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於本書 關於作者 現身說法 精采試讀 延伸推薦
定價:320 元
特價: 79 253
放入購物車
        為什麼經常會莫名地感到空虛?
只要聚會的陌生人一多,就開始「社交宿醉」?
談戀愛不順利,全都是因為童年的缺憾?
被最親近的人背叛,要如何才能重拾對人的信任?
千百萬人之中,「對」的人真的存在嗎?
為什麼一直無法對「前任」釋懷? 
恐懼婚姻,究竟是在恐懼什麼?

本書從「原生家庭」、「內在自我」、「親密關係」三個層面出發,幫助你認識完美主義、自卑情結、內向性格、依戀類型、過度付出、背叛創傷、社交恐懼等生活中最常遭遇的心理困境,並深入解析「媽寶男」、「彼得潘症候群」等個性缺陷的背景成因,進而提出有效的解決方法 
每個人生命的起點不同,有的人出身幸福家庭,在關愛中順利成長;有的人則出自不健全的家庭,在恐懼中摸索求生。但父母親究竟如何影響著我們一生?原生家庭真的是決定我們人格唯一的因素嗎?無論從什麼樣的童年起步,我們最終都要學習獨立,學會面對自己,而透過這本書,你將找到打開心門的鑰匙,看清楚生命中的疑問與困惑,接納它們,再勇敢跨步向前。
      
    

KnowYourself主創們

2015年7月創辦微信公眾號(id:knowyourself2015),以幫助年輕人探索自我為己任,粉絲人數突破200萬,篇篇點閱率超過10萬,獲選「新媒體排行榜」心理健康類公眾號第一名、知乎機構帳號影響力排行榜第一名。 成員皆具備海內外名校臨床心理、社工、精神衛生專業背景以及國內知名媒體資歷。堅持一切都是開放和未完成,希望連結最大的力量,支持年輕人的心理健康、自我發展與福祉,致力於引導年輕人自助互助,共同建造一個秘密的、只有理解沒有傷害的世界。 他們擅長將專業心理知識轉化成讓人感同身受的內容,話題涉及原生家庭、親密關系、心理困境等。本書是他們的第一本書,他們也希望藉由這本書,祝讀者都能找到引領自己過好這一生的價值觀和信念。
      

為什麼會無法對前任釋懷?

