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樁悲劇的背後,
因情感牽連而要面臨生活停擺錯亂的相關人比我以為的範圍更大、人數更多
聰明又富有理性的人類,不該只是痛恨地叫囂發洩
雨果是法國浪漫主義作家的代表人物,1802年生於貝桑松,是十九世紀初期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領袖,也是法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作家之一。他在1829年發表的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以純文學的方式來描繪圍繞著死刑所帶來的人性凌虐,成為文學史上的經典巨著。
金馬電影編導陳以文,受到法國文豪雨果小說《死刑犯的最後那一天》的靈感啓發,改編自台灣社會背景及死囚故事,帶給觀眾探討看待死刑不同的思考視角,在2015年創作了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本書是兩部《死刑犯的最後一天》的合訂本,呈現兩種「藝術作為社會關懷」的傑作,也為死刑議題提出不同的思考角度。
Side A 法國文豪雨果1829年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Side B 臺灣戲劇工作者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作者簡介:
Victor Hugo維克多‧雨果(1802-1885)
法國十九世紀最負盛名,最具影響力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及畫家。他的作品常以第一人稱書寫,表現內心情感、神祕與夢境,是為浪漫主義的一代宗師。其經典作品如《巴黎聖母院》Notre-Dame de Paris(1831),《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1862)……皆舉世聞名。而這些創作除了悲天憫人,也同時深刻批判當時的政治情境,是為藝術關懷社會的極致表現。雨果一生也以積極的政治參與來實踐其理念;面對19世紀法國動盪的政治現實,他曾經貴為國會議員,也曾經被迫流亡國外19年。1885年過世後,其靈柩要被迎入法國的先賢祠(Panthéon)當日,從巴黎凱旋門到拉丁區,沿路有近兩百萬民眾替這位偉人送行;史無前例!
陳以文
陳以文──專精於表演、編劇的電影導演。曾以電影【運轉手之戀】獲金馬獎「評審團大獎」、台北電影節「評審團大獎」及「最佳導演獎」、法國杜維爾影展「最佳導演獎」,入圍德國柏林影展「青年論壇」單元。編導電影包括【果醬】、【想死趁現在】、【神遊情人】、【戀戀海灣】。2013年出版電影職人著作《殺掉青春沒有夢》。
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的他,2015年重返熱愛的劇場,編寫舞台劇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並演出劇中主要角色「死刑犯」。
譯者簡介:
吳坤墉
台大社會系畢業。巴黎第四大學政治社會學碩士(DEA)。無境文化【奪朱】政治社會批判叢書總策劃。譯作有《倡議一個批判的政治哲學--條條道路》(Miguel Abensour著,無境文化,台北,2010)。
章節試閱
(Side A 雨果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三十四
鐘聲響了,但我不知道那是幾點,我沒辦法聽清楚鐘鎚。我覺得像是耳朵裡有管風琴的聲音;那其實是我最後的思緒在嗡嗡作響。
在這個從回憶中自省的極致時刻,我也充滿驚駭的想起我犯下的罪行;而我多麼希望還能夠繼續懺悔啊!在我被判死刑之前,我有著更多的內疚自責;判刑之後,只覺得死亡的想法就佔滿了所有的思緒。但其實,我多麼希望可以深深的懺悔。
回想此生過去的種種,那怕只是一分鐘,如夢似幻。但一回神要面對的竟是待會兒鍘刀落下,就要結束此生……我就會全身顫慄得不成人形。我美好的童年!我的花樣青春!金絲的布匹,展開的末端竟是鮮血淋淋。在彼時與現在之間,血流成河,有別人的血,有我的血。
如果哪天有人讀到我的故事,看完那麼多年的純真與幸福,他一定難以相信會有這窮凶惡極的一年,是以一個罪行開始,而以執行死刑結束;那看起來是多麼的難以連貫。
可恥的法律與可悲的人們啊,你們知道嗎,我不是個壞人!
