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本介紹島內各河口生態的自然書
台灣四周環海,島內更是高山林立,
五大山脈如同屋脊般聳立,
高山造就了台灣島嶼的高度,
河流則創造出島嶼的「寬度」,
尤其在河流入海處的半淡半鹹環境,
更是孕育魚苗、繁榮漁業、棲息候鳥的迷人之處。
作者將視野從昆蟲的微觀世界擴展至寬廣的河海交匯處,
以其長期觀察自然生態的經驗,
實地走訪全台各處大小河口,
引領讀者認識這個半淡半鹹的特殊地帶。
本書涵蓋範圍極廣,內容採用綜合性方式呈現,
以豐、形、生、漁、命、名、親等七大河口野學堂的方式來介紹河口動物(鳥類、螃蟹、昆蟲)、漁業(捕鰻苗、養蚵、阿美族捕魚)、地質(沒口溪、沖積扇、潮曲流)、植物(海漂植物、紅樹林)等主題,
輔以精美攝影與輕鬆幽默的文字,
讓台灣第一本介紹島內各河口生態的自然科普書,
為台灣的自然教育增添新的一頁。
蔬菜學名索引、蔬菜英名索引、蔬菜中名索引等實用資料。
作者簡介:
楊維晟
1975年生,淡江大學水資源與環境工程系畢業,目前為專業的自然生態作家、昆蟲生態觀察家,擅長以優美照片搭配幽默文字介紹各類昆蟲生態,自2008年陸續出版多本昆蟲生態書籍,目前將觀察重心移到河海交會地帶,將多年前製作自然生態紀錄片的經驗,以及大學所學的知識帶入書中,2012年以後更搬至台東長住,打算長期記錄東部自然人文生態。
著有『甲蟲放大鏡』、『蝶蛾放大鏡』、『野蜂放大鏡』、『台灣甲蟲生態大圖鑑』、『賞蟲365天春夏篇‧秋冬篇』、『昆蟲記中記』、『自然老師沒教的河口野學堂』﹝以上均由遠見天下文化出版﹞。
章節試閱
第一章.豐:豐饒風景
河與海、淡與鹹、出與入,幾種極端力量在河口地帶拉扯角力,加上人們總是不斷與水爭地,造就了河海交會處的豐饒風景。
吐納---河海交會
此處,能感受幾種極端力量拉扯:河與海、淡與鹹、出與入,甚至總愛與河海爭地的人們,也在此地跟大自然展開土地拉鋸戰。這就是河口,一個河海交會,卻難以受到限制與控制的狂野之地,大自然在此展現了無窮的威力。
我站在河口,回望山脈聳立的台灣島嶼中心,幻想這背脊過度隆起的島嶼是個新陳代謝旺盛的青少年,山林平原是她的肉身,東西奔流的河流是血脈,而河口不就是旺盛新陳代謝後的吐納處嗎?以全島1200公里長的海岸線,總共118條縣市級以上列管的河川,加上難以計數的無名野溪與大排水溝,意味著河海交流頻繁,島嶼吐納機能無礙、順暢。
我又忍不住幻想,這次將島嶼想像成動物,有什麼動物擁有這麼多的呼吸吐納處呢?我想到了摯愛的昆蟲,昆蟲沒有鼻孔,環繞身體四周而生的氣孔才是氧氣與二氧化碳交換的出入口,從衛星空照圖看台灣,座落西太平洋上的台灣島嶼,彷彿一隻悠游在水稻田並露出背部的豉甲(鞘翅目豉甲科水生甲蟲)。如果當年地理課這麼有趣的話,我大概就不會選理工組的科系。
用昆蟲氣孔比喻河口不免失當,生物課與地理課不應混為一談,事實上,受地形坡度與重力影響,流向河口的河水大多只出不進,儘管某些河流為「感潮河流」,鹹鹹海水會乘漲潮之勢入侵河流,淡水在上,海水在下形成淡鹹分層狀態。但在河流多半短而急促、枯水期明顯的台灣,河口仍是吐的多、納的少。
吐納之餘,河口還得不時接受大自然考驗,由於島嶼生成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交界,地處易受颱風侵襲的北迴歸線,使島嶼易受地質(板塊運動)與氣候(颱風)影響而情緒浮動。無雨時,她呼吸緩慢、吐納平順,偶有停滯,是為枯水期;一旦狂風驟雨,鬆動山石順洪流而下,豐水期使她一翻臉變為脾氣暴怒、血脈賁張,一發不可收拾的恐怖樣貌,近八成的全年雨量集中在5至10月,此時河流她不吐不快。
