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學博士 吳宏一 重磅之作
日本人都在學 德國人都在看
現代人不可不讀的人生三書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三本代表儒、道、釋思想的經典著作,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它們都言簡而意賅,字句精簡,容易記誦,字裡行間卻蘊涵哲理,可以啟發智慧、增廣見識,使我們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世界的資產,具全球影響力
《論語》至今被翻譯成27種語言,截至2016年《論語》在海外的各種英文全譯本已接近30種。而日本社會掀起的《論語》熱潮,《論語》更成為失去的二十年的救世聖經。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典籍,雖然全書只有一萬五千多字,但從中可以認識到孔子的思想學說,並且得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求學做事的寶貴教訓。古代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奉為修身治國的圭臬,更是家傳戶誦,人人必讀的文化寶典。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文明日新月異,但《論語》這部書,仍然歷萬古而常新,不失其時代意義。
本書不但白話注譯,注解力求簡明,譯文力求淺近,並且採用直譯的方式,盡量對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既貼近原文,也把握原意,有助於提升初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同時,對每一章句的詞性結構多所剖析,對各篇各章的主旨及內涵亦多所闡釋,提供给讀者更寬廣的視野。另外,還附孔子年表簡編,可作知人論世的參考。
為什麼要讀吳宏一的版本?
注解簡明 用字精審 版本求精 折衷異同
對於歷來有歧說異義的字句、各種不同版本的說法,或字面意義與現代用法不同時,加以補充說明。
釋義精確 貼近原文 把握原意 文白流暢
盡量依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使讀者能明白原文每一字的意義。原來有押韻的字句,也盡量求其音節的和諧。
檢討舊說 提出新解 視野寬廣 時有新意
對字句的音義、寫作的技巧以及文字背後的含意等等,作種種不同的詮解,並闡述各章旨趣及意涵,提供更寬廣的視野。
作者簡介:
吳宏一
臺灣高雄人,一九四三年生。臺大中文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國家文學博士。曾任臺大中文系所教授、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籌備處主任、中正大學籌備處顧問、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講座教授、香港城市大學中文講座教授、北京大學人文基金高級訪問學者;曾主編教育部國立編譯館中小學語文教科書,並擔任臺、港、大陸等地多種學術期刊之編審顧問;曾獲美國學術交流基金會資助,赴美訪問一年,並曾擔任新加坡教育部海外華文顧問;曾獲臺灣國科會傑出研究獎、教育部詩教獎、國家文藝獎(文學理論類),香港研究資助局多次研究資助等。
已出版:《清代詩學初探》、《清代詞學四論》、《清代文學批評論集》、《詩經與楚辭》、《白話詩經》、《先秦文學導讀》、《儀禮鄉飲酒禮儀節簡釋》、《論語新繹》、《中國文學鑑賞(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品)》等專書三、四十種,學術論文約百篇。除研究中國文學及古代文獻外,也從事新文藝創作,出版過《回首》、《微波集》、《波外》、《合唱》、《留些好的給別人》等詩文集,作品曾被選入台灣、韓國、馬來西亞等地語文教科書。
作者相關著作:
老子新繹:清靜無為的人生哲學
六祖壇經新繹:圓融淡定的生命智慧
章節試閱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附近)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歲。
他幼年孤苦,但從小就愛好學問。當時魯國雖然不強,但文化氣息卻極濃厚,他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早已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
他長大後,想學以致用,曾做過管理糧食帳目和牛羊畜牧的小官,也做過魯國的小司空、大司寇,負責農工、司法行政的職務,但時間都不長。後來他離開故鄉,遊歷齊、宋、衛、曹、鄭、陳、蔡、楚等國,看看是否能被任用,以便施展抱負,實現理想。可惜道術不同,事與願違,他在經歷幾次危難之後,不得不又回到魯國:一方面整理文獻,從事著述,修訂《詩》、《書》,編次禮樂,撰寫《春秋》;一方面開創私學,廣收門徒,以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主張有教無類,顧及因材施教,不但重視學識的充實,而且也注意品德的陶冶。他的學生前後一共有三千人之多,傑出的有七十二人。因此,他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是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教育家。