啊!再過幾個小時我就要死了;而想想才一年以前,同樣的一天,我還是那麼自由與純真,秋天的散步,樹下的漫行,我走在落葉之上。
三十五
就在這同一時候,就在我周圍,那些圍繞著司法宮與格列夫廣場的住家裡,在巴黎四處,人們來來去去,聊天、歡笑、讀著報紙、想他們的生意;小販賣東西、年輕女孩準備著今晚舞會的裙子;還有媽媽們陪著孩子們玩。
三十六
我還記得小時候,有一天,我去看巴黎聖母院的大鐘。
爬上那陰暗的螺旋階梯、穿過兩座高塔間危危顫顫的走廊、居高臨下的俯視巴黎……當我走進那個吊著不知幾千斤重的大鐘與鐘鎚,那個石頭與木頭架構的籠樓裡面,我已經覺得暈頭轉向了。
我抖抖縮縮的在那透著隙縫的木板上前進,遠遠的看著這個在巴黎的人們與孩童間那麼赫赫有名的大鐘,心驚膽跳的發現我雙腳站的高度,旁邊就是那圍繞著鐘樓的斜面板岩雨遮。從這些斜面雨遮的間隙,我看到,可以說是鳥瞰著聖母院前面的廣場,那些螞蟻般的行人。
突然間,宏偉的鐘響起,巨大的震波攪動著空氣,讓沈重的高塔搖晃了起來。木板在樑上跳躍。那巨響幾乎要讓我翻倒。我搖搖晃晃的,就要跌倒、就要滑到那板岩的斜雨遮上。我嚇得臥倒在木板上,用我的雙臂緊緊抱住板子,不敢出聲,不敢吐氣,耳裡滿灌的是這神奇的鐘聲,眼裡是穿透那深淵,看到遠遠地面的廣場上那些閒適而叫我羨慕的行人。
沒錯!此刻我彷彿覺得還身在鐘塔上。全然的頭昏眼花而天旋地轉;在我大腦的腦殼裡有一種鐘響般的聲音在震撼;而在我四周,我也只能夠從缺口的細縫間,遠遠的看著其他的人們還過著那平靜而安寧的生活,那我已經告別的生活。
=============================
(Side B 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
第5場/囚房一/人物:死刑犯、公務員、獄警
(燈光漸亮)
(攝影鏡頭遠遠地捕捉著死刑犯的行為,呈現在投影螢幕上)
死刑犯在牢房的角落刷著牙,一個長而低沉的鈴聲響起,一位公務員開門進來,他與死刑犯隔著鐵欄杆,公務員用刻意禮貌溫和的語調說話。
公務員:抱歉,打擾了。
死刑犯感覺有些異樣地靠近鐵門邊。
公務員:(鞠躬)您晚餐吃得好嗎?
死刑犯:(一個寒顫)今天啊?
公務員沒立刻說話,以僵硬的笑容回應,他做出一種同情無奈的表情。
公務員:睡得還好吧,我看你的身體狀況很不錯(比大姆指)。希望大哥你……千萬別怨恨我們。
公務員臉上帶有一種矯揉做作的憂傷,他拿出公文。
公務員:先生。(殷勤而正經)我謹代表法務部最高法院傳達執行令。
死刑犯:(清醒)法務部長誠摯期望快點送我上黃泉路吧?希望我的死能給他無比的愉快,否則他的工作怎麼值得呢!(堅強)唸吧!
公務員:(宣讀)法務部最高法院死刑執行令已經簽發,於今晚20時13分送您歸天,一路好走……。(盯著執行令)於今日19點20分準時出發前往刑場。
(音效聲:走廊上傳來四、五位警察步伐整齊的腳步聲)
死刑犯雖然站著,但頭腦已呈現一片昏沉空白。
公務員:19點20分出發可以嗎?
