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內」和「文外」指的是文本與文本以外所有外緣因素之間的關係。文本猶如王陽明所謂的山花,只是白紙黑字,本身並無任何意義,意義的產生全憑讀者的觀照,一經觀照,「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易‧繫辭下》謂「苟非其人,道不虛行」,正可借來形容文本與讀者之間共存的關係和詮釋的本體根據。儘管讀者的想像可以漫無邊際,但也並非毫無客觀制約。在文本的文外詮釋,須兼顧讀者本人的客觀因素和主觀關懷,其範圍最終必由讀者本人的見識以及其時代關懷、風氣觀念和思想史脈絡所決定。
本書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名為「通義」,一方面〈導論〉討論文內文外兩種詮釋取向在先秦時期形成的大致情況;另一方面,論「朋」一文又從思想史的角度縱覽《論語》首章中「朋」字從西漢一直到清初的詮釋發展。第二部分名為「文內之詮釋」,共收兩篇論文,分別確定《莊子》和《論語》中相關篇章的本義。第三部分名為「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四篇論文,討論的經典包括儒、道、釋三家。四篇論文的一個共同目的在於論證文化史的外緣影響可以幫助我們如實地認識經典詮釋的原貌和精神。第四部分名為「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共收三篇論文,重點在指出經典詮釋在政治背景和思想史脈絡中可以衍伸出新穎的思想內容。
作者簡介:
勞悅強
生長於香港,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曾在北美多所大學教授中國文史哲諸課。現任職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教授中國哲學史、中國傳記傳統、中國文化傳統、西方漢學、《論語接受史》、《四書》、《莊子》以及翻譯等科目。授課重啟發,堅持閱讀原典和強調獨立思考。研究興趣博雜,涉及先秦諸子思想、漢魏晉南北朝儒、道、釋三教互融、宋明理學、中國敍事文學、佛教講經以及中國古代婦女史等等。學術著作分別刊登於歐美以及中、港、臺、新、馬各地。近著包括《論語心》(2006)、編著則有《經學的多元脈絡》(2008)以及Philosophy and Religion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和Interpretation and Litera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2010)。
目錄
自序
甲、通義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朋」字的一個思想史考察──以《論語》注釋為例
乙、文内之詮釋
第三章 以明乎?已明乎?──釋《莊子》的「明」義
第四章 本義的追求──朱熹論《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章
丙、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
第五章 借題發揮──從《注維摩詰經》看中古佛教講經
第六章 說經注我──從無名氏《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看道教講經
第七章 儒門公案──蕅益智旭的《論語點睛》
第八章 攻乎異端──劉寶楠父子對朱熹的愛恨情結
丁、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
第九章 何晏、王弼「道不可體」說的思想史背景
第十章 《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章──漢至宋的詮釋演變
第十一章 溫故知新──孔子之川流不舍與朱熹之川流不息
自序
甲、通義
第一章 導論
第二章 「朋」字的一個思想史考察──以《論語》注釋為例
乙、文内之詮釋
第三章 以明乎?已明乎?──釋《莊子》的「明」義
第四章 本義的追求──朱熹論《論語》「唯女子與小人爲難養」章
丙、文化史中的文外詮釋
第五章 借題發揮──從《注維摩詰經》看中古佛教講經
第六章 說經注我──從無名氏《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註》看道教講經
第七章 儒門公案──蕅益智旭的《論語點睛》
第八章 攻乎異端──劉寶楠父子對朱熹的愛恨情結
丁、思想史中的文外詮釋
第九章 何晏、王弼「道不可體」說的思想史背景
第十章...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