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一位好父母嗎?對於為人父母,你有許多困惑嗎?許多專業都要考證照,但最重要的「親職」卻很少接受檢驗?「親職」需要終身學習。這是一本歷久彌新的親職全書,不論你是雙親、單親,是新住民父母、養父母、甚至同性伴侶父母,各式各樣的「父母」型態,本書都涵蓋到了;各式各樣跟親職有關的教養問題,本書都涉獵到了。
名諮商師與作家黃越綏的經典好書,結合《考一張父母執照》與《單親的天空》兩本書,再加上針對外配父母、同性家庭、養父母等課題,提出更全面、更深入的親職建議,別讓你的親職失職了!經過20年,其中的教養觀念歷久彌新,內容仍舊相當務實、豐富且受用。作為專業諮商師,黃越綏本人也是一位擁有三位子女的單親媽媽,因此當她把自己成長的過程、生活中的體驗,以及從事家庭婚姻諮商師的實例輔導中所獲得的心得,拿出來與天下父母心分享、交流,不僅更真實、更深刻,也傳達了她由衷的誠心與祝福。……
「經過了20年,時代巨輪的滾動下,雖然大環境已有了很大的變化,很多的觀念也在修正與演變中,但在這個愈來愈功利的社會裡,任何職場上的專業都需考證照,唯獨與生命延續攸關的為人父母者,從不需受檢。
其實上『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對想成為成功的父母者而言,是一項必備條件,事實也證明為人父母需要與時俱進,趕上潮流,面對終身學習與成長的重要課題之挑戰。」
—黃越綏 2012
作者簡介:
黃越綏
是三個孩子的單親媽媽,也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專業兩性與家庭諮商師,曾擁有美國心理諮商師執照,菲律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電視與電台節目主持人。很早就投入婦運、民運及社運活動,熱心公益、成立「財團法人國際單親兒童文教基金會」,現正籌建「未婚媽媽兒童婦女之家」。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 賴芳玉律師、吳英璋教授 專文推薦!
● 于美人、鄭弘儀、謝震武、吳淡如、苦苓、廖輝英、國際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夫婦 真心推薦!
名人推薦:● 賴芳玉律師、吳英璋教授 專文推薦!
● 于美人、鄭弘儀、謝震武、吳淡如、苦苓、廖輝英、國際環保音樂家馬修連恩夫婦 真心推薦!
章節試閱
1. 為人父母,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一對新人度完蜜月,正式開始履行婚姻生活的權利與義務時,不妨先將未來瑣碎生活細節中要計較的家事放在一旁,先嚴肅地正視隨時都可能在計劃下或意外中,成為父母的資格問題。
自從社會結構以及價值觀的轉變,女性與男性一樣擁有自主的空間以後,兩性彼此提供了相互平等與尊重的學習教育和合作扶持的機會。
加上目前女性投入社會工作的意願與雙薪家庭結構上趨勢所在,對於下一代有愈來愈減產的傾向,孩子的數目往往不超過兩個,獨生子女的現象愈來愈普遍,「生」與「育」對現代父母而言是個嚴肅的議題也是權能的挑戰。
回憶年輕時,記得度蜜月時,丈夫曾體貼地徵詢我「是否可以不避孕?」理由是因為他認為沒有孩子歡笑的家,總覺得不夠踏實。
結婚女性在生兒育女這件事上能受到尊重,其實是涵蓋在男女兩性爭取平等的努力成果中,由於性別差異所產生的種種不平等,已經可以藉由平權教育的機會,彼此學習的互動與影響下,獲得刻板觀念上的解放及人性尊嚴的重視,且自主性地選擇婚姻的生活方式,毋需再像油麻菜仔般的宿命與認同。
