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幸運!我們的世界不是黑白的,而是彩色的!
深入了解顏色的科學與美學!
向梵谷、秀拉、馬奈、畢卡索、高更、
維梅爾、羅斯科等藝術大師學配色
125張配色範例,讓你學會用顏色來表現創意、
創造色彩之美,開啟我們的色彩之眼,
重新認識這個充滿各種顏色的世界!
一如《像藝術家一樣思考》及《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本書再度展現愛德華博士在啟迪讀者美學思考上的過人之處和前兩本書不同的是,前二本是以素描為主,這本則以油畫為主,而且從黑白世界進入了彩色世界。
就像英文書名《顏色:掌握配色之藝術的一堂課》所示,此書是很實用的一本書,搭配125張彩色圖片,一步步教導你如何調配顏色,而這些技巧是經過作者在她開授的色彩班實際演練,千錘百煉的結晶。作者教授的技藝,由淺到深,而且她提出許多獨到的色彩觀念,因此不論是新手,或是有經驗的藝術和設計工作者,也都能受惠。
最主要的是,作者教的不只是色彩的技巧,更是關於色彩的美學觀念,她教你深刻地了解顏色的基本「構造」,讓你知道如何去看真正呈現出來的顏色,而不是你所理解的顏色,她讓你學到:
☆光線如何影響顏色;
☆顏色如何彼此影響;
☆如何操縱色彩強度、濃淡和明暗
☆如何平衡各種顏色,使色彩和諧;
☆如何把顏色的心理意義運用到個人在顏色的自我表現和周圍環境上。
我們生活在一個彩色世界裡,這本書不僅是從事作畫和設計的人必備的書,也是每個想要更愉悅地欣賞這個彩色世界、提昇自身對色彩之美的感受的人,不可錯過的一本好書。
作者簡介:
貝蒂.愛德華博士(Betty Edwards)
加州州立大學榮譽退休藝術教授。她在加州大學取得藝術、教育及認知心理博士學位。她對繪畫的貢獻和其作品深受心理學家和教育人士的讚賞,並且曾經受到《洛杉磯時報》、《西雅圖時報》、《讀者文摘》、《時代》雜誌等深度報導。她所教授以繪畫思考方式開發右腦、激發創造力的課程,廣受財星500大企業認同,並將之納入企業創意培訓課程當中。
她的《像藝術家一樣思考》被譯成13國文字,暢銷全球,光是美國一地就銷售近300萬冊,是所有教授繪畫的書中最廣泛被採用的一本。另一本《像藝術家一樣反轉思考》亦非常暢銷。
章節試閱
前言:色彩之重要性
一代又一代,不斷踐踏,踐踏,踐踏;
開拓、墾伐,一切髒濁敗壞,一切皆已枯絕;
沾染人類的污垢、人類的穢氣,大地
如今一片荒蕪,穿著鞋子的腳,卻一無所覺。
儘管如此,大自然從不曾耗竭;
萬物的深層蘊含最美好的新鮮;
縱使最後幾抹光線消逝在漆黑的西方
看哪,晨曦,從東方褐色的邊緣迸現——
引自〈上帝之榮光〉(God’s Grandeur)
英國詩人霍普金斯(Manley Hopkins, 1844-89)
彩色地球
色彩代表生命。人類探索太陽系行星和它們的衛星,迄未發現外太空其他世界有生命存在,因此,我們這個星球的繽紛色彩,尤其是植物的綠、水的藍,似乎是獨步宇宙。地球上的叢林和海洋、森林和平原,這些生機盎然的地區充滿了自然的色彩,賞心悅目。即使是那些因為自然災禍和人為傷害而生機泯滅、失卻色彩的地區,大自然並不會就此耗竭殆盡,一旦生命復甦,色彩也隨之重返大地,一如霍普金斯詩中所述。
