外,也對中國歷朝、歷代統治者、政府、人民對海與海權思維、作為與情感提出檢討與省思。──李鳴皋(海官校1955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1871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二回合大戰。1871年班同學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對一國的作戰。──費鴻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校長)
◆作者採用鉅大文字篇頁與圖片,再現了豐島與黃海海戰。是以詩、史略、圖像的分段效應作出聚焦;甚或一頁圖一行文字的全版來顯示現場,作成類似現代新聞報導的現場直播;詩行雖見淺白,但很自然地帶出了過程與歸納,似乎已成為一部詩電影。──汪啟疆(海官校1966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延平筆下的1871年班先烈們真正是站在歷史的至高點上,投射了最大的影響力,而這兩鉅冊偉大的史詩正巧由一位中華民國海軍官校1972年班、百年後的學弟來完成,更令所有的讀者凜然於這個中的巧合與宿命。──徐強(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
◆為了還原歷史真貌,延平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的時間把雙方軍艦、甲午海戰場景很逼真的以電腦科技還原,此外吳欲賢先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這是浩大又艱鉅的工程,很難想像這一切是以他們兩人之力完成的。──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甲午戰爭是日本崛起的一戰。甲午戰爭也是給中國人帶來百年苦難的一戰。如今一眨眼又過了兩甲子;驀然回首,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甲午戰爭?本書作者延平學長,一生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了海軍,退伍多年之後仍能抱持熱愛海軍、關懷海權的初衷,逢此甲午戰爭兩甲子,自費出版兩部巨著為海軍先烈蒙塵處昭雪並期後進省思。此情此義,能不令我們欽佩?──黃河(海官校1980年班、前成功級張騫艦艦長)
◆作者已自海軍退役多年,為何寫甲午,我個人認為亦是「莫忘初衷」始然,通常詩人是富有浪漫情懷與理想主義的情愫,而他卻始終秉持初衷致力實踐夢想,藉匡正史實,期以詩喚起國人對海洋之熱愛,寓意深遠。──樂毅駿(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名人推薦:葉昌桐(海官校1949年班、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海軍總司令、三軍大學校長)
李鳴皋(海官校1955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副總司令、立法院國防委員)
費鴻波(海官校1966年班、海軍備役上將、前國防部副參謀總長、國防大學校長)
汪啟疆(海官校1966年班、備役中將、前海軍航空部隊指揮官、海院院長)
徐台生(海官校1972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黃 河(海官校1980年班)
樂毅駿(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徐 強(前中國造船公司董事長,成功、長榮大學教授)聯合推薦
媒體推薦:◆本書問世,...
章節試閱
CNA1871 年班的故事
CNA一八七一*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一八九八)北大才創校。
肇始於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年大英帝國外銷有毒癮之鴉片至中國受挫後,進而以戰艦攻擊中國沿海城市及海防之戰爭。大清政府體認到西洋科技之精進、海上武力的興起與威脅,進而構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規劃構建一支新海軍,以確保國家安全所培訓的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們抱負著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赴英國、法國深造,繼自歐洲接艦返國。由於他們的努力,大清於十年間建立規模達到世界前十強的艦隊,並使中國自一八八四年中法戰爭之後就未再遭受列強來自海上的侵凌,直至一八九四年再逢日本─這個當年瘋狂西化、效法歐洲帝國主義積極遂行武力攻略、擴張利益的國家。
本套書講述一八七一年班同學的:「使命與夢、榮譽與責任、成長與奮鬥、英烈與悲愴」。
他們非常優秀,讓我們看他們畢業二十年後的經歷與成就:一八九一年北洋艦九艘主力戰艦中,有七位曾選赴歐洲深造教育見學,另兩位也曾赴歐洲接受接艦訓練,並於完訓合格後安全將艦駛返國門。其平均素質不亞於當下任何艦隊。
甲午海戰結果,除提督丁汝昌外,九艦中有七艦艦長殉艦或殉海,他們的結局非常英烈!
