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啟發之父、心理學大師──
阿德勒給了我們改變自己人生的勇氣
本書的精華薈萃,教你一小時就讀懂阿德勒的真諦!
作者用最精簡的方式,訴說著阿德勒的畢生精神,並且隨著時光延伸到近代大師,彼得.杜拉克的目標與貢獻觀點,以及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需要閱讀的時間不長,但其中的內容具有震撼性,如果你趁此機會認真檢視人生,就會聽到胸口中的迴盪悅音,心中的喜悅說著:因為阿德勒,我們可以更看清自己,也擁有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勇氣。
阿德勒談自卑感,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好的自卑感是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然而當自卑感變成壞蛋時,有些人產生自卑情結。
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生意義,如果從決定論的觀點,一種家境只會造就出一種結果,但是阿德勒以目的論思考,認為人類會對於過去經驗賦予意義而改變看法,結果人生也會因此而轉變。
讀這本書時,要用阿德勒的精神來閱讀,首先問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心理學家的門派千百種,為什麼你在人生的這個時刻,想要了解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你希望生命產生什麼改變? 接著,反省自己的人生,尋找不完美中的自卑感,勇敢正視它,並且對不完美的自己抱持勇氣。我們的目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擁有持續向上提升的能力。因為阿德勒,可更加看清自己,也擁有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勇氣。
阿德勒提出人類必須處理生命的三項問題,即是群體生活、工作,及愛情,也肯定「貢獻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以看完這本書時,想想如何在生命的三項問題上,付出更多,貢獻更多,也會獲得更多。
阿德勒心理學是幫助人們提出新的人生架構,並給予勇氣的心理學,你已經取得這把鑰匙,勇敢開門吧!
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提供一個架構,讓讀者能夠有系統地理解阿德勒主張的理論內容,架構如下:
第一章──何謂阿德勒心理學?
第二章—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自卑感,為了補償自卑感才組成群體。
第三章—人類是為了目標而生存的生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生活風格),自卑感就是建構生活風格的強烈動機。
第四章—當個人的生活風格與社會的價值相吻合時,就會產生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社會興趣」。
第五章—想要經營幸福的人生必須以社會興趣為基礎,處理社會生活、工作、愛這三項人生的課題。
第六章—當碰到瓶頸發現自己的生活風格不合適,阿德勒心理學能給予我們朝向新目標跨出一步的勇氣。
本書的立場是將「自卑感」、「生活風格」、「社會興趣」、「人生的三項問題」、「勇氣」等阿德勒理論的五大關鍵字分別安排在各個章節,並將據此近一步解讀阿德勒心理學。此外,為了做好理解上述內容的準備,本書也安排了一個章節(Chapter1)讓讀者概括掌握阿德勒心理學理論的全貌與阿德勒本身。
作者簡介:
中野 明(Nakano Akira)
非小說類作家。一九六二年出生於日本滋賀縣。日本立命館大學文學院哲學系畢業,同志社大學兼任講師。以「資訊通訊」、「經濟管理」、「歷史民俗」三大領域為主題展開寫作。
著有《物語 財閥的歷史》(祥傳社新書)、《Globe Trotter—世界漫遊家漫步於明治日本》、《今天馬上就能活用!杜拉克的管理思考》(朝日新聞出版)、《杜拉克超強學習法》《17歲那一年,我們開始讀杜拉克》(中文版由天下雜誌出版)等多部著作。
譯者簡介:
黃紘君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系畢業、日本大阪大學碩士,目前為專職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文瑛 中原大原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林惠蓉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夏一新 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任、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
陳若玲 標竿學院長駐資深顧問
陳系美 資深譯者
許書揚 經緯智庫暨保聖那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許皓宜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諮商輔導博士
張德芬 身心靈作家
黑幼龍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游紫華 齊行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曾端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教授
膝關節 影評人
戴秋芸 利百加管理顧問團創辦人
推薦序
從不同的視野體驗阿德勒學說的奧妙
曾端真
阿德勒和佛洛伊德都是精神心理學界的大師,本書作者說阿德勒心理學相較於佛洛伊德的學說,對日本讀者而言是相對陌生的,在台灣也有相似的情形。雖然一九七○ 年代之後,國內陸續有數本阿德勒心理學的翻譯本,如黃光國教授翻譯的《自卑與超越》等,但是這個學派在臺灣仍然沒有蔚為風氣。
我個人在大學講授「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越教越着迷於這個學派。遂於二○○七年師事斯坦博士(Henry T. Stein),參加「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的專業訓練。歷經為期三年的課程,經斯坦博士認可,取得「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的證照。斯坦博士跟隨阿德勒的第一代門徒學習,也親受阿德勒的兒子科特(Kurt)的教導。我在受訓過程,慢慢咀嚼阿德勒的概念,非常享受字裡行間深邃的寓意,也感動於阿德勒精湛的人性觀是那麽的無與倫比。
阿德勒心理學非常貼近生活,就如阿德勒自己所說的,他的心理學是生活的心理學,生活化到曾經在對精神科醫師講課時,被挑戰說他只不過在講一些普通常識罷了。阿德勒回應說:是的,只是多數人缺乏這些普通常識。在他那個時代,他就常用公開演說的方式,在臺上現場示範兒童輔導,親職教育,及教師訓練,也是現今工作坊訓練模式的濫觴。阿德勒對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與心理治療的貢獻,是其提倡社會興趣的最佳驗證,至今我們還在領受他留傳下來的智慧。
常有學生問我說:這麽美好的學派,有沒有比較通俗的讀物,讓這個學派能廣為受益?他們想對家長分享。高師大楊瑞珠教授的「勇氣心理學」應是代表性的一本。再來最近日本學者岸見一郎與古賀史健所著「被討厭的勇氣」,用蘇格拉底式對話方式闡釋阿德勒心理學,也很具啟發性。
中野明的這本書,中譯本書名不約而同的以「勇氣心理學」命名,因為阿德勒心理學和勇氣心理學本就劃上等號。我很敬佩作者融和當代相當著名的管理學大師的概念,將之溯源到阿德勒的思想。對此我心有慼慼焉,許多後起的心理治療學派,其概念都可看到阿德勒的身影。作者也引用了許多阿德勒本人的故事或他講過的故事,透過故事讓讀者更能心領神會。阿德勒說「故事即人生」,而「早年回憶」正是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的精典。如何說故事與分析故事,也是我受訓過程的重點。這本書幫助我從不同的視野再度體驗阿德勒學說的奧妙,相信不同領域的讀者也會各自有著獨特的收穫。
(本文作者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教授、古典阿德勒學派心理治療師)
推薦序
從原點—「目標」思考台灣的課題
許書揚
近年來,台灣各界學者與企業主管都在致力解決大專院校長期存在之學用落差、與提升台灣整體國際競爭力的問題。學用落差的問題目前已經引起大眾關注與熱烈探討。然而,如何提升台灣整體國際競爭力,仍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
私以為,提升台灣整體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在於徹底了解國與國之間、或者說文化與文化之間,如何彼此尊重、學習與成長。透過深入了解在不同文化之下,人與人之間對於世人的相處之道存在哪些差異,自然可以對於他人有著更多同理心。承上所言,心理學於近代成為顯學自然是順理成章的現象。
