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強系列第6集《生物之書》
從生命起源到表觀遺傳學
250則趣味故事+詳解歷史+精采圖片
從閱讀中學習生物知識的百科
圖文並茂的豐富百科.博古通今的中外歷史
趣味橫生的常識故事.條理分明的資料寶典
【本書特色】
‧豐富條目:250則生物學史上重大里程碑一次收錄。
‧編年百科:條目依年代排序,清楚掌握生物發展演變;相關條目隨頁交叉索引,知識脈絡立體化。
‧濃縮文字:每篇約700字,快速閱讀、吸收重要生物學觀念和大師理論。
‧精美插圖:每項條目均搭配精美全彩圖片,幫助記憶,刺激想像力。
‧理想收藏:全彩印刷、圖片精緻、收藏度高,是科普愛好者必備最理想的生物學百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內容簡介】
希望讀者看完《生物之書》後,能夠對周遭世界懷抱感激之情。
──麥可‧傑拉德
在文字出現之前,當人類意識到生物與無生物的差別時,我們的老祖宗已「寫」下生物史第一頁。
為何動物有利他行為?
為何心臟會跳動?
最小微生物和最大哺乳動物有何共通之處?
以上只是這本美麗圖書幾個發人省思的問題。本書試圖從歷史角度,解釋各種發現或觀念對生物學的重要性,並強調這些發現對研究員及當代思維的影響。請跟隨作者腳步,從西元前40億年追溯到現代,探究生物史上250個重要又有趣的里程碑:
生命的起源(約西元前40億年)、藻類(約西元前25億年)、植物防禦草食動物(約西元前4億年)、恐龍(約西元前2.3億年)、農業(約西元前1萬年)、珊瑚礁(約西元前8000年)、動物遷徙(約西元前320年)、血球(西元1658年)、麥角中毒症與巫婆(西元1670年)、雷文霍克的顯微世界(西元1674年)、近日節律(西元1729年)、發生論(西元1759年)、神經系統訊息傳遞(西元1791年)、細胞核(西元1831年)、人類消化系統(西元1833年)、光合作用(西元1845年)、肝與葡萄糖代謝(西元1856年)、達爾文的天擇說(西元1859年)……
《生物之書》橫跨多元主題,有農業、動物遷徙、天擇、先天與後天、病菌說、全球暖化、益生菌、膽固醇代謝和人類基因體計畫;同時介紹關鍵的科學家和具影響力的重要人物,包括亞里斯多德、哈維、達爾文、達文西。全書以易讀、易懂的方式撰寫,並提供新的資訊與洞見給具有科學背景的讀者。
本書內容條目依年代順序組織,各含一則簡短摘要和至少一幅令人驚豔的全彩圖像。每頁底下的圖說與參照條目,提供更深入的資訊,是生物學知識入門的最佳讀物。
作者簡介:
麥可‧傑拉德(Michael C. Gerald)
康乃狄克大學藥學系榮譽教授,曾擔任該學院院長,亦曾任俄亥俄州立大學藥學系教授、藥學院副院長、世界衛生組織顧問、援助慈善組織董事。
發表上百篇期刊論文並撰寫六本書,包括《藥物之書》(The Drug Book)、《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毒筆》(The Poisonous Pen of Agatha Christie)、《處方用藥完全入門指南》(The Complete idiot’s Guide to Prescription Drugs)。
他與本書共同作者、妻子葛羅莉亞,居住在美國康乃狄克州史托斯曼斯菲爾德鎮。
譯者簡介:
陸維濃
國立中興大學昆蟲系博士。目前為專職譯者,熱愛大自然,以傳遞科普新知為志業。
章節試閱
西元1489年
李奧納多的人體解剖圖
加倫(Galen,約130~200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無疑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天才,同時是人體解剖學界的先驅。他留下的著作經過後人持續研究和考據,其正確程度已被多數現代顯影技術證實。從加倫醫生開始,過去一千多年來,科學界對人體解剖學的認識有一些進展,然而加倫並不像李奧納多,有機會接觸人類的大體。在李奧納多之前,對人體的描繪主要著重在外部特徵,至於人體內部的結構,除了文字敘述,並沒有任何細節描繪。