《論語》是記錄孔子言行的典籍。雖然全書只有一萬五千多字,但從這部書中,我們可以認識孔子的思想學說,並且得到很多關於為人處世、求學做事的寶貴教訓。這些教訓,兩千多年來,只要是讀書人,甚至是不識字的人,都直接或間接,很少不受到影響。可以說,上自帝王公卿,下至販夫走卒,無不奉為治國修身的圭臬。尤其從宋代朱熹以後,更是家傳戶誦,成為我國人人必讀的文化遺產。即使到了今天,科學文明日新月異,但《論語》這部書,仍然歷萬古而常新,不失其時代意義。有人說它是我們國人的「聖經」,實在很有道理。
《論語》是語錄體,對古人來說,雖然明白如話,但對現代一般人來說,畢竟已是兩千年前的古語,並非人人所能閱讀。即使有前人的注解,但同樣是文言,對一般讀者不一定有多少幫助。所以用白話把它譯注出來,這種工作是很有意義的;不但《論語》如此,《老子》、《六祖壇經》如此,恐怕還有很多其他的古書,也需要如此。
我用白話譯注《論語》這部書,就基於這種認識。所以譯文力求淺白,注文力求簡明,同時採用直譯的方式,盡量照原文的句型逐字逐句譯成白話,希望讀者不但能了解原文的大意,而且能明白每字每句的意義,藉以提升初學者閱讀古書的能力。
在「注釋」和「直譯」之外,為了幫助讀者更能了解書中各篇各章的旨趣,在每一篇之前,都有介紹全篇的提要內容,而在每一章之後,則另加「新繹」,對其字句的音義、寫作的技巧以及文字背後的含意等等,作種種不同的補充說明。
【一】學而篇
《論語》分為二十篇,它們的編次,沒有一定的體例,也沒有一定的內容。各篇的篇名,只是取自篇首第一句的兩、三個字而成,沒有什麼特別的含意。
本篇共十六章,論君子求學之道。學,不只指學識才藝,也包括品德修養。此篇以論孝悌、忠信為主。朱熹《論語集注》說本篇:「所記多務本之意,乃入道之門,積德之基,學者之先務也。」
第1章
子❶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❷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❸,不亦君子❹乎?」
【校注】
❶子——先生;古代對男性的尊稱,相當於白話的「您」。有時也用來指兒女。《論語》裡「子曰」的「子」,大都是指孔子而言。
❷說——同「悅」,喜悅、高興。「不亦說乎」是疑問句的句型,其實它的意思就是「說(悅)」。下同。
❸慍——音「運」,怨怒。慍怒的原因,是因為「人不知」。「人不知」有二義:一是人不知我,一是人不知學。
❹君子——古代君子有二義:一指才德兼備的人,一指在上位的統治者。這裡應指前者。
【直譯】
孔子說:「求得的學識,還能夠時時去溫習它,不也是高興的嗎?有同學從遠方來請教,不也是快樂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嗎?」
【新繹】
首章開宗明義,說明求學的道理,重在為學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自立自修的工夫。「學」,用今天的話說,就是求學、學習。古人解釋為「覺」,為「效」。「覺」是解悟,化不知為知,化不能為能。「效」是模仿,以好的強的為榜樣,轉惡為善,轉弱為強。「學」,在這裡不只是當動詞用的「學習」,它還指經過學習之後,所求得的學識。它已當名詞用,指的不只是書本上的學問,它還泛指一切外在的行為規範,包括道德的認知和實踐。孔子教導學生要學習詩、書、禮、樂、射、御等等,是文武合一的教育,認為這樣才能訓練出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才。所以「學」所指的學識技能,範圍極廣。「時習」的「時」,有時時、及時、按時等義。及時、按時又兼含有按季節和按年紀作不同學習的意思。古人所謂「春夏學詩、樂」、「秋冬學書、禮」,以及幾歲學習什麼知識技能,都是指此而言。「習」,除了學習新知、溫習舊學之外,它同時還有實習、演習、操練的意思。因為禮、樂、射、御等等,是需要實習操演的。
第二個層次是自立立人的成效。學生能夠「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自然可以成為別人的老師,教導別人。「有朋自遠方來」,「有朋」古本一作「友朋」。「朋」可以指志同道合的同門、同窗,也可以指一般的朋友。一個人讀書有成,不但近者心悅誠服,肯拜他為師;連遠方的朋友也會慕名而來,大家一起討論,互相印證。不但學生受到啟發,連當老師的人也可以從中教學相長。這就成為真正一同學習的「同學」了。
第三個層次是治學有成以後的修養態度。治學有成,有人慕名而來,請教學習,固然值得欣幸,但萬一別人不曉得你有學問,沒有登門請教,你該怎麼辦?「人不知而不慍」,正說明了該有的修養和態度。也有人說:「人不知而不慍」,是指人不知學而己亦不慍。意思是:君子看到別人不知學,對某些事物有所不解,也不會求全責備。這也是做為師長的人一種難得的修養。