甲午戰爭不單是一個以海軍為主的戰爭,也是人類史上東、西思潮演進的里程碑;是世界海軍史上第一次大規模鐵甲戰艦的海上大戰,是中國傳統皇朝面對西潮挾工業革命崛起的帝國、軍國主義者的第三回合大戰(註:第一回合是清英鴉片戰爭,第二回合是清法鴉片戰爭)。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率著部眾勇對西潮、日潮的奮戰!
可惜當時大清國家整體國防建設、戰略與決策未能同步配合精進,致形成以一校(一八七一年班為主的艦長指揮)對一國的作戰,總體戰實力差距太大。
黃海海戰他們打得並不差,雖有戰損但主力仍在、戰隊戰陣未垮,但之後大清朝廷決策當局一連串政略戰略的失誤,其結果是眾所周知的。
本套書作者郭延平與劉步蟾、林泰曾等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有相近的求學、參與建軍與艦隊歷練背景,只是時間相差一世紀。百年後他以海軍專業角度分析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備戰成效、雙方指揮人員之培育及人格特質,然後以史詩方式寫出中華民族與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的向海情懷。一八七一年班被誤解承擔歷史的罵名,該是還他們榮譽與清白的時候了。
看完這兩本書:《甲午海戰之CNA一八七一年班史詩》、《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相信對甲午海戰勝負會有更深入之瞭解,對海軍未來應發展之方向,及對中華民族應如何面對海洋會有更正確之認知。
*CNA可以是Ch'ing Naval Academy(清朝海軍官校)或是Chinese Naval Academy(中華民國海軍官校)的簡稱。
CNA1871 年班的故事
CNA一八七一*年班同學是中華民族新海軍軍官學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也是中國歷史上採用西方大專教育的第一屆畢業生。他們畢業二十七年後(一八九八)北大才創校。
肇始於一八三九~一八四二年大英帝國外銷有毒癮之鴉片至中國受挫後,進而以戰艦攻擊中國沿海城市及海防之戰爭。大清政府體認到西洋科技之精進、海上武力的興起與威脅,進而構思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規劃構建一支新海軍,以確保國家安全所培訓的第一批幹部。
這批同學們抱負著科技建軍、海疆衛國的使命,精習輪機、航海,畢業後派任艦上歷練,並...
推薦序
推薦序 1
至情為義
徐台生
──海官校1972 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多年前本書作者,也是我一九七二年班同學延平君初次向我說他的寫作計畫,他說:他想以海軍建軍、備戰專業的角度來分析、評寫甲午海戰、匡正被誤解的部分,期能重整、凝聚國人對海軍之愛,建立紮實之海權。那樣才能使輕視、伺機由海上侵犯中華的外力止念、止步。
這是一個很艱鉅、很挑戰的理念和使命。
在台灣、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務的生涯裡,延平曾負責海軍計畫建軍的工作長達五年,完成海軍很多高難度的建軍任務。沒有僥倖,都是有血有淚的克服萬難完成的。但這次的挑戰是文學的、歷史的、哲思的,很期盼、也很驚喜這兩本書終於要問世了。
面對甲午,延平把一百二十年前大清建立新海軍的初衷、計畫與努力忠實呈現出來,那是理想的開始,可惜建軍計畫僅走好了十年。但之後大清政府官僚文化的腐敗、落伍、及一連串決策錯誤,才是北洋艦隊瓦解之致命傷,造成國家、民族百年之後仍無法完全痊癒的傷害。
痛是要認真面對的,唯有勇於面對我們才能針對問題改進。看到滿清政府下轄的旅順、劉公島基地一一被日本登陸部隊輕易攻佔,原有的基地要塞砲被轉向攻擊己艦,內心之痛難以平復,但也激起我思考如何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部隊。
為了還原歷史真貌,延平與吳欲賢先生合作,花了五年的時間把雙方軍艦、甲午海戰場景很逼真的以電腦科技還原,此外吳欲賢先生又親手繪製當年參與海戰清、日雙方艦長以上重要人物畫像,讓讀者更能真切研判、體會當時的建軍豪情與戰場情境。這是浩大又艱鉅的工程,很難想像這一切是以他們兩人之力完成的。我親眼目睹他們狂熱投入之創作過程,他是在出書,也是在為中華健兒們的心中打造一艘勇敢又堅強之戰艦。
展讀此書,如果您認同,請邁步向海,讓我們凝聚這真誠之力量、乘風破浪、奮勇前航、共衛海疆。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是本很勇敢的書,也是很至情的書,鄭重推薦。
推薦序 2
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
黃河
──海官校1980 年班
中國曾經是何等強盛的國家,今人很難想像。
好比說今天的世界超級霸主、經濟第一強權美國,它的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二十一點六。
排名第二的是近幾年才竄升上來的中國,所佔比例為百分之十點一。
日本即使經濟失落了二十多年,仍高居世界第三,以百分之八點四緊追在
後。
從以上數字不難理解,GDP值若能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廿以上,那就是霸主,是不得了的成就。
知道早年中國強盛時期的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比嗎?