李奧納多出生於佛羅倫斯,也就在這個城市,他獲得接觸人類大體的機會。從1489年起,超過20年,他解剖20至30具人類大體,其中包括健康狀況良好、生病和畸形者。他準備一本人體解剖筆記本,上面除了詳載與人體各部位相關的精準測量數據,並有從多層視角進行觀察的繪圖。以人的手腳為例,達文西繪製的圖層就有8至10層,繪出各層之間的關係,以及動脈、肌肉、韌帶、神經和骨頭的分布。
為求完整表達人類的情緒特徵,他甚至細心研究並描繪人類臉部的不同表情,成果在他著名的畫作都能看到。他所繪製的人體解剖圖,子宮中的胎兒一圖備受讚揚,正確畫出胎兒以臍帶和母體連接的現象,然而和雌性生殖系統相關的繪圖卻有許多錯誤,據說他可能是以雌性動物的生殖系統為藍本,而非人類女性的生殖系統。然而繪圖和素描並不能使他感到滿足,他渴望進一步了解人體運作的機制。為此,他製作許多物理和機械模型,模擬人體結構的功能,好比心臟瓣膜如何開關,在他的繪圖中也畫出這些模型。
李奧納多預見自己的作品對醫療人員必定貢獻良多,打算把自己所繪和人體解剖相關的圖像,集結成專著出版,然而1519年他過世之際,這些作品埋沒在他的私人物品中,經過幾十年,這些作品幾經轉手,最後才在17世紀末出現於英國皇家珍藏品中,一直保留迄今。
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521年
聽覺
貝倫加利奧‧達‧卡皮(Berengario Da Carpi,1460~1530年)
穀力奧‧卡薩瑞(Giulio Casserio,1552~1616年)
亨利奇‧林內(Heinrich Rinne,1819~1868年)
赫曼‧馮‧亥姆霍茲(Hermann von Helmholtz,1821~1894年)
16世紀,一群著名的義大利解剖學家研究內耳,並鑑定內耳構造。貝倫加利奧‧達‧卡皮在其著作《評註》(Commentaria,1521年)描述聽小骨(ossicle,即中耳骨);穀力奧‧卡薩瑞則是比較不同動物的聽骨構造。亨利奇‧林內描述鼓膜與聽小骨之間的聲音傳遞過程,並利用音叉來分辨耳聾的原因(1855年);赫曼‧馮‧亥姆霍茲則研究聲音和音調的接收(1863年)。
不同於嗅覺、味覺和視覺,聽覺的傳導只利用機械過程。物體振動時發出的聲響,通常藉由空氣或水來傳播。聲音以音波的方式傳遞,頻率是其特色(以每秒循環數,cycles/secons;或赫茲,Hz來表示)。頻率就是音調,而振幅是音波的大小,也就是音量。
聽覺傳導的過程包含導引音波的方向、感覺空氣壓力的波動,並將空氣中的波動轉譯為大腦能夠解讀的訊號。外耳蒐集音波,並導引音波往鼓膜移動,鼓膜是外耳和中耳的分界處,音波進入耳道造成鼓膜振動。中耳共有三塊聽小骨,負責放大鼓膜接收到的空氣壓力,透過耳蝸(cochlea)開口推擠內耳的液體。
耳蝸把音波轉為傳送到腦部的電脈衝。耳蝸由三條比鄰的管道組成,形狀就像蝸牛外殼,彼此由襯有毛細胞的薄膜區分開來。當音波通過造成毛細胞彎曲,形成刺激,於是毛細胞產生傳送至腦部的電脈衝。耳蝸可以根據薄膜振動的位置,分辨音調和音量。高頻音波通常會造成耳蝸入口處的薄膜發生振動,反之,耳蝸盡頭處的薄膜若發生振動,通常代表接收到的是低頻音波。相較低頻音波(較柔和的聲音),振幅大(音量大)的音波會使耳蝸薄膜振動得更劇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543年
維薩里《人體的構造》
加倫(Galen,約130~200年)
詹‧史蒂芬‧馮‧科卡(Jan Stephen van Carlcar,1499~1546年)
安德雷亞斯‧維薩里(Andreas Vesalius,1514~1564年)
