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冬雨連綿是台北盆地的典型氣候型態,但偶遇冷高壓過境,帶來萬里無雲乾燥宜人的好天氣,總令人特別欣喜,在這樣的晴朗日子,適合出遊,也適合逛菜場。我向來偏好在傳統市場選購當令蔬果,像昨天用芝麻醬拌菠菜,今天則打算買些茼蒿,汆熟後拌點鹽巴和油蔥酥來吃。至於大白菜、窩筍(A菜心)、芥菜、白蘿蔔等等正值盛產的青蔬,早已輪番在我家餐桌上「當值」,展示季節限定的美味。離去前瞥見販售柿餅的阿婆小攤,想起稍早去銅鑼欣賞杭菊花海時,特意繞到新埔,重訪冬陽下日曬柿餅的盛況,那時買了熬雞湯用的柿餅,還收在冷凍庫呢。那麼擇日不如撞日,立馬轉回雞肉攤,請老闆娘秤半隻雞剁塊。

返家後,燒開半鍋水,下雞塊汆煮至皮肉變白、血水等雜質凝固浮起,整鍋挪進水槽,用流動的水清洗,特別是骨頭被剁開的剖面,洗乾淨了熬湯才沒有雜味。剛從冷凍庫拿出來的深褐色柿餅還很硬,放室溫回軟後用廚剪在邊緣剪出幾道口子,至於餅子上的點點白粉可不是霉,它叫「柿霜」,是柿子糖分經過日曬後形成的結晶,一般認為有止咳潤肺顧氣管的效果,因而用來與雞同燉為湯,成為「燉補界」的基本款。

處理好的雞塊、柿餅與幾樣配料一同放進砂鍋裡,注水漫過,以中大火燒滾,再改小火慢燉到雞肉適口的程度,熄火前下少許鹽花調味便成;若像我不愛被瓦斯爐綁住(顧火),改用電鍋也行,外鍋放一杯半到兩杯的水蒸煮,非常省事。蓋好鍋蓋按下電鍋開關的瞬間,腦子突然閃過香港詩人也斯的《滿山紅柿》──

我仍是滿山紅紅柿子
採下的柿子連成一串串
在遲遲的下午獨自風乾
活生生的圖騰
一串串坦露在風中

坦露在風中成形
風老在不停地吹
不怕風緊不怕風尖刻
愈是尖刻的風吹
裏面果肉變得愈是甘甜

四五十分鐘後傳來電鍋開關跳起的聲音,撇過頭掀開鍋蓋,讓白茫茫的高溫蒸氣先消散,吹涼嚐一口湯,經過燉煮,柿餅精華盡釋其中,果真甘甜順口,該為它取名「兒童版雞湯」!至於鞠躬盡瘁的柿餅已無滋味,少人食用,我曾咬過一口,味道嘛……嗯,很「雞肋」。

天冷易餓,下午才翻幾頁書便想找點東西墊肚子,文火燒熱油鍋,放入之前搓好的生地瓜圓,待圓仔浮至油面,用小漏勺擠壓使其鼓脹,變成金黃香酥的小圓球。甫離鍋,顧不得正燙,一個接一個往嘴裡送!不禁想起童年時和爸媽逛夜市,眼巴巴地看小攤老闆動作流暢地壓出一顆顆金黃地瓜球,瀝油後分裝入袋、算錢找錢。老闆愈是不疾不徐,我愈是心急如焚,生怕這鍋還排不上,得再等下一鍋……。

這頭瓦斯爐上正炸著地瓜球,廚房另一邊卻飄出咖啡香,原來老公看我忙著弄吃食,他也溜進廚房秤咖啡豆、磨豆煮咖啡。我們很少到外頭喝下午茶,總覺得在家裡隨便準備些喜愛的小點心,享用起來更加舒服自在。例如最近揉的地瓜圓,除了炸成香Q的版本,我更常把它們煮熟,放進薑汁地瓜湯或紅豆湯當配料,一碗熱呼呼下肚,在冬天裡可是比那些精緻蛋糕受用多了。

這陣子聚餐不少,所以在家裡開飯都特別清簡,以為調節。晚餐拿出上禮拜包的一些扁食,加點油蔥酥、小白菜和芹菜末燒成湯;再取兩片冷凍蔥油餅烙熟,刷層甜麵醬,鋪幾片滷牛腱,擺上小黃瓜、青蔥與香菜,密密捲緊後切成適口大小,就是老公愛吃的牛肉捲餅。最後切三四顆柳丁補充纖維質,輕鬆解決一頓飯。

餐畢善後廚房,順便翻出冰箱裡上回燉湯剩的一小節紫山藥,削皮後磨成泥,加入砂糖、牛奶與鬆餅粉攪勻,再丟些酒漬龍眼乾進去。調好的麵糊冷藏起來,明天起床後就能快速做出香噴噴的「桂圓山藥煎餅」當早點。

回顧我家十多年來的餐桌日常,總是外省味與臺味共桌、臺味和洋味並存的樣態,忠實反映了我們夫妻倆受到各自原生家庭的影響,以及兩人對飲食的態度──食材以當令盛產為主,但烹調方式則不設限,臺灣味外省味客家味原住民風味、經典的創新的西洋的東洋的南洋的,通通都有機會展現,甚至混搭出場,共同拼湊出我家餐桌上獨一無二的「(新)臺式生活」。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計劃 | 徵人 | 客服信箱 | RSS訂閱 | Facebook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56號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