自十九世紀心理學興起以來,佛洛伊德和榮格已然為無數人所熟知,然而還有一位對近代心理學至今仍產生巨大影響的心理巨擘阿德勒,相較之下顯得較少為人所知。好在知識的道路上,傳承的火炬從不輕易熄滅。本書作者中野明便是這樣一位獨特的存在。透過本書,阿德勒所提出有別於佛洛伊德的個體心理學,向世人揭開它獨有的論述與價值。
阿德勒認為,人是為了目標而存在的生物。不管是自我或是他人都必須在清楚了解自身目標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生活風格;而只有在個人風格與普世價值吻合的情形下,「社會興趣」才能因此而誕生。而個體如何以上述的「社會興趣」為骨,一步步生長出名為社會生活、工作與愛這些血肉變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課題。
要解決阿德勒所提出的人生最大的三項問題—群體生活、工作與愛,當然必須回歸到確立「目標」這個原點。事實上,所謂的國際競爭力終究也離不開上述的這三項人生課題。換言之,解決台灣目前所面臨困境的關鍵已昭然若揭。私以為便是創造目標、擁有目標、管理目標最後實現個體目標。至於如何引導全體即將踏入國際職場面臨激烈競爭的青年學子逐步實現此一宏願,台灣產、官、學界自然責無旁貸,任重道遠。
深入了解本書,透過作者宏觀的學術視野剖析,更能一窺阿德勒學說全貌。讓每一位讀者對於自我個體目標的追求與實現,都能具有進一步拓展與實現的可能。期待在本書的協助之下,每一位讀者都能往個體目標實現之路,邁出穩健、踏實的一步。
(本文作者為經緯智庫暨保聖那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
請用阿德勒的精神來閱讀這本書
游紫華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生於一八七○年,在一百四十五年後的這個時刻,感謝中野 明先生用最精簡的方式,訴說著阿德勒的畢生精神,並且隨著時光延伸到近代大師,彼得杜拉克的目標與貢獻觀點,以及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這本書需要閱讀的時間不長,但其中的內容具有震撼性,如果你趁此機會認真檢視人生,就會聽到胸口中的迴盪悅音,心中的喜悅說著:因為阿德勒,我更看清自己,也擁有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勇氣。
阿德勒談自卑感,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卑感,好的自卑感是讓自己更好的原動力,然而當自卑感變成壞蛋時,有些人產生自卑情結,有些人產生優越情結,我在就學期間,就曾幾次輾轉聽到別人的回饋,說我驕傲,然而頂著北一女、台大的光環,我詮釋自己的驕傲為自信的光芒,卻不願意承認這道光在團體中刺眼而冰冷。
進入職場後,拚命工作,我盡極大的努力展現績效,用最快的速度獲得升遷。然而工作上的成就,仍難以掩蓋我對於父母重男輕女的失望,似乎再多的付出也很難證明我和他們的兒子一樣棒。一直到三十歲那一年,身為獨子的哥哥語重心長地說:「妳不需要將寶貴時間花在和我進行比較,妳應該擁有更美好的人生!」這段話讓我獲得自由,不再成為哥哥的影子。身為女生的事實,曾經被我主觀地視為劣勢,轉化為不自覺的自卑感。雖然是努力向上的動力,卻也衍生為自私自滿的優越感,用來補償令人難以承受的自卑感。那不是自信,而是包袱!
阿德勒說,每個人都有獨特的人生意義,如果從決定論的觀點,一種家境只會造就出一種結果,但是阿德勒以目的論思考,認為人類會對於過去經驗賦予意義而改變看法,結果人生也會因此而轉變。這段話在生活中獲得驗證,同樣在一個家庭中長大,我和哥哥的特質與生活風格截然不同,正如阿德勒所述,環境不能決定我們,唯有我們選擇的目的才能引領生命。
讀這本書時,要用阿德勒的精神來閱讀,首先問自己讀這本書的目的是什麼?心理學家的門派千百種,為什麼你在人生的這個時刻,想要了解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 你希望生命產生什麼改變? 接著,反省自己的人生,尋找不完美中的自卑感,勇敢正視它,並且對不完美的自己抱持勇氣。我們的目的不是追求完美,而是擁有持續向上提升的能力。因為阿德勒,我更加看清自己,也擁有面對未來挑戰所需要的勇氣。
阿德勒提出人類必須處理生命的三項問題,即是群體生活、工作與愛,也肯定「貢獻才是人生真正的意義」,所以看完這本書時,想想如何在生命的三項問題上,付出更多,貢獻更多,也會獲得更多。
阿德勒心理學是幫助人們提出新的人生架構,並給予勇氣的心理學,你已經取得這把鑰匙,勇敢開門吧!
