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們所處的M型社會,充滿了焦慮與不安。
悲觀的看,M型社會翻轉成W,W代表War,那是戰爭與衝突。
積極來看,我們要把M拉長成H,H代表Humanity,也就是人性的光明面。
我們要用它來創造個人與企業的競爭力,進而擴大贏者圈。
這本書所呈現的,是作者在M型社會中的H型解答。
作者感慨,由於人們只重視看得到的事物,以至於常常迷失在眼前手段的追求,反而犧牲了真正的目的。他借用一位耶魯大學傑出的桑德教授(Shaun Sunder)──也是一位會計教授──的觀察。「學生的研究熱情與研究知識成反比」,同樣地,「許多教授為了升遷寫論文,不是為了解決他們覺得困惑及感到興趣的問題」。
當桑德教授獲知,台灣目前以追求SCI或SSCI發表成績做為衡量學術卓越的風氣時,他感慨地說:「太可惜了,這群社會上如此優異的頭腦,不是花時間去思考解決所處社會的實際問題,而是竭盡心力去取悅那些所謂世界頂尖期刊(大多數是美國期刊)的主編」。這豈不同樣是在捨本逐末。
相對地,作者在書中,舉出豐田汽車如何創造人才,哈佛商學院如何培養企業領袖,以及芬蘭的小學教育中如何讓一群十歲小朋友經驗到一次永生難忘的舞會。在這些故事中,人們所成功做到的,就不是表面功夫,而是掌握事物的本質。
許多看不到的美好事物的本質,如責任、信任、榮譽和熱情等,事實上,乃超越數字、資料、甚至制度這些看得到的事物,人們要透過如詩人渥茲華斯所說的「心靈之眼」才能領悟得到。
在本書中,作者認為這種心靈之眼不是別的,它來自關懷、謙卑、深度以及回到自然所帶來的學習力量。
本書分成四個單元:
--看見那看不見的:第1到第3章,作者分別提出「愛恨交織法」、「有中生無法」和「左右互搏法」來修練個人與企業「看到那看不見」的能力。
--溝通那看不見的:在第4章中,說明任何看不見的目標,都必須化為看得見的指標,才能啟動組織的執行力。
--獎勵那看不見的:第5到第7章,討論如何利用具體的配套作法,鼓勵企業倫理、團隊合作、責任感、榮譽心、熱情等美好品質。
--學習那看不見的:第8到第9章,作者分享對培養A+人才的看法,以關懷、謙卑與深度為總結。
作者簡介:
劉順仁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學士、美國匹茲堡大學會計學博士,曾任美國馬里蘭州立大學助理教授,現為台灣大學會計學系暨研究所教授,並擔任台灣大學「競爭力與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劉教授於大一時修習初等會計學後,因感覺會計是一繁瑣枯燥的學門,發誓這輩子再也不碰會計課程。1985年於匹茲堡卡內基美隆大學攻讀博士時,由於該校強調科際整合,加上跨系所修課的緣故,一位會計學博士生讓他猛然發現會計有趣又實用,因而「改行」,並發願這輩子竭盡全力把會計學教得活潑精彩。
劉教授的主要研究興趣為策略性財報分析、策略性成本管理、績效評估制度對經理人行為及企業績效之影響等。劉教授於台大管理學院及EMBA開設多門課程,包括:成本與管理會計學、管理會計專題研討、歐洲產業與經濟發展、競爭力與績效管理、競爭力的個體經濟基礎及生物科技產業管理等課程。劉教授並於2005年發起成立台大管理學院「競爭力與創新研究中心」,與美國哈佛大學波特教授主持之「策略與競爭力研究中心」進行策略聯盟。
出版著作:《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管理要像一部好電影--靈活創造企業競爭力 》
讀者可利用以下電子郵件信箱與作者聯絡:sliu@management.ntu.edu.tw
各界推薦
得獎紀錄:
劉順仁教授所著《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獲獎紀錄:
★ 榮獲台灣經濟部95年度中小企業 金書獎(2006年)
★ 2005誠品書店TOP100(商業類)
★ 2005金石堂書店年度TOP 300好書(商業 投資理財類)
★ 2005年 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類型推薦:名人推薦100
★ 2005年 博客來網路書店網友推薦100
★ 2007年 大陸簡體版上市,長踞暢銷書榜,銷售突破10萬本。
名人推薦:
許士軍教授推薦序(節錄)
「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重要!