我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色彩的世界。然而,我們經常把色彩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視為理所當然,一如我們呼吸的空氣。尤其是在摩登都會,我們對豐富絢爛的各種人造色彩,幾乎視而不見,這或許是因為周遭有那麼多顏色,流光掠眼的喜悅,於我們早已習以為常。這斑斕之海中大半的色彩,除了吸引注意力之外,並無實際功用,不像自然界的每一種顏色,歷經長時間逐步演化之後,都具有某種明確的實用目的;而,紫色等昂貴的顏色在古時候只有富人用得起,像珠寶般珍貴,象徵著身分地位。如今我們盡情揮灑各種顏色,因為我們喜歡它們,因為它們唾手可得——因為我們能夠使用它們。我們現代人有數以百萬計、價廉物美的顏色可以使用,油漆牆壁、招牌或店面時,我們只需閒閒說一句:「漆成黃色(或紫色、青綠色、黃綠色等等)吧。」買衣服時——至少在現代大部分的文化中——我們可以自由選擇各種鮮豔的顏色,以前許多顏色是一般人無法取得的,尤有甚者,除了居最高位的統治者,一般人根本禁止使用它們。如今氾濫的、與象徵意義或實用目的脫鉤的顏色,卻鈍化了我們對色彩的本能原始反應。
儘管如此,色彩仍持續發揮神秘的作用。由於我們的生物本能——或許是在下意識的層次——某些顏色自然而然地吸引我們或使我們退避三舍,它們會提供我們有用的資訊或發出警告、標示疆界。幫派橫行的都市地區中,在敵對幫派的領土「穿錯顏色」,極可能惹禍上身。美國的節日也用顏色來編碼:紅、粉紅、白;紅、白、藍;橙、黑;紅、綠。直至今日,我們仍習慣給女嬰穿粉紅色衣服,藍色則代表男娃。交通可以靠紅、黃、綠號誌來控制,不需人力指揮。此外,我們可能因為某種潛意識的目的而使用某種顏色。今天我挑了件藍襯衫穿,這是什麼原故?我為什麼買了黃茶壺沒買白的?看看下面的統計報告:漆成深紅色的汽車發生致命車禍的機率,高過任何其他顏色的車子。發生致命車禍機率最低的汽車顏色呢?淡藍色。
科學家一向對顏色深感興趣,有關色彩的著作汗牛充棟。一些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思想家都非常熱中於了解色彩,包括希臘科學家兼哲學家亞里斯多德、英國科學家牛頓、德國作家兼科學家哥德。哥德認為自己1810年的鉅著《色彩論》(Farbenlehre;英文名Theory of Colors)是他最重要的成就,甚至超越他公認的傑作《浮士德》。他們和其他的科學家、哲學家寫下一本本厚厚的卷帙,探討「什麼是顏色?」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卻很難獲得一個客觀、簡單的答案。
字典上的定義也沒多大幫助。《安卡塔世界英文字典》(Encarta World English Dictionary)對「color」所下的第一條定義是:「引發視覺感應的一種性質。物體的這種性質取決於物體所反射的光線,入眼即呈現紅、藍、綠等色調。」但是,這種「性質」究竟是什麼?物體本身究竟看上去是什麼樣子?這部字典繼續提供了18種用法,雖然這些用法無助於清楚界定顏色是什麼,倒是呈現出「color」(顏色、色彩、著色)和「draw」(畫、繪圖、描繪)這兩個字詞很有趣的類比,顯示這兩種概念的廣泛關聯,例如二者的比喻用法「給他的演說抹上某種色彩」、「畫出美麗的遠景」等等*。
再來看看前述的定義:「引發視覺感應的一種性質。」顏色本身並無實質,而是光落在物體表面在視者心中所造成的一種感覺——事實是否如此?檸檬真的是黃色嗎?或者,檸檬的黃色只是我心中所產生的一種感覺?科學家告訴我們,不論檸檬是或不是什麼顏色(或許根本沒有顏色),它的表面具有某些特性,會吸收掉所有的波長,只把某一種波長反射到我們的眼/腦/心系統,這個特定的波長讓我的視覺系統體驗到一種稱為「黃色」的感受。然而,我們看到的顏色可能隨不同的人而定。我看到的黃色和你看到的黃色是不是一樣的?色盲的人又看到什麼呢?這類問題一直困擾著我們,不論一般人或科學家都難以解答,因為我們無法跨出我們的眼/腦/心系統去找答案。我們只知道,色彩會發揮神秘的作用,而我們每個人對色彩會產生不同的、獨特的感知與情感反應。