解剖學是習醫必修的基礎課程,是診斷疾病和治療疾病的重要關鍵,也是雕塑家和畫家不可或缺的知識。來自比利時的解剖學家德雷亞斯‧維薩里,在16世紀的醫學教育中心帕多瓦大學擔任教授(University of Padua)。當時的醫學院以加倫1500年前留下的經典手稿作為解剖學教材,並由講師指導理髮師實地操作解剖。維薩里打破這項傳統,他親自動手解剖屍體,讓學生圍繞著解剖桌觀看。然而維薩里從實地解剖中獲得的知識,未必總是與加倫的手稿相符。
加倫是所有醫學學者心中最尊敬的人物,也是帕加馬王國(Pergamon)專門醫治格鬥士的醫生,因此大量接觸人體。然而古羅馬時代嚴禁解剖人類遺體,所以加倫手繪的解剖構造圖是以巴巴里獼猴(Barbary ape)為主題,他認為與人類的相似度夠高。
1543年,時年28歲的維薩里發表第一版《人體的構造》,書中內容包含人體所有結構,也是第一本詳細繪出人類內臟的鉅著。這本由200片木刻印版組成的教科書內容精確詳實,校正許多加倫手稿有誤之處。身為完美主義者的維薩里堅持,這本書必須兼備藝術美感。此書的最後一版是經過眾人努力,包括解剖人員、繪圖家,以及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畫家提香(Titian)的弟子詹‧史蒂芬‧馮‧科卡貢獻的木刻功力。
在維薩里想像中,這本書的讀者不只是醫生和解剖學家,也可以是藝術家。雖然一開始背負挑戰加倫的罪名,但這本書後來還是成就維薩里的聲名和財富,直至今日仍是醫學及科學史上最負盛名的一本書。原書的500本副本,其中130本流傳至今。1564年,維薩里前往耶路薩冷朝聖,返航時在希臘札金索斯島(Zakynthos)附近的伊奧尼亞海域(Ionian Sea)遭遇船難,溺水身亡。
_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611年
菸草
約翰‧羅爾夫(John Rolfe,1585~1622年)
詹姆斯‧邦沙克(James Bonsack,1859~1924年)
早在歐洲人發現新大陸之前,美洲原住民早已種植菸草,舉行宗教儀式時也會吸食菸草,並以菸草為藥治療許多疾病。墨西哥種植菸草的時間可回溯至西元前16至14世紀。1518年,西班牙人引進菸草至歐洲,直到1611年,約翰‧羅爾夫這位早期的英國殖民者,才首度成功在維吉尼亞殖民地種出菸草,作為經濟作物輸出。20世紀之前,菸草主要以咀嚼、嗅食或以塞入菸斗或香菸中吸食。1883年,工人每分鐘可以製作四支手捲菸,同年,詹姆斯‧邦沙克發明自動捲菸機,每分鐘可產出200支香菸,造成香菸價格下跌。接下來幾十年,美國製菸工業開始蓬勃發展。
菸草的來源是茄科(Solanaceae)菸草屬(Nicotiana)植物的葉片,與其親緣關係相近的植物有馬鈴薯、番茄、蛋茄、甜椒和矮牽牛。菸葉採收之後要先乾燥、烘製、熟成,再加入其他菸草植物的菸葉,製造出獨特的風味,最後進行包裝。1900年,美國每人平均的吸菸數是54支,及至1963年,這個數字已攀升至4345支。1964年,美國醫事總處(Surgeon General)發表聲明指出吸菸會危害人體。
吸菸會對人體器官帶來危害,有明確的證據指出,吸菸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心臟病、中風)、肺部疾病(肺氣腫、慢性支氣管炎)及各種類型的癌症。世界衛生組織已確認,吸菸是全世界排名第一的可預防死因(preventable death)。
多數吸菸者明知山有虎,卻向虎山行。為什麼?因為他們已經對尼古丁上癮,這是一種集中在菸草葉片中自然存在的活性物質。1970年代,世界主要的菸草商布朗暨威廉森公司(Brown & Williamson)培育出Y-1品種的菸草,是菸草和黃花菸草(N. rustica)的雜交種,使菸葉中的尼古丁含量倍增,從3.2至3.5%提升至6.5%。1991至1999年,Y-1品種依然是該公司的菸葉來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614年
