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眷村改建聲浪中,以散文報導並紀錄竹籬笆內過往的點滴與繽紛。
◎作者第二本關於眷村的著作,也企圖拉近島上族群的相知與融合。
◎是反顧,是追思,也是前瞻,致眷村曾經的人們,也致未來。
眷村是臺灣於一九四九年以後,由於戰亂與大量的人口流動形成的特殊群聚生活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眷村在遷建的政策下迅速消失,淡出臺灣的社會,然而,它濃郁的人情味,是每位在眷村生活過的人難以忘懷的。
本書集結作者於報刊發表的文章而成,記錄臺南空軍眷村「崇誨新村」和「水交社」,以及臺南空軍子弟學校的過往與相關人事物,為眷村文化增添更深刻的意義。
「崇誨新村」,是紀念對日戰爭期間,一位在空戰中殉國的飛行員沈崇誨。新村現在是長榮中學對面矗立著的一棟棟國宅,唯一沒有改變的是夾雜在樓房間,位於路旁,搭著鐵皮與帆布蓬的菜場。
「水交社」源自日治時代的老地名,官方名稱是「志開新村」,紀念對日抗戰期間陣亡的空軍飛行員周志開,它是臺南市最大的眷村。興中街是一條呈「梯」字形的街,貫穿水交社,其巷道向兩旁延伸,猶如樹根緊抓住泥土般,緊緊的抓住這個住宅區。
「臺南空軍子弟學校」在初中聯考時代是臺南高升學率的明星學校,子弟在國小的音樂課就學會唱空軍軍歌,目前學校更名為志開國小。那時,作者天天早上六點鐘起床,乘坐軍用卡車至學校,空小後門的停車場,可以同時容納從二空和崇誨新村來的軍用卡車約六、七部,每天下午放學時,他們在這裡等車回家。……
在時代變遷的大環境中,「眷村」成為一種文化意象,然而,對於在眷村成長的作者來說,眷村建築聚落重整只是表面風景,唯有曾經在這裡生活過的人、事、物,才是作者想要紀錄的文化底蘊,為府城竹籬笆歲月,點描出光影斑斕的風采。
作者曾以〈埋藏在塵土中的過往〉一文榮獲2012年台南文學獎報導文學佳作,長期關注故鄉臺南的人文,散文作品散見報章副刊,描寫主題多為故鄉的點點滴滴,其位於水交社的日式房舍舊家,已被指定為古蹟,在時空的變遷中,作者幾度徘徊舊家的生活場域,記錄臺南空軍眷村的過往,為童年回憶,留下永不磨滅的餘韻……
作者簡介:
蕭文
學歷
美國耶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主修醫務管理),淡江大學教育資料科學系畢業。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博士班、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班。公務員普通考試圖書資訊類科及格。
經歷
曾任台南中華醫專專任講師、醫務管理科主任,嘉南藥專兼任講師,致遠管理學院兼任講師,屏東基督教醫院執行秘書、醫療事務部主任,高雄榮總病歷組,台南市立醫院顏裕庭院長幕僚、人事課長。
文學獎
2015年旺報第六屆兩岸徵文獎優秀獎:躺在地上的墓碑。
2012年台南文學獎報導文學佳作:埋藏在塵土中的過往。
出版著作
醫務管理與健康保險教科書共十一本;醫務管理與健康保險期刊文章近四十篇;中華日報與台灣時報副刊散文一百五十多篇。
《水交社記憶》2014.11 台灣商務
《小方框裡的大台南:從郵票述說台南府城的故事》2017.9 台灣商務
章節試閱
流亡曲
1
他看著穿了三十多年的天藍色空軍軍服,他沒想到會當一輩子軍人。
2
日本的軍靴「咔!咔!」的在中國的土地上踩出遍地烽火,蠶食著中國的土地,沿海地區成為日本占領區,各機關學校紛紛向內陸後撤,他就讀的之江大學也在後撤之列。後撤是個漫長的路途,沒有車,唯一能用的是兩隻腳;後撤是段辛苦的路程,走走停停;後撤是流亡,是困頓與顛沛流離;於是,他成為流亡學生。穿著一襲舊衣服,一雙草鞋,隨著學校向大後方遷移。行行復行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流亡人潮沿途絡繹不絕,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次大遷移。破廟或大樹下就是教室,地瓜蕃薯飯是大餐。大後方,遙遠的路途,不知何時可以走到,多少人在半途中倒地而亡,他不知道是不是下一個,他不知道前景在何處,只知道趕走日本人才有前景。是日本的軍靴踩踏出他的流亡曲。
