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並茂,簡單實用
生病的原因可能有成千上萬種,但是任何疾病都會和氣血運輸不暢相關,為什麼氣血會運行不暢?因為運輸氣血的溝渠——經絡被淤積甚至堵上了,「人若千目良田,醫如大禹治水」,通過經絡穴位按摩,達到氣血通暢的目的,是中醫治療的重要手段。
氣血從何而來?
醫上有句話叫「得氣血生,失氣血亡」,可見氣血的重要性。
人體14條生命線
經絡的巡行、穴位、功效和按摩保養方式
在家就能學習如何疏通經絡、養生防病。
經絡可以「決生死,處百病」,這句話出自《黃帝內經》:「夫經脈者,所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關於這句話,很多中醫專家有著不同的解釋,有拿經絡的三大作用:「溝通表裡、運行氣血、抗禦病邪」來解釋的,一些一知半解的人更是把他當做經絡神話包治百病的證明。
當然用經絡的三大功效來解釋非常準確,但對普通人來說,所留印象並非那樣深刻。
我們還是從中醫的理論源頭說起,陰陽之說是中醫的理論基礎,中醫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化成,人體也是一樣,陰陽平衡了,身體就健康了,而陰陽的精華就是氣血,氣血運輸的管道就是經絡。所以陰陽、氣血、經絡共同構成了中醫治療的基礎,任何一個中醫,在治療的時候,都要遵循這個原則。就好比現在的電腦網路,程式千變萬化,幾乎可以進行一切我們能夠想到和想不到的活動,但是最基礎的原理卻是有兩個數字「0」和「1」。
所以說經絡是醫家用來「決生死,除百病」的,這句話一點也不為過。
至於說,是不是因為這句話,中醫就變成萬能的了?也不盡然,這就是我們下面要說的經絡養生不是神話,也有它的局限性。
如果把人體比作一個會自我修復的瓷器,平時經過歲月的侵蝕出現一點點小裂痕,經過經絡帶動人體自身來修補,會把這些小裂痕慢慢修補好,但是如果被石頭打了一下,裂痕一下子很大甚至碎掉了一塊。這時候要是靠人體自我的修復能力,會很困難,費時很長,甚至不能修復。
所以說,中醫經絡養生並不是包治百病,更不是起死回生的神話,關於中醫及中醫養生,歷來有兩種極端的看法,一種認為中醫治本,經絡養生無所不能;一種認為中醫是騙人的,根本就治不了病,這兩種都犯了走極端的毛病。
中醫是靠人體自身的力量來補養身體的小缺憾,就是我們平時說的中醫治本,但是這種依靠自身的作用來修復的功效實際上是比較緩慢的,這是中醫不可迴避的一個不足。其實,在中醫治療的過程中,也有大病用猛藥來暫時震住,然後再徐徐圖之,這種下猛藥的做法,也是暫時性的治標,並非一味的緩和。所以,如果是一些急症、重症,這時候就千萬不要迷信經絡養生,趕快找大夫,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趕緊治療,先把病情控制下來再來談養生的問題。
那麼是不是經絡養生對這些較重、較急的疾病就沒有任何辦法了呢?也不是,俗話說,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一般來說,急重病對身體都會造成巨大的傷害,即使把病魔趕走了,身體還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過來,這時候經絡養生就可以幫上大忙了,可以幫助身體快速恢復,並且不留後遺症。
「上醫治未病」,經絡養生是透過完善、強壯自身來起到抵禦疾病、健康長壽的目的,是養生、防病的最高境界。現在生活中有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完全背離了「上醫治未病」這一原則。有錢人天天大吃大喝,結果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等「富貴病」爆發式地增多,而沒錢的人則根本不去關心自己的飲食,得了病就自己隨便買點藥吃也不去看醫生,總安慰自己說自己健康的很,可是長期不注意,到時候一場大病把之前埋下的所有健康隱患全部爆發出來,甚至直接會導致死亡。
有健康專家形象的形容,現代人是上半輩子拿命換錢,下半輩子拿錢買命。其實你拿出一分錢來做保健,就可以節約一塊錢的醫療費,你拿出一分鐘來關注健康,就可以增加一小時的壽命。
不要等真正身體超過了極限再來想到醫生、想到養生,如果說世界上有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那就是你自己,是健康的生活方式。藥到病除只是一種理想的狀態,中醫西醫不是神話,經絡養生也不是神話。
