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誰?什麼能代表「我」?
現象表層的背後是什麼?有一個不變的本質嗎?
我們又靠什麼來認識世界?
人工智慧可否替代人類,或是給人類帶來滅頂之災?
當科技日新月異,世界卻變得更危脆,更不確定,人類的出路在哪裡?
這是一本有趣、充滿智慧又引人深思的書。繼《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之後,濟群法師與周國平老師聚焦於對自我的認識,再次展開深度對話,探討自我是什麼、佛教的人本思想與西方的人本思想、個性解放與發展自我之間如何平衡,並就「人工智慧時代」這一熱門話題,分別從佛法和哲學的視角,探討人類在當代的出路。
人生有現實問題,也有終極問題。處理不好現實問題,會煩惱不斷;缺乏終極問題的思考,生命則會短視而膚淺。在這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我們的身心將何處安放?本書能提供讀者一個更廣泛的視角,認識自己、看到心的本來面目,解除迷惑煩惱,感受真正的幸福。
作者簡介:
釋濟群(Shi Ji-qun)
童真入道,出家四十餘載。為溈仰宗第十代傳人、斯里蘭卡佛教與巴利語大學榮譽文學博士、中國社科院特約研究員及多所大學客座教授。
1980年就讀於中國佛學院,隨後於閩南佛學院、戒幢佛學研究所等地任教。從事教育幾十年來,對如何有效修學,有著深入的觀察、思考和實踐。由此,提出修學五大要素,創建三級課程體系,令無數學人蒙益。
1992年起,面向社會及高校舉辦講座,開中國內地弘法之先,法音流布海內外。同時筆耕不輟,出版「智慧人生、修學引導、以戒為師」等叢書四百多萬字。以純正的佛法知見,剖析社會問題,釐清修學盲點,提出切實的解決之道。
相關著作:《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高僧與哲人的對話》
周國平(zhouguoping)周國平(zhouguoping)
1945年7月生於上海,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當代著名學者、作家、哲學研究者,是中國研究哲學家尼采的著名學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蘇聯當代哲學》(合著)、《尼采:在世紀的轉折點上》、《人與永恆》、《尼采與形而上學》、《憂傷的情慾》、《只有一個人生》、《今天我活著》、《愛與孤獨》等;譯著有《論辯證法的敘述方法》(合譯)、《偶像的黃昏》、《希臘悲劇時代的哲學》等。
相關著作:《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高僧與哲人的對話》
章節試閱
佛教否定現實幸福嗎
主:剛才的對話中多次提到一個詞:幸福。對於一般人來說,不論追求現實價值還是終極價值,比較關注的是怎樣才能過得好。普通人印象中的幸福,就是基本物質需求有保障,同時精神上也比較豐富。剛才聽到輪迴是苦的時候,我在想,佛教是不是否定現實的幸福?
濟:每個人都嚮往幸福,追求幸福。但什麼是幸福?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往往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沒錢的時候,有錢就是幸福;沒結婚的時候,結婚就是幸福;沒孩子的時候,有孩子就是幸福;沒房沒車的時候,有房有車就是幸福。我們以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幸福。
隨著經濟的發展,很多人有了以前夢寐以求的生活條件,甚至有了幾輩子、幾十輩子都用不完的財富,卻還是不幸福。為什麼會這樣?關鍵是沒有健康的心態。如果我們對幸福的追求建立在迷惑、煩惱之上,即便擁有再多,也無法得到幸福。反而會因為過度關注物質,帶來攀比、競爭、壓力,以及焦慮、沒有安全感等負面情緒。
佛法告訴我們,心既是痛苦的源頭,也是快樂的源頭。當內心充滿煩惱,這些負面情緒會不斷在人生中製造問題、製造麻煩、製造傷害,會成為製造痛苦的永動機。反之,當人生沒有迷惑、煩惱、壓力時,即使粗茶淡飯也能樂在其中,所謂「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所以佛教更重視心靈健康,重視解脫之樂,而不是把擁有物質當作幸福之本。
修行就是調心之道,只有解除迷惑、煩惱,擁有良好心態,才有能力感受幸福,收穫幸福。
主:瞭解了,佛法不是否定幸福,而是否定我們對幸福的錯誤認知。剛才誤解了自我,現在誤解了幸福,總結起來就是《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我們在生活中就能看到這種現象,物質越來越豐富,科技越來越發達,但沒有煩惱的幸福卻非常難得。
如何靜心
主:剛才提到靜心,這是佛法提倡並擅長的。從哲學的角度,有沒有靜心、安心之類的說法?