生成----地貌形繪
河口像日夜奔流不息的生產線,不斷自中上游運送大量原物料,原物料包括粒徑大小不一的石頭與沙子,這些無機物雖無法自行移動,在大雨沖刷或山崩搖晃震撼下,仍不情願地離開那條讓它們長滿青苔的小溪流,離開伴隨樹根多年的那塊山坡,順水勢滾向下游。抵達河口的路途有些遙遠,一馬當先的是細粒徑黏土與細沙,是為「懸移質」,它們懸浮水流中成為泥流;速度緩慢甚至偶有停滯的粗粒徑卵石,是為「推移質」,它們在水流下層互相推擠,像壓路機般重新為河床塑型,並和暴洪結合成為破壞力十足的土石流。
順利抵達下游河口的沙石,尤以懸移質為最,被河流帶往大海,大海又將它們打回上岸,沙石任由河海決定最終落腳地。其中體態輕盈的沙子成為「漂沙」,它們遠離河口並流浪於海浪與潮流間,是塑造台灣海岸線最大的「小」功臣。體態沒那麼輕盈的沙石,流速趨緩且與大海拉扯的河口成為最終歸宿,沙石們由安定到動盪,再由動盪轉趨安定,最後在河海內蘊深厚的營力塑造下,全然改頭換面,它們不再是漂流在河水中的一粒沙或一顆石,沙灘、泥灘、礫石灘是它們的新面貌。
地質專家說塑造河口地形的三要素為:1.河流徑流量與輸沙量。2.潮汐能量。3.波浪能量。而我浪漫的認為,河口對一切自有安排,她能根據粒徑大小,決定沙石該停留於何處;與河流老是作對的潮汐與海浪,則是性情不定的藝術家,不斷不斷不斷地帶走或帶來更多沙泥。河與海彷彿有雙無形的手,日復一日共同形塑出:海埔地、沖積扇、三角洲、潟湖、沙丘、沙嘴等,樣樣都是她們合作的藝術品。
河口,是展示河海創作最大的戶外展覽室,每項藝術品,都是唯一。
豐饒---生物百匯
雖未親口嚐過河口之水是否因摻入海水而略有鹹味,但眼見漲潮時海水越過河口,鼻子嗅聞到海風的鹹腥,皮膚也沾染上海邊常有的黏膩感,此時嘴裡彷彿裹上鹹鹹滋味,足見視覺嗅覺觸覺皆可影響到味覺,或是純粹由腦袋自己拼湊出的味覺幻象。跳出水面的魚類就絕非幻覺了,活在真實世界中的魚兒們無懼含鹽度的海水入侵,自在悠游於這淡鹹不一、海水鹽度與比重變化大的曖昧之地。
此半淡鹹水區域亦稱為河口域(Estuary)或汽水域(Brackish water),日夜接收著河流沖刷而下的營養鹽物質,正適合大海浮游生物的滋生,成為多數魚苗的食物來源。更重要的是,河口少了大洋掠食性魚類或海洋哺乳類的攻擊,眾多魚類將傳宗接代使命寄託於此,例如全台灣河口皆可見的緇魚(俗稱烏仔、豆仔魚),選擇在河口產卵,因此被歸類為「河口產卵魚類」。
又如誕生於海洋深處的鰻魚苗,一生從未見過河口,卻奮力從海洋游向數百公里遠的河口,只因基因有溯河而上的本能,本能告訴牠們必須和爸媽一樣,上溯到河流中上游來成長發育,直到多年後性成熟時,才會順著河流回到大海,游到特定的海域產卵,是為「降河產卵魚類」;或者如日本禿頭鯊,魚卵雖在河流中孵化,魚苗卻隨流水沖至河口,度過短暫成長期後再溯回河流中,回到純淡水地區度過一生,是為「溯河產卵或兩域洄游魚類」。
