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母親的「品質」左右孩子的一生
昭和女子大學校長的著作寫道:「有品質的女性就是不做家務、不做掃除、過著奢侈的生活——這樣的誤解是不可以的,闊太太、千金小姐與有品質是兩碼事。有品質與金錢無關,重要的是擁有經營有品質的生活和能力。」
1、母親的品質,對子女有著決定性影響
常言說:「知子莫若母」,家庭中最瞭解孩子的人無疑是孩子的母親,她比任何人都清楚自己的孩子有哪些優點、哪些缺點、需要什麼;從心底深處愛孩子的人當然也是母親,試問這個世界上還有哪一種愛比母愛更深沉、更偉大呢?
母親在以各式各樣的形式表達母愛的時候,也以自身的品質影響著孩子。
偉大的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說:「母親的教育對孩子極為重要。」他認為,歷史上的偉人往往有一個善於教育孩子的母親。他這樣的信仰喚起了妻子的母性意識,兩個人共同努力培養出了一個天才。
這個天才就是十九世紀德國的卡爾•威特。他八、九歲時就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義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這六國語言;並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九歲時他進入了哥廷根大學;年僅十四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十六歲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被任命為柏林大學的法學教授;二十三歲他發表《但丁的誤解》一書,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
卡爾•威特的成功讓父親老卡爾•威特感到無比的驕傲,但是他也沒有忘記妻子的功勞。他曾在《卡爾•威特教育》一書中這樣寫道:「他的兒子卡爾取得的成就,跟他的母親密切相關。」可見母親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佔據著至關重要的位置。
大自然將繁衍人類的責任交給了母親,她承擔起孕育生命的使命。在孩子出生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也是人生很關鍵的一段時間裏,母親無疑是最重要的角色。母親和子女之間的這種無法割斷的天然聯繫,使母親不可推卸地承擔起在生理、心理和倫理方面撫養子女的義務,這就決定了母親對子女有著決定性的影響。
⊙⊙⊙⊙⊙⊙⊙⊙⊙⊙⊙
母親的品質決定著孩子的命運。希拉蕊的母親就將膽小的女兒培養成了政界精英。
二○一六年希拉蕊作為川普強而有力的對手參加競選的過程中,多次被問及「是什麼把她推向總統之路」時,她的回答是「母親則給予了決定性影響」,還親昵地稱老母「我最好的朋友」。
希拉蕊的母親多蘿西雖是個「傳統的家庭主婦」,卻是希拉蕊性格形成的關鍵人物。
希拉蕊一家的老朋友科里內爾認為,作為母親,多蘿西不但總和孩子們在一起,而且著重培養子女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信。希拉蕊兒時夥伴埃伯林也稱,多蘿西在家經常督促希拉蕊看書,至於她鼓勵被惡童欺負的女兒堅決還擊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希拉蕊四歲那年,他們舉家剛搬到芝加哥。由於剛進入一個新的環境,希拉蕊跟周圍的夥伴還不熟悉,在與小朋友玩的時候起了小摩擦。一天,希拉蕊委屈地哭著回了家。
看到哭紅鼻子的希拉蕊,母親說道:「不是玩得好好的嗎?你怎麼哭了呀?難道你是一個愛哭紅鼻子的小女生?」
「才不是呢!有一個叫蘇西的女孩老欺負我,剛才對我又是一頓拳打腳踢,還把我推倒在地。」
「這是為什麼呢?」
「她說,這附近的孩子都要聽她的,可是我不想那樣……」
「那你就跟她說不要。還有,如果她再打你的話,你別再哭了,而要採取正當的防衛。被人欺負的時候,哭泣是沒有用的,知道嗎?。」
多蘿西擔心如果女兒繼續屈服,可能就會形成一種習慣,將來一生都這麼屈服地活著。後來有一天,當希拉蕊又一次哭著回來的時候,她下決定關上門把希拉蕊擋在了門外。
「再去玩吧,如果蘇西再打你,你要懂得保護自己,膽小鬼是不能進這個家門的。」
然後多蘿西就站在窗簾後邊看著四歲的希拉蕊挺起胸膛,走過馬路走入了小夥伴的群中。儘管很不幸的希拉蕊又被拳打腳踢,但是倒在地上的她狠狠地盯著蘇西,隨機站起來,拼命地衝向了對手。這一次倒下的是蘇西,孩子們在一陣嬉戲吵鬧聲中散去。
後來希拉蕊和蘇西成了好朋友,多蘿西再次站在窗簾後,看著希拉蕊陶醉在和夥伴玩耍的喜悅中時,感到了一絲欣慰。
⊙⊙⊙⊙⊙⊙⊙⊙⊙⊙⊙
母親多蘿西對希拉蕊自信和拋棄恐懼的教育,對她日後的政治生涯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希拉蕊曾以女童子軍的身份參加了各種社會活動,並得到了很多表彰和獎狀,如獨立日紀念遊行、糧食捐贈運動等。不僅如此她還召集鄰近的孩子組織並參加了各種體育比賽,為籌集慈善基金聚會。
