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介紹五十四位曾經在湖南師範學院生活的知識分子,和他們種種不為人知的生平軼聞。這些人,無論身分是教授、作家,還是詩人、記者,命運卻皆有著相似的歸趨──辛酸與苦澀雜揉的生命故事。作者李蟠曾於湖南師範學院任教達四十餘年,故能以如椽的史筆,和入血淚的深沉之感,刻畫出一張張殊異而引人沉思其況味的人物群像。此外,作者細緻的描摹手法亦趨近真實地再現了這些知識分子群體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思想與生活面貌。
作者簡介:
李蟠,筆名李鶴齡,湖南祁陽人,1931年生。1955年起任教於湖南師範學院。1981年升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992年退休。1953年起發表譯作,現已出版譯著近二十種,主要譯著有:《麥克白夫人》(俄,列斯科夫著),《前夜》、《父與子》(俄,屠格涅夫著),《在人間》(前蘇,高爾基著)等。
章節試閱
「夜門兀自無人閉」
──楊樹達先生晚年的困惑
一
楊樹達先生的晚年是在長沙嶽麓山下度過的。他1937年舉家南遷,回到自己的家鄉,紮根於湖南大學中文系。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轉入湖南師範學院,除了1948年曾去南京一次,1948-1949年去廣州講學之外,他基本上沒有離開過湖南。
楊先生「生平無他嗜好,惟喜讀書。心有所會,則筆之於書,以為至樂」。他終生勤奮,數十年如一日,伏案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成績斐然,影響及於海外,在日本、(前)蘇聯、美國尤為知名。1942年被教育部聘為教授,1948年被中央研究院選為院士,1954年又被聘為中國科學院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他是我國最著名的語言文字學家之一。
如果說1949年以前,楊先生基本上是遠離政治的話,那麼在這以後,他似乎在逐漸改變自己,以適應於新的時代要求。對新政府頭兩年所取得的成就,他滿懷激情地慪歌:
「自留學以後,五十年來,日望國家進步,終不可得。今解放不及兩年,國力日強:社會有正義、有是非;鄉村賭博絕跡;流氓地痞,予以清除;遊子無業,施以改造。古稱堯天舜日,恐亦不過如此。古人稱:『朝聞道,夕死可矣。』余雖未能聞道,然衰年及見國家社會有此景象,雖死無恨矣。」
他不僅在大會上作這樣熱情謳歌的發言,而且還在國慶日寫下了這樣的頌詩:
「熱淚縱橫不自休,暮年喜見此年頭。夜門兀自無人閉,穀粒都歸種者收。淮水安瀾歌大德,夷人授首洗前羞。平生夢想今都現,笑口頻開待首丘。」
二
楊先生在新時代裏受到的禮遇,是許多大知識份子都要嫉羨的。他被選為全國政協委員、省人民政府委員、科學院學部委員。毛澤東三次同他見面,多次同他書信往還,視他為朋友,待他為上賓。楊先生在1954年至1955年的十二個月中,出版新舊著作竟達七種之多!作為最高級別的教授,他在生活上也受到多方面的照顧,雖然趕不上抗戰以前的水平,但比之一般的教授,則優厚得多!政治上他也沒有受到太大的壓制和打擊,從1950年到1956年,他在各項政治運動中,都順利過關,惟一對他有所觸動的,是1952年開展的知識份子思想改造運動,但也只是收到群眾意見六條,花了十天時間寫思想檢查,最後在歷史系全系師生大會上宣讀,一次通過,輕鬆過關。