新陳代謝
桑托里奧‧桑克托里奧斯(Santorio Sanctorius,1561~1636年)
漢斯‧克雷伯斯(Hans Krebs,1900~1981年)
桑托里奧‧桑克托里奧斯這位義大利生理學家、醫生,同時是醫用體溫計(medical thermometer)的發明人,花30年時間密切注意自己從事各種活動,包括吃、喝、斷食、排泄、睡眠和性交,前後的體重變化。1641年,他出版《醫學統計方法》(Ars de static medicina),書中描述史上第一個對照實驗(controlled experiment),並將量化的觀念導入醫學界。桑克托里奧斯注意到,他排出的糞便及尿液總重不及他所攝入的食物,他認為這是因為人體有「無感發汗」(insensible perspirtion)的機制,因此開始研究新陳代謝。
累積與分解。所有生物最基礎的共通點,就是必須消耗能量來進行各種活動。新陳代謝一詞源自希臘文,有「改變」或「瓦解」之意,代表生物體內有用來產生能量或消耗能量的活動。同化反應(anabolic reaction)利用能量進行生物合成作用,形成較大的有機分子,例如負責生長和分化的細胞。相反的,異化反應(catabolic reaction)則分解這些大分子以產生能量。代謝途徑中的化學反應會依序發生,將某一種化學物質變成另一種化學物質,而這些反應受到酵素的催化。代謝途徑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及核酸的代謝,從微生物到人類,各種不同生物體內代謝途徑的化學物質都很相似。
漢斯‧克雷伯斯在1930年代進行的研究,奠定我們如今對代謝途徑的了解基礎。出生於德國的克雷伯斯是醫生,也是生化學家,他發現尿素循環(urea cycle),生物透過這樣的機制,將體內形成的氨轉變為毒性較低的尿素。納粹禁止他這位猶太人在德國行醫,他只好移居英國,也在那兒找到一生最重要的發現:1937年,他確認檸檬酸循環(citric acid cycle,亦稱克氏循環)的存在,這是所有需氧生物體內利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來產生能量的一系列化學反應。為表揚他的成就,1953年,克雷伯斯獲頒諾貝爾生醫獎。
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651年
胎盤
亞里斯多德(Aristotle,西元前384~322年)
加倫(Galen,約130~200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
威廉‧哈維(William Harvey,1578~1657年)
從古至今的專家學者,對胎盤這般謎樣構造的重要性和功能感到好奇。在埃及,有一件雕塑作品展現胎盤崇高的地位,連接臍帶的胎盤象徵法老王的「靈魂」,或是法老王的「祕密助手」。在當時,一個王國的興衰與否,端視統治者的健康狀況和靈魂的保存狀況而定。《舊約聖經》指出,胎盤是「生命之束」及「外在的靈魂」。胎盤(詞源起於希臘,意指「扁平的蛋糕」),也引起兩位古代偉大學者,亞里斯多德和加倫的興趣。約在西元前340年,亞里斯多德開始檢視環繞胎兒周遭的薄膜,並為之命名,但因為這層構造在不同物種間各有差異,而且他的研究對象是動物,致使他做出一些流傳千年的錯誤結論。
到了1510年左右,李奧納多‧達文西將繪畫長才發揮在人體解剖學,胎兒也是他描繪的對象之一,描繪主題包含子宮及其血管構造、胎膜和臍帶。他認為胎兒的血管並未與母體連通,自古至18世紀,這個問題一直是爭議不斷的話題。1628年,威廉‧哈維發表《心血運動論》,才奠定現代對循環系統及心臟的了解基礎。