但在慶幸可以不用像老一輩般背負著「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包袱時,同時卻也領悟到「養兒方知父母恩」的深沉意義,更認知到為人父母者,才是真正要面對成熟人生及新角色扮演的體驗與經驗的開始。
@做父母,是長期學習的開始
從懷孕的第一天開始,母性的慈暉便隨著肚皮的膨脹無形加速地成長,而父親角色的尊嚴,也因身份的改變而日加持重。期待新生命的誕生無形中成了夫妻共棲生活中互依互賴的另一重要因素,也因此往往會不自覺地,為胎中「無知」的孩子,預設了一個「先知」的世界。
為人父母的角色是種必須經由本身體驗式的實踐,外加知識的學習,與經驗分享的投入體驗,是相當神聖的使命與工作,但仍有不少成年人認為養孩子的工作,誰都可以勝任,用不著擔心更不需要花時間去探討、研究及學習,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難怪會有人調侃說:「頭胎照書養,老二隨便養,老三、老四當豬養。」
在辦公室裡,經常出現兩極對比的反應,未婚女性交談的內容往往跟己身有關,流行、嗜好、交際等,而己婚的女性則沉醉在「媽媽經」上樂此不疲。
前者對後者的看法,也許在表面上敷衍著,但其內心多半是蔑視或不屑,甚至懷疑為什麼再能幹的女性,一旦變成了母親以後,整個性格居然會產生如此巨大的變化,變得有點「俗不可耐」,似乎以往的雄心壯志全部可以放棄,而未來的理想和目標,只在乎兒女是否能平安,健康長大。
同樣地,未婚男性最失望的,莫過於那些經常同進出吃喝玩樂場所的哥兒們,一旦成了家又有了孩子以後,就像上了發條的機器人,時間一到下了班,馬上往家裡跑,連推拖或找藉口的道義都不需要,似乎再有抱負的野心,也可以因為家的溫柔鄉而淡然處之。
正因為養兒育女仍是大多數人必須經歷的一段過程,而在我們成長環境的教育體系中,以「教條式」替代了「生活化」,因此初為人父母者,經常處在既想突破現狀,但又不敢完全捨棄傳統的矛盾中,以致無法達到事半功倍的預期效果。
有人主張「兒女是未來的期盼與希望」,也有人認為「兒女是最佳的投資」,更有人發現「兒女是本質最好的朋友」,而最普遍存在的看法則是「養兒育女是種做人的義務」。
不論是基於什麼樣的論點,兒女是獨立的個體,社會的一份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這是錯不了的,因此父母教育子女是公民對國家社會的交代,而兒女的成就是國家社會資源品質的保障。
學習如何為人父母,已是一門重要的現代心理學及實際生活體驗的結合,對於這段艱辛過程中,扮演著最重要角色的父母而言,在「生」沒有選擇,「死」也無法預知的生命追求中,由起跑點到終點的接力賽程中,「家庭教育」是影響子女人格發展的最佳動力,同時也是根基之所在──所謂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當一對新人度完蜜月,正式開始履行婚姻生活的權利與義務時,不妨先將未來瑣碎生活細節中要計較的,諸如:房子買誰的名下?車子由誰來選擇?飯後由誰來洗碗、倒垃圾……等等放在一旁,先嚴肅地正視隨時都可能在計劃下或意外中,成為父母的資格問題。而親職(parenting)本質上正意味著社會化及教養方法的角色與責任。
但可惜通常一般夫妻,對於生兒育女所採取的心態,不是順其自然就是按部就班的公式化,除非有特殊情況出現,否則對於這項傳宗接代的工作,並不會刻意地做未雨綢繆的因果檢驗工作,反正是水到渠成,沒有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這種道理表面看似合理,但事實上隱藏了許多不合理的因素存在,「天下無不是的父母」這句話是否值得懷疑?為人父母者是否需要有條件?