楊先生的檢討書,用文言寫出,與楊卓新先生的檢討書一起在《人民湖大》上刊登過,對推動湖大教師的思想改造,起過很大作用,上世紀八十年代再一次發表在《湖南文史》上。
我們從他的回憶錄中看到他的檢討是這樣的:
「余向歷史系師生檢討。平生最大的錯誤,為應日本人之請續修四庫提要一事。因好利之故,喪失民族立場,最可痛恨。次之則反對學生運動(抗日運動除外)。李毓堯出長湖大,學生反對,余竟為李緩頰。及軍人入校干涉,余始力助學生,則事已無及矣。他如強調業務、自高自大、自私自利,皆極端錯誤,急需改正者。」
楊先生之所以在歷次政治運動中順利過關,當然首先得益於他崇高的學術地位與聲望,其次是得益於他的嚴格自律。他雖不懂政治,但終究是冷靜的現實主義者,懂得如何保存自己。如果說解放前楊老先生以說話大膽、不遮不掩而著名的話,那麼到了新時代他就出言謹慎,甚至有點小心翼翼了。從楊先生1953年寫就的回憶錄中,我們看不到湖南大學歷次政治運動的全貌,也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比如曾國藩的曾孫、電機系主任曾昭權教授在思想改造運動中,不肯批判先曾祖而寧願從科學館跳樓自殺一事,我們竟在回憶錄中看不到一點反響,這就是楊先生自律的最好例證,因為誰都知道作為國學大師的楊先生對一代碩儒的曾國藩持尊敬態度。此外象中文系陳書農的被解聘還鄉,羅暟嵐的用剃鬚刀自殺未遂,都在回憶錄中找不到影子,也是一例。
自律、克制、容忍是老一代知識份子試圖適應新時代的必然,並非楊先生一人如此,只有極少數的例外,如梁漱溟之類。絕大多數知識份子主觀上很想跟上新時代,但客觀上的現實生活,又往往使他們越來越感到難以適應,無法理解,於是他們慢慢地有了疑惑、迷惘、不滿,甚至失望、無奈!
使他感到困惑的,是一些人事上的安排,其實有些人的安排,同他並不相干。比如有人告訴他京中設文史研究館,某某出任館長。他說:「某乃妄人,不識一字。果有其事,亦是輕朝廷,羞天下之士矣!」
1950年楊榮國出任湖南大學文教學院院長,楊先生也感到疑惑不解,有人告訴他廣播電臺已經廣播,他居然不信:「肯定是廣播員念錯了!楊榮國先生的特點不就是錯別字多嗎?這樣的人怎麼能當文學院院長呢?」
這只是傳說,並不見諸文字,但傳說很廣。當年湖南大學學生知道的不少,有一位親口對我說過,說他曾親耳聽到楊老先生說過。楊樹達先生說沒說過這樣的話,我無法肯定,但楊榮國先生錯別字多,我是相信的。批林批孔時他來我校作報告,把「一丘之貉」念成「一丘之絡」,我是親耳聽見過的,當時報告廳內外一片譁然。
「夜門兀自無人閉」
──楊樹達先生晚年的困惑
一
楊樹達先生的晚年是在長沙嶽麓山下度過的。他1937年舉家南遷,回到自己的家鄉,紮根於湖南大學中文系。1953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轉入湖南師範學院,除了1948年曾去南京一次,1948-1949年去廣州講學之外,他基本上沒有離開過湖南。
楊先生「生平無他嗜好,惟喜讀書。心有所會,則筆之於書,以為至樂」。他終生勤奮,數十年如一日,伏案筆耕不輟,著作等身,成績斐然,影響及於海外,在日本、(前)蘇聯、美國尤為知名。1942年被教育部聘為教授,1948年被中央研究院選為院士,19...