希拉蕊的領導力就這樣被培養出來了。就在她聞名全世界的時候,對她影響極大躲的母親仍默默地在天堂守護著她。母親不屈服的信仰讓希拉蕊獲得了自信,獲得了走出家門的信心。她正在用自己的才華去影響社會,甚至改變影響世界。
眾多的家庭教育經驗告訴我們:只有堅強的母親才會教給孩子在困難面前不怯懦;只有心胸寬廣的母親才會讓孩子展望未來;善良的母親會讓孩子悲天憫人;冷靜鎮定的母親會讓孩子學會堅忍不拔;有修養的母親會鑄造孩子的品質;有深度的母親會影響孩子深刻思考。每位母親,都是孩子人生中最重要的財富。
2、優質的母親,才能養育出優質的後代
教育工作者曾對家庭教育問題做過一次專門的調查,結果表明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家長不知道如何正確教育孩子,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母親綜合素質不能承擔起教育子女的責任。母親素質不高,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影響孩子的素質。
因此,在日常的生活和教育實踐中,母親要及時提高自身的素質,只有自身素質提高了,才能教育出優秀的孩子。用自身的優秀去影響孩子,把自己愛學習的習慣傳達給孩子,用自己積極樂觀的態度給孩子創造一個溫暖的成長環境,把自己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及時傳遞給孩子,這樣才能給孩子一個美好的人生。
⊙⊙⊙⊙⊙⊙⊙⊙⊙⊙⊙
一九三五年核物理專家伊雷娜,與丈夫里奧因發現人工放射性物質共同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世人對她投入羡慕眼光的時刻,也把焦點聚集在了她母親的身上,原來她的母親是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居禮夫人。居禮夫人不但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但是一直以來,居禮夫人的教育成就被她的科學成就所遮掩。
我們總是極力推崇居禮夫人作為「鐳」的發現者的偉大,其實作為一個年輕的母親,她的表現絕不遜於在科學實驗上的表現。有人為了稱讚她在教育上的貢獻,稱其為是「二十世紀送給人類最寶貴的禮物。是上帝對人類重視母親的不斷誠懇暗示裏的一次重要的提醒!」馬克•吐溫說:「十九世紀誕生了兩位偉大的人物,一位是拿破崙,一位是海倫•凱勒。」那麼二十世紀也有兩位偉人,一位是愛因斯坦,另外的一位就是居禮夫人。她不僅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還是最偉大的教育實踐者。
居禮夫人在教育女兒的時候儘管沒有按照一套成文的教育理論來進行,但她對教育有著自己獨立的思考。她對兩個女兒的家教觀念是以挖掘她們的某種天賦為主。早在女兒牙牙學語時,居禮夫人就開始對她倆的潛質進行了探索性的發掘。女兒剛上小學,居禮夫人便讓她倆每天放學後在家裏進行一小時智力活動,以便進一步發掘其天賦。當她們進入賽維尼埃中學後,居禮夫人讓女兒每天再補一節「特殊教育課」。經過二年「特殊教育課」的觀察鑒別後,她發現:大女兒伊雷娜性格鎮靜、樸實、專注和自然,著迷於物理和化學,她明確自己的使命是要當科學家並研究鐳,這些正是科學家所具備的素質;小女兒艾芙心靈跳躍、充滿夢幻、情緒多變,可她對科學不感興趣,艾芙的天賦是文藝。正是運用這種發掘孩子天賦的家教,居禮夫人最終使大女兒伊雷娜•居禮因「新放射性元素的合成」於一九九三年榮獲諾貝爾化學獎,也使小女兒艾芙•居禮成為一位優秀的音樂教育家和人物傳記作家。
⊙⊙⊙⊙⊙⊙⊙⊙⊙⊙⊙
居禮夫人從整個科學生涯和人生道路上體會出一個道理:人之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品格之高尚。因此,她把一生追求事業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響和延伸到自己的子女和學生身上,利用各種機會培養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當伊雷娜和艾芙還在幼年時期,居禮夫人為了鍛鍊女兒勇敢的品質,她就不許女兒怕黑,不許雷聲轟隆時把頭藏在枕頭下,不許怕賊與流行病。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火紛飛的恐怖日子裏,居禮夫人強迫她的女兒暑假到國內外旅行,並讓她倆給戰士織毛衣。她倆還加入收穫隊,代替男子冒著危險去搶收麥子,從小培養她們勇敢而有主見的獨立人格。教育女兒要有愛心懂得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居禮夫人通過自己堅強的意志和樂觀勇敢的生活態度,將生命的熱忱傳遞給女兒,感染她們,影響她們,在教育女兒的過程中將母親的天性發揮到了極致。