(本文作者為 齊行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推薦序
你的日子過得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戴秋芸
如果「自卑感」就是您的助力,用來驗證《勇氣心理學: 1小時讀懂阿德勒》這本新書,你就能理解「勇氣的力量」可以幫助很多人,讓人對不完美的自己抱持勇氣。
我出生時,左臉的胎記成為幼時自卑感的來源,幸運的是我遇到了時任馬偕紀念醫院院長羅慧夫醫師,他也是全台灣整型外科的權威。本著基督的愛心,他居然免費幫我進行兩次整型外科植皮手術,並提供全額獎學金,此舉完全扭轉我人生的命運。
正如他自己的心聲,「I have tried to use my hands in love to heal others with broken hearts , minds and bodies.」(我曾使用我的雙手,試著在愛中治癒別人,不論是他們殘破的心、靈、或是身體)。他協助我走出自卑,接著我以積極認真、主動好學的優異成績,一路名列前茅,我的Pre-DBA甚至榮獲論文研究特優獎。從小學參加即席演講比賽時的自卑,到獲得傑出企業家獎的自信,我非常認同本書的基本思維。
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是「社會興趣」。所謂社會興趣,不能只用腦袋理解,更要用行動實踐,要獲得社會興趣。站在與對方對等的立場非常重要,也就是「學習從他人的角度觀看、聆聽與感受」的態度。即使彼此之間屬上下關係,也應該相互尊重,以對等的關係對待對方,這是體驗社會興趣應有的態度。
生命的問題不外乎群體生活、工作、愛情。生命的三個問題都需要社會興趣。人生上半場追求成功,下半場追求意義,您的生命意義由您決定。付出與貢獻是讓自己在群體中找到立足點的關鍵,從「獲得較多的人」到「付出較多的人」(李嘉誠為典範),當我們感受到自己為組織帶來的貢獻愈多,就愈能從中獲得更高的價值感。
書中提到全球領導大師Goldsmith 的「MOJO」的意思是「對自己現在正在做的事情抱持積極的態度,並且由內而外散發出光芒。」MOJO Score Card從1、動機,2、知識,3、能力,4、自信,5、真誠,6、幸福,7、報酬,8、意義,9、學習,10、感激。從一分到滿分十分,就能評價出自己應該積極參與的活動!
活在當下應有的利器—《勇氣心理學: 1小時讀懂阿德勒》讓我們永遠只看困難後面的機會!
雖然很多人對台灣未來的發展與下一代的競爭力頗為憂慮,但是我對兩岸十多年的交流互動有所觀察。大陸文化斷層的鴻溝,在習近平大聲疾呼「復興中華文化」的口號與努力下,要追上文化台灣,我認為還需要一段時間與勇氣。我自己也想略盡綿薄之力,幫助企業家的第二代、第三代、青少年學生們建立好的習慣。讓他們愛上平凡的自己,願意承擔責任,邁出「向前跨步的勇氣」,推動社會的進步。
(本文作者為利百加管理顧問團創辦人兼董事長、平衡未來力學院院長、
高績效團隊的轉型教練,榮獲1996年傑出企業家金鋒獎)
名人推薦:林文瑛 中原大原心理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林惠蓉 台北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夏一新 三軍總醫院精神部主任、夏一新身心精神科診所院長
陳若玲 標竿學院長駐資深顧問
陳系美 資深譯者
許書揚 經緯智庫暨保聖那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許皓宜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諮商中心主任/諮商輔導博士
張德芬 身心靈作家
黑幼龍 卡內基訓練大中華地區負責人
游紫華 齊行國際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
曾端真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諮商系教授
膝關節 影評人
戴秋芸 利百加管理顧問團創辦人
推薦序
從不同的視野體驗阿德勒學說的奧妙
曾端...
作者序
前言
心理學「最後的巨人」的真實面貌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三人可說是誕生於十九世紀的心理學三大巨人。
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幾乎無人不曉,榮格則由於已故的河合隼雄先生大力引進日本,相信耳聞其名者應不少。然而,相對於兩人,阿德勒的知名度則明顯偏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阿德勒的權威岸見一郎先生與作家古賀史健先生共同撰寫的著作成了暢銷書,社會上對於阿德勒的關注也一時之間水漲船高。