死刑犯:……(顫抖)隨你高興,……你方便就好。
公務員:(鞠躬)感謝。我們到時候來接你。
公務員核對相片再為死刑犯拍照後離開。
死刑犯在慌亂中試圖冷靜,他不知怎麼面對這個已然要來臨的時刻,他不知怎麼平撫這時的激動,他想坐下但坐不住,他想走動但又想平靜……
突然想起差點忘記的新衣服,他換上新衣。
(攝影鏡頭遠遠地捕捉著死刑犯的行為,呈現在投影螢幕上)
死刑犯身上穿著新衣服,仍在牢房裡不安的來回走動,他比先前更激動,穿上新衣的他與先前的樣子相比,顯得有些突兀與哀淒。
死刑犯的腦筋在混亂的世界裡打轉,他來回踱步時口中碎碎唸著。
死刑犯:(唸唸有詞)……這些都是!這些全都是監獄,監獄能變成任何一樣東西出現!……能變成鐵欄杆、門栓、門鎖,也能變成人的外型出現。
死刑犯向四周張望,激動地來回快步後盯著牆壁看。
死刑犯:(對牆壁)……石頭水泥的監獄!
死刑犯來回快步後,手指著身邊的鐵門。
死刑犯:(對鐵門)……金屬鋼鐵的監獄!
死刑犯來回快步後,向著外面咆哮。
死刑犯:你們是假扮成人的監獄!你們是結合在一起的可怕怪物!一半建築物一半人的怪獸!你們想把我當成你們嘴裡的獵物。
死刑犯咆哮後繼續來回踱步。
死刑犯:(輕聲自語)……我感覺自己在動!不自主的動,……我陷入半昏睡了,明明知道有人在活埋我,我卻不能掙扎也叫不出聲……
死刑犯不安的走動一段時間後,一位年輕獄警站在牢房外看著他,年輕獄警靜靜地等著。
死刑犯在激動混亂的狀態沒有理會牢房外的獄警。
死刑犯又踱步了一段時間,他才意識到獄警在門邊,然後又來回重覆地走了幾趟,死刑犯緩緩平撫下來。
獄警隔著鐵欄杆向死刑犯招手示意,死刑犯無神地看著他。
獄 警:犯人大哥,你是個好人嗎?
死刑犯:(憤怒)不是!
沉默片刻。獄警慢慢地、仔細地把想說的話說出來。
獄 警:人不是為了要違背良心才故意幹壞事的。
死刑犯:不是嗎?(停頓)要跟我講這些,夠了!走開!你在扯什麼跟什麼呀?
獄 警:(溫和客氣)抱歉,犯人大哥。……我就簡單說,如果你能為我做一件好事,而且對你毫無損失,你也都不願意做嗎?
死刑犯:你精神病院出來的啊!我最後一天了!肖想我還能為你做什麼好事?
獄 警:對,犯人大哥,對。我需要點運氣,想要發點財,這一切全靠你了。你看,我是個小警員,工作多到做不完、薪水才一點點。買輛車,光車貸就搞得我快破產了。所以我想靠「樂透」來稍稍貼補一下,但是到現在我一直抓不到對的號碼,老是差一點點,我買17,它就開16或18,不然就出27,錢都白白浪費掉了……(停頓)好,不急,我很快講完了!……這樣,現在我有個很好的機會……,對不起喔,犯人大哥。你今天要被「那個」了嘛,那你死之後一定有能力先看到大樂透的中獎號碼,拜託你靈魂明天晚上托個夢給我,告訴我六個號碼,六個中獎號碼……好不好?這對你很容易。而且你不必擔心、我不怕鬼。(拿出紙條)這是我的地址,就在刑場旁邊宿舍的第一棟第26號房,走廊走到底。(臉湊近)你認得我嘛,對吧!要今天晚上來也行,就看你怎麼方便。
沉默片刻。死刑犯最後一絲的怨怒被激起了。
死刑犯:聽好!我可以讓你發大財,讓你一下賺幾十億,但有一個條件。
獄 警:(瞪眼)什麼什麼?你想要我一定答應你!犯人大哥。
死刑犯:你進來跟我換衣服。不只六個號碼,每一期我都給你六個號碼。
獄 警:喔,就這樣。
獄警立刻開始解扣子,死刑犯也起身準備換衣服,獄警正要開門時突然意識過來。
獄 警:你這樣?……不會是想逃吧?