數字會說話,台灣250種淡水魚中,超過三分之二以上的種類與河口息息相關,包括河口產卵、降河產卵、溯河產卵或兩域洄游等魚類,身體皆有極佳的滲透壓調節能力,無懼鹽份帶給身體的改變,生活史擺盪於河海之間,成為「周緣性淡水魚」;只能生活在純淡水環境的「初級性淡水魚」,亦能棲息於河口淡水區域;而滲透壓調節能力較差, 屬於「狹鹽性」的海水魚類,一生即與河口域或汽水域無緣。翻開動物演化史,陸地動物演化自海洋魚類是不爭的事實,源自於海洋的魚類最初經由河口,慢慢適應內陸缺乏鹽份的淡水環境,再進而爬上陸地成為陸地動物始祖。河口對於魚類並不陌生,更是動物演化史中相當重要的入口。
同樣接受河口鹽份考驗的還有海漂植物,毫無自主移動能力的海漂植物需仰賴海流,藉由潮流推送進入河口,它們不在乎此處河水鹹淡不一,只期待漂流至適當環境落腳發育。海漂植物又以紅樹林植物最適應河口,西部河口通常為黏性高的泥質灘地,一旦紅樹林植物發育成林,招潮蟹、彈塗魚等各種魚蝦貝類隨之而來,鳥類也不會錯過這充滿食物的河口餐廳。
看似寂寥的河口,生命力遠比想像中還豐富,只是我們難以潛下河裡去見識魚類的豐富;充斥爛泥的紅樹林與密不透風的草澤,也阻擋了我們深入觀察的決心。但是,看不到並不代表不存在。作家劉克襄在自然小說『座頭鯨赫連麼麼』中,描寫一隻身軀龐大的座頭鯨為了擱淺的願望,進入以淡水河口為原型的河流,如果真實世界中座頭鯨真的來到河口,那就精采了,但千萬別擱淺!
河口就像一個隨時敞開的大門,隨時迎接各種生物的進駐。
取用---漁業受惠
「想吃魚,到河裡捕就好啦!」肩背捕魚網具的阿美族朋友說的如此輕鬆寫意。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如果靠的是河,只要避開做大水的季節,平坦開闊的河口無疑是絕佳的漁場。河口捕魚,當然未必專屬於阿美族,逐水而居的老祖先們早已擅長這項攸關肚皮的技能,從徒手捉魚到網具,乃至於陷阱的利用,河口不斷提供新鮮漁獲餵飽各年代的人們。
「河裡的魚捉都捉不完!」阿美族朋友用爽朗的口氣回答著我的疑問,今日台灣儘管阻擋下幾個離河口不遠的大型工業開發案,發黑發臭的河流也漸漸整治妥善而成為歷史,但自然生態不如以往是不爭的事實,我也擔心河口魚類是否因人為污染或天災洪水而減少,眼前捕魚的阿美族朋友稍稍解了我的擔心疑惑。
開發程度較低的東部保有數條原始豐饒的河流,此地正好是善於漁獵的阿美族人活動範圍,看著當地人在河口用雙臂甩出八卦網,或乘坐膠筏在積水較深處放置網具,費力地人工捕魚只取當日所需,所以河口仍存在著「捉不完的魚」。到了暗夜,河口出現一盞盞頭燈,手拿三角網的漁人不顧大浪,只為在冬至前後發一筆橫財,價格高昂的白鰻魚苗是他們甘願冒風浪放手一搏的誘因;到了春夏,同樣在河口手拿三角網,這回捕的不是白鰻魚苗而是各種鰕虎魚苗(以日本禿頭鯊居多),漁人深知河口潛力,摸清魚苗習性,開著四輪傳動車再帶幾瓶維士比,累了就在旁邊臨時搭建的工寮休息。
西部呢?手拿三角網的漁人早已成為往事,河口四周沒有工業區已是萬幸,我仍見到幾條河口中有漁人搭建起的定置網,橫越河流斷面的定置網具想必能攔截游過的魚兒,畢竟,他們都懷抱著一個希望:河裡有捉不完的魚。
第一章.豐:豐饒風景
河與海、淡與鹹、出與入,幾種極端力量在河口地帶拉扯角力,加上人們總是不斷與水爭地,造就了河海交會處的豐饒風景。
吐納---河海交會
此處,能感受幾種極端力量拉扯:河與海、淡與鹹、出與入,甚至總愛與河海爭地的人們,也在此地跟大自然展開土地拉鋸戰。這就是河口,一個河海交會,卻難以受到限制與控制的狂野之地,大自然在此展現了無窮的威力。
我站在河口,回望山脈聳立的台灣島嶼中心,幻想這背脊過度隆起的島嶼是個新陳代謝旺盛的青少年,山林平原是她的肉身,東西奔流的河流是血脈,而河口不就是旺盛...