話說回來,為什麼現在要研究阿德勒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勞動力大量從農業移轉至工業,大家庭分成核心家庭,個人主義也隨之興起。但是即使是極端重視個體主義者,也必須與社會建立連結,因為人無法不與他人建立關係而獨自在社會生活。
因此,人必須向社會展現其個體的存在,被認同是社會的一員。然而,在社會日趨複雜的情況下,不是任何人都能如願地與社會建立關係有時又會因為競爭而消耗身心、承受不合理的要求而必須忍耐,又或者是遭遇到重大的挫折等。
即使如此,人還是必須以社會一員的身分活著。有沒有方法能解決這項困境呢?方法就是阿德勒所提倡的理論,其中尤其「社會興趣」更是現代人所需,這也是為何阿德勒現在受歡迎的原因。
本書的目的並非要解釋阿德勒受到關注的背景,而是針對讀者心中「佛洛伊德和榮格至少聽過名字,阿德勒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有著什麼樣的主張呢?」這樣的疑問,希望能提供一些解答。
其實,想要有系統地理解阿德勒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麼說是有原因的。
阿德勒並不善於寫作,他是一名「闡述者」而不是一名「寫作者」,有關他的主要著作幾乎都是由學生或特約編輯所整理的。
那些著作都是以阿德勒授課內容與筆記為主所編纂,所以很難成為有系統的論述,而且也造成了不同著作重複說明相同內容的情況。因此,想要有系統地理解阿德勒的著作,並且掌握阿德勒理論的架構是極為困難的工作。
回到本書。本書的目的是希望提供一個架構,讓讀者能夠有系統地理解阿德勒主張的理論內容。我所提的架構如下:
● 第二章:人類與生俱來就有自卑感,為了補償自卑感才組成群體。
● 第三章:人類是為了目標而生存的生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存之道(生活風格),自卑感就是建構生活風格的強烈動機。
● 第四章:當個人的生活風格與社會的價值相吻合時,就會產生阿德勒心理學最重要的概念「社會興趣」。
● 第五章:想要經營幸福的人生必須以社會興趣為基礎,處理社會生活、工作、愛這三項人生的課題。
● 第六章:當碰到瓶頸發現自己的生活風格不合適,阿德勒心理學能給予我們朝向新目標跨出一步的勇氣。
也就是說本書的立場是將「自卑感」、「生活風格」、「社會興趣」、「人生的三項問題」、「勇氣」這5大關鍵字分別安排在各個章節,並且據此進一步解讀阿德勒心理學。
為了做好理解上述內容的準備,本書也安排了一個章節(Chapter1)讓讀者概括掌握阿德勒心理學的全貌與阿德勒本身。
我認為這是唯一一本以上述的步驟解說阿德勒心理學的書。
若本書能在各位讀者在理解阿德勒心理學上,多少有所幫助的話,那本書的目的或使命便告達成,這也是筆者最大的心願。
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態度
阿德勒心理學是透過人所抱持的目標來理解人的行為與心理,而阿德勒將其心理學稱為「個體心理學」。
人都是朝著目標而行動
阿德勒心理學是「源自於試圖努力理解生命的神秘創造力而發展」出來的心理學,阿德勒表示「生命的神秘創造力」的特徵是:
① 想要追求目標、達成目標的欲望
② 當嘗試某個方向失敗後,會想從另一個方向獲得成功以求補償的欲望
(《自卑與生活》)
也就是說,從人都是朝著目標而行動這個簡單的想法為基礎,試圖去理解人類的行動與心理,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態度。因此,阿德勒心理學採取的立場是「若不知道一個人的目標,就無法理解他的行為與行動」(德瑞克斯《阿德勒心理學的基礎》)。
不過,當我們仔細觀察人類的行為,會發現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例如小孩明明很愛媽媽,但卻會大哭讓媽媽傷腦筋。
在阿德勒心理學中,認為這種矛盾的行為背後有著一個目的一貫的統一人格,而這個人格超越了矛盾。以小孩的例子而言,他們或許是為了要吸引最愛的媽媽的注意,所以才會利用大哭讓媽媽傷腦筋。照這個道理,就可以了解小孩的行為稱不上是矛盾了。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的人格是無法切割且始終維持統一性,他稱之為「人格(Personality)的統一性」。
「個體心理學」並非與「社會心理學」對立
此外,為了強調人格的統一性,阿德勒將其心理學稱為「個體心理學(Individual Psychology)」。「Individual」源自於拉丁文的「Individuum」,意思是「未被分割的(undivided)」、「無法分割的(indivisible)」。