死刑犯:對,但是你可以中頭彩、發大財……
獄 警:嘿,不對喲,等一下!……我樂透要中獎,你一定要先死才對呀。
死刑犯沉默沒說話,獄警楞在原處想著這邏輯。
獄 警:對吧!我中獎,你一定要先死才對呀。
(燈光漸暗)
(Side A 雨果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三十四
鐘聲響了,但我不知道那是幾點,我沒辦法聽清楚鐘鎚。我覺得像是耳朵裡有管風琴的聲音;那其實是我最後的思緒在嗡嗡作響。
在這個從回憶中自省的極致時刻,我也充滿驚駭的想起我犯下的罪行;而我多麼希望還能夠繼續懺悔啊!在我被判死刑之前,我有著更多的內疚自責;判刑之後,只覺得死亡的想法就佔滿了所有的思緒。但其實,我多麼希望可以深深的懺悔。
回想此生過去的種種,那怕只是一分鐘,如夢似幻。但一回神要面對的竟是待會兒鍘刀落下,就要結束此生……我就會全身顫慄得不...
作者序
(Side A 雨果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翻譯與出版《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吳坤墉)
1829年2月3日,《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在法國出版。那年頭的習慣,出版社第一次印刷,就先同時印了第一版與第二版。在這最初的兩版,書上都不見作者的名字,但有一篇簡短的序,說這本書可能真的是某死刑犯的手稿,也可能是哪個思索者在良知驅策下的創作,要讀者隨自己喜歡去想像……
那年雨果27歲。妻子和他是青梅竹馬,為他生下三個漂亮的孩子。他也已經出版好些讓世人驚艷的劇本、詩集及小說,儼然就是文壇最耀眼的明日之星!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的寫作題材,勢必引起保守人士的抨擊。但是雨果在前二版時選擇匿名,卻非畏懼物議,而更像是一個精明的行銷策略。首先,因為「不知名作者的揭密或見證」是當時常見吸引讀者的出版手法,而前二版《死刑犯的最後一天》除了序言的故作懸疑,在書末還附錄了一張「黑話歌曲的手抄複製本」,讓這個行銷手法更有模有樣。
更重要的是第二點:當前二版成功問世之後,果然立即引來某些嚴厲的批評!於是在1829年2月28日印行第三與第四版時,不只作者的名字正式印在書本上,雨果更加了一篇序,其風格有如莫里哀(Molière)的諷刺喜劇,名為:關於一齣悲劇的喜劇Une comédie à propos d’une tragédie。
這篇序,雨果將場景設定在一個貴婦的沙龍;一個無病呻吟的詩人朗誦完他的詩作後,主人與賓客附庸風雅的抒發對文風如何敗壞的感嘆。詩人不屑的說起那本新近流傳的小說,更是引起一段人心如何不古的同聲譴責!對話中出現的人物:胖瘦兩紳士、騎士、哲學家……等,其實是對《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攻擊最甚的一些書評與記者的滑稽形象!諷刺這些人物所顯露的顢頇,正是雨果對批評毫不客氣的直接反擊!
到了1832年3月印行第五版時,雨果又另寫了一篇序。這是一篇主張廢除死刑的運動宣言。他以相當長的篇幅,從批判社會與司法的角度,並引用了法哲學先驅:孟德斯鳩(Montesquieu)與貝卡里亞(Beccaria)等人之論點,力陳他為何反對死刑,並且主張應該立即廢除死刑。
在這篇長序中他以引述的方式,將第一版與第二版的那篇短序包含在內。而在全書中,也保留關於一齣悲劇的喜劇這篇第三與第四版中的序 。
雨果一輩子的奮鬥,在致力建立以捍衛自由、正義與人性為基礎,符合當代政治精神的社會與國家……而廢除死刑可以說是當中最為清晰而一致的主張。不論是做為藝術家、政治人物或社會良知的領袖,他利用了包括文學創作、國會推動及演說連署等種種方式,窮一輩子之力去呼籲、推動廢除死刑。《死刑犯的最後一天》的這前後三篇序,正好代表了雨果以不同聲調,對廢除死刑這個理想的持續追求。
※※※
我們這次出版《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法國文豪雨果1829年小說+臺灣戲劇工作者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 》時,決定只收錄最初兩版的短序。最主要的理由,在於這本書的精神是「藝術關懷社會」。
而不論是雨果的小說,或是陳以文的劇本,我們都希望讀者能盡可能純粹的去欣賞創作者的作品,去感受那藝術的經驗。
※※※
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是一篇浪漫主義文學的傑作。我們看到年輕的雨果毫不掩飾其文采的華麗,在小說的形式風格上是如此的別出心裁,而他表達的內涵又如此深刻而震撼!在小說中,死刑犯的生平、犯罪,雨果都不曾著墨;而且死刑犯不是冤獄誤判的受害者,自己也認為罪有應得;這時候,從動人心弦的文字中傾聽死刑犯的獨白,雨果是要讀者直視、認清死刑那凌虐、血腥與暴力的本質。而讓敏銳的心靈進一步去問:作為國家社會之主人的我們,是否也因此加入了那泯滅人性的陣容呢?