做母親是一門藝術,我們要把自身的優點發揮出來,這樣孩子才能站在我們的肩膀上走得更遠。有著良好素質的母親才會在教育實踐中,揚長避短教育出優秀的孩子來。素質低的母親對孩子的教育則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作為孩子的母親要對孩子的身心發展負責,以自己的努力和耐心給孩子開啟一個新的天地,讓孩子在愉悅的氣氛中快樂地學習、生活和成長。
3、以全新的視角審視「養不教,父之過」
「養不教,父之過」是在傳統教育中以男權為主的家教觀念。在以父親為主的傳統家庭中,教育子女的責任自然而然就落在了父親的身上。所以在我們五千年的中華文明中素來有「嚴父」、「慈父」之稱。這樣的觀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對父親在子女教育中的認同。在歷史上就有數不清的父教經典。
歷史上有很多的皇帝都是慈父的典型代表,如唐太宗「遇物則誨」的教育和康熙言傳身教的教育法歷來被人稱道。
⊙⊙⊙⊙⊙⊙⊙⊙⊙⊙⊙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太子李承乾是法定的皇帝接班人。李世民深知,太子的德行、治國的能力關係到國家的興衰榮辱、生死存亡。因此,他非常重視對太子進行教育,而且講究教育的方法。
有一次,李世民對身邊的侍臣說:「我教育太子的方法是「遇物則誨」。」侍臣不大明白,他就對此作了解釋。
他說,我和太子一起吃飯時,我就對他說:「老百姓種莊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要是能懂得這個道理,就會永遠有飯吃。」
在和太子一起在大樹底下乘涼時,我就對太子說:「木匠要把這大樹的樹幹鋸成平整的木板,就必須要依照繩墨去鋸。作君主的只有虛心聽取大臣們的進諫,才能做到聖明。」
唐太宗對太子進行這些治國安民的教育,不是空口說教,而是結合眼前從事的實際活動,從中引申出相應的道理,教育效果也很好。
「十年育樹,百年育人」,教育雖是長久之業,但「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對孩子的教育要放在日常生活中,唐太宗「遇物則誨」的教育方法是明智之舉。
與唐太宗「遇物則誨」的教育相比,康熙的言傳身教更有說服力。康熙處處言傳身教,為兒孫樹立榜樣。康熙常在暢春園辦理政務,將太子的書房就設在自己理政之所的旁邊,並取名「無逸齋」,顧名思義,不能偷懶的地方,警示太子下工夫學習。無逸齋外種滿了五穀,康熙經常親自侍弄,以教育太子一黍一粒來之不易。外出巡視,如果太子沒有隨行,也必須按時向他報告學習情況。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年),康熙南巡,在江寧(南京)收到太子的請安折,得知已讀完四書,非常高興,當即賦詩送給太子。當時太子只有十一歲,康熙的字裏行間充滿了對兒子的愛意和鼓勵。
為培養皇子們的品德,康熙生活上很注意節儉,並以此教育皇子們:「雖貴為天子,而衣服不過適體,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賞賜外,所有肴饌,從不兼味。此非朕勉強為之,實由天性自然。汝等見朕如此儉德,其共勉之。」
⊙⊙⊙⊙⊙⊙⊙⊙⊙⊙⊙
與這些偉大的父親們相比,母親在傳統家庭中只是重要配角,但從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教育效果是最明顯、教育方法最得體的卻是母親的教育,其範例個個動人:孟母為教育好三歲喪父的孟軻,「擇鄰而處」,「教子勿欺」,「斷織教子」。
她精心選擇對孩子成長有利的環境,以身作則教育孩子誠實守信,憤斷織杼勸勉孩子立志苦學,終於使孟軻成為戰國時期的大思想家。春秋魯大夫公父文伯的母親姜敬以親自織麻教育身為高官的兒子,並寫了《論勞逸》一文,被輯錄進《國語》,自己成了有名的賢母,兒子也成了有名的治國大臣。
春秋楚國子發將軍的母親,因訓子與官兵同甘共苦而列《列女傳》;明末清初傑出的啟蒙思想家顧炎武,在他幼兒時期,後母王孝貞成了他文化知識和思想品德的啟蒙老師,在她教授顧炎武「小學」與《四書》的同時,時常把古代民族英雄、忠烈志士的故事講給他聽。顧炎武一直認為他的思想品格的形成與他母親的悉心教育分不開。
在當今社會中,隨著女性地位的改變,在家庭教育中承擔的責任也越來越大。隨之「養不教,父之過」的觀念也隨之改變。這裏的「父」不單單是指父親,應該是家庭中的長輩,尤其是指「父母」。
母親的配角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這個激烈競爭的年代中,孩子的父親為了自己的事業在外打拼,無暇顧及孩子的教育,這樣作為現代女性就承擔起了教育子女的責任。並且也出現很多母親教子成功的精英,韓國第一媽媽張炳惠就是其中一位,她為孩子營造一個溫暖的家,使得孩子卓越成才。
因此,我們做母親的是不是要轉變「養不教,父之過」的觀念,再也不能放手不顧,將養育孩子的責任推給丈夫或者是自己的家人?
孩子在與父母一起的歲月,也是品行養成的重要時期,這段時間如果父親疏於管教,母親再「玩忽職守」,對孩子的成長來說將會是一大損失。如果媽媽在這個時候能把生活中的好習慣、好心態一步步教給孩子的話,這就是他們一生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