「不亦說乎」、「不亦樂乎」和「不亦君子乎」,也同樣代表三種不同的層次。「不亦……乎」,是疑問句,翻成白話是:「不也是……嗎?」用肯定句來說,它說的正是「說(悅)」、「樂」和「君子」。「說」古代可以借用為「悅」,它和「樂」意義雖近,但層次不同。「學而時習之」,是從初學時的辛苦到「溫故而知新」以後所得的喜悅,畢竟還免不了有許多解說、體會的過程,所以它帶來的喜悅,往往是「獨樂樂」的。而「有朋自遠方來」,是代表自己學習有成,可以教導別人,也可以與人商榷討論,它所帶來的快樂,超過了「獨樂樂」的階段,已經到達「眾樂樂」的境地了。「君子」在古代是指在上位的貴族和有品德的人。這是孔子教導學生追求的理想目標。一個人能夠文武合一、才德兼備,服務社會、貢獻國家,不管為人知或不知,孔子以為都是值得大家敬佩的君子人物。
最後要說說虛字在古文中的作用。古人讀書,所用紙筆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方便,所用書本也不像我們今天這樣便宜,因此為了省時省工,刻寫在簡冊竹帛上的古代書籍,通常是「文不加點」的,文字能省則省,密密麻麻,連在一起,當然沒有標點符號。古書裡的虛字,其實就是標點符號的替代品。有人以為虛字不重要,錯了!沒有這些虛字,有的文章就不成文章了。例如這一章的首句:「學而時習之」,如果把虛字的「而」、「之」拿掉,只剩下「學時習」三字,這還成其為文章嗎?還有人能了解「學時習」的意義嗎?同樣的,把「不亦……乎」拿掉,那剩下的幾句也同樣會令人不忍卒「讀」!事實上,「而」作句中連接詞,「之」作代名詞。「之」指的就是「學而時習」的「學」。就因為有「之」字,我們才認為「學」是名詞,而不只是當動詞的「學」而已。「不亦」作發語詞,「乎」作語末助詞,和「也」一樣,它們原來都有替代今日新式標點符號的作用,表示講話的神氣,也表示字句語氣已到了該停頓的地方。不了解的讀者,把原文多朗誦幾遍,追摹其語氣,自然就懂了。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時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附近)人,生於周靈王二十一年(西元前五五一年),即魯襄公二十二年,卒於周敬王四十一年(西元前四七九年),即魯哀公十六年,年七十三歲。
他幼年孤苦,但從小就愛好學問。當時魯國雖然不強,但文化氣息卻極濃厚,他在這種環境的薰陶下,早已養成了勤奮好學的習慣。
他長大後,想學以致用,曾做過管理糧食帳目和牛羊畜牧的小官,也做過魯國的小司空、大司寇,負責農工、司法行政的職務,但時間都不長。後來他離開故鄉,遊歷齊、宋、衛、曹、鄭、陳、蔡、楚等國,看看是否能被任用,以...
作者序
「人生三書」總序
吳宏一
年紀逐漸老大,回首向來蕭瑟處,覺得人生雖然風雨載塗,但畢竟時有陽光普照。有些人,值得紀念;有些事,值得回憶;有些書,值得推薦。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很多條,所謂「世路多歧」。有人生來渾渾噩噩,白白走了一遭;有人不知方向,猶如暗夜到了十字路口,徬徨而無依;有人則始終認定一個方向,勇往而直前。哪一條路適合你呢?完全在乎你自己的選擇。
書有很多很多種,但就一般人而言,「書到用時方恨少」。少的不是書,是你所需要的知識。知識,包括智慧和見識。對於人生的道路,很多書都曾談到,但值得推薦的,不會多;可以真正給你智慧和見識的,當然更少。
我年紀逐漸老大以後,覺得有三本書真的值得推薦:《論語》、《老子》和《六祖壇經》,恰好是儒、道、釋三教的必讀經典。這三本書代表人生三條道路的大方向,可以給大家智慧和見識。它們都言簡而意賅,句子簡短,容易記誦,可是仔細體會,卻意義深遠。
《論語》、《老子》、《六祖壇經》代表儒、道、釋三家不同的思想,也分別代表追求人生、完成理想的三個指標,為我們揭示安身立命之方、為人處世之道,是現代人不能不讀的三本「聖經」。《論語》教讀書人如何進德修業,以期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老子》教統治者如何清靜無為,以期做為治國安民的指標;《六祖壇經》則教萬方俗眾如何明心見性,以期達到開悟解脫的境地。因此為「人生三書」作白話注譯、闡釋評述的工作,讓讀者藉此親近經典智慧,省思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我長久以來的心願。
如今「人生三書」終於完成,令我有如釋重負的感覺。人生的路該怎麼走?如何安頓身心,活出積極、清靜、圓融的人生?答案就在書裡面。
「人生三書」總序
吳宏一
年紀逐漸老大,回首向來蕭瑟處,覺得人生雖然風雨載塗,但畢竟時有陽光普照。有些人,值得紀念;有些事,值得回憶;有些書,值得推薦。
人生的道路有很多很多條,所謂「世路多歧」。有人生來渾渾噩噩,白白走了一遭;有人不知方向,猶如暗夜到了十字路口,徬徨而無依;有人則始終認定一個方向,勇往而直前。哪一條路適合你呢?完全在乎你自己的選擇。
書有很多很多種,但就一般人而言,「書到用時方恨少」。少的不是書,是你...
目錄
「人生三書」總序
《論語新繹》序論
學而篇
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長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鄉黨篇
先進篇
顏淵篇
子路篇
憲問篇
衛靈公篇
季氏篇
陽貨篇
微子篇
子張篇
堯曰篇
孔子年表簡編
參考書目舉要
「人生三書」總序
《論語新繹》序論
學而篇
為政篇
八佾篇
里仁篇
公冶長篇
雍也篇
述而篇
泰伯篇
子罕篇
鄉黨篇
先進篇
顏淵篇
子路篇
憲問篇
衛靈公篇
季氏篇
陽貨篇
微子篇
子張篇
堯曰篇
孔子年表簡編
參考書目舉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