我們還是把這些難解的問題留給科學家和哲學家吧,我們知道的是:我們喜歡色彩,不論它的本質是什麼;我們會想要更了解怎麼正確地去認識色彩、怎麼配色,以及運用色彩之美。某些配色特別讓我們喜歡,我們想知道為什麼。我們想知道,要達到最好的色彩安排——不論是書頁版面、服飾或周遭環境——我們該具備什麼知識。
另一方面,我們可能會擔心對色彩了解得太多,反而會破壞色彩帶給我們的喜悅——彩虹將褪去燦爛七彩,變成灰濛濛一片,一如濟慈鏗鏘的警告。然而我相信,知識並不會減損我們的樂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得就色彩做出某種選擇;當然,我們可以依賴我們的直覺,但是一般來說,直覺加上知識,更為有力。
在這本書中,我將一步步解開有關色彩的複雜問題,讓你對色彩有一個紮實的基本了解:如何去觀察色彩和運用色彩,以及,針對那些要用色彩來作畫或工作的人,如何調配、混合色彩來達到那最難捉摸的目標——色彩的調和。如果你對色彩的興趣並非那麼專業性質,書中簡單的練習題可以加深你對色彩的了解,更加領會色彩之美。
本書第一部分,我把色彩學的浩瀚知識加以濃縮,簡短但完整地介紹色彩的意義、理論,以及色彩「語言」的基礎知識。
本書第二部分,我將提供有關作畫材料的實用資訊,以及簡易的練習題,從這些練習中可以驗證色彩理論和色彩的「詞彙」。
最後,本書第三部分,我將進一步討論色彩的和諧組合、色彩的意義和象徵,隨後我會提出一些建議,教你如何運用這些知識,使色彩之美成為你日常生活的一環。
編按:英文中的「color」和「draw」都有名詞和動詞的用法,也可加上字根成為形容詞,例如「colorful」和「drawn」。「Draw」還有許多其他字義,例如「拖拉」「引出」等等。由於中英文的不同,這裡刪去了作者所舉的例子。
-----------------------------------------------------------
邊註
[p.xiv]
2002年,為了協助國人
因應恐怖份子的威脅,
美國政府官員宣布施行
顏色編碼警報系統:由
低度警戒的綠色到藍、
黃、橙,以及一級警戒
的紅色。
這立刻招來新聞界、電
視諧星和漫畫家的冷嘲
熱諷。有人把它稱為
「恐怖行動的調色盤」。
紐約時報的馬丁(David
Martin)建議擴大顏色
編碼,更精確地區分不
同程度的威脅。
他建議增加土耳其藍、
水鴨色、灰色、焦褐、
紫紅、玫瑰紅,最後是
黑色,代表「來不及害
怕了,接受無可避免的
命運吧」。
[p.xv]
紀錄顯示,深紅色汽車
較易發生致命車禍,而
淡藍色汽車比較安全,
這可能有幾種解釋:
● 紅色在夜間比淡藍色
難察覺。
● 年輕駕駛人較偏愛深
紅色,而淡藍色較受
年長(也比較安全)
的駕駛人喜愛。
● 高速跑車多用紅色,
房車較常用淡藍色。
● 傳統上紅色代表危險
與刺激,因此,喜歡
紅車者可能是較不謹
慎、較大膽的駕駛人。
[p.xv]
「顏色很神秘,很難界
定。它是一種主觀經驗、
一種大腦的感覺,取決
於三項相關要素:光、
物體、視者。」
──美國色彩學家法瑞蒂
(Enid Verity)《色彩觀》
1980
[p.xvi 上]
「我們從來不是直接地
感知外在世界的物體。
相反的,我們只是感受
到這些物體在我們自身
神經器官上的作用,從
我們出生的那一刻起即
是如此。」
──德國生理學家及物理
學家漢姆侯茲(Hermann
Helmhoktzm)《人類視覺》
1855
[p.xvi 下]
所有的魔力,莫非轉眼
即消逝,
當它遇上冰冷的哲學時?