當然對於這樣的問題,幾乎每對父母親都會自信肯定自己的能力,認為自己具有健康的身體,自足的經濟,兼有愛心及耐性等特質,應該是難不倒的。但這些自己可以掌握的認知,往往只是一種行為完成的意向罷了,並不能代表實際完成的能力與效益。
為什麼會有「歹竹生好筍」?誰又能保證殘障者教養出來的兒女一定比四肢健全者差?而經濟自足只能代表生活上的生存保障,並不代表人格的定位。有多少豪門權貴之後,落魄淪為乞兒;又有多少貧寒苦讀者,最終出類拔萃?而愛心與耐心若用之不當,只是變成寵愛與放任的催化劑罷了。
@為人父母的三大心理條件
因此為人父母者,除了必須具備供給下一代食、衣、住、行、育、樂等的生理需要外,如何自省地考慮自己是否能學習與條是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各階段性的種種需要,至少在心理上要有:
一、 父母要有自我認知的責任承擔
所謂生易養難,既然生兒育女非基於虛榮心的滿足,又不是無可奈何的傳統義務,就應把它當做是對自己心智健全,人格成熟的一種自我認知上的責任承擔與表現,而且是終生不得推卸的義務履行。
也許婚姻生活的過程,未必能盡如人意,但至少選擇婚姻的對象是出於自願的許諾,結局如何都是成年人應有的擔當,不得嫁禍於人,因此萬一不幸當婚姻亮起紅燈,發生變化時,不論處在什麼樣的環境下,都要有勇氣,勇敢地坦承這個事實,而不要將傷害波及無辜的兒女們。
由於父母的結合,方使兒女有生命的機會,但這種機緣的產生並非出於兒女們的自願,因此沒有理由要求他們替父母的婚姻作背書或保證的責任。如果為人父母者,不能將蒼天賜予的這份無法預知或選擇的禮物,用感恩的心情來珍惜或呵護的話,可就枉費到人生走了一遭。
曾經有對新婚夫妻,在期盼中不幸地產下一智障兒,這個出乎意外的打擊,不但影響到初為父母者如何來面對事實的存在,而且也導致夫妻情感維繫的困難,以下是個案的參考。
戀愛到結婚是最甜蜜的階段,而婚後獲知妻子懷孕則是最興奮的時刻,在小倆口依照醫學指南,悉心維護下,終於如願地完成了生產的工作,準備接受親朋好友的道賀。但萬料不到盼望己久的新生命卻是個智障兒,這個猶如晴天霹靂的打擊,幾乎令夫妻陷入不知所措的難堪地步。
雖然丈夫尚能以知天命而退一步想,但妻子則堅決地否定這個殘缺生命的存在價值,她不但不願承認這個事實中她所應負的責任,她開始痛恨婚姻帶給她的不幸,她排斥性生活,甚至要求離婚。
她開始封閉自己的生活領域,每天活在悔、恨中,不論丈夫或親朋用什麼鼓勵、安慰和支援,對她而都是如坐針氈般的諷刺。她受不了別人用異樣的眼光來注視這個事件,她只想逃避及脫離有人的地方,獨自啃蝕自疚、折磨的痛苦。她認為這是前世因果孽障的報應,她甚至咒詛老天對她的不公平,為什麼剝奪了讓她當個正常快樂的母親。
最後他們離婚了,智障的孩子歸屬丈夫,當他們簽完字走出律師辦公室時,丈夫用著一向委婉的口氣跟她說:
「我堅信老天為什麼偏挑我們來承擔這個痛苦的事實,因為衪深知我們會比其他的父母親,更有愛心、耐心和毅力,孩子未必是天使,但他卻是我們生命中的一部份,即使是不正常,但只要我們能用正常的心來包容他,也許有一天他會比正常人更有非凡的表現也說不定。妳是生他的母親,為什麼要殘酷到給了他殘缺的生命後再遺棄他呢?接受他也許只是短暫的痛苦,但捨棄他,天涯海角追隨妳的卻是永遠的不安呀!」
最近甫自美國回台舉行畫展的一位女性畫家,她自小得到腦細胞麻痺症,如果不是有一對意志堅定而對生命存在價值充滿信心的父母親,以這樣嚴重的殘障情況,不要說能出國修完學士、碩士的文憑而變成國際性的知名畫家;縱使給她一個自給自足謀生的機會,例如到四處兜售口香糖或彩券之類的工作,她也不一定會開心,因為她感受不到父母真正的關心與鼓勵,她將永遠生活在殘缺的陰影下,未來是模糊的灰色,而無法像這位女畫家,彩繪出亮麗的人生。