日本的軍靴「咔!咔!」的聲音,踩踏出抗日的號角,踩踏出「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以及「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的歌聲,歌聲唱遍整個大陸。許多許多年後,滿頭白髮的他,還哼著「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說道:「當年我們每個流亡學生都會唱這首歌。」
在流亡途中,他碰到空軍官校招生,這是趕走日本人的一個機會,他與同學一起報考,經過嚴格的體檢,他被錄取。
他搭乘空軍的C-46運輸機,飛越喜瑪拉雅山,到印度臘河接受初級飛行訓練。抗戰期間,空軍官校遷至印度臘河,現在的巴基斯坦。他坐在帆布雙翼機,沒有座艙罩的PT-17教練機上,頭戴著皮帽,眼戴著護目鏡,往下望,機下是一片陌生的景色。他是在印度上空飛行,看到的是印度的山河。
接著,搭乘美軍的運輸艦到美國接受初級與中級飛行訓練。二次大戰期間,美國幾個陸軍航空隊基地負責訓練盟國飛行員。那是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Phoenix),他坐在有座艙罩,金屬的AT-6教練機上,頭戴著皮帽與耳機,往下望,機翼下是一片黃沙滾滾的大沙漠,烈日當空,這是美國的山河,是個陌生的國度。
4
他回到祖國,加入抗日的行列,他駕駛戰機,遨翔在祖國的天空,「中華錦繡江山誰是主人翁?我們四萬萬同胞!」身為主人翁的他,終於將日本的軍靴聲驅逐出這片國土。日本的軍靴聲不再響起,戰火並未因而熄滅,戰火繼續燃燒,而且愈為旺盛。在飛機上,他看著穿著平民衣服的老百姓,被穿軍服的軍人用槍頂在背後,進行攻城,他的手停在機槍按鈕上,按不下去,他也不敢投彈。內戰繼續進行,他的軍官戰歷調查表填著密密麻麻的字,一頁頁的迅速被填滿,這些字換來一枚枚的獎章,有宣威獎章、彤弓獎章、雄鷲獎章、翔豹獎章、雲龍獎章,一個個長方形的獎章盒,擺滿他的抽屜。似乎,這些勳章對戰局未起什麼作用,他的飛機往南飛,飛越長江,地面的景色有顯著的變化,氣候也愈來愈熱。最後,他駕著飛機越過臺灣海峽,來到臺灣,他自問:「我們有空軍,有制空權,為什麼打不贏一個沒有空軍的軍隊?」
5
臺灣四面都是海,無邊際的蔚藍大海,不像陸地有明顯的地標可以辨認,他必須熟悉這樣的飛行環境。當他看到機翼下藍色的海水變換成一塊塊的方格時,他知道,那是七股鹽田,快到家了。
他分配到臺南水交社的眷舍,他必須適應南臺灣炎熱的氣候。臺南水交社為原日本海軍航空隊宿舍,空軍接收後做為空軍眷舍。他想,很快就會回去,他只是暫時居住在這兒,是過客,然而,客居不也是一種流亡嗎?沒想到,「一年準備、二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攻」,是口號,是理想,欲兌現,可真難!
抗日戰爭已結束,他沒有日本人可以打,當初參加空軍的目的已不存在,他想要脫下軍服,於是,他向上級打聽,當初你們答應把日本人趕走後,我可以選擇任何一所大學就讀。他得到一個令他挫折的答案:「我們有做過這種允諾嗎?」那是個戰亂的時代,環境變化很大,整個社會陷入失序狀態,已無法追查多年前的允諾一句話。何況一位飛行員的戰力勝過陸軍一個排,在戰爭時,是一股不容忽視的戰力,此時,一位飛行員要不飛,談何容易?於是,他無法脫下軍服,他感到,這件軍服穿上容易,脫下難。
事實不像他想的,很快就會回去。年復一年,在臺南的客居成為定居。
6
日本的軍靴「咔!咔!」的聲音,踩踏出他的一生,也踩踏出他流亡的命運。流亡如同一條線,將不同的地點聯結起來,建構出流亡者的人生旅途,流亡者被這條線牽者走,他在心中吟唱著流亡曲;似乎那不是他的抉擇,但,他不得不跟著這條線做抉擇;似乎人無法掌控命運,而是被一雙看不見的手牽著走。每個地點都是暫時的歇腳處,但,這條線不會無窮盡的延伸下去,總有終止的時候。這一天終於來到了,流亡曲在這時劃上終止符。
穿著黑色牧師服的牧師在講臺上說:「我們在世上是客居。」客居的意思指不是定居。不是定居就是暫時居住,流亡他鄉也是暫時居住,客居與流亡又有何差異?