曾經,一道絢麗的彩虹
高掛在天空
我們研究她的質地紋理,
把她收入目錄中,
和平凡的事物並列。
哲學剪掉天使的雙翼,
用尺和線征服一切奧秘,
掃空神秘的氛圍和精靈
守衛的礦穴──
拆解掉彩虹……
濟慈(John Keats)
《拉米亞》(Lamia)
第二部,1884
[p.xvii]
「如果你能夠不知不覺
地用色彩創造出傑作,
『無知』就是你的創作
方式。但是,如果你沒
法在『無知』的狀態下
用色彩創造出傑作,你
就應該尋求(色彩學的)
知識。」
──德國色彩學家伊登
(Johannes Itten)
《色彩藝術》,1961
第1章 素描、色彩、繪畫,以及大腦的作用
色彩學很少是普通教育的一環,學校只有在小學時會教授一些基本的知識。到了初中時,唯有特別開設的美術課才提供更多的色彩學知識。即使在美術班上,學生也只是在學習繪畫時附帶學到一些色彩知識,而素描經常被當成一門獨立的課題,和色彩或繪畫都不相干。然而,要學習這三項課題,最好是連成一氣,而且依序而行:先學素描,再學色彩,最後是繪畫。
這三項所牽涉到的腦部活動多有相通,但三者也有相當不同之處。素描和繪畫最明顯的差別是,我們通常認為繪畫涉及色彩,素描則否。另一較不明顯的差別是,繪畫包含了素描,也需要具備素描的技巧(某些抽象、非寫實的畫風可能是例外),而素描並不包括、也不需要繪畫的技巧。因此,學畫的人在嘗試繪畫前,最好是先學素描。第三項,即色彩,則需要特殊的訓練(一般稱為色彩學),而且應該擺在素描和繪畫的中間。三者的相同之處是,學生都要學習使用各種媒材和嘗試各種主題,最重要的是,要學習用藝術家的方式去看事物。素描、色彩和繪畫都應該具備的「藝術家的眼光」中,有一項即是觀察明度,也就是色彩明暗度的變化。
我在拙作《像藝術家一樣思考》中曾提出一個建議,呼應了這種傳統的基本作畫技巧課程。我建議,學畫者最好先學習去觀察兩個物體連接處的線條,練習畫出邊線來;接著再依照比例和透視法,練習去畫空間及形狀。下一步是學習觀察和使用明度,然後學習觀察和調配色彩,最後便可以運用素描和色彩技巧來繪畫。這是最佳的學習順序,因為繪畫的構圖更複雜,先知道怎麼去觀察線條和怎麼去素描,有助於應付更大的挑戰;同樣的,知道怎麼去觀察和調配色彩,對著手嘗試用色彩作畫,也大有助益。在這一點上,梵谷的經驗很值得參考。這位荷蘭畫家主要靠自學成功,他在嘗試彩畫之前,決定先加強自己的素描技巧。不過,本書的練習題是以色彩為主,素描的知識雖然有幫助,並非必要——除了明度以外。第6章我們將講授掌握明度的技巧。
用明度來看色彩
嘗試彩畫的新手最常遇到的困難,即是用明度來看色彩。素描大多是使用不同色調的灰色,因此,學畫者在學習素描時,同時也學到了如何把色彩「翻譯」為明度。他們學到如何去觀察、辨別和使用不同的灰色色調,而衡量色調的標準是一個由白到黑的明度階段,稱為「灰階」(gray scale)。以圖1-1為例,圖中的黃色屬於灰階中的哪一級?紫色呢?其中一個顏色是否比另一個暗一些?或者二者的明度差不多?(二者的明度幾乎一樣。由於我們習慣於把黃色視為明色,把紫色視為暗色,使我們更難判斷二者實際的明度。)
明度為何這麼重要
色彩的明度很重要,因為明暗對比是一個好的構圖的基本要素。構圖即一幅素描或繪畫中形狀和空間、明和暗的配置,如果對比出了問題,幾乎註定會造成構圖上的問題。例如圖1-2這幅1895年的英國油畫《金髮少女》,畫家雷頓用從淡金色到近乎黑色的不同明暗度去畫少女的一頭金髮,因為他完整呈現出各種色調,少女秀髮的金色看上去格外細膩亮麗。若是畫家未曾注意到少女髮色的明暗變化,只用一種色調——例如頭頂的淡金色——去畫她的秀髮,整個構圖必定分崩離析。