@二、父母要有價值觀的榮譽感
在現代一切以功利為主的現實生活中,炫耀是顯示成就的一種榮譽表現。
每一個人都將自己鎖定在社會價值觀的被肯定上,而且旗幟鮮明地紛紛朝著目標在努力行進,不論做什麼事幹啥活,都需要有代價,而累積了代價的成果就變成了個人成就的標籤,是一種有形榮譽的加冕。
惟有對養兒育女的心路歷程而言,往往是無形勝有形,因為它是種義務,沒有回饋的代價,也因此經常會有為人父母在面對子女問題時,總喟嘆親子之間的關係彷如「債主」與「債權人」關係,是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無可奈何。
殊不知當父母把教育兒女當作是欠債還債的心理時,所表現出來的言行之間,就已不自覺地變成權利與義務間的拉扯與計較了。
榮譽是項被肯定的與成就感受,而非自我爭取的歌功頌德,是發自內心世界的共鳴,對責任的奉獻而不計一切代價。
一位真正具有榮譽感的人,他在乎的是參與過程中付出及學習的價值,而非比賽結果後的名次。同樣地,為人父母者要以能有機會擁有兒女而感激,要以有能力陪他們走過成長路程而惜福,更要以能夠分享成果的好歹而祝福。
曾經在一次婦女有關親職教育的座談會中,許多母親紛紛有感而發,有的希望兒子將來能成為醫生救世濟人,有的指望女兒能攻讀法律進軍政壇,為女性爭取更多的福利……總之,每位母親對兒女的未來,都有一幅令人羨慕的藍圖,而在這些期盼的夢想中,或多或少都加進了個人期盼如願時的成就感。
唯有一位母親,她對子女未來的展望是,只要他〈或她〉是位奉公守法的人,不論他做什麼,她都將引以為榮,展現了平實中的自信。
世俗中有太多的父母是活在以子女的成就做為個人成就炫耀的工具。所謂「顯親」也是一種孝,這種必須藉由造就他人來彌補自卑的遺憾,其實印證自己是虛榮而不敢面對現實的。
不少案例中的父母,由於自己失學,所以一旦有機會,就將這份感傷或遺憾化諸平反或期待的力量,施壓在兒女的身上,因此只要兒女能順其心願,拿到足以顯耀的文憑,對他而言無疑就是最高的榮譽,根本不在乎兒女本身的感受。
另外也有些案例,因自己過去在婚姻選擇的歷程中,受到阻撓或是不如己意的經驗,因此對於兒女的婚姻態度上,便不自覺地採取控制的操縱行為,只要能為自己壓抑的情緒出口氣,爭回面子,就覺得有成就感。
雖然適度的壓力是促進成長的元素,但仍必須在公平的原則下,發自於內心的主動。否則即使短暫地發出光彩,終究經不起時間的考驗。
光看多少作奸犯科者的經歷,不難發現他們也曾有過模範生的紀錄,也得過不少媒體的喝采,但到頭來鋃鐺入獄而悔不當初的比比皆是。
俗話說:「一枝草一點露」,也就是指「天生我材必有用」,每個人天生的質地各有差別,再加上成長環境的種種影響,最好能因材施教,否則拿自己的枷鎖套在兒女的身上,是不夠勇敢的行為,而且往往會破壞親子之間的關係。
社會既然是由不同的族群組成,而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均有其生存的空間與價值,只要兒女能以敬業的精神,在其工作崗位上發揮其潛能,並樂在其中,就是為人父母者最大的欣慰與榮耀。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不是比較和競爭者錯了,而是得不到比較或競爭結果所造成虛榮心的挫折使人難過。既然人活在世上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如果只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那麼再多的榮譽也未必能填滿貪婪的思緒,又何苦呢?