請各位要注意的重點是,「阿德勒心理學=個體心理學」這個說法並非是為了與社會心理學對立的用語。
有關這一點後續會有更詳細的描述。個體心理學極為重視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聯,因此就這層意義而言,也可說是非常注重社會性的心理學。
在此,希望各位讀者先理解的重點是,重視人格統一性的「阿德勒心理學=個體心理學」所關注的是人們抱持的目標。
被稱作「勇氣心理學」的原因
為了讓人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就要修正他原本錯誤的目標,給予他朝向新目標邁進的勇氣—這就是阿德勒心理學。
「本人的意志所選擇的目標」也能夠修正
每個人心中抱持的目標都因人而異,形形色色。
阿德勒心理學認為,每個人抱持的目標都是在人生早期的階段就已經選擇,且建構好了。
有關人生的目標是如何建構的,將於第三章詳細說明,在這裡我想強調的是,阿德勒心理學認為人生的目標是依據個人的意志所選擇的。
通常這些選擇都是透過經驗所決定的,即使連當事人自己也無法明確掌握選擇的過程,但是做出選擇的確實就是當事人自己,不變的是每個人都是在某些意志的作用下做出選擇,並且所有人都是以自己所選擇的目標為前提而行動、抒發情感。
然而,人選擇的目標並不都是適當的,不知不覺中選擇了不適當的目標或錯誤目標的情況當然會發生。當人依照不適當的目標、錯誤的目標行動時,就可以輕易預想到他將會面臨難以適應社會的情況。
難以適應社會的人一定會感到煩惱,但是許多人並不了解自己的目標是什麼,也無法掌握自己正依循目標行動,所以人們就會找不到解決煩惱的方法,並因此更加煩惱。
給予人勇氣朝向正確的目標發展
這就是為何阿德勒心理學採取「若不知道一個人的目標,就無法理解他的行為與行動」的態度,想要讓人朝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就必須理解他抱持的目標,並且盡可能促使他了解自己的目標是錯誤的,之後再一起找出正確的目標,給予他往前跨出第一步的勇氣,這是不可或缺的。
此外,也要求擁有錯誤目標的當事者必須要抱持勇氣,勇敢朝向新目標踏出嶄新的一步。
阿德勒心理學採取了如左圖的途徑,因此也被稱作「給予勇氣的心理學」或「勇氣心理學」。
協助人們享受成果豐碩的人生,從背後將我們推向正確方向的,就是阿德勒心理學。
阿德勒心理學與杜拉克理論的共通點
就結果而言,阿德勒心理學影響了許多學說或理論,知名的杜拉克的理論也能夠看出與阿德勒理論契合之處。
關注「目標」的阿德勒與杜拉克
若我們仔細研讀有「發明了管理的男人」之稱的彼得.杜拉克,會發現其與阿德勒所主張的理論意外地有許多共通點。
杜拉克的管理理論將組織定義為社會的器官(Organ)。亦即杜拉克認為,藉由實現某個特定的社會目的,組織是為了滿足整個社會或區域、個人的需求而存在。
杜拉克說組織抱持的社會目的就是「使命(Mission)」,用一般性的說法也可說是組織的目標吧。組織為了要創造成果,最重要的就是了解組織抱持的目標,因為不了解其目標,就無法滿足社會或區域、個人的需求。
此外,杜拉克不僅談論組織的重要性,也同樣針對組織所屬的成員講述了目標的重要性,在《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這本自我啟發的經典中,杜拉克提倡「目標與自我管理」,也就是所謂的「目標管理」的思維。
在目標管理中,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應該要了解組織的目標,並且要釐清組織為了達成目標,自己應該針對何者、貢獻多少心力。這就是所謂的目標。之後也要定期檢視目標達成到什麼程度,再反饋到後續的行動上,以上這套想法相當於杜拉克管理理論的基礎。
各位認為如何呢?阿德勒說過,要了解一個人的行為與心理,就必須要了解他的目標;另一方面杜拉克則說,某個組織或個人要創造成果,就應該著眼於該組織與個人所抱持的目標。
雖然他們兩人的理論有不同的適用對象與範圍,但是都以目標的重要性為理論的根基。這一點,我認為阿德勒與杜拉克有相同的著眼點。
關注「貢獻」的阿德勒與杜拉克
後面將會提到,阿德勒認為所有人都毫無例外地屬於社會的一員,因此對社會有貢獻就是成為社會上有用之人的關鍵;杜拉克也說組織對社會的貢獻、個人對組織的貢獻,兩者的利益是相通的。重視個體對整體有所貢獻的態度這一點,兩者的看法也同樣不謀而合,但是就我才疏學淺的觀察下,阿德勒的名字從未出現在杜拉克的著作當中。
順道一提,阿德勒與杜拉克兩人都同樣出生於奧匈帝國,杜拉克後來也移居美國,這一點又與阿德勒相同。
「七個習慣」是受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