19世紀中葉時,畫家為了避免對比出問題,事先會用不同的灰色色調畫好整個構圖,建立起明暗的結構,然後才給底圖加上顏色。這種方法稱為「灰色畫」(grisaille; 源自法文gris [灰色])。《金髮少女》的黑白照片(圖1-3)顯示出這幅油畫的灰色底圖會是什麼樣子。
灰色畫(圖1-4)實質上是彩色的素描,再次證明素描、色彩和繪畫之間的關聯。藉由把色彩的明度轉化為深淺不同的灰色色調,畫家便可以此作為指標,按照正確的明度來調配色彩;例如畫藍色衣服時,他可以根據灰色底圖來調整藍色的明暗,畫出衣服的明亮和陰暗部分。顯而易見,這種方法難度頗高,而且很花時間,因此到了19世紀晚期,大部分畫家都放棄了灰色畫。不過這段歷史凸顯出正確認知色彩明度之重要性。
色彩和繪畫的大腦模式
把素描、色彩和繪畫聯結在一起的另一個環節是大腦的運作方式。要畫出你所看到的物體的素描,似乎主要靠的是右腦的視覺認知功能,不需左腦插手。另一方面,色彩和繪畫既需要掌管視覺認知的右腦,也需要掌管語言及邏輯的左腦。
我從指導過好幾千人的經驗中發現,要畫出你所看到的東西,你得把你對它的語言知識擺在一邊。換句話說,你應該忘掉物體的「名字」,你的大腦要從L模式切換到R模式。這是我創造出來的名詞,L指的是腦子的主要模式「語言模式」,一般認為由大腦左半球控制;R是腦子的副模式「視覺模式」,通常被歸到大腦右半球。
大腦切換到視覺模式時會造成意識狀態微幅但顯著的改變,與一般的意識狀態明顯不同。從事其他活動時也經常會有這種體驗,例如,當運動員進入「巔峰帶」的時候,他會喪失對流逝的時間的觀念、全神貫注在眼前的活動上,言語困難甚至無法言語。畫家在素描時也有同樣情形,同時,在畫家、畫畫的對象以及逐漸成形的圖像之間,會產生一種「渾然合一」的感覺。我把這種意識狀態的轉變稱為切換至R模式。繪畫和素描一樣,腦子需要轉換到R模式的視覺功能,這不僅讓藝術家清楚認知眼前的物體,更讓他能認知色彩,尤其是色彩之間的關係。大腦右半球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是認知此種關係。
雖然素描和繪畫同樣需要使用R模式,繪畫似乎會誘發一種和素描稍有不同的大腦狀態,我認為這是因為繪畫的材料比較複雜,造成了這種差異。素描只需要幾樣簡單的材料:畫紙、作畫工具、橡皮擦。素描的大半時候,畫家的意識狀態不會因為要分神去照顧材料問題而被打斷,因此R模式相較而言是沒有受到擾亂的。然而,大半的繪畫媒材,例如水彩、油彩或壓克力顏料,都要用到好幾把刷子,有8、10、20種或更多顏料的調色盤,水、油或松節油等稀釋劑,還需要一些調色知識。此外,尤其對新手而言,調色是一種與語言有關而且有一定步驟的工作,需要回到L模式,也就是慣常使用的語言/分析模式,屬於左腦。畫家在繪畫時,經常要停下來調色,每次停頓都打斷了L模式。
繪畫時大腦的運作方式看來是這樣的:畫家以R模式開始畫畫,直到需要用到某個特殊顏色時。此刻他的腦子脫離了R模式,因為他在思考如何調出所要的顏色,這時他經常需要一些語言的提示(雖然未宣之於口),例如他會在心裡跟自己說:「我需要暗藍色,中等暗度。我可以用群青色,加上一些鎘橙和一點白色。太淺了。多加些藍色。太亮了。多加些橙色。試試看吧,應該差不多了。」接著大腦又回到R模式,直到下次要調色時。
因此,繪畫時的思維狀態可以說是在R模式和L模式之間進進出出,也就是在視覺認知和語言/分析模式間來來回回。因為調色需要而造成的這種來回切換,在老練的畫家來說幾乎是一種下意識的行為。但是新手就比較會意識到這種轉換,需要多加練習才能習慣。嫻熟之後,調色的過程就變得輕鬆而快速,許多人對繪畫時的「左右逢源」也樂在其中。
我心恆常,眼見不為真?