遠的不談,先看西元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之前,清朝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三十二點九──比今天世界前兩大相加的總和還要高。
別以為我舉的是特殊時期的特例。事實上,清朝平均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比重,僅居中國歷朝排名的第九位。
排名在清朝之前的朝代依序為:宋、唐、明、元、隋、漢、晉、秦。
例如排名首位的宋朝,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時候,其GDP值佔全球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八十!
如今回頭看,古時中國經濟實力之強大、國力之富強,可說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頁傳奇!
而如此傳奇的國家曾經擁有何等超強的海上勢力,那不單是傳奇,簡直就是神話!
例如赫赫有名的「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首航於西元一四九二年。當時哥倫布帶領三艘帆船、九十位船員由西班牙啟航,向西橫越大西洋,抵達「中南美洲」的古巴、海地、多明尼加等國,大約七個月以後返回原出發港。
如此事蹟即成就了今日如雷貫耳的「哥倫布」。
與哥倫布相比,明朝的鄭和可說是名不見經傳,可是他「七下西洋」的成就又如何呢?
說年代,鄭和下西洋的首航在西元一四○五年──足足比哥倫布的首航早了八十七年。
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八十七年似乎無足輕重。可是,假設哥倫布的首航是今天,鄭和的首航則在一九二七年。那時國民政府正準備北伐──多麼遙遠的歷史名詞,二次世界大戰還要等十二年,距離以色列國的誕生也還有二十一年。
對渺小的你我,八十七年是好長好長的歲月啊──這正是鄭和超前哥倫布的時段。
至於兩個探險艦隊的規模,那更是天差地別之遠!
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由二百四、五十艘大小帆船組成,搭載官兵兩萬六、七千人,訪問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到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平均航程約兩年。
即使在今日,這也是令人「一個頭十個大」的艱鉅任務!
更何況在七百多年之前,當時沒有冷凍設備、沒有空調系統、沒有淡水機、沒有精確的海圖、沒有GPS導航、沒有氣象預報、沒有無線電通訊、沒有現代的醫療技術……鄭和如何指揮如此龐大的艦隊、安排近三萬人兩年在海外的後勤補給、擬定航行計畫、確保官兵安全?
與鄭和相比,哥倫布的成就豈不是小菜一碟?
講到這,我不得不痛心中國傳統領導者是何等的故步自封。
假如命令鄭和下西洋的明成祖眼光夠遠、懷抱壯志,以鄭和艦隊「秋風掃落葉」般的作戰實力,所到之處必然是望風披靡。
如此十八世紀大英「日不落國」的傲人成就,對十五世紀的明朝而言,不過是囊中物、甕中鱉!
然而,鄭和下西洋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只是曇花一現。之前從不曾擁有,之後再也沒出現。
強大的中國歷來是「以中自居」,別說是遠征,甚至絕少出兵侵略邊陲小國。
一方面是中國人愛好和平,另一方面是在那人力傳遞通訊的時代,內控、管理版圖相對廣大的中國不易、政爭不斷,統治者難有心力向外發展,遂形成「內鬥內行、外鬥外行」的官僚傳統,這種的政治體系,終而導致北洋水師甲午戰敗。
甲午戰敗對中國有什麼巨大影響?