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創作於2015年,也在同年首演。在近幾年的台灣,關於死刑的議題,像是一桶火藥,任何一點星火就要引發一連串爆炸、就可以讓一些人的正義變成乖戾、讓憤怒變成叫囂!陳以文創作的這齣戲劇,卻能夠安靜,深刻而動人的 去面對這個議題;劇中人物的語氣、人情事故是如此的台灣,讓我們覺得熟悉;但他創作的精神完全呼應了一百八十六年前的雨果,而展現了普世的人性關懷與道德思索。
※※※
如果將這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比成一張黑膠唱片,小說與劇本,是這張專輯的Side A 與Side B。而整個製作,是從十年前開始的。
那時是2006年,台灣開始「暫停死刑執行」。由於之前已經廢除死刑的各國,多半經過這樣一個暫停執行階段,來過渡到修法完成的正式廢除死刑,同時因為時任總統的陳水扁以其法務部長屢次重申「全面廢除死刑不只是世界潮流,也是中華民國努力的方向與目標」,再加上這個作法實施之後不僅治安沒有因此變壞,輿論也幾乎沒有反對意見……我當時以為,廢除死刑已經是台灣社會政治菁英及意見領袖的共識!因此在法與理之外,尤其應該著重人情與人性面相的討論。雨果的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因為其形式及內容的與眾不同及動人心弦,將有助於這些討論。我更認為僅是翻譯出版這部小說還且不夠;要是能夠節選改編為一個人演出的戲劇,那麼,只需三個人(演員,雜務及主持人)、一部車,就可以到全台的國、高中巡迴演出,演出後並帶動學生觀眾的討論,讓更多人可以關注思辨廢除死刑的問題。我將這個實在有點浪漫的想法告訴幾位從事戲劇工作的好朋友。沒有太多迴響。當時也不覺得著急,反正已經暫停死刑執行,凝聚社會大眾的意見本來也就需要很多時間……
但是到了2010年,當時的總統馬英九雖然也常強調「廢除死刑是長遠目標」,但其法務部長王清峰因反對死刑而請辭,新的部長曾勇夫上台不到兩個月就恢復死刑執行!前後1585天的「暫停死刑執行」中斷。在國內外人權團體的譴責聲中,也開始了這六年來台灣政府充滿矛盾、任意、激情的死刑執行模式。
也就是在那時我才發現,今日的台灣,只要稍微鼓動,那些屬於古代的報仇雪恨、那種威權國家要掩蓋其失職的手段,可以如何容易的從死刑執行的虛假正義中顯得理直氣壯。因此我決定要先出版卡繆的《思索斷頭台》。
當死刑之存廢尚且是一個意見極度對立的議題,當這個命題在我們的社會還不能夠被理性辯論時,我相信卡繆的這一篇文章,可以對於尚未形成意見的讀者提供一種思索的角度,甚至對於支持或反對廢除死刑的人,也可以做為檢視自己意見是否足夠深思熟慮的參照點。同書並收錄日內瓦大學張寧教授的「考論死刑」,希望能幫助讀者對於死刑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畢竟認識死刑、思索死刑之後,才能真正地支持或反對死刑。
而我也認為在台灣諸多討論死刑存廢的論述中,現代國家的角色混淆及其濫用死刑的危險,常常是被忽視的!所以2012年《思索斷頭台》出版時,我在封底寫道:
「卡繆是記者、作家、哲學家、諾貝爾獎得主……他更是一名鬥士,在其過短的一生中為理念而奮戰不懈,一個名副其實的公共知識分子 。他於1957年發表的 《思索斷頭台》已經是一篇經典 :除了闡明死刑不是有效抑制犯罪的方法,並且比傳統社會的以牙還牙還要殘酷野蠻,尤有甚者,死刑還可能是讓國家、或者讓國家的掌權者將因其怠惰失職而養成的罪犯『毀屍滅跡』的手段。如果國家的暴力,託詞於一些理論與現實上都不能成立的理由,只是為了保護權位而殺戮,那麼民主,就必須是要對抗這樣的國家!」(卡繆著,石武耕譯《思索斷頭台》/< 附錄 張寧/考論死刑> (無境文化出版,2012)
法國文人以「知識分子王」的崇高地位去批判應該揚棄的濫權宰制,試圖推動一個符合人道理想的社會國家,卡繆可說是承先啟後。而在他之前最重要的一位「知識分子王」,無疑就是雨果。