周:整個哲學就是讓人靜心,讓人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根本問題——宇宙的本質是什麼?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我覺得,這種思考的最終結果是讓人超脫一些,這點和佛學的目標一致。剛才濟群法師說,解除煩惱就是幸福,其實,很難從正面定義幸福。
幸福是哲學中一個很大的問題,在古希臘時期討論得尤其多,主要有兩種觀點。一派是伊比鳩魯的快樂主義,認為幸福就是快樂。但他強調的快樂並不是物質和縱欲,而是身體健康,靈魂寧靜。另一派是完善主義,認為幸福就是精神的完善,主要代表是蘇格拉底和柏拉圖。他們強調幸福就是美德,做有道德的人,就是幸福的。
中國古典哲學關注什麼是理想生活,也是討論這個問題。我覺得儒家比較接近完善主義,孔子的幸福觀歸納為一句話,就是安貧樂道——物質生活可以簡單些,在精神上追求快樂。道家比較接近快樂主義,其幸福觀也可歸納為一句話,就是全性保真——保護好生命完整、真實的狀態,不讓它被物質破壞了。這句話出自《淮南子》,是早期楊子的說法,我覺得可以代表他們的觀點。
可見,東西方哲學都是從價值觀來說幸福——讓自身最珍貴的東西保持良好狀態。這最珍貴的是什麼?完善主義強調精神,快樂主義強調生命。其實這兩派也不是那麼絕對,都強調生命要單純,不要複雜,否則就是痛苦的根源;同時強調精神應該豐富,要高貴、優秀而有信仰。我覺得兩者可以結合起來,讓精神和生命都有良好狀態,就是幸福。
老天給每個人一條命,一顆心,把這條命照看好,把這顆心安頓好,人生就是幸福的。人心為什麼不靜?無非是煩惱和痛苦。煩惱和痛苦的根源有兩種,一半是自己製造的痛苦,因為價值觀出了問題,沒找到人生真正的意義,把並不重要的東西看得無比重要,追求不到時痛苦,追求到了仍然痛苦。另一半是人生必然會有的痛苦,不能正確看待生老病死、天災人禍,那些是自己無法支配的,如果為此糾結,就感到痛苦。
所以,一是要有正確的價值觀,這是哲學討論的問題;二是對自己不能支配的命運,要以超脫的智慧對待。斯多葛派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對不能支配的東西,要做到不動心——既然你支配不了,何必為它激動呢?沒必要。這也是哲學討論的問題。
主:超脫的智慧,原來哲學也講這個。《我們誤解了這個世界》中說到,命運有一些是可變的,有一些是不可變的,當時周老師就是持這樣的觀點。法師有補充嗎?
濟:靜心是值得關注的問題。尤其在今天這個浮躁的時代,外在的喧囂刺激,內心的情緒起伏,使每個人都很累。我們想要休息,可是心總在不停地動盪,使我們不得安寧。我常說,未來考量一個人能不能健康地活著,其中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有沒有休息的能力。
在過去,生活環境單純,沒有那麼多娛樂,人們可以靜靜地曬曬太陽,看看月亮,有時間也有心情和自己在一起。但現代人因為網路普及、資訊氾濫,時時刻刻被手機、電腦掌控著,幾乎停不下來,必須到身上的電全部耗完,才能把這些東西放下睡覺。充一晚上電之後,第二天又繼續忙碌,繼續消耗。
其實,身和心本身都有自我療癒的功能,休息就是啟動這種能力的重要途徑。身體需要透過休息恢復精力,心靈需要透過放鬆恢復安寧。如果沒有休息的能力,就意味著我們不會有健康的身心。如何讓這顆躁動不安的心平息下來?佛法告訴我們,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改變認識。周老師講到,西方哲學家告誡我們:不要去追求自己得不到的東西。其中包含什麼道理?就是以智慧審視人生,所謂「智慧不起煩惱」。所有的煩惱都和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有關,生活中每天會發生很多事,這些事對我們產生多大影響,關鍵不在於事情本身,而在於我們怎麼看待。如果帶著強烈的我執、二元對立或負面情緒,那麼每件事都可能製造煩惱。反之,如果我們能以智慧透視真相,任何事都不會帶來煩惱。在中國歷史上,王維、蘇東坡等文人士大夫,既是入世的儒家,也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透過學習佛法,在做事的同時,看到世間名利的如夢如幻,不管得意還是失意,都能超然物外。
其次是勤修戒定慧。戒是指導我們過健康、有節制的生活。現代人為什麼靜不下來?就是因為把生活搞得太複雜,索求無度,所以心也變得很亂。如果生活簡單而有規律,心就容易清淨。而定是安心之道,由此開啟智慧。佛法認為心本身就有觀照力,《心經》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告訴我們,生命內在有觀照的智慧,透過禪修使這種智慧得以顯現,就有能力處理情緒,平息躁動,不被煩惱左右。
主:關於如何安心,從理論到實踐,法師講得非常清楚,而且和周老師所說有不少相通之處。比如讓生活盡量單純,在精神層面則以更高的智慧和正確的價值觀看待人生。學佛可以持戒、禪修,哲學有沒有關於靜心的具體作法?