@三、父母也要有終身學習的精神
現代父母難為已經是普遍現象,而非無病呻吟。「母子連心」似乎成了一廂情願的憧憬,而「子念母心」簡直是天方夜譚,根本是不太可能的事情。為什麼時代文明不斷在進步,而惟獨親子倫理關係反而退步了?
由於許多父母,受傳統權威式教育的影響,因此心態上仍存著「沒有老子,哪有你這小子」的絕對論,認為父母與兒女關係是主從的附屬,而非獨立個體,需要人權的尊重,更不容許任何的挑戰。父母所做一切均在「為你好」的前提下,不容下對上有任何的反抗。
結果這種教養方式演變到最後,不是子女因生活上照顧的需要而唯唯諾諾的妥協,變成了時下嘲諷的「靠爸媽族」,就是採取強烈反彈的頑抗或退縮和逃避的行為。有多少問題青少年在他們被捕入獄時,並沒有因觸犯法律受到懲戒而懺悔!因為「法律」對他們而言,正如同家裡的「戒規」一般令人厭惡和反感。其實任何的規章和戒律,一旦被蔑視淪為耍特權下淫威的統治武器時,在缺乏公信度的基礎下,父母的尊嚴要建立但權威卻是經不起挑戰的,因為它隨時都會崩盤。
這個道理就像百姓尊敬警察,是因為他的職責和身份代表著人民治安的保母,而不是因為害怕他手中擁有制裁的棍棒或槍械等武器,對於崇拜權威的父母而言必須要認清這點。
反之,有不少打著新潮、民主作風的父母,在誤解「民主是在自律下的尊重行為」,而反而全盤否定傳統美德,採取放任、自由為前題之下,以為只要兒女開心、能夠滿足其需求就好,再多的犧牲和奉獻也值得。於是子女搖身一變而成了家庭的主導,在父母提供其為所欲為的寵任空間裡,人性原本該被尊重,如感激、謙卑、誠實……等美德全化為烏有,取而代之的是自私的虛榮、貪婪、冷酷、虛偽……等等。
對我個人而言,如何教導子女在家生活上要有「自律」,到學校團隊則要能遵守「紀律」,而一旦出了社會更要懂得如何負「法律」的責任,是重要的指標。儘管坊間出了不少提供如何做為現代好父母的叢書,學者專家也不斷地公開演講呼籲,政府及民間社團也不遺餘力的推動,但這些都只是提供為人父母者,在「原則」與「方法」之間的參考;因為沒有一個人的身心狀況、成長經驗以及思考方式是一模一樣的,理論上即使被接受,但在方法技術層面的處理上,則很可能同一方法用在某人身上有效,換個對象就不盡然了。
許多為人父母者,雖然有學習的精神,但可惜卻沒有恆心和耐性,在「既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速成心態下,不是將所學習的囫圇吞棗,就是忽略了用時間換空間的重要性,一旦不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不是產生對專家的不信任,就是乾脆讓自己成長的經驗來取代管教的準則。要不然就是以自己主觀的價值判斷對吸收知識「斷章取義」,加以扭曲並執著地實施不已。
其實願意買書來閱讀、聽演講及參加親子活動的父母,其學習的精神應給予正面的鼓勵,但在方法及時間上需要加強,因為在這世界上最瞭解子女的仍是父母,而如果沒有花時間去配合的話,恐怕只有前功盡棄的遺憾,而無法達到學習的目的。
我曾經看過一個小學一年級的過動兒,在學校師生排斥下,其父母仍不放棄地聘請專業特教老師來協助,經過半年的時間,這個被認為無望的孩子居然變成全班第一名的模範生。
