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文節選一】
心的抉擇
禍與福、好與壞都是心去認定的,
你認為是不好的事,轉個心念,可能是件好事。
在西藏有一個故事,很類似中國的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很早以前,康區有一對相依為命的父子,這位老父親自從妻子過世後,天天拿著轉經輪,虔誠地持誦〈六字大明咒〉,對世事並不多加理會。他的兒子養了一匹漂亮的駿馬,是他最心愛的寶貝。
有一天,這匹馬卻不見了,兒子翻越一座座崇山峻嶺,就是沒有發現馬兒的足跡。人們來到老人面前,表達心中的遺憾:「這匹馬是你家僅有的財產,就這樣給跑掉了,真是可惜啊!老天爺對你們實在太不公平了。」
老人只顧轉著經輪,笑笑回答:「別這麼說,對於老天爺的任何安排,我們都應心存感激,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是福?什麼是禍?」
不久,馬兒回來了,後面還帶了一群野馬,兒子喜出望外,趕忙馴服這群野馬。家裡平白無故多了這筆財富,鄰人又來恭賀,但老人依然面不改色地說:「是呀!真的很感激老天爺,但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呢?」
果然,兒子在馴服其中一匹野馬時,一不小心把腿給摔斷了,眾人幫忙抬他回屋時,忍不住對老人抱怨:「你兒子真倒楣呀!沒想到這匹野馬為他帶來了這樣的厄運!」
老人平靜地答道:「我很感謝佛菩薩,如果不是祂們的加持,我兒的小命可能就不保了!什麼是福?什麼是禍?」
後來,康區分裂的幾個小王國開始徵兵,準備打仗爭奪地盤,因為摔斷腿的關係,年輕的兒子沒有被軍隊帶走,附近的村民得知後,又是一場驚呼:「你真是太幸運了!兒子沒被抓去當兵,一定是你天天持咒才會有這樣的福報。」
原本笑而不語的老人,轉著手中的經輪,忽然唱起歌來:
……莫為得失幻相,心存執著偏見。不希求、不恐懼,不期盼、不焦慮。不管命運為何,都要時時感恩。接受所有的事,接納每一個人。遵循佛陀教法,保持自在祥和……。
什麼是福?什麼是禍?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這就是我們的「心」在世俗中經常要面臨的選擇和判斷。
這個故事,更深一層的意義是:禍與福、好與壞都是心去認定、分別的,同樣的事情你認為是不好的,但轉個心念,它可能是件好事。事實上,事情的本身並無好壞可言,完全取決於心的抉擇。
心,像一個魔術師,可以千變萬化,可以大如一座須彌山,也可以小如一顆芥子,而一顆微小的芥子,也可以容納無限大的須彌山。這就是心的傳奇之處。
但是,很多人卻往往無法做心的主人,無法掌握這顆心,特別是這顆心總是往壞處去想,往垃圾去鑽,往煩惱去黏著。不信的話,你在每天睡覺前,好好回想今天所發生的人事物,你會發現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往往都是令你不開心的事、討厭的人,或是煩惱的問題,以及憂鬱的情緒……等等負面想法。
負面往往比正面更具有吸引力,像一顆強力的磁鐵緊緊地黏住你的心,你愈想甩掉它,它就愈黏愈緊,這就是「吸引力法則」。有些人會運用正面的心念去轉化負面,這當然也不錯,但一個真正的佛教徒,是不執著於任何的善與惡,是超越所有的正面與負面,因為他有一顆透明無染的水晶之心,可以穿越任何事物而成為心的主人;他能洞察、覺知每一個起心動念,卻能保持禪定的力量,如如不動,就像前面故事中的這位老人一般。
要做心的主人之前,首先要先認識心是什麼?什麼是心?
【內文節選二】
心智慧6:自在的心
什麼是自在?