甲午戰爭之前,千百年來日本在中國人眼中的地位只是偏處一隅的小倭國,日本人也那麼認為。
直到甲午戰敗,澈底打垮了中國人的自尊、自信,也澈底提升了日本人的自信與狂妄。
當日本從邊陲之國晉升為亞洲一流強權,中國人反而降格被日本人稱「清國奴」。
什麼是清國奴?
你們是腐敗不堪滿清政權的奴隸,沒有資格以昔時雍容華夏文化的繼承者
自居。
其實,你怎麼看我、我怎麼看你……,那是觀念、是思想,是次要的。
麻煩的是戰後賠款。錢永遠是最現實的問題。
甲午戰敗,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其戰敗賠款、遼東半島贖回款、匯兌差額、日本駐軍補償金,以及掠奪的艦艇與物資,總值約五億一千萬日元。
如今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錢,當年卻等於日本六點四年、大清三年的全國財政稅收──當初看到這數字,我還暗中祈禱清廷能耍個賴,只付一部分賠款。
反正已經爛到底了,耍個賴又如何?
否則全國三年的財政稅收送給日本,清廷要如何編列自己的年度預算,又要如何籌措如此一筆巨款?沒想到不要臉的慈禧太后一心只想保住自己的權位,以致不計代價向世界各銀行進行長期貸款,並且在三年之內付清了這筆巨款。
突然間六點四倍的財政稅收從天而降,日本頓時成為國際暴發戶!
這三年日本國家總歲出,其中有百分之六十一點八七是由清廷賠款支應。
想想看,一個國家連續三年的支出,竟然有百分之六十一點八七來自他國的貢獻!
這讓日本嘗到了甜頭,也猛然警覺:一部分國民(軍人)的付出(戰爭),可能讓全國享受巨大利益。
這種如同盜匪般的掠奪思想激盪出了日本軍國主義。
事實上在甲午戰爭之前,日本軍人的社會地位並不高,日本社會也不乏反戰聲浪。可是當甲午戰勝,巨額賠款帶來的誘惑讓軍人勢力迅速抬頭,全民也改變了往日對戰爭的負面態度。
西諺有云:「錢會說話」。更正確地說:錢不單會說話,而且說得很大聲、很有力量!
日本也承認,當年國家工業建設的資本多半來自這筆巨額賠款。
他們將賠款投資於各項國家建設,其中又以軍事所占的比例最高。又由於勝利的第一功臣是日本聯合艦隊,因而海軍分得最大的一塊──賠款的百分之四十撥給海軍用於建造新式戰艦。
這筆錢相當於日本二點五年的全國財政稅收。
有了造艦巨款,日本提出《海軍發展十年規劃》,並且在接下來十年新造大小艦艇計一○三艘,其中包含六艘一萬兩千五百噸的「戰鬥艦」,以及六艘九千八百噸的「重巡洋艦」。知道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聯合艦隊最大戰艦的噸位是多少嗎?
四千兩百噸,只有四艘。其餘十餘艘全是一、兩千噸的小型戰艦。
兩相比較,日本聯合艦隊前後十年的變化,其作戰實力可說是突飛猛進、脫胎換骨!
因而在一九○四年(甲午戰後十年),日本有野心也有實力發動日俄戰爭。日俄戰爭對日本又是關鍵的一戰。
日本聯合艦隊在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甲午海戰浪速艦艦長)帶領下,以極為懸殊的比數,幾近殲滅當時世界第一流的俄國太平洋艦隊。
甲午戰爭讓日本晉升為亞洲一流強權。
日俄戰爭讓日本晉升為世界一流強權。
從此,日本再也沒正眼瞧過中國,並持續在世界的舞台呼風喚雨,一直到今天。
甲午戰爭是日本崛起的一戰。
甲午戰爭也是給中國人帶來百年苦難的一戰。
如今一眨眼又過了兩甲子;驀然回首,我們應該以什麼態度看待甲午戰爭?