賣瓜的人說瓜不甜!
俗語說,賣瓜的人必然說瓜甜。在這刻板印象下,凡是教會計學的老師,必然強調數字的精確與可靠;借方和貸方必須平衡,絲毫馬虎不得。然而,奇怪的是,如今卻有一位國立大學會計系資深教授,在他的一本著作中一開始就高唱反調,引用詩經中「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的詩句,說是什麼「木桃瓊瑤經濟學」以及「木桃瓊瑤心理學」,還舉出劉備以「三顧茅廬」這一「木桃」贏得諸葛亮以他一生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瓊瑤」,做為回報。這是一種顯然有違借貸平衡的交易,但是作者指出,在現實生活中,它們卻是人們所歌頌的「高義」。
何況,不管怎樣,即使「木瓜」,也還是實實在在的東西。這位教授又說,評估一家企業的真正價值,所根據的,不是採用資產負債表上的股東權益,或是依獲利能力,而是來自看不見的地方。他引用一位和他有同樣獨具慧眼教授的話:「對企業的價值創造而言,看不見的,遠比看得見的更為重要」。他將這一代表企業創造「超額利潤」(excessive return)的無形價值,特別稱為 "喝彩”價值。為了說明這種價值的創造,他又舉出自己在美國一家餐廳的經驗。原來這家餐廳透過一種心情分數──而不是靠食物或一般服務──以創造顧客的美好體驗和回憶。
許多看不到的美好事物的本質,如責任、信任、榮譽和熱情等,事實上,乃超越數字、資料、甚至制度這些看得到的事物,人們要透過如詩人伍斯華茲所說的「心靈之眼」才能領悟得到。在本書中,作者說,這種心靈之眼不是別的,它來自關懷、謙虛、深度以及回到自然所帶來的學習力量──也就是如作者在本書最後一章中所引述那篇短篇小說「冬天的橡樹」中所刻劃的那種景象。
這本書就是來自一種「看不見的」本事和能力
本書作者劉順仁教授是我最敬佩,也是最羨慕的一位管理學者,在我拜讀他發表的著作中,無論是<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或是<管理要像一部好電影>,帶給讀者的感受,都如同這些書名所顯示的,在他的生花妙筆下,使得原來是枯燥而艱澀的管理理論與觀念,讀起來都變得淺顯易懂而且趣味橫生。說真的,劉教授不但是一位講故事的好手,尤其他那種旁徵博引的能力,鞭辟入裏的洞察力以及細膩而精緻的見解,更是令人嘆為觀止。劉教授這種修為,應該也屬於一種「看不見的」本事和能力吧!
得獎紀錄:劉順仁教授所著《財報就像一本故事書》
獲獎紀錄:
★ 榮獲台灣經濟部95年度中小企業 金書獎(2006年)
★ 2005誠品書店TOP100(商業類)
★ 2005金石堂書店年度TOP 300好書(商業 投資理財類)
★ 2005年 博客來網路書店年度類型推薦:名人推薦100
★ 2005年 博客來網路書店網友推薦100
★ 2007年 大陸簡體版上市,長踞暢銷書榜,銷售突破10萬本。名人推薦:許士軍教授推薦序(節錄)
「看不見的」比「看得見的」重要!
賣瓜的人說瓜不甜!
俗語說,賣瓜的人必然說瓜甜。在這刻板印象下,凡是教會計學的老師...