無礙就是自在,放鬆就是自在,
無所牽絆就是自在,沒有束縛就是自在,圓滿就是自在。
藏文版《般若心經》一開始的經文如下: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
(如我阿難所聽聞,那時佛陀在王舍城的靈鷲山,和出家比丘、諸位菩薩等聚會一處。當時,佛陀進入甚深清明的三摩地之境,透過佛陀的加持力,觀自在菩薩亦領悟般若空性智慧的究竟奧祕,觀察照見到一切身心五蘊的體性都是空的。)
藏文版的《般若心經》,名為《薄伽梵般若波羅蜜心要》,意為:「諸佛之母智慧到彼岸之心要」。薄伽梵的意思是「佛母」──坦然安坐妙菩提座,任運摧滅一切魔軍大勢力,成就無上善法,也是自在、吉祥、尊貴之意。當一個人已征服四魔(煩惱魔、五蘊魔、死魔、欲魔),斷盡一切煩惱,證得諸法實相,斷、證圓滿,得一切智慧者,就是薄伽梵。
《般若心經》盛行於許多國家,也有許多大同小異的版本,如中文版經文直接切入教法,而藏文版則與一般佛說的經典雷同,一開場由「如是我聞」開始,先將人、事、時、地、物交代得清清楚楚。藏文版的《般若經》統稱「十七母子經」,《般若心經》是其中之一,也有說是《般若經》的第二十五頌。
德格版的《西藏大藏經》中,收藏有兩種版本,一是印度堪布無垢友與譯師寶車(Rin Chen sde)所譯,經名就是《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另一版本譯者不可考,經名為《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在敦煌藏文文獻版本則有第三種版本,名為《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現普遍流傳的版本即為無垢友的版本。
那爛陀法脈傳承中,以五大圓滿來形容此經:
一、導師圓滿,佛陀親自說法。
二、時間圓滿,佛陀住世,成佛二十年。
三、說法圓滿,講的佛法內容為般若智慧,也是最高無上的智慧。
四、聽者圓滿,在場有諸多菩薩、聲聞、比丘、比丘尼、居士、天神,以及許許多多有形、無形眾生。
五、地點圓滿,也就是印度的靈鷲山,為佛教聖地之一。
此部經說法的緣起是這樣的,當時佛陀與諸菩薩、聲聞及弟子們,正齊聚於靈鷲山中部結夏安居,度過印度漫長的雨季。靈鷲山位於佛陀遊化的六城市王舍城之郊,屬環繞王舍城的奇哈薩山五峰之一,因為突出的灰岩貌似鷲頭而得名。佛陀在此駐留二十年,宣說著名的《法華經》和《般若經》。
這一天,宣說《心經》時,佛陀是在禪定,而且不是一般的禪定,而是深妙的三摩地,空性就是深妙,也是一般所說的真如與實相。既然在禪定,佛陀又如何說法呢?當時,觀自在菩薩正專心凝思,觀修般若波羅蜜多而照見五蘊自性皆空,此時深入三摩地光明的佛陀,特別以慈光加持觀自在菩薩和舍利子(舍利弗),使之一問一答間,鋪陳出空性智慧的義理,佛陀出定後歡喜讚歎,認可了觀自在菩薩所說的法,這就是《心經》說法的大致經過。
菩薩和眾生的不同,就像狗和獅子的差別。
眾生的無明愚癡像一條狗,菩薩的智慧勇敢像一頭獅子。一個人拿著石頭打狗,狗會痛,但牠以為石頭是敵人,所以去咬石頭,不了解石頭是從哪裡來的,所以一輩子盲目地被丟石頭、咬石頭。獅子呢?牠被石頭打到時,就會去追人,把真正的禍源消除掉,所以一輩子只會丟一次石頭。這個丟石頭的「人」,就是「我執、煩惱、業力」,是煩惱、業力控制了石頭(敵人)去害你,你生氣想報仇,但不知道真正的對象其實是我執、煩惱、業力;菩薩卻能以他的智慧和勇敢,斷除我執、煩惱、業力,更能以慈悲原諒敵人,因為他知道敵人其實是很可憐的,被煩惱、業力給控制住,這就是菩薩和眾生的差異。
菩薩是智慧的(大智)、勇敢的(大力),也是慈悲的(大悲)。