本書作者延平學長,一生的黃金歲月都奉獻給了海軍,退伍多年之後仍能抱持熱愛海軍、關懷海權的初衷,逢此甲午戰爭兩甲子,自費出版兩部巨著為海軍先烈蒙塵處昭雪並期後進省思。
此情此義,能不令我們欽佩?
延平學長不惜投注多年心血與巨資,緬懷一場百餘年前慘敗的戰役,其目的為何?
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我相信這正是作者心底的聲音。
別忘了歷史是人類用血淚寫下的故事,聰明的人類應該懂得從歷史中汲取教訓。而一個民族不單能面對失敗的歷史,還能在失敗中省思、站起、撐下去,那個民族,不單沒有絕望,反而充滿了希望!
二○一四、一、一
推薦序 3(節錄)
回眸甲午 感時憂國
樂毅駿
──海官校1980年班、前中平軍艦接艦艦長
本書以長詩文體,結合電腦繪圖,還原歷史場景,圖文並茂地重新講述:清日(甲午)戰爭的肇因、作戰經過及戰後影響,提供讀者閱讀時,眼前及腦海中如同置身危疑震撼的真實作戰場景,會全然地融入戰爭情境,感受悲壯的史實。
作者為海軍官校學長,基於筆者在海軍服務期間的經歷(曾奉派擔任中平軍艦首任艦長赴美接艦,並率官兵將該艦航經大西洋、巴拿馬運河、太平洋駛返成軍),與一八七一年班海軍前輩學長赴歐深造、接艦返國之成長歷程類似,遂請筆者撰寫本書讀後感。
為免失偏頗,於是筆者又從新翻閱《李鴻章與北洋艦隊:近代中國創建海軍的失敗與教訓》、《絕版甲午:從海外史料揭秘中日戰爭》、《沉沒的甲午》、《甲午戰爭新講》、《海葬》、《甲午戰爭一百週年紀念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清日戰爭》、《北洋海軍艦船誌》、《甲午戰爭前日本之內戰與備戰》、《甲午戰爭前夕中日韓三國之動向》、《晚清七十年》、《甲午戰爭外交秘錄》及《近岸、近海及遠洋艦隊》等與甲午戰爭相關之專著,並在網路上觀看由馮小寧執導的《甲午大海戰》影片;再對比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撰《坡上の雲》,描述明治維新期間,舉國淬勵奮發、勵精圖治的情景,終於戰勝滿清及沙俄,擠身世界強權之林。兩相對比反差懸殊,除感時傷懷外,亟思探究何以清廷及北洋艦隊戰敗之「深層結構性原因」。
為何日本明治維新短短二、三十年間竟能將國家成功邁入現代化,並取得輝煌成效?其紮根之深,仿傚之真,在在令人稱奇。雖然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野心及暴行令人髮指,惟其國家意志之貫徹,舉國意志集中、力量集中,亦讓世人不得不為之折服。筆者不禁謂嘆:「莫非真是造化弄人」!