「多年過去我依然會想起前任,這健康嗎?我什麼時候才算準備好了進入新生活? 究竟什麼才是所謂的『釋懷』?」 我們將從實證的角度聊一聊分手後的釋懷。 分手以後,怎麼樣才算釋懷? 關係的實質是由邊界決定的。一個人與朋友之間、與戀人之間、與家人之間的邊界會有親疏、遠近、厚薄的區別。對於親近的人,我們所感受到的邊界更薄,比如,我們可以允許他們參與自己重要的人生決定等等。 而一段關係的結束,或者說,當他決定要與你分開,在他心裡,你們之間的邊界由近到遠,已經發生了改變。 研究認為,當一個人新的心理邊界被確立起來,你承認並接受你與他的邊界不再如戀人般親密,與此同時,你與其他人之間的邊界變得重新靈活起來,你和其他潛在對象的邊界再次變得可親近亦可疏遠――這就可以被視為已經準備好要重新出發了。愛與被愛得以再次在你的生命裡發生,而這也就是你對前任,對這段感情已經釋懷的時候了。 釋懷等於遺忘嗎? 研究發現,事實上,大多數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無法忘記前任,尤其是當這個人對你的人生或多或少造成了一些正面或負面的影響時。然而,遺忘並不是釋懷發生的前提。我們不必強迫自己遺忘,從而證明釋懷。很多時候,恰恰是因為還沒有釋懷,所以強迫自己遺忘。 釋懷,其實就是當你仍然允許他存在於你的記憶裡,而他卻已不再是一個不受控制的、時時刻刻侵佔你思想的顯著而具體的存在了。 已經釋懷的你,也許還是會在打開抽屜,翻看曾經往來的信件時感慨萬分,卻不再一有空閒,腦袋裡就被和他有關的回憶占滿;不再迴圈播放「失戀曲庫」,覺得字字珠璣說的都是你們;也不再每天不停翻看他在社交網路上的更新,只為了讓自己覺得一切好像都還沒有結束。 釋懷等於原諒嗎? 原諒也不是釋懷的前提或必要條件。人不一定要原諒才能釋懷,釋懷也不一定就已經原諒。無論原諒與否,釋懷對於你來說,就是與他有關的事情變得不再那麼重要。 如果有人堅稱,釋懷必須建立在原諒的基礎上,那麼很有可能,他遲遲不肯原諒,其實是因為不願釋懷,不願接受雙方新的邊界的一種表現。 假如,你的人生是一面鏡子,這段曾經的感情是一個球體。釋懷,就是當這面鏡子裡不再只有這個球體,且這個球體在鏡子裡顯得越來越渺小。此時,你就會明白,其實無論它是黑是白都不再那麼重要了。 「沒有釋懷」是什麼樣的感覺? 1.空缺感和不完整感 澳大利亞學者西莉亞.哈里斯(Celia Harris)等人認為,在一段長期穩定的感情中,情侶之間會逐漸形成共同的一套「人際認知系統」,並通過這套系統來填補自己記憶裡遺漏的部分,比如你可能不記得自己曾經為他做過什麼,但他卻記得你為他所做的每一件小事。 漸漸地,你們是因為彼此共同存在,而認識這個世界的。對方的認知是你認知系統的補充。所以,當失去對方後,人們會有一種「認知不再完整」的感覺。同時,因為填補這塊認知空白(無論是自己填補還是由其他人填補)需要一段時間,在那之前,人們會主觀感到這種缺失似乎無法填補。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兩個人在一起的時間夠長,深度夠深,如果兩個人並不是在分手前就與其他人形成了共同的認知系統,那麼無論是主動分手的一方,還是被分手的一方,其實都會感到這種空缺感和不完整感。 2.痛感 美國學者伊森.克羅斯(Ethan Kross)等人的研究發現,當遭遇分手時,我們大腦中控制肢體疼痛感的區域也變得十分活躍。所以說,失戀讓我們感受到的心痛,是真實存在的,它的感受和生理疼痛很接近。 3.不理性的行為 例如:無所不用其極地爭取,被堅定地拒絕卻仍然固執相信還有復合的可能;對他日夜思念,以犧牲自己的睡眠、飲食、精神為代價;試圖以學習、工作、社交填滿自己的生活,卻發現想起他根本不需要有空檔,並且覺得這根本無法控制;聲稱世界上再無可以信任的人,更不存在所謂長久的感情(實質上還是允許自己的邊界繼續受前任的侵佔––他讓你不再願意與他人建立「近而薄」的戀人邊界);瘋狂投入到新的戀情,卻又告訴自己,「從此,我愛的人都像你」。 美國學者亞伯特.瓦肯(Albert Wakin)認為,當人們在一定時間之後(她認為是六個月以上)仍然持續不斷地出現類似以上的這些行為或情緒心理的表現時,就有可能被認為是病理性的。 也有一些學者認為,人們什麼時候能重建新的心理邊界,什麼時候應該對前任和過去釋懷,並沒有一個普遍的期限。在不影響個人正常的學習、工作、社交和生活功能的情況下,它都不應該被當作是個問題(不過,它顯然會影響你向新的人打開自己的邊界)。 而後一種看法也更接近目前心理學界看待「哀傷與喪失」的普遍觀點,即人在面對喪失時所感受到的哀傷,不存在固定的時間期限,也不會有統一的表達方式。失戀的本質也是一種喪失――失去了親密關係,失去了生活中的陪伴,失去了一些固有的信念,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身分感。人們會找到自己的方式來應對這種喪失,重要的是不去否認哀傷的存在,而生活也要能夠在哀傷的同時繼續。 為什麼人很難一分手就馬上釋懷? 1.大腦決定了我們會留戀前任 因為人腦與現實間存在一種時間差。當我們在現實中與前任分開的時候,我們的大腦可能還處於對他的愛戀之中。 美國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Helen Fisher)等人對一群剛剛遭遇失戀的人的大腦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研究發現,當這些被試者看到自己最近一任前任的圖片時,他們大腦中的腹側被蓋區(VTA)仍然是活躍的。