1651年,哈維研究觸角延伸到胎兒的循環及其與母體之間的關係。他提出一個非常基本的問題:胎兒在母親子宮內生存、呼吸達數月,為什麼胎兒出生後若遭遇無法呼吸的狀況,便會快速死亡?既然母體和胎兒有兩套各自獨立的循環系統,他推測胎兒所需的營養和空氣來自羊膜囊內的液體。如今我們知道小孩出生前,胚胎、胎兒(胚胎九周大後稱胎兒)及母體間營養、呼吸氣體和廢棄物的運輸,全由胎盤循環負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652年
淋巴系統
托馬斯‧巴托林(Thomas Bartholin,1616~1680年)
老奧洛夫‧盧貝克(Olauf Rudbeck the Elder,1630~1702年)
北歐人發現淋巴系統。雖然淋巴系統究竟由誰發現,一直以來爭議不斷,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兩位候選人都來自北歐,也都系出學術名門。托馬斯‧巴托林任教於哥本哈根大學,和父親兩人都是解剖學家。當他接獲兄弟的通知,表示人類已經找到狗的胸管(thoracic duct),巴托林著手在一位罪犯遺體中尋找人類的胸管,當時巴托林手邊有兩具罪犯遺體,是國王賞賜給他,以便進行他的研究。1652年,他公開宣布已經找到人類的淋巴系統,並且表示,人類的淋巴是一獨特且獨立的系統。
巴托林率先搶下發現人類淋巴的頭銜,此舉隨即遭到老奧洛夫‧盧貝克挑戰。盧貝克非常享受身兼科學家和醫生的職業生涯,1652年,他在瑞典克里斯蒂娜女王(Queen Christina of Sweden)的宮廷宣布自己發現人類的淋巴系統,但是到了隔年卻還寫不出相關報告,這一拖當然讓巴托林搶得先機(電影迷一定記得1933年,葛麗泰‧嘉寶在同名電影裡飾演克里斯蒂娜女王)。
盧貝克同時是一位歷史語言學家,有些人認為他的想像力實在豐富。自1679年起,直至1702年他過世為止,他撰寫3000頁,共分為四卷的鉅著《亞特蘭提斯》(Atlantica)。他認為西元前300年,柏拉圖口中傳奇的亞特蘭提斯島就是瑞典,瑞典語就是所謂的「原初語言」(Adamic language),是拉丁語和希伯來語的起源。他的理論遭受批評,甚至北歐同鄉都嘲笑他,當時瑞典是歐洲霸權之一。
淋巴系統是由器官、淋巴結、淋巴管共同組成的網絡。負責產生淋巴,移除組織中的淋巴,並將淋巴送回血液。胸管即是人體最主要的淋巴管,負責收集下肢淋巴,並導引其流動方向。淋巴是一種混濁的白色液體,內含淋巴球,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主要成分;另外還含有淋巴和脂肪組成的乳糜(chyle)。淋巴系統幫助人體抵禦病菌感染,防止腫瘤細胞散播開來,同時還負責收集並移除細胞周邊的組織間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658年
血球
安東尼‧馮‧雷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年)
詹‧史旺莫登(Jan Swammerdam,1637~1680年)
加伯利歐‧安德羅(Gabriel Andral,1797~1876年)
阿爾弗雷德‧鄧恩(Alfred Donné,1801~1878年)
保爾‧艾爾利希(Paul Ehrlich,1854~1915年)
古人的生活中,血扮演重要的角色。與宗教信仰、神話、健康脫不了關係,同時是勇氣和獻祭的象徵。許多文化至今仍相信血象徵著家族關係、部落關係,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親緣連結。對古希臘人而言,血是生活必需的養分、生命的本質、靈魂的象徵,一個人一旦少了血,將邁入無法挽回的死亡幽谷。除了不朽的神和惡魔,祂們沒有血,卻依然活著。希臘人甚少舉行血祭,不若盎格魯─撒克遜人(Agnlo-Saxons)和諾斯人(Norsemen),他們認為能力可以隨著血轉移。
在歷史上其他時段,及世界上其他文化,血的重要性依然存在。猶太和伊斯蘭經典都禁止血祭,而基督教徒視紅酒為基督的血。在東亞某些文化,流鼻血代表性衝動,而日本人則依據血型來分別個人特質。哥德小說家伯蘭‧史杜克(Abraham "Bram" Stoker)可能受到新世界吸血蝙蝠的啟發,以這種專門只吸血的蝙蝠為原型,在1897年創造德古拉公爵這個角色。