「人若千畝良田,醫如大禹治水」,透過經絡穴位按摩,達到氣血通暢的目的,是中醫治療的重要手段。本書詳細介紹了人體14條生命線——14條主要經絡的巡行、穴位、功效和按摩保養方式,使我們普通人就能在家學習如何疏通經絡、養生防病,但願您的開卷有益,用最簡單、最實用且無副作用的養生法為自己祛除病痛,為家人帶來幸福。
作者簡介:
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華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委
中華中醫藥學會疼痛分會常務委員
北京市按摩學會秘書長
北京中醫藥學會推拿分會副主任委員
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傳統醫學診療中心主任、按摩理療科主任
1983年畢業於北京中醫藥大學、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醫療、教學、科研工作。
曾著有多本著作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擅長治療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腰椎骨質增生及內婦科疾病。
章節試閱
第一章 經絡是灌溉人體的通道
經絡是人體的河道,氣血是河水
經絡是什麼?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氣血的作用。俗話說,水是萬物之母,沒有水,就沒有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如果我們把人體比作是一個內在的世界,那麼氣血就是這個世界的水,人體一切的生命活動,都必須靠氣血的滋潤、推動。
我們再說經絡,經絡是氣血的載體,氣血經過經絡的運輸,才能到達全身。也就是說,經絡是大江大河、小溪山澗,氣血則是其中奔騰洶湧的水流,經絡遍佈人體每一個部分,氣血則循著經絡,到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滋潤、灌溉著整個身體。
和現實世界一樣,河流也分幹流和直流,幹流運輸著大部分的水,而直流則像一張大網,讓每一寸土地都能得到灌溉。經絡,是經脈和絡脈兩部分,其中縱行的幹線稱為經脈,由經脈分出網路全身各個部位的分支稱為絡脈。
《靈樞•經脈》:「經脈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間,深而不見;其常見者,足太陰過於外踝之上,無所隱故也。諸脈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
意思是說,經脈這樣的主幹,都是深深隱藏在骨頭、肌肉間的,只有足太陰脾經在外腳踝的部位能看見,因為那裏沒什麼地方可以隱藏。而那些遍佈身體表面平時經常見到的,全部都是絡脈。
和地面上每條大小河流都有名字一樣,每條經絡也都有其自己的名字,中醫上把經絡分為:十二經脈、十二經別、奇經八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屬於經脈方面的,以十二經脈為主,屬於絡脈方面的,以十五絡脈為主。它們縱橫交貫,遍佈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聯繫臟腑、溝通內外
《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人體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織器官,之所以能保持相對的協調與統一,完成正常的生理活動,是依靠經絡系統的聯絡溝通而實現的。經絡中的經脈、經別與奇經八脈、十五絡脈,縱橫交錯,入裏出表,通上達下,聯繫人體各臟腑組織;經筋、皮部聯繫肢體筋肉皮膚;浮絡和孫絡聯繫人體各細微部分。這樣,經絡將人體聯繫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運行氣血、營養全身
《靈樞•本藏》:「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全身各組織器官只有得到氣血的溫養和濡潤才能完成正常的生理功能。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道,能將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組織臟器,使臟腑組織得到營養,筋骨得以濡潤,關節得以通利。