VTA是我們大腦獎賞系統的一部分,當被啟動時,會釋放多巴胺等神經遞質,使人感到快樂和興奮。 但它並不是一個能夠進行理性思考的腦區域,也並不能很快「明白」人們與前任分開了的客觀事實,因而還保持著之前建立起來的前任與「快樂」之間的聯繫。 被試者們的腦成像還顯示,他們的伏隔核(大腦中負責控制「得失與冒險行為」的區域),以及下丘腦(負責「釋放催產素,促使人產生深層依戀」的區域),都處於啟動狀態。 這些神經生物學因素的存在可以解釋為什麼人們在分手後,還總是忍不住想念前任(可以從中感到快樂),也會做出一些不顧一切的舉動(比較容易冒險),試圖與前任復合(依然感到深度依戀)等等。 2.你以為他還是你想像中的人 美國學者大衛.布勞克(David Braucher)則認為,失戀之後,人會在一段時間內無法分辨「自己內心所想像的前任」和「前任真實的存在」之間的區別。而那些想像,往往又是由你與前任最美好的回憶以及內心的願望所構成的。 因此,那些想像甚至會在失戀之後,成為給予安慰與支援的動力。例如,你可能會在完成了一項艱巨的任務之後,心中浮現出前任給予你鼓勵的樣子,儘管分手之後他對你從來不聞不問。但也就是這種想像,會讓我們越發覺得自己離不開前任,固執地相信只有他是真心對自己好的。 一些人尤其不容易在分手後釋懷: 1.不認為人格是靈活可變的人 研究發現,相信「人格是一個不變的整體」的人,更可能認為失戀就意味著失去了一部分的自我,這讓他們很難從失敗的感情經歷中恢復過來;相反,認為人格是可變的人則更傾向於認為,前任和上一段感情都是塑造自己人格的眾多經歷中的一段,他們也因此更能夠釋懷。 2.當不釋懷成為一種自我保護 比起重新開始,留在原地似乎更不容易受到新的傷害。尤其對於那些在前一段感情中受傷的人而言。與其進入新的關係中,承擔再次受傷的風險,不如讓傷害「到此為止」。不去釋懷就好像可以避免受傷,這反倒成為了他們安全感的來源。 3.缺乏自我關懷 自我關懷這一概念由美國學者克莉絲汀.內夫(Kristin Neff)提出,主要指的是一個人能夠: 1.自我友善,即對自己寬容以待; 2.認識到經歷的普遍性,即這世界上有很多人也在同樣經歷著我們正在經歷的一切;及3.情緒平靜,即不會過度沉溺於痛苦的情緒中。 美國學者大衛.沙巴拉(David Sbarra)等人的研究發現,自我關懷程度高的人,越少感受到分手/離婚所帶來的負面影響。而缺乏自我關懷的人,更容易苛責自己,總試圖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如:「我到底哪裡不夠好?是不是我改了,我們就能再在一起了?」因此缺乏自我關懷的人,通常也更難從上一段感情中釋懷。他們的無法釋懷,更多的是無法「原諒」自己。 4.其他現實因素的影響 感情的持續時間、分手距離現在的時間、對於這段感情的投入程度,以及分手的方式都會影響釋懷的難度。例如,那種並不明確聲明,只是忽然淡出的分手方式,被比利時心理治療師埃絲特.佩瑞爾(Esther Perel)稱為「幽靈式」的分手――你既不知道他離開的原因,也不知道他是否還會回來――似乎始終存在復合的可能,讓人們的釋懷變得很猶豫。 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更好地釋懷? 釋懷對任何人而言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下面的一些方法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地去釋懷一段感情和那個人: 1.提高自我關懷 對自己寬容,不把過去這段感情的失敗過分看作自己的責任,不一味自責和後悔。友善地對待自己,不進行太多自我批評,從而讓情緒平靜。因為如果不這樣做,一味自責,無法原諒自己的心情會讓人難以釋懷。 2.重新敘述這段戀情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例如,對於那些把戀情結束敘述成自我的失敗而無法釋懷的人,可以嘗試把這段失敗的敘述當作重建自我身分,加深自我瞭解的機會。又例如,對於那些害怕因為失去戀人而不再是原來的自己的人,可以嘗試把這種失去的敘述變成一個自省的機會,你可以在此時去思考「沒有他的我是誰」、「我所愛的、所厭惡的、所追求的到底是什麼」。這會幫助人們更好地釋懷。 3.一種有爭議的做法:『反彈式關係』 反彈式關係是指,為了從上一段失敗的戀情中恢復而貿然開始的一段戀情。這種做法頗有爭議,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詳細探討過。 4.最後,一些最基礎的東西往往看似簡單,卻最為重要: 照顧好自己,保證每天有足夠的睡眠,健康飲食; 參與那些令你感到愉快的活動,比如重拾你的愛好; 如果你的前任開始了新戀情,這會讓你感到難過甚至是憤怒,但不要忘記,你與他已不是從前的戀人關係,你們的邊界已經發生了改變,不要試圖做出報復性的行為,你需要給予他空間和尊重。 與那些能夠傾聽和給予你積極情感支持的人相處。在需要的時候,記得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電影《托斯卡尼豔陽下》(Under the Tuscan Sun)中有一句話:毋庸置疑,好的事情總會到來。而當它來晚時,也不失為一種驚喜。 祝所有分開的戀人們各自安好。

 

關於我們 | 隱私權政策 | 合作計劃 | 徵人 | 客服信箱 | RSS訂閱 | Facebook
學思行數位行銷股份有限公司  台北市松山區南京東路四段56號六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