科學家一直在研究血液如何運送營養物質和氧氣到細胞中,又如何攜帶細胞的廢棄物離開,讓廢棄物最終排出體外。1658年荷蘭生物學家,詹‧史旺莫登,首次在顯微鏡下見到紅血球。1695年,安東尼‧馮‧雷文霍克繪出血球的大小和形狀。但到了1840年左右,法國醫學教授加伯利歐‧安德羅對白血球加以描述,他同時是血液化學及科學血液學界的先驅,整合臨床醫學和分析醫學。九年後,法國醫生阿爾弗雷德‧鄧恩首次觀察到血小板,最後,擁有廣泛科學成就的保爾‧艾爾利在1894年成功發展染色技術,應用在白血球分類計數上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元1677年
精子
安東尼‧馮‧雷文霍克(Antonie van Leeuwenhoek,1632~1723年)
拉扎羅‧斯帕拉捷(Lazzaro Spallanzani,1729~1799年)
奧斯卡‧赫特維希(Oscar Hertwig,1849~1922年)
17至18世紀,「生殖」是哲學界與宗教界最感興趣的科學問題,尤其是人類的生殖。有些人認為卵子是動物生命的種子,有人認為精液才是。精液使卵受精這件事情一向被認為是虛無飄渺,有各種不同的描述方式:有心靈層次的形容、幻想式的形容,甚或氣味的形容,就是沒有實質的描述。1677年,荷蘭顯微學家安東尼‧馮‧雷文霍克檢視各種生物的精液,也包括他自己的──他宣稱他並非以自慰的方式取得自己的精液,而是透過夫妻房事──他發現精液中含有許多精子,但當時他並未聯想到精子與受精之間的關係。但在1863年,他做出結論認為「人並非起源自卵,而是來自男性精液裡的微動物」,且卵子中有一部分物質會轉移到精子中。
義大利神父、生物學家拉扎羅‧斯帕拉捷接受這樣的先成論(preformation theory),並認為所有的生物都是上帝造的,從各物種的第一個雌性個體體內孕育而生。卵內出現新的個體,受到精液的影響而繼續生長。1768年,斯帕拉捷成為史上第一位認為精液和卵兩者的固體物質,對生殖而言同等重要的學者。
到了1870年代,人類對於受精過程有兩種看法:其一認為精子和卵接觸後,藉由振動刺激卵的發育;另一則認為精子會穿透卵壁進入卵中,將其所攜帶的化學物質與卵黃混合。1876年,德國胚胎學家奧斯卡‧赫特維希以卵色透明,卵黃分隔明顯,也沒有卵膜的海膽為材料,開始研究上述問題。他在顯微鏡下看見精子進入卵中,與卵的細胞核融合。此外,赫特維希還發現只有一個精子能夠進入卵中使卵受精,且一旦精子進入卵中,卵的外圍會開始形成隔膜,阻擋其他精子進入。
西元1489年
李奧納多的人體解剖圖
加倫(Galen,約130~200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
李奧納多‧達文西無疑是一位博學多聞的天才,同時是人體解剖學界的先驅。他留下的著作經過後人持續研究和考據,其正確程度已被多數現代顯影技術證實。從加倫醫生開始,過去一千多年來,科學界對人體解剖學的認識有一些進展,然而加倫並不像李奧納多,有機會接觸人類的大體。在李奧納多之前,對人體的描繪主要著重在外部特徵,至於人體內部的結構,除了文字敘述,並沒有任何細節描繪。
李奧納多出生於佛羅倫斯,也就在...
目錄
緒論
條目
約西元前40億年∕生命的起源
約西元前39億年∕最後的共祖
約西元前39億年∕原核生物
約西元前25億年∕藻類
約西元前20億年∕真核生物
約西元前14億年∕真菌
約西元前5.7億年∕節肢動物
約西元前5.3億年 ∕延腦:生命中樞
約西元前5.3億年∕魚
約西元前4.5億年∕陸生植物
約西元前4.17億年∕泥盆紀
約西元前4億年∕昆蟲
約西元前4億年∕植物防禦草食動物
約西元前3.6億年∕兩棲動物
約西元前3.5億年∕種子的成功
約西元前3.2億年∕爬蟲動物