正確的感知是素描、繪畫和色彩最基本的條件,但是,大腦的一些作用會影響我們觀察外界實相的能力,也就是我們看到傳送至視網膜的真實資訊的能力,而非任憑「先入之見」告訴我們看到了什麼。大腦有一種作用,叫作「大小恆常性」(size constancy),這種作用會混淆我們的感知,它會「否決」掉視網膜直接接收到的資訊,使我們「看到」符合我們既有知識的影像。例如,叫初學素描的人畫一張椅子的正面圖,儘管視網膜接收到的椅座影像是窄窄的水平形狀,新手經常會把它「扭曲」成正圓形或正方形(圖1-5)。這是因為畫者知道椅座必須寬得可以坐下一個人。又例如,畫一群距離有遠有近的人時,視網膜接收到的影像可能是遠方的人只有近處的人1/5大,但新手會把每個人畫得差不多大,因為他的大腦拒絕接受視網膜的資訊。
大小恆常性的威力
一個可以快速說明這個奇怪現象的方法是:請你站在鏡子前面,距離鏡子大約一臂之遙。你會觀察到,你的頭部在鏡子裡看起來和實物一般大。如果你伸出手臂,用手去丈量,你會發現你頭部鏡像的實際大小只有4.5吋(11.43公分)長,約是真正尺寸的1/2。但是,一旦你把手挪開,鏡中的影像又顯得和實物一般大!你的大腦知道你的頭部應該有多大,它對鏡中影像做了不同的解讀,以符合這個知識。然而,你的大腦並不會告訴你它改變了鏡中影像,只有實際丈量你才會知道。大小恆常性無時無刻都在發揮作用,我們卻一無所覺,因此有句格言是:「要學習畫畫,你必須先學會怎麼去看。」
色彩恆常性
色彩也會發生同樣的奇特現象,叫作「色彩恆常性」(color constancy)。畫家不但要應付大小恆常性的問題,還要應付色彩恆常性的問題,因為我們的大腦也會駁回視網膜所接收到的色彩資訊。例如,我們的大腦「知道」天是藍的、雲是白的、金髮是黃的、樹有綠色的樹葉和褐色的樹幹。這些刻板的概念多半在我們幼年時就已形成,很難擺脫,因此我們看著一棵樹時,往往「視而不見」,並未真正看到這棵樹。
色彩恆常性的威力
下面的例子清楚顯示出,色彩恆常性的威力足以影響我們的感知。我的一位朋友是美術老師,他對繪畫初級班的學生做了個實驗。上課前一天,他隨意選了一些東西布置成靜物畫,其中大半是白色泡棉做成的幾何形狀物體,像是立方體、圓柱體、圓球等等。然後他在這些「中性」的物體(亦即這些物體通常並無一定的色彩)之中放了一個裝滿白殼雞蛋的紙盒。他又裝了幾盞彩色泛光燈,燈光照射下,靜物畫中的一切東西都呈現鮮亮的粉紅色。第二天上課時,他只簡單地吩咐學生用這些東西畫一幅靜物畫,沒多說什麼。
結果十分驚人。每個學生都把白色泡棉物體畫成粉紅色,跟它們在燈光下呈現出來的一樣——除了雞蛋以外。每個學生都把雞蛋畫成——對,你猜到了,白色!「雞蛋是白色的」的觀念蓋過了它們在彩色燈光下所呈現的真實面貌。更令人稱奇的是,當這位老師提醒他的學生時,他們又瞄了眼前的靜物一眼,但仍然堅持「雞蛋是白色的」。唯有使用我在第10章中介紹的一種特殊裝置,他們才能看清紅色燈光下雞蛋的真正顏色。在下面幾章中我會教你如何擺脫根深柢固的成見,一覽色彩豐富多姿的真實面貌。
恆常性之目的
造成這種恆常性的原因在於效率。可以這麼說,每當光線、距離或特殊的方位改變熟悉物體的外觀或大小時,我們的大腦不願意為此「多費心思」:我們看到的橙子就是橙色的,即使它是罩在藍光中。遠方的車子看上去如同正常般大小;桌子就是桌子,儘管每張桌子各有不同。大半的時候,我們看到的是我們根據經驗而預期會看到的。要穿透這種心態、打破恆常性,需要新的「看法」,這正是本書中的習題所要教給你的重要技巧之一。
光線如何改變色彩