就清、日雙方綜合國力、組織運作效能及對「戰略機遇期」的把握言,清廷戰敗平心而論輸得並不冤枉。因為當日本傾全國之力,「質量建軍、科技強軍」;而反觀大清帝國整體風氣卻是多尚虛文,因循敷衍。然對北洋艦隊海軍領導重心的主戰艦艇管帶(艦、艇長)、主要骨幹幹部言,實係非戰之罪。朝廷治國理念落伍,弊端積重難返,「文娛武嬉、舖張靡費」,孤臣無力可回天,縱使個人再全心奉獻、精忠報國,惟在戰具工藝(戰艦航速、艦砲射速、彈藥性能威力)均居劣勢現實下,雖仍奮力拼搏,然一經對仗高下立見,徒留千古遺恨且須概括承受敗戰結果。因為朝廷及國人皆無法面對及承受戰敗事實,舉國究責問罪聲中,日本侵略企圖更加變本加厲,恣意以武攻華、接著勒索、要求割地賠款、無以復加。在華列強亦趁火打劫、落井下石,有樣學樣地紛紛要求比照辦理,聲索擴增在華利益。內外交迫下,為消聖怒、為平民怨,北洋海軍眾口莫辯,必須承擔歷史罪責、背負千古罵名,徒留無限的感嘆與萬般無奈。
甲午之役戰敗,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澎湖群島,日俄戰爭後,東北又遭瓜佔;民國肇建後軍閥割據苦難中國依舊分崩離析,日本野心更加張狂,繼「九一八事變」吞併東北後,又加速染指華北,並製造蘆溝橋事變藉故尋釁,此際中國已到最後存亡關頭,於是掀起全面抗戰。日本原意圖三月亡華,豈料這回輪到中華兒女意志集中、力量集中,全國動員、歷經八年浴血抗戰,付出了犧牲二千一百餘萬軍民同胞的寶貴生命、及難以估計財物損失之慘痛代價,才艱辛贏得最後勝利,臺澎才得以結束自甲午戰敗馬關條約割讓後的日本殖民統治回歸中華。
邇來釣魚台列嶼及南海主權爭議,又引起區域局勢緊張。這些往昔帝國主義之遺緒與現今海洋資源爭奪,國家意識、國民意志與海洋國際法規範相互糾結之熱點議題,在在引發國人高度關注。而國家利益究竟該如何捍衛及海權要怎麼經略,殊值吾人重新審視。
回顧歷經刻骨銘心的兩次鴉片戰爭、清法戰爭(馬江海戰)、西洋外商一再由海路扣關,侵門強銷,蹂躪羞辱;清政府痛定思痛,下決心採「師夷長技以制夷」策略,惟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艦隊竟於甲午戰役中先後毀於豐島、大東溝海戰及威海保衛戰。隨後中華海防全面失守,國家門戶洞開,致使民族自信心澈底淪喪。
中興以人才為本,此處無需我強調福州船政學堂首屆(一八七一年班)學生是何等優秀卓越,該班僅畢業三十三名同學,在甲午戰事中,折損多人。原本雄姿英發、中國海軍從此淪為只能慘澹經營,扼守江防,成為無足輕重的陸岸海軍,痛忍半世紀後直至抗戰勝利方得再造。
天道終有還,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折損海軍人才的椎心之痛,日本直到一九四二年,也就是七十年後的太平洋海戰──中途島戰役後才感同身受,日本聯合艦隊固然惋惜損失蒼龍、加賀、赤城、飛龍四艘主力航艦,但更巨大的是犧牲了歷經多年苦心培訓,飛行技術成熟、並具實戰經驗的數百名海航飛行員,這項瑰寶的折損,決非加速產製零式戰機或建造作戰艦艇即能予以彌補的戰爭損耗,實乃斲傷日軍海航飛行員的優良傳承命脈。自此之後日軍便逐步喪失太平洋作戰海域的空優,並一蹶不振,每況愈下。
當下釣魚台列島主權爭議日炙,雖然政府一再強調抱持「和中、友日、親美」的宏觀戰略,惟因事涉地緣戰略、漁業資源、能源蘊藏及海(主)權歸屬等多重利益糾葛爭端,且面對國際強權格局,絕非我方倡議「東海和平協議」就能萬方平靜干戈息,於是引發國人務實關注我國制海實力究竟能否因應變局,確保國家利益及海上作業漁民之人船安全。審視國家政略、國防政策、建軍規劃、兵力整建、備戰計畫及軍事教育體系,似乎對經略海洋(權)依然欠缺明確地政策指導與努力方向,各個階層都有著隱晦模糊的面向,導致各自解讀不一的困境,究其原委,何以致之?國家財政無法支應相關的興革計畫?抑或相關決策部門行政怠忽及朝野人士對海權並未成熟認知、真心關注使然?