抗禦病邪、保衛機體
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經絡「行血氣」而使營衛之氣密佈週身,在內和調於五臟,灑陳於六腑,在外抗禦病邪,防止內侵。外邪侵犯人體由表及裏,先從皮毛開始。衛氣充實於絡脈,絡脈散佈於全身而密佈於皮部,當外邪侵犯機體時,衛氣首當其衝發揮其抗禦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如《素問•繆刺論》所說:「夫邪客於形也,必先舍於皮毛,留而不去,人舍於孫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絡脈,留而不去,人舍於經脈,內連五臟,散於腸胃。」
十二正經是人體水系的主幹
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
十二經脈是整個經絡系統的主體,是氣血運行的幹流,所以又被稱為「正經」,仔細觀察我們可以發現,十二經脈的名稱分別由手足、陰陽、臟腑組成手足,表示經脈在上、下肢外行路線分佈的不同,手經表示其外行路線分佈於上肢,足經表示其外行路線分佈於下肢。
臟腑,表示經脈的臟腑屬性,如肺經表示該經脈屬肺臟,胃經表示該經脈屬胃腑。
陰陽表示經脈的陰陽屬性及陰陽氣的多寡。由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以區分陰陽氣的盛衰(多少):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為陽明,其次為太陽,再次為少陽。
《靈樞•海論》:「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腑臟,外絡於肢節」。在內部,十二經脈隸屬於臟腑,在外部,分佈於四肢、頭面和軀幹。
十二經脈陰陽在四肢分佈的規律
關於陰陽的解釋,四肢內側面(拇指一側)為陰,外側面(小指一側)為陽。手足陰經分佈於四肢的內側,手足陽經分佈於四肢的外側。
我們以手為例:
手三陰經: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
分佈於上肢的內側,其中,上肢內側面前緣及大指橈側端為手太陰,上肢內側面中間及中指橈側端為手厥陰,上肢內側面後緣及小指橈側端為手少陰。
手三陽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陽三焦經。
手三陽經分佈於上肢的外側,其中,分佈於次指橈側端至上肢外側面前緣為手陽明,無名指尺側端至上肢外側面中間為手少陽,小指尺側端至上肢外側面後緣為手太陽。
十二經脈陰陽在頭部和軀幹部分佈的規律
頭是全身最上面的部位,上屬陽,所以中醫上說:「頭為諸陽之全」,所以手三陽和足三陽六條陽經全部聯繫在頭部。
手三陰聯繫胸,足三陰聯繫腹及胸。
陽經在頭和軀幹部的分佈較廣泛,在經絡的走向方面,中醫認為前為陽,後為陰,所以陽明行於身前,少陽行於身側,太陽行於身後。
十二經脈陰陽在與臟腑之間的關係
臟腑,中醫上認為,腑為陽,臟為陰。
所以足三陽在內分別屬於胃、膽、膀胱三腑,手三陽在內分別屬於大腸、三焦、小腸三腑;這就是所謂的「陽脈營其腑」。
手三陰聯繫於胸部,其內屬於肺、心包、心;足三陰聯繫於腹部,其內屬於脾、肝、腎,這就是所謂的「陰脈營其臟」。
十二經別——人體水系的支流
正經是大河,經別就是經絡系統的支流,大河的水雖然很多,但是因為條數偏少,有些照顧不到的地方。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另行分出,分佈於胸腹和頭部,起溝通作用的支脈,又稱「別行之正經」。
十二經別一般多從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經分出,分佈於胸腹腔和頭部,其間有「離、入、出、合」分佈特點。十二經別從四肢肘膝關節以上的正經分出稱「離」,進入胸腹腔稱「入」,於頭項部出來稱「出」,陽經經別合於本經的經脈,陰經經別合於其相表裏的陽經經脈稱「合」,如手陽明經別合於手陽明經脈,手太陰經別也合於手陽明經脈。手足三陰三陽經別,按陰陽表裏關係組成六對,稱為「六合」。十二經別通過「離、入、出、合」的分佈,溝通了表裏兩經,加強了經脈與臟腑的聯繫,彌補了陰經經脈在頭面部分佈的不足,擴大了經脈的循行聯繫和經穴的主治範圍。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分出,分佈於胸腹和頭部,補充了正經循行的不足。由於經別在生理功能方面與正經相同,因此在病理方面所表現的症候也就包括在正經之內,故不單列病候。初學經絡的人可適當瞭解一下,不必深入研究。
