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島子民該有什麼模樣?

「這隻要拿來三杯嗎?」

在小琉球的杉福漁港,一群在海中玩水的孩子抓到了一隻小章魚,興奮地問著身邊的同伴。他們把章魚放在潛水面鏡中,四處展示自己的戰利品。嘴上玩鬧說說,他們最後還是把捉來的小章魚丟回海中。這些在港邊玩耍的孩子皮膚曬出健康的小麥色,帶著潛水面鏡,有些連呼吸管都不用帶,就這麼一個個用各種姿勢跳入海中。岸上,一位年紀看來八十好幾的阿嬤坐在堤岸上,看著孫子在海中玩水,眼神帶著笑意和關愛。

我很愛去外島,因為總是在小島人與海的互動中,我看見海島的子民該有的模樣。那是假日午後,隨手拿上一個潛水面罩,帶上三五好友,就這麼跳入海中。直到夕陽西斜,餘暉在海面撒下一層薄薄如金箔的熠熠亮光,讓每個浪花的紋路都跳動著,小島的人們這才帶上簡單的裝備和衣服回家去。

每每看到這樣的景象,總讓人萌生一個問題:台灣明明是海島國家,為什麼大多數的居民們卻跟海洋這麼陌生?

這個問題同樣是拿來問自己,因為回首自己的成長過程中,我跟大多數台灣人一樣,跟海洋環境陌生而疏遠。我在台中市長大、被都市豢養。要說我跟自然有所連結,那是透過課本、旅遊頻道、雜誌中所認知到的。當然,這些東西同樣精彩,但這些精彩是二手的,丟失了一點溫度。

想想你自己上一次去接觸大自然是什麼時候?又是為了什麼而去?是那邊又蓋了LOVE的「浪漫」地標或教堂?還是很適合打卡拍照?

身為都市人,我與自然產生連結的啟蒙時間也很晚,直到22歲的那年,我跟另一位外國朋友Daniel Gruber發起了RE-THINK這個環保行動,號召了上萬的台灣人親自到海岸環境、看見台灣海灘正面臨的問題、以實際的淨灘改變台灣海岸環境。而透過主導這一系列的行動,我才真正走出了都市。

先說說我這位朋友,Daniel熱愛自然,他上山下海、穿梭山林荒野、躍入野溪海洋,曾經在夏威夷的森林裡搭建樹屋、活了好一段時間。來到台灣,他同樣抵擋不了自然的呼喚,走遍了許多台灣人都不會探索到的地方。身為都市人的我覺得他很奇怪,常說他是個「野人」,但也是透過他,我看見人與環境相處的另一種方式。

我有種不服輸的性格,總想著怎麼會是一個外國人比我還要了解自家的好山好水。所以,我開始主動去接觸環境,從一個城市的小孩活回自然、學習跟自然重啟對話。我嘗試更高頻率地接觸自然、避開其他人已經幫你設定好的路線或者步道,用更沒有距離的方式讓自己跳入海中游泳、尋找野溪、攀登山巒。

過程中,有些片段是會改變生命的,如同我始終記得我那年第一次跟海龜近距離接觸的瞬間。場景回到小琉球的厚石群礁附近,我跟幾位朋友戴上面鏡和呼吸管,輕裝準備自由潛水(不靠水肺裝備,以憋氣方式下潛)。小琉球有不少浮潛教練,會拉著一條繩子,帶上「成串」裝備齊全的遊客欣賞水中的珊瑚、尋找海龜蹤跡。雖然這個方法安全無虞,但我有點叛逆地覺得不夠自由。

我從小有學游泳,對於蛙式相對在行些。常聽人說自由式游起來最輕鬆,但對我這泳技不精的肉腳來說,自由式還是時常讓我游得氣喘吁吁。泳技雖不精,但水性倒是還可以。我游過在淺灘的人群,往遠方游去。大概跟從沒中過什麼統一發票一樣,我游啊游卻一直沒有見著海龜,心想大概也是無緣了。為了保留些體力游回岸上,我只好開始往回游。

就在回程中的視線範圍內,我看到海裡飄著一個塑膠袋。嚷嚷著海洋保育也好多年了,看到海中有垃圾,那些畫面(海龜鼻子插著吸管、信天翁肚子盡是塑膠碎片、愛吃水母的海龜誤食塑膠袋)如同人生跑馬燈,在我腦海中快閃連播了好幾格畫面,讓人頭皮發麻。下潛兩、三公尺,我把塑膠袋撿起並綁在我腳上,繼續往回游。所謂的做好事積陰德,大概也就是指這個時刻。

一隻巨大的海龜朝我游來。

或許是我戴近視隱形眼鏡、在水中放大倍率的緣故,一隻目測近兩公尺的母綠蠵龜朝我游來。距離之近,讓我們幾乎要在海中發生擦撞。人在水中其實聽不見太多聲音,多半是海浪聲或者海中清脆而細微的啵啵聲。當下那個畫面像是被抽了真空,只見一隻龐大、大到讓人其實有點敬畏的生物,就在我面前幾乎和我四目相望。

時至今日,我還是不太能以文字、以言語描述那種感覺。不過我想,也正是因爲無法描述,才更發顯了親身體驗的不可取代吧!那是個無法透過其他媒介:文字、課本、電視頻道去理解的經驗,也就在這個短短的瞬間,我理解到人的渺小、人與自然的連結、守護環境的必要。

最近幾年,在我有意識地跟自然產生更多連結的同時,自然也毫不保留地給了我更多。自然像是一種媒介,給予我更寬大的視野、更多的探索,對外也對內。我開始尋找新的路徑、尋找新的方式去接觸自然,爬山、溯溪、跑在海中。奇妙的是,對自然的探索最後竟也牽引回對內的自我探索。

我開始褪去了原本對於「安全」的執著,而換來的可能就是所謂的冒險精神吧。安全是台灣教育很根生蒂固的價值觀。這個價值觀告我們:不要做危險的事、不要做有風險的事、不要做沒人做過的事。當然,安全並非不好,但說來倒是有點矛盾。我們總是教育著下一代,要有冒險精神、要有創意思維、要創造自我價值。然而,當身為海島子民的我們,連面對四周的海洋或未知大自然都畏縮不前、保持距離、甚至毫無連結,我們要談什麼冒險氾濫的精神呢?

海島子民該有什麼模樣?我想是具有冒險氾濫的海洋精神。一個海洋民族,應該要具有勇闖未知的狂放、乘風破浪的頑強、同時還有海洋容納百川的寬厚。要重拾我們的海洋精神,就向自然學習吧!島嶼給予了我們這樣的地理環境,我們有大山有大海,等著我們走出都市、走入野外,迎接改變生命的那個片段。

這也是我們的組織帶領更多人走入環境的原因,因為,當人與環境的連結產生了,才會有接下來的了解、尊重、及守護。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