推薦序 1
至情為義
徐台生
──海官校1972 年班、前海軍陸戰隊司令
多年前本書作者,也是我一九七二年班同學延平君初次向我說他的寫作計畫,他說:他想以海軍建軍、備戰專業的角度來分析、評寫甲午海戰、匡正被誤解的部分,期能重整、凝聚國人對海軍之愛,建立紮實之海權。那樣才能使輕視、伺機由海上侵犯中華的外力止念、止步。
這是一個很艱鉅、很挑戰的理念和使命。
在台灣、在中華民國海軍服務的生涯裡,延平曾負責海軍計畫建軍的工作長達五年,完成海軍很多高難度的建軍任務。沒有僥倖,都是有血有淚的克服萬難...
作者序
自序: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
海官校1972年班 郭延平
──前兩棲艦隊副艦隊長、 邵陽飛彈驅逐艦、中訓戰車登陸艦艦長
終於把《甲午海戰之CAN 1871年班史詩》和《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兩本系列書完成了。像一個登山者,體認過森林、峻谷、山澗、險坡等不同山之貌相來到巔峰,經由歷史的高度俯瞰,現在我們能以更客觀、宏觀的角度來瞭解:中華民族面對海洋,歷經西潮、日潮的衝擊,我們學習到甚麼?受過何等的挫折?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記取歷史教訓?為中華民族建立一道既能確保國家、人民安全又能鞏固區域和平、穩定的海洋縱深防線!
身為全世界最大族群的一員,從歷史裡我看見我的族人:
因為未能跟上人類文明演進新潮、因為未能擁有適切海、陸自衛能力而被視如叢林草食動物、被野心國如肉食動物弱肉強食般的欺凌獵殺!執政者因沉湎於官僚文化的龐大詭譎、文鬥、武嘻,陷國家民族於危境而不自知、不覺恥,令人浩歎。
甲午百年後的國人們:
面對海洋
有多少年青孩子帶著他們的愛和戀航入大海?
有多少智者把他的深思投向大海勾勒海上的和平與尊嚴?
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政府:你們真的落實向海了嗎?
面對世界先進海洋列強:我們的海權更健康了嗎?
「一八七一年班同學們」以他們的愛、夢和血淚為中華民族鑄造一把「向海之心靈鑰匙」,請真心開啟。
請把對他們的愛化為今日我們對大海的愛,並進而成為信仰與使命。
唯有全中華民族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我們的胸臆才能有湛藍之美、中華之海才會有尊嚴、有和平。
自序: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
海官校1972年班 郭延平
──前兩棲艦隊副艦隊長、 邵陽飛彈驅逐艦、中訓戰車登陸艦艦長
終於把《甲午海戰之CAN 1871年班史詩》和《甲午海戰之軍艦將校誌》兩本系列書完成了。像一個登山者,體認過森林、峻谷、山澗、險坡等不同山之貌相來到巔峰,經由歷史的高度俯瞰,現在我們能以更客觀、宏觀的角度來瞭解:中華民族面對海洋,歷經西潮、日潮的衝擊,我們學習到甚麼?受過何等的挫折?最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記取歷史教訓?為中華民族建立一道既能確保國家、人民安全又能鞏固區域和平、穩定的海洋...