奇經八脈——人體水系上的水庫
上節介紹的十二經脈,內連臟腑,外連四肢,表裏配合,是人體經絡的幹流大河,有一些經脈,它是相對獨立的,既不屬於哪個臟腑,也沒有表裏配合的關係,就那樣孤零零的起著作用,是「別道奇行」的經脈,這樣的經脈一共有八條,中醫上稱之為奇經八脈: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衝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的穴位均寄附於十二經脈之上。任、督、衝三脈皆起於胞中,同出會陰而異行,稱為「一源三岐」。
奇經八脈就像是水庫,當十二經氣學旺盛之時,奇經八脈能加以蓄積,當人體功能活動需要時,奇經八脈中的氣血便可加以灌溉供應,以備不時之需。在《難經》中,把十二經脈比作「溝渠」,把奇經八脈比作「湖澤」,形象地說明了它的功能。
督脈行於後正中線,任脈行於前正中線,督脈與六陽經互相關聯,總領調節人體的陽氣,稱為「陽脈之海」;而任脈則與六陰經互相聯繫,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而稱為「陰脈之海」。任、督二脈各有本經所屬穴位,及所屬病候,故與十二經脈相提並論,合稱為「十四經」。我們在學習經絡知識的時候,一般都是從這十四條最重要的經脈開始學習,也是本書介紹的重點內容。
經筋、絡脈是地下水和灌溉網
十二經筋——人體的地下水和泉眼,聯繫肉與骨的紐帶
經脈是氣血的大河,氣血旺盛的地方,對周圍的筋肉有濡養的作用,所以,在經脈周圍就有相當於地下水和泉眼一樣的筋肉,全身筋肉按經絡分佈部位同樣分成手足三陰三陽,即十二經筋。十二經筋的分佈特點是:它們聯屬於十二經脈,起於四肢末端,走向頭身,結聚於關節和骨骼部,有的散佈於淺部,有的進入胸腹腔,但不像經脈那樣屬絡於臟腑。
十二經筋之間的聯繫除在頭、面、胸、腹部結合外,還在各經循行於踝、膕、膝、股、髀、臀、腕、肘、腋、臂、肩、頸等關節或筋肉豐滿處,與鄰近的他經相連結,尤其是足厥陰經筋,不僅結於陰器,並能總絡諸筋。
從經筋的分佈和聯絡情況來看,經筋同肌肉的關係是很密切的。經筋的作用是聯絡筋肉,約束骨骼,利於關節的屈伸,保持人體正常的運動功能,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勢。
十五絡脈——蜘蛛網一樣密佈全身的灌溉網路
大河、支流水雖然大,但是無法將水直接用來灌溉農田,還需要大大小小的溪流、溝渠,才能把水輸送到每一寸土地。十二正經、十二經別、奇經八脈這些身體裏大大小小的河流還需要密集的引水渠才能把氣血輸送到身體的每一個角落,這些大大小小密佈全身的「引水渠」就是絡脈。經脈與絡脈共同組成了人體完整的經絡系統。擔負著全身氣血的運輸、澆灌作用。
身體上重要的絡脈一共有十五條,稱十五絡脈,上面十二正經的部分我們提到了,正經都是聯通臟腑和四肢,臟腑在內,所以這十二條氣血的大河都是在四肢的部位分岔進入全身,所以十二正經分出來的十二條絡脈都是從手足部分開始的,主要起溝通表裏兩經和補充經脈循行不足的作用。
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再加軀幹前的任脈絡,軀幹後的督脈絡及軀幹側的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十五絡脈」。十二絡脈在四肢部從相應絡穴分出後均走向相應表裏經,軀幹部三絡則分別分佈於身前、身後和身側。軀幹部的三絡,起滲灌氣血的作用。絡脈和經別都是經脈的分支,均有加強表裏兩經聯繫的作用,所不同者,經別分佈較深,無所屬腧穴,也無所主病症;絡脈分佈較淺,各有一絡穴,並有所主病症。
十二皮部——經絡在體表的第一層屏障
中醫上,人生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外邪入侵,也就是說,病都是從外部一層層侵入人體的。我們都熟悉扁鵲見蔡桓公的故事,病在皮膚,疾病的最初狀態,也是最好治療時候,時間長了就會進入肌肉、進入骨頭、進入臟腑,等到病入膏肓,治療起來就非常困難。
同樣人體經絡系統抵禦疾病也是層層設防,其中最外面的一層防禦措施就是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皮膚部分,屬十二經脈及其絡脈之氣的散佈部位。體表皮膚按手足三陰三陽劃分,即形成十二皮部。這是十二經脈功能活動反映於體表的部位,也是絡脈之氣散佈之所在。由於皮部位於人體最外層,所以是機體的衛外屏障。