《聖經》上說,人由塵土所造,最後歸於塵土。歸於塵土才是回家。
最後,他在這個客居的地方,走完他的生命之旅,我將他的骨灰放在五指山國軍公墓的忠靈殿,負責的士兵在木製方格的四周塗上白色的膠液,而後立正,向方格行舉手禮,這是他接受的最後一個舉手禮。他停留在這個方格裡不會再移動,這裡是他的歸宿,他從客居成歸人,他的流亡曲在這裡劃上終止符。
我站在忠靈殿前,眼前是層巒疊起的山峰,白色的雲霧在山凹裡漂浮,群山的後面是臺灣海峽,過了臺灣海峽就是他的家鄉,是他開始唱流亡曲的地方,這首流亡曲在海峽的這邊劃上終止符。當流亡曲終止時,他的流亡也告終了,流亡者成為定居者。
(臺灣時報副刊2015.117-8)
眷村文化節
在眷村改建聲浪中,蹦出「眷村文化節」這個名詞以及這樣的活動,這個活動是個嘉年華會,它又有緬懷過往的意味。嘉年華是一種市集,或稱狂歡節,原本為宗教性的活動,現在演變成娛樂性的有大型攤位的商業活動。
文化是人們的生活,經過一段長時間的累積,而形成共同的特質。眷村是相當特殊的社區,居民的同質性相當高,他們的職業相同,往往在同一個單位工作,此種背景造成居民間的高親和力與高向心力。這樣的特質形成獨特的眷村文化,在眷村第一代老成凋謝,眷村遷建之際,在臺灣存在五十年的眷村文化即將消失之時,讓人覺得格外的珍貴。
眷村的建築都是平房,每家的面積不過十幾二十坪,與對門只有幾尺之隔,對面鄰居家中講話的聲音都聽得到,這樣雞犬相聞的生活環境,拉近大家的距離,也說明這是暫時性的居住,未有久住的打算,沒想到一住就是幾十年,才開始圍上竹籬笆,這是最方便最省錢的圈地方式,於是暫時居住變成久居,竹籬笆成為眷村的標誌,也是眷村的代名詞。眷村居民來自各省,也帶來各省的特色,最容易展現此項特色的就是食品。早年軍人待遇過低,為了生活,有人開個小吃店賣麵,有人做豆瓣醬、豆腐乳、饅頭、花卷、油條、湯包、滷味等。沒想到這些東西,以後成為眷村美食展的壓軸好戲。
走進臺南水交社,興中街兩旁擺滿了攤位,上述的食品應有盡有,宛如一條美食街,整條街人潮洶湧,又由於臨近年關,採買年貨的氣息濃厚,宛如一條年貨大街。由於眷村第一代都已年過七十,或是已過世,或是年老力衰,各攤位的掌門人都已不是本人,而是第二、三代,或是外人,這是情勢使然,沒有辦法的事。
位於興中街一旁,作為文物展覽的眷管所,人氣就差多了,但我覺得這才是眷村文化節的重頭戲,美食街應是陪襯,然而,實際情況,美食街倒是喧賓奪主,吸引大部分的人潮。
我走進文物展覽館,年逾七旬,擔任導覽的趙以章先生正在給人家解說。文物展覽館一旁放著一個水泥做的石灰的煤球爐,小時候,媽媽將煤球放進爐子裡,下面塞著木柴,點上火之後,用扇子不斷煽火,煤球爐的煙很大,每次煮開水和做飯,有氣喘病的媽媽都被嗆得直流眼淚和咳嗽,當時一頓飯做得很辛苦。另一旁放著一臺縫紉機,當時我們的衣服都是媽媽用縫紉機做出來的,由於生活艱困,人們很會廢物利用,媽媽用爸爸的降落傘為我們做制服,降落傘上密佈著白色的方格,與其他同學的制服不一樣,至於降落傘不透氣的問題,在那個年頭,有衣服穿就好,沒有人會在乎衣服的品質。