瞭解自己是幫助學習教育兒女的關鍵,當你都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麼時,你怎麼有能力去判斷和決定你孩子的未來?你會陷入方向太大而腳步易亂的迷惘。每個人的成長階段都是大同小異,只是內容的不同而已。因此當你面對子女,由幼兒進入少年,邁入青少年到步入成年人的過程中,如何學習能站在子女的角度去瞭解他們的需要,並調整自己的心態,一起共同學習成長,是父母一生的課題。
所謂「學無止盡」,為人父母者千萬不要存著曾經走過從前,而挾一技用遍江湖的倚老賣老心態,要知地球不停地轉動,人類文明不斷的進步,而長江後浪推前浪,成長雖有階段性,但絕不可受年齡、身份的影響,否則有朝一日被淘汰時,則不能怨天尤人,倍感落寞無奈。
1. 為人父母,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
當一對新人度完蜜月,正式開始履行婚姻生活的權利與義務時,不妨先將未來瑣碎生活細節中要計較的家事放在一旁,先嚴肅地正視隨時都可能在計劃下或意外中,成為父母的資格問題。
自從社會結構以及價值觀的轉變,女性與男性一樣擁有自主的空間以後,兩性彼此提供了相互平等與尊重的學習教育和合作扶持的機會。
加上目前女性投入社會工作的意願與雙薪家庭結構上趨勢所在,對於下一代有愈來愈減產的傾向,孩子的數目往往不超過兩個,獨生子女的現象愈來愈普遍,「生」與「育」對現代父母而言是個嚴肅的議題...
目錄
自序
第一篇 作父母,你要考執照
1. 為人父母,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
2. 身教永遠重於言教
3. 管教原則:明確的原則,合理的堅持
4. 做個有影響力的母親
5. 善用幽默感,親子好溝通
6. 守時守信,你遵守了嗎?
7. 別讓偏愛分化了手足之情
8. 父母作牛馬,子女享特權?
9. 有禮走遍天下
10. 知福惜福才能享福
11. 教出自信的小孩
12. 從血型看親子關係
第二篇 單親的天空,不寂寞
1. 分道揚鑣不出惡聲《離婚篇》
2. 意外的單親《喪偶篇》
3. 自我選擇的代價《不婚媽媽》
4. 未婚媽媽的人生之路
5. 成型的「小別勝新婚」《雙生涯分偶》
6. 兩個家庭,一個父親《外遇篇》
7. 重組家庭的教養問題
8. 隔代教養的阿公阿嬤
9. 更生的慈悲《服刑篇》
10. 母親永遠無可取代
11. 走出挫折的人生
12. 單親,不是孩子的原罪
13. 單親家庭過好年
14. 簡單中的不簡單
15. 父母也要獨立
16. 單親家庭不是廢墟
17. 給單親家長的六帖涼藥
18. 願意改變,才能改變
第三篇 多元家庭的教養挑戰
1. 同性的愛,無原罪
2. 包容同性戀的孩子
3. 兩個媽媽,不奇怪
4. 外籍父母的挑戰
5. 給外籍父母的三點建議
6. 養父母有話說
7. 養子的命運因愛不同
自序
第一篇 作父母,你要考執照
1. 為人父母,不是船到橋頭自然直
2. 身教永遠重於言教
3. 管教原則:明確的原則,合理的堅持
4. 做個有影響力的母親
5. 善用幽默感,親子好溝通
6. 守時守信,你遵守了嗎?
7. 別讓偏愛分化了手足之情
8. 父母作牛馬,子女享特權?
9. 有禮走遍天下
10. 知福惜福才能享福
11. 教出自信的小孩
12. 從血型看親子關係
第二篇 單親的天空,不寂寞
1. 分道揚鑣不出惡聲《離婚篇》
2. 意外的單親《喪偶篇》
3. 自我選擇的代價《不婚媽媽》
4. 未婚媽媽的人生之路
5. 成型的「小別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