目錄
CNA 1871年班的故事
序一 徐台生:至情為義
序二 黃河: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
序三 樂毅駿:回眸甲午 感時憂國
自序 郭延平: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
輯壹 甲午海戰大清參戰艦圖說
壹◎定遠級裝甲巡洋艦(定遠、鎮遠)
貳◎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參◎致遠級裝甲巡洋艦(致遠、靖遠)
肆◎濟遠級裝甲巡洋艦
伍◎平遠近海防禦鐵甲艦
陸◎超勇級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
柒◎廣甲鐵脅木巡洋艦
捌◎廣乙級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
玖◎左一級魚雷快艇
輯貳 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時程及質量分析
壹◎大清及日本海軍建軍沿革
貳◎大清海軍建軍時程分析
參◎日本海軍建軍時程分析
肆◎大清、日本海軍自立建軍分析
伍◎大清北洋與日本艦隊武器配賦分析
陸◎黃海海戰日方武器系統優勢分析
柒◎定遠與日主隊三景艦比較
捌◎濟遠與日第一游擊戰力比較
玖◎北洋海軍艦艇常規
拾◎北洋水師基地整建狀況
輯參 甲午海戰日本參戰艦圖說
壹◎吉野防護巡洋艦
貳◎秋津洲防護巡洋艦
參◎浪速級防護巡洋艦(浪速、高千穗)
肆◎三景級防護巡洋艦(松島、嚴島、橋立)
伍◎千代田防護巡洋艦
陸◎扶桑二等戰艦
柒◎比叡二等戰艦
捌◎赤城砲艦
玖◎西京丸代用巡洋艦
輯肆 大清海軍指揮與艦長
壹◎海軍大臣醇親王愛新覺羅‧奕
貳◎北洋大臣李鴻章
參◎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
肆◎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
伍◎定遠鐵甲艦管帶劉步蟾
陸◎鎮遠鐵甲艦管帶林泰曾
柒◎經遠裝甲巡洋艦管帶林永生
捌◎來遠裝甲巡洋艦管帶邱寶仁
玖◎致遠裝甲巡洋艦管帶鄧世昌
拾◎靖遠裝甲巡洋艦管帶葉祖珪
拾壹◎濟遠裝甲巡洋艦管帶方伯謙
拾貳◎平遠近海防禦鐵甲艦管帶李和
拾參◎超勇撞擊巡洋艦管帶黃建勛
拾肆◎揚威撞擊巡洋艦管帶林履中
拾伍◎廣甲無防護巡洋艦管帶吳敬榮
拾陸◎廣乙魚雷巡洋艦管帶林國祥
拾柒◎廣丙魚雷巡洋艦管帶程璧光
拾捌◎北洋水師學堂總辦(校長)嚴復
拾玖◎鎮遠鐵甲艦第二任管帶楊用霖
輯伍 日本海軍指揮與艦長
壹◎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中將
貳◎第一游擊司令坪井航三少將
參◎海軍軍令部長樺山資紀中將
肆◎吉野防護巡洋艦長河原要一大佐
伍◎浪速號防護巡洋艦長東鄉平八郎大佐
陸◎高千穗防護巡洋艦長野村貞大佐
柒◎秋津洲防護巡洋艦長上村彥之丞中佐
捌◎松島防護巡洋艦長尾本知道大佐
玖◎嚴島防護巡洋艦長橫尾道昱大佐
拾◎橋立防護巡洋艦長日高壯之丞大佐
拾壹◎千代田防護巡洋艦長內田正敏大佐
拾貳◎扶桑二等戰艦艦長新井有貫大佐
拾參◎比叡二等戰艦艦長櫻井規矩之左右中佐
拾肆◎赤城砲艦艦長坂元八郎太少佐
拾伍◎西京丸代用巡洋艦艦長鹿野勇之進少佐
後記
主要參考文獻
CNA 1871年班的故事
序一 徐台生:至情為義
序二 黃河:喚醒中華民族的海魂
序三 樂毅駿:回眸甲午 感時憂國
自序 郭延平:把愛海當作信仰與使命
輯壹 甲午海戰大清參戰艦圖說
壹◎定遠級裝甲巡洋艦(定遠、鎮遠)
貳◎經遠級裝甲巡洋艦(經遠、來遠)
參◎致遠級裝甲巡洋艦(致遠、靖遠)
肆◎濟遠級裝甲巡洋艦
伍◎平遠近海防禦鐵甲艦
陸◎超勇級撞擊巡洋艦(超勇、揚威)
柒◎廣甲鐵脅木巡洋艦
捌◎廣乙級魚雷巡洋艦(廣乙、廣丙)
玖◎左一級魚雷快艇
輯貳 大清與日本海軍建軍時程及質量分析
壹◎大清及日...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