2015年初,與「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的林欣怡聊天時,我又想起了雨果的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當下和她說到我應該再想想出版這本書的可能。也就是那麼巧,隔天,我就收到陳以文傳來簡訊詢問:「你多年前跟我說到哪個法國文豪寫的,關於死刑的小說,你說可以改編為劇本的…….是哪一本啊?」我將手上中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雨果全集中收錄的《死囚末日記》借給他看。幾個月後,以文讓我看他受雨果啟發,所創作的第一稿《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劇本。
看著這個劇本從第一版到最後定稿,也看著它在思劇場的成功首演,我興奮的請以文讓我出版這個劇本。同一時間,我決定自己來新譯《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希望能夠盡可能的傳達,我最初以法文閱讀這個傑作時的感動:那些在過往的幾個中文譯本中我找不到的感動。
最後的結果,如君所見。而作為出版者,我謹以這篇說明來記述這個美好的文學緣份。作為譯者,我只能惶恐的致歉:雨果一代文豪;我那期望「在中文中重現原文閱讀時的感動」的豪情,自然是力不從心的。
=============================
(Side B 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 )
前言
有位朋友帶孩子來看「死刑犯的最後一天」演出,之後孩子問她:「媽媽,為什麼我們要關心這些做了壞事的人?」朋友問我該怎麼回答。我向她孩子做了個比方:「如果你養了五隻貓咪,四隻都正常,其中一隻行為總是很異常,那麼你特別花時間關心這一隻,應該不算錯吧;同樣,五個孩子,四個都正常發展,而其中一位總是行為異常,他們的媽媽多花時間關心比較異常的孩子,應該也算正常吧。在社會中有少數人的行為讓人擔心,那麼人們關心他們,應該也正常吧。」
為了「呈現戲劇」所以寫劇本,再透過演員洞悉人物投身表演,傳達劇本要講的故事。過往我的劇本多半是為了拍電影而寫,這次我是為了要表演某位特定人物而寫。
我的戲劇創作動力根植於「人物」,而人物表達的直接方式是「表演」,在密集接觸、反思表演的同時,萌生了這次編寫舞台劇劇本的念頭,也讓自己透過表演藝術呈現我所體悟觀察、有感而生的特定人物。2015年,在我探索「受困監獄」這樣的人物時,想起十年前好友吳坤墉曾提起、而我始終沒機會看的雨果小說「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註:繁體中譯本與此劇本同時出版),告知坤墉後他興奮地提到兩天前剛巧又拿出這本書來看。讚歎巧合之餘,隔天他把小說交給我,之後,引發了我寫這齣關於死刑犯面對倒數人生的舞台劇。
我以台灣的背景創作劇本,閱讀死刑相關的法案、故事以觀察體會,面對高度緊繃的生死議題,習慣了用每天特定、有限的時間寫作或閱讀,避免心情過於沉重而無法負荷。過程中,感覺到大環境對此議題理性思考的不足,不易以議題方式探討或呈現,所以劇本故事最後決定保留雨果的精神──聚焦於死刑犯在遭遇什麼、感受什麼,傳達被判死刑後生命走到末日的心情,而不是藉故事分析死刑存廢的觀點。
複雜的死刑議題,暫時無法依賴一齣戲提供答案,但至少我們能透過戲劇人物,讓人們對自身生命有關的意識提高,給這個議題一個被靜靜思考的空間,期望在五年後、十年後、甚至十五年、二十年後,另一世代有更清明細密的意識去判斷這個複雜的議題。
舞台劇【死刑犯的最後一天】2015年10月8~11日在「思劇場」首次公演七場,隨即受高雄春天藝術節邀請,2016年5月27~29日在高雄駁二「正港小劇場」公演四場。這齣戲由張哲龍導演,我、朱芷瑩、黃建豪三位演員演出,呈現蒼涼無奈的氛圍下、生命被推上最後百步路時無助而荒謬的悲歌。
2015年首演・編劇感言──
