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廚房即藥房,餐桌即配方

  「廚房即藥房」,第一次學到這句話,不是從哪本書上讀來的,不是哪個醫生向我提出的,而是從我岳母口中聽到的。
我的岳母,從她非常年輕開始,就非常注重食物所能帶給身體的影響;為此,她四處尋找高明的指導,非常認真投入地學習,任何一條她所學得的知識,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片面,她都必得如實地付諸親身體驗,證明無誤,遂即導入他們家的廚房、餐桌。
因此,在他們家吃飯,絕不可能吃到任何「不該吃」的東西,包括食材、包括料理方式、包括體質需求和季節性的講究,岳母在這些方面始終保持著一貫的執著和細膩。

  因此,家裡若有誰身體出現什麼毛病,包括我們家的三個小小孩,岳母會給出的主意,從來都不是什麼藥(無論西藥或中藥),而是什麼菜,或什麼水果,是它的皮、它的肉、或它的籽;或者連皮帶肉去籽、連籽帶肉去皮……;然後怎麼做,是蒸過、煮熟、炒熱、榨汁、生吃……,內服、外用,或先敷什麼皮,再喝下什麼汁,再熬什麼湯,配上什麼樣的粗糧主食……,等等等等。
  也因此,我從來不曾聽過她吃什麼藥;事實上,自從許多年前她因為長年的偏頭痛吃過那一次醫院給的藥片,感覺到渾身不對勁,體會到用藥終非長久之後,就不曾再碰過任何的藥。至今,那從小就糾纏著她的偏頭痛,也因為她這套多年下來身體力行的餐桌配方,早已悄悄遠離。

  岳母也就從她自己的親身體驗和體悟中,給了我這句話:「廚房即藥房」—— 只要懂得自然的規律,學會理解身體的需要,食物就是最好的藥物;善用它,就可能逆轉疾病走勢,身體自然好;濫用它,或者用錯它,身體自然倒。
我岳父今年七十了,但他頭髮沒什麼白,看書也不必須總是依賴老花眼鏡,也沒什麼讓人困擾的慢性病,精氣神各方面都比我好,完全看不出歲數;夫婦倆一得空閒就開著車到處去踏青。而我老婆也不得了,接連生養了三個小男生,身體依然康健強壯——這些,全都歸功於岳母這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

  我所知道的幾位透徹醫理的大醫,也都是非常注重餐桌的專家,什麼時候該多吃蘿蔔、什麼時候該多用生薑、什麼狀態要多煮蓮藕、什麼時候餐桌該出現山藥熬肉湯……,如何用以及如何不能用……;雖然這些大醫對身體與疾病的看待各有各的視角、各有各的理解,但他們用餐的講究都一如他們用藥的精準,食材與藥材的關連,個個都是了然於胸。
「中醫體質學」的創見者、創始人王琦教授,依據他所創建的「九種體質」為尺度,丈量出各種體質人群的攝取蔬菜的需求,則是這其中最適合大眾,最方便分辨,也是最容易實行的日常廚房與餐桌養生、養命方案。
若您真的在乎自己的身體、在乎家人的健康,可別小看了我們那一日三餐,以及餐桌上的那些菜色——「神農嚐百草」或許只是個傳說,但古書從來也只說「嚐百草」,而不說「嚐百藥」;是他(或他們)嚐過了「百草」,搞清楚了這些「草本」的性味和效能之後,才將這些「百草」、這些「草本」施用於人們的身體,達到「調理」的功能,而稱之為「藥」——這也就是「中藥」建基的根本規律和本來面目。

  任何一種飲食習慣,經年累月下來,它也就有了「藥」的效能,它既有可能讓我們致病,但用得其所,也能幫助我們養身、養命;這也就是為什麼「廚房即藥房,餐桌即配方」——只是,我們通常都把這三餐用得率性了、隨意了、糊塗了;以為吃飽就好、吃好就好,或以為有營養就好。

  營養當然沒什麼不好,就是這些和那些「營養」,幫助我們身體的得以日常運作——但那些「營養」進到身體的哪個部分去了?它們究竟讓我們的身體往好的方向發展了?還是,莫名其妙,日復一日地把我們身體拖累下去?哪些是我們健康本錢的「同志」,哪些是「敵人」?……也就是說,哪些菜色是您餐桌上所缺?而哪些會壞事?理解這「九種體質」的基本分野,或許正是這廚房/餐桌、藥房/配方,最為實用與簡便的「方針」。

  雖不能說「盡得真傳」,但我老婆多少也承襲了母親的廚房理念,很幸運地,我們家的餐桌大致也頗能符合健康和養生的基本法則。我們家的三個小小孩,若有身體不適,我們通常第一個反應,都是先反省我們最近究竟吃了些什麼,並且把可能的「因應之道」,即時的反應在我們的餐桌上——基本上,我們家也是不那麼依賴藥物的。
感謝岳母!感謝老婆!
並向共同策劃、編寫、催生這本書的王琦教授、田原與趙中月,致上感謝!

『生命有路』書系總策劃
詹德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