在玻璃櫃裡放著一張照片,照片裡面一個人穿著飛行裝,站在一架P-47螺旋槳戰鬥機前面,照片下緣用鋼筆寫著「民國39年攝於臺南基地」,我一眼就看出來那是已過世多年的李本湘,照片旁放著他穿過的草綠色飛行裝、飛行皮帽、護目鏡和耳機。看著這張照片,這些東西,我彷彿看到李伯伯高大的身影,在志開國小,揮著手對我打招呼,對我說:「陪媽媽散步最好。」
文物展覽館是個喚起人回憶的地方,展出的日用品、器物等東西,都是早年生活常見的東西,衣服、照片和文件上面的名字是如此的熟悉,彷彿將一些老鄰居的面孔帶到眼前。走進展覽會場,有如走進時光隧道,藉著文物重現當年的景象。
水交社將拆除,我問里長王安國,還會不會有眷村文化節,他雙手一攤,說他也不知道。水交社居民已遷走,水交社已不存在,的確,眷村文化節將難以舉辦。文化要有適當的環境配合,才有意義,因為文化是環境的產物,沒有環境,也就沒有文化了。
(中華日報副刊2006.3.13)
流亡曲
1
他看著穿了三十多年的天藍色空軍軍服,他沒想到會當一輩子軍人。
2
日本的軍靴「咔!咔!」的在中國的土地上踩出遍地烽火,蠶食著中國的土地,沿海地區成為日本占領區,各機關學校紛紛向內陸後撤,他就讀的之江大學也在後撤之列。後撤是個漫長的路途,沒有車,唯一能用的是兩隻腳;後撤是段辛苦的路程,走走停停;後撤是流亡,是困頓與顛沛流離;於是,他成為流亡學生。穿著一襲舊衣服,一雙草鞋,隨著學校向大後方遷移。行行復行行,跋山涉水,翻山越嶺,流亡人潮沿途絡繹不絕,這是中華民族的一次大遷移。破廟或大樹下就是教...
目錄
崇誨新村
崇誨新村雜憶
藍色的情懷
冰棒
雜貨店
崇誨菜場
棒球歲月
愛國獎券
腳踏車
少年歲月
螢火蟲
水交社
桂子山
埋藏在黃土中的過往
憶興中街過往
燒餅、油條和豆漿
水交社菜場
散步
令人難忘的P-51歲月
夕陽下的竹籬笆
汐見沙丘
金湯橋
桑椹汁的回憶
補釘的飛行褲
故鄉
流亡曲
眷村文化節
走過的烽火歲月
鏽蝕的光輝歲月
搬家
記憶拼圖
廢墟記事
憶抗戰――一位空軍老兵的回憶
繞行水交社
失去光澤的藍色
空軍眷村生活的回憶
年夜飯
竹籬笆舊事
臺南空軍子弟學校
憶臺南空軍子弟學校
銅像
同學會
天仁菊的故鄉
水交社.空小
坐軍用卡車上學
崇誨新村
崇誨新村雜憶
藍色的情懷
冰棒
雜貨店
崇誨菜場
棒球歲月
愛國獎券
腳踏車
少年歲月
螢火蟲
水交社
桂子山
埋藏在黃土中的過往
憶興中街過往
燒餅、油條和豆漿
水交社菜場
散步
令人難忘的P-51歲月
夕陽下的竹籬笆
汐見沙丘
金湯橋
桑椹汁的回憶
補釘的飛行褲
故鄉
流亡曲
眷村文化節
走過的烽火歲月
鏽蝕的光輝歲月
搬家
記憶拼圖
廢墟記事
憶抗戰――一位空軍老兵的回憶
繞行水交社
失去光澤的藍色
空軍眷村生活的回憶
年夜飯
竹籬笆舊事
臺南空軍子弟學校
憶臺南空軍子弟學校
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