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是知名的自我啟發方法,這七個習慣似乎也反映著濃厚的阿德勒心理學思想的色彩。
把做人應有的原理原則內化,以公眾的成功為目標
現在已開發了有多種著名的自我啟發手法,史蒂芬.柯維的「七個習慣」便是其中之一。
柯維認為一個人必須先做到將真誠、謙虛、誠實等做人應有的原理、原則內化,才有可能成功,他稱之為個人的成功。
做到個人的成功之後,就要設法與社會建立適當的關係,也就是透過外擴取得公眾的成功,而他共闡述了七項實現個人的成功與公眾的成功的方法,也就是所謂的七個習慣(參照39頁的圖)。
從個人的成功至公眾的成功的過程,柯維將之描述為原本處於依賴關係的人群轉變為各自獨立而相互依賴的過程。
意思是,原本依賴的人們藉由改變自己的內在而獨立,並透過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公眾的成功為目標。
阿德勒也反覆地說明原本就屬於社會性動物的人類,必須先理解自己內心擁有的目標,再與社會建立友好關係的重要。就這一點而言,可以看出柯維與阿德勒的主張有很深的連結。
此外,柯維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主張—主體性,指的是「在刺激與反應之間,人有選擇的自由」(柯維《與成功有約》,人要先察覺這個選擇的自由,才能獲得主體性。柯維的這項意見與阿德勒主張的目的論(參照第三章)之間有深厚的關係。
目的論認為行動結果不是由原因所決定的,不如說是每個人自己的選擇,阿德勒心理學始終堅持這個目的論的立場,柯維的主張也與阿德勒心理學的想法不謀而合。
不論柯維是否考量了阿德勒的理論,至少我們可以說柯維並非決定論者,而是與阿德勒同樣屬於目的論者。
傾聽「自我啟發之父」的話語
除了杜拉克和柯維之外,戴爾.卡內基談論如何建立圓滑人際關係的自我啟發經典《如何贏取友誼與影響他人》也能看到與阿德勒心理學的共通點,也有學者專家因此稱呼阿德勒為「自我啟發之父」。
阿德勒之所以到了現代還能屹立不搖,我想是因為他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發人深省的話語依舊能夠打動人心的緣故。
阿德勒採用的心理療法內容為何?
阿德勒的心理療法採取了關係、目標、洞察、重設方向的步驟。這是向患者提出新架構的「勇氣心理學」。
衍生達到目標的新技巧、賦予活下去的勇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一九一九年,百廢待舉的維也納由社會民主黨掌握政權,阿德勒提出了應該以「讓教育制度也能夠運用心理學的知識」為目標的教育改革,以作為市政改革的一環。在他的主張下,維也納成立了一個讓行為上有問題的兒童能夠與阿德勒本人之外,還能和父母、老師以及心理學家共同討論的兒童諮商所,以達成具體的成果。
這個兒童諮商所的諮商手法相當獨特。首先,心理學家與老師在特定的日子齊聚,雙方共同討論由老師帶來的問題兒童的案例,經由討論來決定對這些孩子該採取哪些做法。
在下一次的聚會則邀請那些孩子與其父母。先向父母說明為何孩子會有這些不適當的行為,並與父母討論。最後將孩子帶到現場,用溫柔的態度和小孩能夠理解的語言向孩子解說他們的問題與原因,並告訴他新的目標與解決問題的方法。上述由小孩與父母共同出席的諮商都是在公開的場合進行。
請各位回想一下在第五九頁介紹的一個向老師丟擲橡皮擦的少年威利的案例,這個案例的諮商同樣也是在公開場合進行的。
阿德勒採行的心理療法一般的步驟
阿德勒採行的諮商,簡單說有以下四個步驟。
① 關係:與患者建立良好的關係。
② 目標:發現患者的自我邏輯與隱藏的目標。
③ 洞察:協助患者了解他的自我邏輯與隱藏目標。
④ 重設方向:協助患者找到更好的目標。
分析一個人目前擁有的不適當的生活風格,並協助他重新建構較適當的生活風格,這就是阿德勒心理療法最關鍵的重點。
該心理療法的特徵是「患者從自己的人生中提供材料,精神科醫師則給予解釋與勇氣」(《阿德勒的個案講座》),以及「提點尚未察覺的人、引導迷失的人、鼓舞喪失勇氣的人」。
換句話說,阿德勒心理學是對患者提出新的人生架構,並給予勇氣的心理學。
這就是為何阿德勒心理學被稱為「給予勇氣的心理學」,簡稱「勇氣心理學」的緣故。
前言
心理學「最後的巨人」的真實面貌
西格蒙德.佛洛伊德、卡爾.古斯塔夫.榮格與阿爾弗雷德.阿德勒,這三人可說是誕生於十九世紀的心理學三大巨人。
佛洛伊德的《夢的解析》幾乎無人不曉,榮格則由於已故的河合隼雄先生大力引進日本,相信耳聞其名者應不少。然而,相對於兩人,阿德勒的知名度則明顯偏低。
在這樣的情況下,研究阿德勒的權威岸見一郎先生與作家古賀史健先生共同撰寫的著作成了暢銷書,社會上對於阿德勒的關注也一時之間水漲船高。
話說回來,為什麼現在要研究阿德勒呢?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勞動力大量從農...