作者序
我老早就嗅聞到,一種融合各類野性元素的自然況味,十多年來,我常有心或無意地靠近這塊略帶黏膩的土地:河口,她的美麗與哀愁我並沒有忽略,就像是淡淡拂過我臉龐的一陣微風,感受到了,卻任由她一而再地掠過我的生命。
這次我捉緊了機會,從一個微觀的昆蟲觀察者搖身一變成為宏觀的河口觀察者,是大學就讀的水資源與環境工程讓我注意到河口嗎?非也,大學參加登山社的爬山經驗強過各種工程實驗課,雙腳走出的知識與視野也絕非原文書中抽象的公式足以比擬,更別提環境工程和環境保育總是背道而馳。是兩年多的自然生態節目製作經驗種下了這顆種子,儘管十多年後它才發芽。
彼時,剛退伍成為社會新鮮人的我,有緣進入專門製作高水準自然生態節目的五色鳥傳播公司,開啟一段上山下海的充實歲月(公司的潛水教練真的下海拍攝海洋生態,而我負責裝設海底攝影器材),沒有出外景的日子,公司製作過的節目與拍攝帶成為我知識的最佳導師,我曾經目不轉睛對著剪接螢幕,讚嘆數十萬隻字紋弓蟹的大眼幼體集體溯河的奇觀,並怨嘆怎麼不是我出外景呢?花蓮秀姑巒溪口對我是何等遙遠,遙遠的其實不是距離,對沒有企圖心的人,再近的距離都嫌遠。
歷經一連串自然生態相關的工作經驗之後,近幾年我以昆蟲攝影寫作為職志,我自許為昆蟲發言人,為備受人類歧視的昆蟲發出不平之鳴,但我沒忘記曾經有個跨年夜,我站在蘭陽溪口和黑潮紀錄片同仁吹著海風,有家歸不得,和我們吹著同樣黏膩海風的還有數十位捕鰻魚苗的漁人,他們有的遠從台東而來,河口就像個聚寶盆,一條條等同新台幣百元大鈔的鰻魚苗從黑潮游了進來,河口吸引著洄游魚類,也吸引著漁人來此拼搏貼補家用的收入,那個夜晚讓我印象深刻,記錄河口的初衷源自於此,多年後我也試著將它實現。
真正貼近河口後才發現,記錄一條河口簡單,記錄全台灣河口卻有其難度,窮其一生或許無法達成,為了圓一個多年的心願,我仍將時間與精力投入河口的自然觀察,兩年多的時間不長也不短,只能盡我所能的造訪幾處河口,由北跑到南,由西跨到東,從泥灘到沙灘,由溼地來到沙嘴。除了地形地貌帶給我的震撼,野性十足的生物才是河口最吸引我的地方,當然,我也沒忘記記錄在河口與大自然搏鬥的漁人。好幾股力量在此交鋒,而我,忠實的紀錄下這一切。
由昆蟲到河口生物,轉變不可謂不大,我自認不是個專業的生物研究者,我努力扮演的是「自然觀察者」的角色,以實地走訪的觀察經驗,透過淺顯易讀並摻揉個人情感的文字,讓讀者用各種面向重新認識河口,這個一直被人們忽視的生態系。一般而言,河口生態系很少被單獨論述,總是包含在溼地、紅樹林、海岸等生態系中輕輕地帶過,像飄散在空中的蒲公英種子般輕盈,毫無重量感,而我能做到的就是聚焦在河口,以河口作為主要的觀察地點,再擴及潟湖、海埔地。
這本書的林林總總,都發生在這淡鹹相交、水出海入的河口地帶,只有堅毅的生物能在此存活,相同的考驗也發生在自然觀察者如我的身上,面對不同河口的變化挑戰,我無法自誇更不能自滿,我的堅毅也只不過比常人多一點罷了,應該算是傻勁吧,也因為擁有這股傻勁我才看到河口的豐富、美麗、無情,以及哀愁。當生物與漁人浸泡在乾溼不定的河口,我其實是站在遠處觀望的那個人,我常與他們保持適當的距離,不想因為我的來訪而造成對方困擾,每每不小心驚嚇到躲藏於河口一帶的生物,心中也總是充滿抱歉之意,但從這些經驗中,我才發現愈是空曠寂寥的河口,愈是有生物在此展現堅毅的生命力,長達兩年多的河口觀察下來,我是學習到最多的生物,雖然我的個性仍然不怎麼堅毅。
