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V.S.女人。迷戀V.S.愛

在戀愛關係裡,我們每天思索左右腦不停地拔河:

「我好像太熱情了?還是冷靜一點,不要常常聯絡他好了。」

「我好像太理智了,這樣對方會不會感受不到我愛他?還是等等傳個訊息刷個存在感。」

心裡雖然這麼想,但手機還是放在眼前,螢幕故意朝下眼不見為淨可是卻又開著震動,期待著什麼事發生,任何細微得感覺足以決定當下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這西瓜剖半一分而二的情感,在珍.奧斯汀一七九七年《理性與感性》一作品中,二百年後今日,在戀愛關係的遊戲規則這套路依然受用。

「男人因為迷戀而愛上一個女人。」

「女人因為愛而迷戀上一個男人。」

---Sex, Lies, and Videotape | 1989 (Steven Soderbergh)

珍‧奧斯汀視婚姻裡的愛情很重要,但卻非必要條件。戀愛程度不在於時間的長短,有些人相處七年還是不熟,但對有些人七天已足夠;而對一見鍾情在愛情之中的人,只要七小時就可以愛得純粹。


 
 
 
 
 
 
 
 

擇偶,她們的最大要務?!

我是三十五歲的男人,閱讀《理性與感性》後還是覺得心情大好詼然一笑,尤其是看到珍.奧斯汀把男性角色形容薄如紙片,在一群女人的聚會中淪為餐桌上配角,毫無發言權,象徵著男性為女性在物質情慾世界裡爭奪的獵物,同時也間接宣告女性主義從此正式崛起。

珍.奧斯汀三十五歲出版了第一本小說,書裡出場的男性角色大多為她所見識到的鄉紳、牧師、醫生和律師,還有無所事事只懂得在夏日打槌球的紈褲子弟,加上談論各種禮服款式、天氣和社交儀式濃厚的舞會,有趣的是在當時十八世紀末的英國社會卻是充滿戰爭、革命與貧富階級的落差,直到19世紀末,女性才「被允許」過著單身生活,在此之前,擇偶始終是她們最大的要務。

這段始於 1775 年至 1815 年動盪不安之時代,正是珍‧奧斯汀所處的年代,並非像她筆下所闡述的鄉間悠閒社會。雖然珍‧奧斯汀大多描寫的是鄉村芝麻小事,但卻精準諷刺當時中產階級的女性主義與在婚姻愛情裡的物質對等關係,她一生未婚卻被尊奉為戀愛教主,而每本小說都以婚姻作結,愛得美好僅限於她筆下的女主角們,《理性與感性》讓人覺得女主角的戀愛和交易式婚姻同等重要。


 

殘酷又浪漫的愛情觀

MARINNE: Can the ardour of the soul really be satisfied with such polite, concealed affections? To love is to burn, to be on fire, all made of passion, of adoration, of sacrifice!

(熱切的靈魂怎能滿足於溫吞掩飾的感情呢? 愛是燃燒的火焰,是全然的熱情、崇拜及犧牲!)

在兩性現代心理學上與過去哲學漩渦裡,有很多關於愛的理論說法,Sternberg提倡的「三角理論」與柏拉圖在《會飲篇》裡所談論到球人便是在情感上理性與感性的分水嶺。在三角理論裡分為三個成分,第一是親近感,也就是跟對分在一起時會有一種相知相惜的溫暖感覺,是屬於情緒面;第二是性的吸引力,也就是情慾,想要有肌膚之親的慾望。

在《理性與感性》中的一場戲,Willoughby在眾目睽睽下用剪刀剪下Marianne髮尾的一撮並且親吻,這是屬於動機面;第三是認定,也就是承諾,我認定他,決定跟他在一起,這是屬於認知面。在珍‧奧斯汀筆下的女性角色,不斷輪迴在經歷這些儀式,而彼此被未知情感的吸引,猶如柏拉圖裡球人,發了瘋的在尋找失去的另一半,墜落中飄浮。

在愛情裡,我們得到了什麼,失去了什麼,成長了什麼,有如春天野花遍地盛開,有如秋末暴風將至的寧靜,大自然無法接近你,就讓大自然來靠近你;電影版的開場Marianne不帶情緒獨自彈著憂傷的旋律,Elinor在門後感性的拭著淚水,第二首歌的旋律則在片尾字幕時再度響起,「成熟的接納」與「憂鬱的理智」兩姐妹相交織著情感。我們生活在珍‧奧斯汀所建構的愛情世界裡,然而她卻殘酷又浪漫地希望我們儘早能認清這個世界。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計劃 | 徵人 | 客服信箱 | RSS訂閱 | Facebook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56號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