約西元前3億年∕裸子植物
約西元前2.3億年∕恐龍
約西元前2億年∕哺乳類
約西元前1.5億年∕鳥類
約西元前1.25億年∕種子植物
約西元前6500萬年∕靈長類
約西元前5500萬年∕亞馬遜雨林
約西元前35萬年∕尼安德人
約西元前20萬年∕晚期智人
約西元前6萬年∕藥用植物
約西元前1.1萬年∕小麥:主食
約西元前1萬年∕農業
約西元前1萬年∕動物馴養
約西元前8000年∕珊瑚礁
約西元前7000年∕稻米栽培
約西元前2600年∕木乃伊
約西元前2350年∕動物導航
約西元前400年∕體液學說
約西元前330年∕亞里斯多德《動物誌》
約西元前320年∕動物遷徙
約西元前320年∕植物學
西元77年∕普林尼《自然史》
約西元180年∕骨骼系統
西元1242年∕肺循環
西元1489年∕李奧納多的人體解剖圖
西元1521年∕聽覺
西元1543年∕維薩里《人體的構造》
西元1611年∕菸草
西元1614年∕新陳代謝
西元1620年∕科學方法
西元1628年∕哈維《心血運動論》
西元1637年∕笛卡爾《機械哲學》
西元1651年 ∕胎盤
西元1652年∕淋巴系統
西元1658年∕血球
西元1668年∕推翻自然發生論
西元1669年∕磷循環
西元1670年∕麥角中毒症與巫婆
西元1674年∕雷文霍克的顯微世界
西元1677年∕精子
西元1717年∕瘴癘致病論
西元1729年∕近日節律
西元1733年∕血壓
西元1735年∕林奈氏物種分類
約西元1741年∕腦脊髓液
西元1744年∕再生
西元1759年∕發生論
西元1760年∕人工選殖(選拔育種)
西元1786年∕動物電
西元1789年∕氣體交換
西元1791年∕神經系統訊息傳遞
西元1796年∕古生物學
西元1798年∕人口成長與食物供給
西元1809年∕拉馬克的遺傳學說
西元1828年∕胚層說
西元1831年∕細胞核
西元1831年∕達爾文及小獵犬號航海記
西元1832年∕《解剖法》
西元1833年∕人類消化系統
西元1836年∕化石紀錄與演化
西元1837年∕氮循環與植物化學
西元1838年∕細胞學說
西元1840年∕植物營養
西元1842年∕尿液的形成
西元1842年∕細胞凋亡(程序性細胞死亡)
西元1843年∕毒液
西元1843年∕同源和同功
西元1845年∕光合作用
西元1848年∕旋光異構物
西元1849年∕睾固酮
西元1850年∕三色色覺
西元1854年∕體內恆定
西元1856年∕肝與葡萄糖代謝
西元1857年∕微生物發酵
西元1859年∕達爾文的天擇說
西元1859年∕生態交互作用
西元1859年∕入侵種
西元1861年∕大腦功能定位
西元1862年∕生物擬態
西元1866年∕孟德爾遺傳學
西元1866年∕胚胎重演律
西元1866年∕血紅素和血青素
西元1869年∕去氧核糖核酸(DNA)
西元1871年∕性擇
西元1873年∕共演化
西元1874年∕先天與後天
西元1875年∕生物圈
西元1876年∕減數分裂
西元1876年∕生物地理學
西元1877年∕海洋生物學
西元1878年∕酵素
西元1880年∕向光性
西元1882年∕有絲分裂
約西元1882年∕溫度接收
西元1882年∕先天性免疫
西元1883年∕遺傳生殖質說
西元1883年∕優生學
西元1884年∕格蘭氏染色法
西元 1885年∕負回饋
西元1890年∕病菌說
西元1890年∕動物體色
西元1891年∕神經元學說
西元1892年∕內毒素
西元1896年∕全球暖化
西元1897年∕後天性免疫
西元1897年∕聯想學習
西元1897年∕艾爾利希的側鎖說
西元1898年∕瘧原蟲
西元1898年∕病毒
西元1899年∕生態演替
西元1899年∕動物運動
西元1900年∕重新發現遺傳學
西元1900年∕卵巢及雌性生殖
西元1901年∕血型
西元1902年∕組織培養
西元1902年∕人類發現的第一種荷爾蒙:胰泌素
西元1904年∕樹輪年代學
西元1905年∕血液凝結
西元1907年∕放射定年法
西元1907年∕益生菌
西元1907年∕心臟為什麼會跳動?