目錄
推薦序 從不同的視野體驗阿德勒學說的奧妙 曾端真
推薦序 從原點──「目標」思考台灣的課題 許書揚
推薦序 請用阿德勒的精神來閱讀這本書 游紫華
推薦序 你的日子過得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戴秋芸
阿德勒語錄
序言 心理學「最後的巨人」的真實面貌
Chapter 1 何謂阿德勒心理學?
1-1 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態度
1-2 被稱作「勇氣心理學」的原因
1-3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一生
1-4 與阿德勒同時代的人們
1-5 阿德勒心理學與杜拉克理論的共通點
1-6 「7個習慣」是受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
專欄 阿德勒的妻子拉伊莎
Chapter2 阿德勒心理學的關鍵——「自卑感」
2-1 阿德勒關注「自卑感」的原因
2-2 阿德勒心理學中,「自卑感」扮演何種重要的角色?
2-3 自卑感對個體的作用
2-4 自卑感朝負面作用時會造成的結果
2-5 優越感與自卑感是否相關?
2-6 如何不陷入自卑情結?
專欄 來自佛洛伊德的邀請函
Chapter 3決定人類生存之道的「生活風格」
3-1 阿德勒心理學所持的目的論與其特徵
3-2 人如何建立既有的目標與生活風格?
3-3 溺愛之下成長的人的生活風格
3-4 該如何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風格?
3-5 錯誤的生活風格是否能改變?
3-6 阻礙我們修正生活風格的因素是什麼?
3-7 我們的生存之道是否取決於「創傷」?
專欄 阿德勒的早期記憶
Chapter4 何謂阿德勒提倡的「社會興趣」
4-1 試想因「草原的悲劇」而崩壞的社會
4-2 阿德勒提倡的「社會興趣」的意含是什麼?
4-3 阿德勒所分類的四種人格各是什麼?
4-4 要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的具體行動
4-5 如何視對方為無可替代的夥伴?
4-6 我們該如何為社會的利益做出貢獻?
4-7 自私的經營者如何重拾人性?
專欄 對社會興趣感到訝異的人們
Chapter 5人類必須處理的「生命的三項問題」
5-1 人生在世必須處理的問題
5-2 如何才能與社會建立良好關係
5-3 有沒有能讓人順利交到朋友的絕佳方法?
5-4 我們該如何與工作共處?
5-5 經濟學主張的比較優勢真的存在嗎?
5-6 該怎麼做才能找出自己的優勢?
5-7 為何與伴侶之間的愛需要社會興趣?
專欄 擅於和孩子相處的阿德勒
Chapter 6活在當下應有的「利器」——《勇氣心理學》
6-1 阿德勒採用的心理療法的內容為何?
6-2 阿德勒使用了什麼方法來給予勇氣?
6-3 什麼是「順其自然的結果」?何以能讓人從溺愛中解脫?
6-4 「打擊勇氣」的行為有哪些類型?
6-5 如何才能給自己勇氣?
6-6 追根究底,生命的意義是什麼?
6-7 用阿德勒心理學成為「地球人」
6-8 專欄 阿德勒與尼金斯基
結語
參考文獻
索引
推薦序 從不同的視野體驗阿德勒學說的奧妙 曾端真
推薦序 從原點──「目標」思考台灣的課題 許書揚
推薦序 請用阿德勒的精神來閱讀這本書 游紫華
推薦序 你的日子過得如何,你的力量也必如何! 戴秋芸
阿德勒語錄
序言 心理學「最後的巨人」的真實面貌
Chapter 1 何謂阿德勒心理學?
1-1 阿德勒心理學的基本態度
1-2 被稱作「勇氣心理學」的原因
1-3 個體心理學之父阿德勒的一生
1-4 與阿德勒同時代的人們
1-5 阿德勒心理學與杜拉克理論的共通點
1-6 「7個習慣」是受阿德勒心理學的影響
專欄 阿德勒的妻子拉伊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