作者序
1945年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後,搬遷到外地避難的各大中學校和文化團體陸續遷回長沙,一大批老中青知識份子雲集名城,雲集嶽麓山下,這裏又成了人文薈萃之區。這批知識份子親身遭受過外國強盜的蹂躪,飽嚐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困苦,領略過封建獨裁統治者的橫暴,大家都希望國富民強,要求開創一個沒有戰亂、沒有饑餓、沒有迫害的新的時代,新的生活,並為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掀起追求民主、自由、溫飽的鬥爭高潮。
我和本書的作者李蟠(筆名李鶴齡)教授是在這一高潮中邂逅相識的。以後我倆也和長沙一帶的其他廣大知識份子一樣,接受新的洗禮,有如季羨林先生〈站在胡適之先生墓前〉一文中所說:「懷著絕對虔誠的心情,嚮往光明,嚮往進步,覺得自己真正站起來了……全心全意投入造神運動……造出了神,又自己膜拜……對自己則認真進行思想改造……改造,改造,再改造,直改得懵懵懂懂……然而涅槃難望,苦海無邊……通過無數次的運動,直到十年浩劫……仍然不停地膜拜。其精誠之心真可以驚天地而泣鬼神了。改革開放以後,自己的腦袋才裂開了一點縫,覺今是而昨非。」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後期,我從北方回到嶽麓山下休養,與一別四十餘年的鶴齡教授比屋而居,時相過從。兩個「裂開了一點縫」的腦袋,兩顆「覺今是而昨非」的心,有說不盡的話。從古今中外的興衰成敗,賢愚不肖,到當年嚮往光明,嚮往進步的老中青知識份子的命運和我們自己的經歷,無所不談。燈前月下,秋夕春朝,我們常相對欷噓,相對憤懣,相對熱血沸騰。
教授在嶽麓山下執教、生活五十餘年,對嶽麓山下的許多往事比我熟悉。我在外地闖蕩了幾十年,對故鄉的人和事已經很陌生了,發言權自然不如鶴齡兄大,所以常是聽者。不過我聽得很專心,很認真,像一個很用功的小學生。打那以後,我再去讀魯迅的名著《野草》,特別是其中的〈失掉的好地獄〉一文的時候,便覺得好懂多了。魯迅先生那精湛的思想,犀利的目光,那非常強烈的憤懣,震撼我的心靈,使我難以平息心靈深處的驚濤駭浪。
現在教授已將在嶽麓山下和我談過的一些往事記錄成集,名曰《麓山學人軼事》,據實走筆,不加粉飾。我想,在諛詞盈耳、謊話連篇的迷霧中為子孫後代留一點點歷史的真實,自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善舉。縱然只是罄竹難書中的一葉,滄海橫流中的一粟,對後之來哲以史為鑒,大約不無裨益吧!當然來哲們怎麼想,那也還是個變數,不是我們管得了的。
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知識份子是人類文化知識的載體,是人類的腦袋,是從事複雜勞動的勞動者,是社會第一生產力的代表。沒有知識份子,社會便不能進步,民族便不能振興,國家便不能強盛。虐殺知識份子就是虐殺民族的生機,雖有利於愚民政策的貫徹,有利於封建專制獨裁統治的延續,而其毒害社會、毒害人民之禍是非常深遠,非常劇烈的。古今中外的興衰成敗早已證明瞭這個並不是怎麼深奧難懂的真理。即使是在史達林統治下的蘇聯,其知識份子的命運也不見得比嶽麓山下那一大批知識份子的命運悲慘。這是我們中國的悲哀,一個時代的悲哀!