西元1908年∕哈溫平衡
西元1910年∕染色體上的基因
西元1911年∕致癌病毒
西元1912年∕大陸漂移
西元1912年∕維生素與腳氣病
西元1912年∕甲狀腺與變態
西元1912年∕X射線結晶學
西元1917年∕噬菌體
西元1919年∕生物科技
西元1920年∕神經傳導物質
西元1921年∕胰島素
西元1923年∕先天性代謝異常
西元1924年∕胚胎誘導
西元1924年∕生育時機
西元1925年∕粒線體與細胞呼吸
西元1925年∕猴子審判
西元1927年∕族群生態學
西元1927年∕食物網
西元1927年∕昆蟲的舞蹈語言
西元1928年∕抗生素
西元1929年∕黃體酮
西元1930年∕淡水魚和海水魚的滲透壓調節
西元1931年∕電子顯微鏡
西元1935年∕印痕作用
西元1935年∕影響族群成長的因子
西元1936年∕壓力
西元1936年∕異速生長
西元1937年∕演化遺傳學
西元1938年∕活化石:腔棘魚
西元1939年∕動作電位
西元1941年∕一基因一酵素假說
西元1942年∕生物種與生殖隔離
西元1943年∕模式生物:阿拉伯芥
西元1944年∕DNA攜帶遺傳資訊
西元1945年∕綠色革命
西元1946年∕細菌遺傳學
西元1949年∕網狀激活系統
西元1950年∕譜系分類學
西元1951年∕海拉細胞的不死傳奇
西元1952年∕選殖(細胞核轉移)
西元1952年∕胺基酸序列和胰島素
西元1952年∕自然界的圖形形成
西元1952年∕質體
西元1952年∕神經生長因子
西元1953年∕米勒─尤列實驗
西元1953年∕雙股螺旋
西元1953年∕快速動眼睡眠
西元1953年∕獲得性免疫耐受性與器官移植
西元1954年∕肌肉收縮滑動纖維理論
西元1955年∕核糖體
西元1955年∕溶體
西元1956年∕產前基因檢測
西元1956年∕DNA聚合酶
西元1956年∕第二傳訊者
西元1957年∕蛋白質的構造與摺疊
西元1957年∕生物能量學
西元1958年∕分子生物學的中心法則
西元1958年∕仿生學和半機械人
西元1959年∕費洛蒙
西元1960年∕能量平衡
西元1960年∕黑猩猩使用工具
西元1961年∕細胞衰老
西元1961年∕解開蛋白質生化合成的遺傳密碼
西元1961年∕操縱子模型調控基因
西元1962年∕節儉基因假説
西元1962年∕《寂靜的春天》
西元1963年∕雜交種與雜交帶
西元1964年∕腦側化
西元1964年∕動物利他行為
西元1966年∕最適覓食理論
西元1967年∕細菌對抗生素的抗性
西元1967年∕內共生理論
西元1968年∕多重儲存記憶模型
西元1968年∕下視丘:腦垂體軸
西元1968年∕系統生物學
西元1969年∕細胞功能決定
西元1970年∕細胞周期檢查點
西元1972年∕斷續平衡
西元1972年∕永續發展
西元1972年∕親代投資與性擇
西元1974年∕露西
西元1974年∕膽固醇代謝
西元1974年∕味覺
西元1975年∕單株抗體
西元1975年∕社會生物學
西元1976年∕致癌基因
西元1977年∕生物資訊學
西元1978年∕體外人工受精
西元1979年∕生物放大作用
西元1980年∕生物能註冊專利嗎?
西元1982年∕基因改造作物
西元1983年∕人類免疫不全症病毒與愛滋病
西元1983年∕聚合酶鏈鎖反應
西元1984年∕DNA指紋分析
西元1986年∕基因體學
西元1987年∕粒線體夏娃
西元1987年∕臭氧層損耗
西元1990年∕生命分域說
西元1991年∕嗅覺
西元1994年∕瘦素
西元2000年∕膚色
西元2003年∕人類基因體計畫
西元2005年∕原生生物的分類
西元2006年∕誘導性多功能幹細胞
西元2009年∕病毒突變和流行病
西元2010年∕墨西哥灣漏油事故
西元2011年∕轉譯醫學
西元2011年∕米中的白蛋白
西元2012年∕人類微生物體計畫
西元2012年∕表觀遺傳學
西元2013年∕美洲栗疫病
西元2013年∕重生行動
西元2013年∕最古老的DNA和人類演化
緒論
條目
約西元前40億年∕生命的起源
約西元前39億年∕最後的共祖
約西元前39億年∕原核生物
約西元前25億年∕藻類
約西元前20億年∕真核生物
約西元前14億年∕真菌
約西元前5.7億年∕節肢動物
約西元前5.3億年 ∕延腦:生命中樞
約西元前5.3億年∕魚
約西元前4.5億年∕陸生植物
約西元前4.17億年∕泥盆紀
約西元前4億年∕昆蟲
約西元前4億年∕植物防禦草食動物
約西元前3.6億年∕兩棲動物
約西元前3.5億年∕種子的成功
約西元前3.2億年∕爬蟲動物
約西元前3億年∕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