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的朝鮮性理學是朱子學東傳的鼎盛時期,也是韓國儒學發展的高峰,最能呈現其理論特色。本書為凸顯明代朱子學者羅整菴理氣論與心性論對朝鮮性理學的影響,特別著重於「人心道心」論爭的考察與探究。作者強調朝鮮性理學諸多論爭的開展,實是朱子學的多元發展,絕非中國朱子學的單一複製或翻版。朝鮮性理學者正是在理解朱子,批判羅整菴的朱子學,以及反駁陽明學的多種理論攻錯中,發展朱子義理世界的可能性,其成就超邁同時代的中國與日本,實是東亞朱子學的奇葩!
性理學是韓國儒學發展的主幹,透過對朱子學的多元發展,充分呈現韓國儒學的理論深度與特色。本書從中、韓儒學的比較視域切入,探討明儒羅整菴思想對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的影響,以及相關的理論發展與論爭。
作者簡介:
林月惠
1961年生,臺灣省彰化縣人。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專科學校畢業(1982),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1988),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1995)。曾任國小教師、嘉義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講師、副教授、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者(2002-2003)、韓國國立首爾大學哲學思想研究所客座研究員(2006)、日本京都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訪問學者(2009-2010),現任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宋明理學、中韓儒學比較研究。
著有
《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羅念菴思想之研究》(2005)、《詮釋與工夫──宋明理學的超越蘄嚮與內在辯證》(2008)、《陽明「內聖之學」研究》(2009)。
合編
《現代儒家與東亞文明:問題與展望》(2002)、《現代儒學與西方文化:宗教篇》(2005)。另有宋明理學、中韓儒學,以及其他學術論文,散見於國內外重要學術期刊。
目錄
自 序 i
導 論 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的開展 1
一、「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 2
二、朱子學在朝鮮時代的開展 7
(一)縱向的歷史發展 8
(二)橫向的哲學論爭 26
三、中文學界韓國儒學的研究成果及其反思 43
(一)臺灣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 44
(二)中國大陸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 48
四、本書各章內容略述 52
第一章 朱子與李退溪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63
一、前言 63
二、朱子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65
三、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論 83
四、朱子與李退溪詮釋「四端」、「七情」所呈現的
理論困境 95
五、結語 106
第二章 「格物」、「物格」與「理到」──論李退溪晚年物格說 109
一、前言 109
二、朱子對《大學》「格物」與「物格」的註解 112
三、李退溪與「格物」、「物格」的相關論辯 120
四、李退溪的「物格」、「理到」說 135
五、結語 145
附錄:「格物」與「物格」諸說異同 148
第三章 羅整菴與李退溪的理氣論──從《困知記》的東傳談起 149
一、羅整菴《困知記》的東傳及其評價 149
二、羅整菴「理氣為一物」的意涵 159
三、李退溪對羅整菴「理氣為一物」的批評 178
四、異曲同調:羅整菴、李退溪對朱子理氣論的繼承與修正 186
第四章 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 193
一、前言 193
二、羅整菴對朱子「人心道心」說的質疑 194
三、羅整菴的「人心道心」說 208
四、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批判與衡定 223
(一)羅整菴與朱子「人心道心」說的異同 223
(二)羅整菴「人心道心」說與其理氣論是否一致 230
五、結語 236
第五章 十六世紀朝鮮性理學者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迴響與批判 239
一、前言 239
二、朝鮮性理學「人心道心」說的緣起 241
三、盧穌齋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全盤接受 245
四、李一齋與盧穌齋的「人心道心」論爭──李一齋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嚴厲批判 260
五、李退溪、奇高峰、李栗谷對羅整菴「人心道心」說的評價 268
六、結語 280
第六章 李退溪的「人心道心」說──兼論「公私」問題 285
一、前言 285
二、李退溪「人心道心」說的意涵 286
三、李退溪「人心道心」說與「公私」問題的關聯 294
四、結語 299
第七章 李栗谷的「人心道心」說 301
一、前言 301
二、李栗谷「人心道心」說的問題意識 303
三、李栗谷「人心道心」說的意涵 307
(一)源一流二:人心主氣、道心主理 309
(二)人心道心相為終始說 316
四、李栗谷「人心道心」說的評價 321
餘 論 比較視域下的中、韓儒學研究 327
附錄一 鄭霞谷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理解 331
一、前言 331
二、李退溪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批評 333
三、鄭霞谷對王陽明「知行合一」說的辯護與理
自 序 i
導 論 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的開展 1
一、「朱子學」與「朝鮮性理學」 2
二、朱子學在朝鮮時代的開展 7
(一)縱向的歷史發展 8
(二)橫向的哲學論爭 26
三、中文學界韓國儒學的研究成果及其反思 43
(一)臺灣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 44
(二)中國大陸學界的韓國儒學研究 48
四、本書各章內容略述 52
第一章 朱子與李退溪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63
一、前言 63
二、朱子對「四端」、「七情」的詮釋 65
三、李退溪的「四端七情」論 83
四、朱子與李退溪詮釋「四端」、「七情」所呈現的
理論困境 95
五、結語 106
第二章 「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