知識份子不是敷在獸皮上的毛。野獸怕冷時,可以用毛來保溫;燥熱時,可以把它掉光;瘙癢時,可以在粗糙的樹幹上或石頭上擦蹭以快意,一大片一大片地將它磨掉,在所不惜。然而,虐殺知識份子遠不是蹭掉皮上的一層毛。知識份子的命運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這不是個人恩怨問題,不是個人情緒問題,而是關係到天下興亡、生民死活的大問題。如果還不肯認識這個問題,那仍然是很危險的。
教授來信囑我寫序。記得魯迅曾驚詫於向秀的〈懷舊賦〉怎麼寫得那麼短,剛開始就結束了。我這篇序卻早已大大超過了〈懷舊賦〉的篇幅,該打烊了。自己也不知所云。
2009年5月陶俊新於青島
1945年日本侵略者無條件投降後,搬遷到外地避難的各大中學校和文化團體陸續遷回長沙,一大批老中青知識份子雲集名城,雲集嶽麓山下,這裏又成了人文薈萃之區。這批知識份子親身遭受過外國強盜的蹂躪,飽嚐顛沛流離、饑寒交迫的困苦,領略過封建獨裁統治者的橫暴,大家都希望國富民強,要求開創一個沒有戰亂、沒有饑餓、沒有迫害的新的時代,新的生活,並為此一而再、再而三地掀起追求民主、自由、溫飽的鬥爭高潮。
我和本書的作者李蟠(筆名李鶴齡)教授是在這一高潮中邂逅相識的。以後我倆也和長沙一帶的其他廣大知識份子一樣,接受新的...
目錄
序
「夜門兀自無人閉」──楊樹達先生晚年的困惑
「又卜明朝大好天」──回憶羅暟嵐先生
好錚錚一條漢子──懷念羊春秋
最後的囑託──我在「牛棚」中結識陳布雷胞弟陳叔時
天真、豁達與寬容──譚文炳其人其事
「老右傾」魏東明──魏東明的二三趣聞
和林增平在一起的日子裏
他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記方嗣欔博士
「洋博士」──楊卓新
不該被人遺忘的學人──孫俍工
嶽麓山下最後一名「右派」教授陳孝禪
長壽教授姜運開──記毛澤東親自任命的中共寧鄉縣委第一任書記
董爽秋教授的風範
二級教授林兆倧之死
瀟灑教授李盛華
一代名師皮名舉
「人患」論者黃士衡
筆耕不止的翻譯家謝德風
「左派」民主教授廖六如
「臭嘴」教授陶懋炳
「人際往來失酌裁」──記勞改二十二年的「極右分子」熊克立
掩護過許多「左派」的右派分子曾作忠
「大法官」劉克儁教授後半生
我心目中最好的教務長金先傑教授
辭賦名家馬積高
經學大師馬宗霍
一個耐得住寂寞的學人──記孫文明教授
老院長劉壽祺的幾則往事
音樂家劉已明先生的笑話
葛德淦沒被接受的忠誠
一根繩子,兩條人命──記李祜夫婦之死
喝延河水長大的「紅小鬼」閻明智
嚴怪愚先生外傳
張名溢的遺憾
「爺爺」教授劉齊賢
枯木逢春開新花──記「右派」教授青義學
雷敢先生
抹不去的記憶──記鄒聲揚先生
難忘暟嵐先生
為人重德的教授
晚年李俊
楊「代數」少岩先生
憶「將軍」教授劉啟松
記憶中的張子傑
自學成才的鄭其龍教授
嚇死的海雲先生
戴世虎先生
詩人彭燕郊先生
梁啟燊先生
「低調」教授孫秉瑩
憶秉鈞先生二三事
詩人劉家傳
韓罕明教授的尷尬與苦澀
左翼文化人魏猛克先生
追憶儲聲虹教授
後記
序
「夜門兀自無人閉」──楊樹達先生晚年的困惑
「又卜明朝大好天」──回憶羅暟嵐先生
好錚錚一條漢子──懷念羊春秋
最後的囑託──我在「牛棚」中結識陳布雷胞弟陳叔時
天真、豁達與寬容──譚文炳其人其事
「老右傾」魏東明──魏東明的二三趣聞
和林增平在一起的日子裏
他是一本讀不完的書──記方嗣欔博士
「洋博士」──楊卓新
不該被人遺忘的學人──孫俍工
嶽麓山下最後一名「右派」教授陳孝禪
長壽教授姜運開──記毛澤東親自任命的中共寧鄉縣委第一任書記
董爽秋教授的風範
二級教授林兆倧之死
瀟灑教授李盛華...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