除了心理恆常性之外,另外一個使得觀察色彩更加複雜的因素是:光線的變化。舉例而言,在白天中,太陽在地球上空的角度不斷改變,物體的色彩也隨之改變。上午10點左右的光線帶黃色,使得紅色更偏向橙色;下午的光線比較藍,使得紅色偏紫。然而,我們的大腦拒絕接受這些變化,因此整天中紅花看來都是同樣的紅色。
法國畫家莫內孜孜不倦地觀察和研究色彩在不同光線下的變化,永不饜足。他熱狂無比,往往一連數天從同樣角度反覆去畫同一主題,例如麥草堆或教堂外觀。他日出即出外寫生,隨身帶著十幅或更多畫布,一直工作到日落。從黎明到正午到黃昏,隨著光線的變化,每隔一個鐘頭左右他便擱下畫了一部分的畫布,拿起第二幅去捕捉新的景色。第二天日出時,他又帶著同一組畫布回到老地方,同樣花一整天輪番更換畫布作畫。完成的畫作效果十分驚人。同一件主題稍縱即逝的景色都有不同的色彩安排(圖1-6)。莫內的畫作顯示出,如果我們能擺脫掉束縛我們色彩感知能力的成見,我們將會看到每個時刻變化萬端、獨特而微妙的色彩。
色彩的相互影響
我們對色彩的感知,不但會受到不同的光線狀況影響,我們看到的色彩也會隨周圍或鄰近的色彩而改變。鄰近色的影響並非總是可以預測,使它造成的效果更為複雜而迷人,而且,很可能沒有兩個人看到的效果是一樣的。你永遠無法確定,當你把一個顏色放在另一個顏色旁邊時會發生什麼結果。以圖1-7為例,我們把一個顏色放在三種顏色的背景上,這個顏色看起來便像是三個不同的顏色。每個色塊中央的藍色都是一樣的,但是淡黃背景中的藍色顯得比深綠背景中的顏色更深,而橙色背景中的藍色又顯得比其他兩個更明亮。毗鄰的顏色會相互影響,也會影響我們的感知,這種作用稱為「同時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也有人稱為「鄰近色對比」。
「同時對比」的某些效果頗為驚人。例如,把鮮紅放在鮮綠中間,我們會看到紅綠交會處的邊緣發出閃光(圖1-8)。紅和綠是強烈對比的顏色,稱為「補色」或「互補色」。補色是色彩很重要的一環,我們在第3章會深入介紹。當補色並列時,對比更為強烈,致使我們看到交接處發出閃光。此外,把由黑和白構成的灰色放在不同顏色的背景上,當中的灰色便顯得淡淡染上了一抹周遭的色彩(圖1-9)。傳統東方畫畫家畫山水時很擅於使用同時對比,以圖1-10為例,把黑色天空中的圓形留白處(代表日或月)櫬在灰色上,結果未上色的這塊區域似乎曖曖內含光,顯得比畫紙本身的白還要更白。
色彩十分神秘,我們很難界定它、看清它,也很難充分了解如何去運用它對我們生理、心理和情緒的影響,其複雜性可能讓對色彩有興趣的人望而生畏。然而,許多世紀以來,藝術家們在觀察、調配和混合色彩上,已經發展出一套實用的核心知識。這套核心知識雖然是以成牘累秩的色彩學論著為基礎,但其重點在於色彩的實際運用,相當直接而易懂。在下面幾章中,首先我會簡短介紹相關的色彩理論,接著就轉到觀察及運用色彩的實際層面。有鑒於色彩對現代生活和科學的重要性,以及色彩帶給我們的莫大喜悅,這趟學習之旅將會給你帶來極豐富的收穫。
----------------------------------------------
邊註
[p.3]
「我在一月時已嘗試過
(繪畫),但是後來我
得停下來,我做出這個
決定,除了其他幾個因
素外,主要是我的素描
太不俐落。過去這六個
月我完全投注在素描上
……我極為重視素描,
以後也會如此,因為素
描是繪畫的骨幹,其他
一切都靠它撐起來。」
——梵谷,《梵谷書信全
集》卷一,223號及224號
[p.4]
[建議保留色階旁之英文]
White 白