我問自己如果我走進劇場想得到什麼?我想……感受上期望它與我有關,印象裡能令我深深難忘,同時能賦予我更廣的思考……,這些都是我想要的。過往我的劇本多半是為了拍電影而寫,今年1月,友人大力推薦雨果小說「Le Dernier jour d’un condamné」(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引發我著手寫一齣關於「死刑犯面對倒數人生」的舞台戲劇。受法國文豪一百八十多年前作品的啟發,期望在符合文學感的基礎上編寫以現今台灣人為背景的劇本。「死刑犯的最後一天」不是讓觀眾感到親切喜悅的劇名,不是嬉戲、耍弄、博君一笑的話題,而是聽來有些嚴肅、深沉的觀點,這些都不是現今吸引人潮的娛樂氣氛。我告訴自己「認真寫出自己喜歡的故事,它應該會吸引一樣喜歡這個故事的人。」如果你聽過劇名、看過海報、讀過簡介、又坐進了觀眾席,那你一定也是我想向你認真呈現這齣戲劇的最佳對象。
2015年首演・我的演出感言──
對我而言,藉由表演去經歷感受「最後一天」的日子,給自己面對生命存在意義時更謙卑的思考。
常有人用「如果今天是你生命的最後一天,你要做什麼?」來表達一種活在當下的生命觀,但真正有機會如此體會、實踐的又有幾人?此次我演繹的「死刑犯」角色,正是活在這樣的生命處境中。遭判死刑的待死受刑人,每天監獄燈暗(代表今天不會再執行槍決了)知道自己能再活一天的心情,成了他認真過好每一天的宿命,哪怕這一天也只能嚮往再一次散散步、淋淋雨,或思念他放不下的家人……,一天能做的事即便很少,卻真切深刻活在了當下。
透過劇中人物的遭遇也讓我認知每一樁悲劇的背後,因情感牽連而要面臨生活停擺錯亂的相關人比我以為的範圍更大、人數更多。聰明又富有理性的人類,不該只是痛恨地叫囂發洩,更應該努力探尋悲劇發生的緣由和可能避免的方法。
(Side A 雨果小說《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翻譯與出版《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吳坤墉)
1829年2月3日,《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在法國出版。那年頭的習慣,出版社第一次印刷,就先同時印了第一版與第二版。在這最初的兩版,書上都不見作者的名字,但有一篇簡短的序,說這本書可能真的是某死刑犯的手稿,也可能是哪個思索者在良知驅策下的創作,要讀者隨自己喜歡去想像……
那年雨果27歲。妻子和他是青梅竹馬,為他生下三個漂亮的孩子。他也已經出版好些讓世人驚艷的劇本、詩集及小說,儼然就是文壇最耀眼的明日之星!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目錄
Side A 法國文豪雨果1829年小說
- 1829年第一版序
-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小說)
- 翻譯與出版《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吳坤墉)
Side B 臺灣戲劇工作者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
- 前言
-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舞台劇)
- 戲劇即將萌生時──靜下瘋狂正義的心(陳以文)
Side A 法國文豪雨果1829年小說
- 1829年第一版序
-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小說)
- 翻譯與出版《死刑犯的最後一天》(吳坤墉)
Side B 臺灣戲劇工作者陳以文2015年創作劇本
- 前言
- 《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舞台劇)
- 戲劇即將萌生時──靜下瘋狂正義的心(陳以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