為了貼近以往甚少記錄的東部河口,我於2012年毅然決然搬到台東簡居,對一個在台北市都會區生活三十多年的人來說,一切從簡的台東生活並未有任何不適應,反而如魚得水,如鰕虎魚苗找到正確的溯河方向,儘管逆流而上卻甘之如飴,等著我的目的地是甘美之泉?還是荒蕪沙漠?我不得而知,但一路上所見之風景就足以豐富我的人生,我的生命或許早如動盪不安的河口,有時平穩如鏡,有時卻浪潮翻騰,一如河口地形樣貌,永遠沒有定型的一天。
我老早就嗅聞到,一種融合各類野性元素的自然況味,十多年來,我常有心或無意地靠近這塊略帶黏膩的土地:河口,她的美麗與哀愁我並沒有忽略,就像是淡淡拂過我臉龐的一陣微風,感受到了,卻任由她一而再地掠過我的生命。
這次我捉緊了機會,從一個微觀的昆蟲觀察者搖身一變成為宏觀的河口觀察者,是大學就讀的水資源與環境工程讓我注意到河口嗎?非也,大學參加登山社的爬山經驗強過各種工程實驗課,雙腳走出的知識與視野也絕非原文書中抽象的公式足以比擬,更別提環境工程和環境保育總是背道而馳。是兩年多的自然生態節目製作經驗種下了...
目錄
作者序 4
第一章.豐:豐饒風景 6
吐納─河海交會 8
生成─地貌形繪 12
豐饒─生物百匯 16
取用─漁業受惠 22
第二章.形:形塑大地 26
大水蛇的幻想─鳥瞰河口 28
永不停歇的搬運─輸沙作用 32
動盪之沃土─河積地形 36
河口長虎牙─沙嘴與潮曲流 38
季節性蟄伏─沒口溪 42
河口副產物─海埔地 44
淤塞而出的豐富─潟湖 48
第三章‧生 :生命百相 50
河口的簡單推理─動物蹤跡 52
覓與棲─河口生靈 54
過或留─河口飛羽 62
堅持或曾經是風鳥性格─東方環頸鴴 66
無所不在的騷動─鷺科鳥類 與黑面琵鷺 70
黃昏前的流動黑影─黑腹燕鷗 76
到南方白了頭─紅嘴鷗 80
河口快速部隊─燕子 82
退潮現形記─招潮蟹 88
氣勢決勝負─短指和尚蟹 92
隱於野─陸寄居蟹 94
噴沙運功─沙蟹 96
陸地行舟─彈塗魚 98
勇士逆河─日本禿頭鯊 102
無所不在的綠意─河口植物 106
六足行者─河口昆蟲 110
泡水吹海風─水牛與黃牛 114
第四章.漁:漁獲天堂 116
永續利用老方法─人力網魚 118
一季致富的盼望─捕撈鰻魚苗 122
請君入甕─定置網捕魚 128
招招出奇─捕鰕虎魚苗 132
載浮載沉的海味─蚵仔養殖 138
走倒退─採野生文蛤 142
潮溼版拾穗─採海菜 144
第五章.命 :命運未卜 146
水泥治水 148
膽固醇堆積 152
工業開發紛爭 156
第六章.名:河口點名 160
花東的河口 164
南部的河口 172
中部的河口 180
北部及宜蘭的河口 184
第七章.親 :親水空間 194
河口慢遊 196
感受河口脈動 202
參考書目 206
作者序 4
第一章.豐:豐饒風景 6
吐納─河海交會 8
生成─地貌形繪 12
豐饒─生物百匯 16
取用─漁業受惠 22
第二章.形:形塑大地 26
大水蛇的幻想─鳥瞰河口 28
永不停歇的搬運─輸沙作用 32
動盪之沃土─河積地形 36
河口長虎牙─沙嘴與潮曲流 38
季節性蟄伏─沒口溪 42
河口副產物─海埔地 44
淤塞而出的豐富─潟湖 48
第三章‧生 :生命百相 50
河口的簡單推理─動物蹤跡 52
覓與棲─河口生靈 54
過或留─河口飛羽 62
堅持或曾經是風鳥性格─東方環頸鴴 66
無所不在的騷動─鷺科鳥類 與黑面琵鷺 70
黃昏前的...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