Very light 非常淺
Level 1 第一級
Light 淺
Level 2 第二級
Medium value 中等明度
Level 3 第三級
Dark 深
Level 4 第四級
Very dark 非常深
Level 5 第五級
Black 黑
[p.5]
圖1-2 雷頓,〈金髮少女〉
圖1-3
圖1-4 吉爾瑞爾茲 (Martin Josef
Geeraerts, 1707-91),〈藝術寓言〉
局部;油彩、畫布,45×52cm
[p.6]
華盛頓大學運動心理學
顧問克利斯田森(Donald
S. Christiansen)認為,
運動員達到「巔峰表現」
(亦稱「巔峰帶」)時,
具備以下特質:
身體放鬆
心情平靜
專注
機敏
充滿自信
自我控制
態度積極
感到樂在其中
感到輕鬆自如
處於「自動運轉」狀態
全神貫注在此時此刻
[p.7]
「色彩這個領域的邊界
事實上是參差地夾在科
學與藝術、物理學與心
理學之間,色彩的領土
邊線構成了兩種不同文
化之間的疆界。
然而,其結果是,來
自兩方的觀念都變得很
模糊,成為另一者極易
下手的對象,這是一個
分析或實驗方法尚未能
完全掌控的區域,輕輕
鬆鬆就可以征服。」
——義大利藝術史學者布
魯薩汀(Manlio Brusatin)
《色彩的歷史》,1991
[p.8]
圖1-5
[p.9]
「色彩恆常性給美術學
生造成許多問題,對此
我們不該感到意外。著
色簿、臨摹範本不斷加
強孩童的色彩恆常感,
外加家長的指指點點:
樹要畫成綠色。天要畫
成藍色。這個車子是紅
色。不,葉子不是紫色
的!雖然這些方法讓孩
子學到文化上眾所認知
的物體色彩,卻扼殺了
他們對環境中豐富色彩
效果的敏銳感受,阻礙
他們盡情享受視網膜所
捕捉到的色彩。」
——美國色彩認知專家布
魯莫(Carolyn M. Bloomer)
《視覺認知原理》,1976
[p.10]
「我們看不到任何一個
色彩純淨的真實原貌,
它們全都和別的色彩混
在一起,不然就是和光
線或陰影混在一起,因
而呈現出與原來不同的
樣貌。」
——柏拉圖,引自茹斯
夫婦(Mary Ann Rouse
& Richard H. Rouse)所
撰〈「靈光」文本〉一
文,Archivum Fratrum
Pradicatorum 年刊41期,
1971
[p.11]
圖1-6 莫內(Claude
Monet, 1840-1926)
〈夏里的麥草堆〉
1865,油彩、畫布
30x60cm
[p.12]
圖1-7
圖1-8
[p.13]
圖1-9
加州聖塔蒙妮卡聖約翰
醫院眼科主任嘉伍德醫
生(L.Garwood)認為,
每八個美國男人中就有
一個有某種程度的色盲。
圖1-10 日辛貞夫
〈舞扇〉,取自日辛
所著《日本的色彩》
一書,2001
前言:色彩之重要性一代又一代,不斷踐踏,踐踏,踐踏;開拓、墾伐,一切髒濁敗壞,一切皆已枯絕; 沾染人類的污垢、人類的穢氣,大地如今一片荒蕪,穿著鞋子的腳,卻一無所覺。儘管如此,大自然從不曾耗竭;萬物的深層蘊含最美好的新鮮;縱使最後幾抹光線消逝在漆黑的西方看哪,晨曦,從東方褐色的邊緣迸現——引自〈上帝之榮光〉(God’s Grandeur)英國詩人霍普金斯(Manley Hopkins, 1844-89)彩色地球色彩代表生命。人類探索太陽系行星和它們的衛星,迄未發現外太空其他世界有生命存在,因此,我們這個星球的繽紛色彩,尤其是植物的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