周:這是哲學不如佛法的地方,光在理論上講智慧,但沒有戒和定這些引領人進入智慧狀態的方法。基督教有,但哲學沒有。當然從戒來說,如果生活簡樸就算戒的話,那我還有一點,但是定,一點都沒有。我認為智慧不僅是理論,有些東西是融化在你的血液中,不是知識性的東西。
我在看哲學書和思考的時候,覺得它把我本有的東西喚醒了,讓我本來有的更強大,是這樣的關係。如果單靠接受一些知識,我覺得一點用處都沒有。你若問,哲學哪一塊對我的影響最深,我可能說不出來,但哲學給我的最大好處是很明確的,我覺得哲學好像給了我分身術,把自己分成兩個我。身體的我在這個世界活動,還有一個更高的我,說是理性、靈魂的我也好,佛性的我也好,就在上面看著身體的我活動,還經常把身體的我叫來,讓他向自己彙報,然後給他總結,給他提醒,給他指導。當遇到煩惱時,更高的我就能跳出來看看。我覺得每個人身上都有這樣一個自我,要經常讓他在場,經常處在清醒的狀態,而且要讓他強大。怎麼讓他強大?就是去讀那些偉大的著作,去讀佛經。
佛教否定現實幸福嗎
主:剛才的對話中多次提到一個詞:幸福。對於一般人來說,不論追求現實價值還是終極價值,比較關注的是怎樣才能過得好。普通人印象中的幸福,就是基本物質需求有保障,同時精神上也比較豐富。剛才聽到輪迴是苦的時候,我在想,佛教是不是否定現實的幸福?
濟:每個人都嚮往幸福,追求幸福。但什麼是幸福?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我們往往以為擁有就是幸福——沒錢的時候,有錢就是幸福;沒結婚的時候,結婚就是幸福;沒孩子的時候,有孩子就是幸福;沒房沒車的時候,有房有車就是幸福。我們以為,得到自己想要的就是幸福...
目錄
序一
序二
1.人工智慧時代,人類何去何從
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威脅
如何認識自己?
生命的價值在哪裡?
佛教否定現實幸福嗎?
如何靜心?
人性和佛性
利人和利己
從同情心到慈悲心
認識人心、人性的意義
現場問答
空,是否一切皆虛幻?
要不要追求真相?
學佛是投資人生
自我與無我
如果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
2.佛教人本思想與西方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的發展脈絡
佛教出現的背景
人間勝過天堂
從神本到人本
共存還是取代?
最高本質來自哪裡?
理性思考和修行體證
神本和人本能否統一?
兩種人本思想之定位
人是什麼?
人的不同屬性
人生的超越
終極的歸宿
個性解放和個人解脫
個性解放的思想基礎
自由的社會保障
為什麼要解脫?
人的差異和共性
3.人與自我
人生三大問題
個人主義導致的問題
發展應該遵循的「度」
什麼能代表「我」?
自我的價值
個性、多樣性和獨特性
發展個性的利弊
理性和宇宙之理
存在還是本質?
現象背後是什麼?
妄心和假我
自我的世俗價值
否定之後的肯定
自我的獨立和自由
4.我們靠什麼來認識世界
理性的作用和局限
「認識」決定了「所認識」
現量和比量
理性的作用和局限
智慧的「體」和「用」
理性、情感和意志
幸福和覺醒
認識手段的局限
理在心中
二元還是一體?
5.佛學、哲學與人生
教育不是培訓工具
佛法和哲學的共性
佛菩薩如何保佑眾生
因果的不同解讀
自我與無我
空還是有
如何安心
極樂世界在哪裡
現場問答
6.相遇在這個時代
書名的由來
我們能認識世界嗎
直覺還是錯覺
相識,相知,相見歡
如切如磋,彼此增上
個性解放和自我解脫
發現問題才能解決問題
現場問答
序一
序二
1.人工智慧時代,人類何去何從
人工智慧對人類的威脅
如何認識自己?
生命的價值在哪裡?
佛教否定現實幸福嗎?
如何靜心?
人性和佛性
利人和利己
從同情心到慈悲心
認識人心、人性的意義
現場問答
空,是否一切皆虛幻?
要不要追求真相?
學佛是投資人生
自我與無我
如果工作被人工智慧取代
2.佛教人本思想與西方人本思想
人本思想的發展脈絡
佛教出現的背景
人間勝過天堂
從神本到人本
共存還是取代?
最高本質來自哪裡?
理性思考和修行體證
神本和人本能否統一?
兩種人本思想之定位
人是什麼...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