章節試閱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統計學家沃德教授 (Abraham Wald,1902-1950),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他說:「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呼叫總部,我中彈了』。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他被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並且以統計專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會導致起飛困難及操控遲鈍。
沃德將聯軍轟炸機的彈著點資料,描繪成下列的兩張比較表。沃德的研究發現,機翼是最容易被擊中的部位,而飛行員的座艙與機尾,則是最少被擊中的部位。
沃德詳盡的資料分析,令英國皇家空軍十分滿意。但在研究成果報告的會議上,卻發生一場激辯。負責該專案的作戰指揮官說:「沃德教授的研究清楚地顯示,聯軍轟炸機的機翼,彈孔密密麻麻,最容易中彈。因此,我們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沃德客氣但堅定地說:「將軍,我尊敬你在飛行上的專業,但我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我建議加強飛行員座艙與機尾發動機部位的裝甲,因為那兒最少發現彈孔。」在全場錯愕懷疑的眼光中,沃德解釋說:「我所分析的樣本中,只包含順利返回基地的轟炸機。從統計的觀點來看,我認為被多次擊中機翼的轟炸機,似乎還是能夠安全返航。而飛機很少發現彈著點的部位,並非真的不會中彈,而是一旦中彈,根本就無法返航。」
指揮官反駁說:「我很佩服沃德教授沒有任何飛行經驗,就敢做這麼大膽的推論。就我個人而言,過去在執行任務時,也曾多次機翼中彈嚴重受創。要不是我飛行技術老到,運氣也不錯,早就機毀人亡了。所以,我依然強烈主張應該加強機翼的裝甲。」
這兩種意見僵持不下,皇家空軍部部長陷入苦思。他到底要相信這個作戰經驗豐富的飛將軍,還是要相信一個獨排眾議的統計學家?由於戰況緊急,無法做更進一步的研究,部長決定接受沃德的建議,立刻加強駕駛艙與機尾發動機的防禦裝甲。
不久之後,聯軍轟炸機被擊落的比例,果然顯著降低。為了確認這個決策的正確性,一段時間後,英國軍方動用了敵後工作人員,蒐集了部份墜毀在德國境內的聯軍飛機殘骸。他們中彈的部位,果真如沃德所預料,主要集中在駕駛艙與發動機的位置。
看不見的彈痕最致命
乍看之下,作戰指揮官加強機翼裝甲的決定十分合理,但他忽略了一個事實:彈著點的分布,是一種嚴重偏誤的資料。因為最關鍵的資料,其實是在被擊落的飛機身上,但這些飛機卻無法被觀察到。因此,佈滿了彈痕的機翼,反而是飛機最強韌的部位。空軍作戰指揮官差點因為太重視「看得見」的彈痕,反而做出錯誤的決策。這個案例有兩個特別值得警惕的地方。
第一,蒐集更多資料,並不會改善決策品質。由於彈痕資料的來源本身就有嚴重的偏誤,努力蒐集更多的資料,恐怕只會更加深原有的誤解。
第二,召集更多作戰經驗豐富的飛行員來提供專業意見,也不能改善決策品質。因為這些飛行員,正是產生偏誤資料過程中的一環。他們都是安全回航的飛行員,雖然可能有機翼中彈的經驗,但都不是駕駛艙或發動機中彈的「烈士」。簡單的說,當他們愈認真凝視那些「看得到」的彈痕,他們離真相就愈遠。
在管理實務與日常生活中,許多關鍵的資料,也像上述轟炸機的個案一樣,會因為「失敗」而觀察不到。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打得如火如荼。
有一天,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著名的統計學家沃德教授 (Abraham Wald,1902-1950),遇到了一個意外的訪客,那是英國皇家空軍的作戰指揮官。他說:「沃德教授,每次飛行員出發去執行轟炸任務,我們最怕聽到的回報是:『呼叫總部,我中彈了』。請協助我們改善這個攸關飛行員生死的難題吧!」沃德接下這個緊急研究案,他被委託分析德國地面砲火擊中聯軍轟炸機的資料,並且以統計專業,建議機體裝甲應該如何加強,才能降低被砲火擊落的機會。但依照當時的航空技術,機體裝甲只能局部加強,否則機體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