觀自在菩薩又是誰呢?觀自在菩薩就是佛教中眾所周知、最受歡迎的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的名字很有意思的,觀世之音,也就是聽到眾生求救的聲音,他都會慈悲地前往救度。觀世音菩薩悲憫眾生,因不忍心看見眾生流轉生死苦海當中,所以發願要度盡所有的眾生,可是眾生實在太無明了,造業迅速,觀世音菩薩認真地救度,才一休息就發現地獄又充滿造惡業的眾生。觀世音菩薩實在太累了,他忍不住流淚,一顆淚珠化身為綠度母,一顆淚珠化身為白度母,度母對觀世音菩薩說:「聖者請勿絕望,我來幫助你解救所有的眾生。」從此,度母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得力助手,成為眾生的依怙。
在佛教中,假如破壞上師的善業,障礙僧團的運作與和諧,是犯了墮無間地獄的大惡業,也是五逆罪之一;同樣地,假如幫助上師的善業,盡心盡力護持僧團的發展,就等同上師的化身一般。度母因為幫助觀世音菩薩,故等同於觀世音菩薩。藏傳佛教以綠度母為主尊,共有二十一尊度母化身,是西藏人最依賴、也最喜愛的菩薩。度母,救度之母,就是「解救眾生的母親」,將我們從八種危難中解脫出來:驕慢、愚癡、憤怒、忌妒、邪見、吝嗇、貪愛、懷疑,使我們生活更加豐盛美好。
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為什麼這裡要稱之為觀自在菩薩?因為當具備了般若空性智慧的道行,照見我們的身心五蘊都是緣起性空,都是因緣和合、虛妄不實,有什麼好在意,又有什麼好執著?有了這樣的空性智慧就能夠觀一切皆自在了!觀一切自在,也就能處處自在。
什麼是自在?無礙就是自在,放鬆就是自在,無所牽絆就是自在,沒有束縛就是自在,圓滿就是自在。當心不隨念轉,不受境遷,不執於我,不住好壞,自然就煩惱不起,妄想不生,惡業不造,看一切自在,心一切自在。
真正的自在,不是隨便的自在,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而是正念的自在,邪念的自在是隨便,正念的自在是隨喜,有智慧、有正念地過日子就能自在。
觀世音菩薩沒有我執,所有的行為都是慈悲的,都是為了利眾,所以他不會為了這個我而生起煩惱。一個無所求的人自然就愉快自在,對他人付出的快樂更為自己帶來滿足。而且這個利眾是有智慧的,一來利眾的方法是正確的,不是一味盲目地給予,像現在很多父母的愛是一種放縱,或是為求炫耀、滿足自己愛比較的虛榮心,而不是真正的愛;二來利眾的目的不是為自己的果位或福報,而是無私地為他人好,願意幫助別人解脫痛苦。如果只有慈悲,沒有智慧,觀世音菩薩就不是觀自在菩薩了。
所以,我們有時候求觀世音菩薩來救我們,可是發現怎麼情況都沒有改善呢?不是觀世音菩薩不靈,而是菩薩要你好好面對這個境界,去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去接受這個磨難,因為磨難的背後可能有你成就自己,必須去學習的智慧。
藏傳佛教的觀世音菩薩有兩種最廣泛的形象,一是千手千眼觀音,另一是四臂觀音,其中四臂觀音代表「息、增、懷、誅」四種佛行──息災、增富、懷愛、誅障。息:平息一切煩惱、災害、痛苦、障礙、困難;增:增加福報、智慧、長壽、財富、快樂;懷:心懷慈悲,廣結善緣,救度眾生;誅:誅滅惡念,克服一切心魔、障礙。
我們拜佛,不是拜佛像,學佛,也不是學佛像的姿勢,而是要禮敬佛的精神、學習佛的精神。我們拜觀世音菩薩,求他的加持、救度,更重要是學習觀音的慈悲、智慧。如果心中常有「息、增、懷、誅」的智慧,就是一顆自在無礙的心了!
在此教大家一個「觀音修法」,每天一早起來,先發一個菩提願心:「諸佛正法眾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以我所做施等福,為利眾生願成佛。」祈求觀世音菩薩幫助我心想事成,觀想我今天做的一切事情都很完美,都具有正面的力量,一切都很圓滿,要有信心,佛菩薩給的一定是美好的,學習佛菩薩的精神也給別人最美好的,就算是不好的,睡一覺也過去了,醒來又是光明的一天,相信今天是最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