養生就像大禹治水,重在疏通和導引
經絡系統用形象化來比喻,就是由幹流(經脈)、支流(經別)、溝渠(絡脈)等組成的一個龐大複雜又井然有序的水利系統,只不過這裏面運送的是「決生死」的氣血。
人若千畝良田,醫若大禹治水。水少成旱,水多成澇,都是疾病之源,大禹治水,重在一個「疏」字,在水流堰塞的地方打通河道,把洪水引走,多餘的水(氣血)引到乾旱的地方,這樣就可以達到「旱澇保收」的健康境界了。當然,中醫上的經絡和現實當中的河流還是有一定區別的。
「氣血充盈」身體好,但堰塞不是充盈
我們形容一個人看起來很健康,往往會說這個人「氣色好」,這個氣色好,就是氣血充盈的表現。表現最明顯的三類人:小孩、年輕女性和老人,尤其是老人,屬於氣血逐漸衰竭的人群,但是保養好的老人則滿面紅光,用「鶴髮童顏」來形容。「鶴髮」是自然走過的痕跡,「童顏」是保養得道,氣血充盈,身體健康的表現。
那麼氣血充盈是不是可以簡單用「水量多」來形容呢?比如有人想當然的認為,我身體那個地方氣血少而生病,那麼,我讓氣血都過去,而不往別的地方流,是不是對身體好?這種想法是完全錯誤的。
氣血充盈是一個整體的概念,我們經常會說,這個人氣血充盈,這個年齡段的人群氣血充足,但是從來沒有人說過某個部位氣血充盈。充盈和局部多是兩個概念,同樣可以用水流來形容,這次我們把範圍縮小一些來解釋。
一個水源、一個水庫、一個由水庫支援的灌溉系統。水源就是腎,腎是人體的氣血之源,水庫是脾,脾是容納氣血的地方,而整個的灌溉系統則是人體的經絡系統,灌溉系統澆灌的範圍就是人體了。
所謂氣血充盈,最首要的是氣血之源要健康,產生足夠全身健康運行的氣血,一般來說小孩的氣血最旺,而中老年人則因為生老病死、時間流逝的自然規律,氣血之源逐漸衰弱,氣血的總量就會減少。所以,尤其對於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就需要特別注意保養氣血和經絡了。
提到經絡,我們在說氣血充盈的另外一個條件,就是經絡暢通,只有經絡暢通,氣血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全身的土地才能得到灌溉。
堰塞不是充盈,有句古詩「問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都可以用來形容經絡攜帶氣血潤澤全身的作用。還用灌溉為例,一塊農田,旁邊有一道溝渠,裏面長年累月流淌的是永不枯竭的活水,只要天氣乾旱,活水隨時可以灌溉,天氣澇了,多餘的水又可以排入溝渠。充盈可以解釋為「按需索取」的「共產主義」。但是這不是簡單的多,你把管道堵了,所有的水都流在這一塊地了,肯定像發洪水一樣把所有的作物全都淹死了,而且水流不到別的地裏,別的地就會乾旱。
說起堰塞,不由讓我們想起另一句話「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通則不痛,痛則不通
經絡是運載氣血的河流,一旦河道受阻,溫順的河水就會馬上變成一頭猛獸,在受瘀塞的部位肆虐。這一過程表現的非常強烈,所以雖然經絡不通影響的範圍很大,但是最明顯的還是瘀塞部位的疼痛。
氣血不達,則生機滅
上面我們說到了經脈瘀塞會引起局部疼痛,其實,經脈完全瘀塞這種情況在現實中並不多見,如果完全瘀塞那意味這氣血不能到達部位的壞死。氣血不達則生機滅。更多情況是經脈受阻導致的氣血運行不暢,氣血運行不暢就會引起一系列上面所說的反應。不暢的部位疼痛,那麼影響到的「下游」部分呢?可以想像一下河流,河道上游如果被傾倒了垃圾或者是有淤泥,這一塊地方就要堵塞、發大洪水,而河道的下游就會乾旱,顆粒無收。人體的水系也是一個道理,我們攝入的過多的熱量就好比傾倒的垃圾和淤泥,會阻塞經絡,讓河流變窄,下游得不到氣血濡養就會發生疼痛,這個疼痛並不是壞事,而是身體再告訴你它需要什麼。你吃藥,就好比用疏通劑,是用化學的方法讓大石頭變小,好流過去;而按摩就像用鏟子鏟,是用物理的方法把大石頭震碎,而且還能暫時拓寬河道,讓症狀迅速得到改善。
這裏,特別想提醒讀者朋友,正是因為按摩是一種物理方法,它既效果明顯沒有毒副作用,也不能包治百病,而且如果您有比較嚴重的症狀,更不能盲目地大力地去按摩,就好比石頭太大,如果輕易去挖它的底座,挖不好不僅沒挖碎,還挖成了土石流。
有些人覺得經絡穴位特別神奇,為什麼我有胃病,腿上的穴位按了會疼?如果您領會了前面的章節,這個道理現在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河流的一段出了問題,上下游自然就會有反應。我們的身體結構並非各自為政,而是一個小的生態系統,我們在上游清除阻塞,在下游擴寬支流,河水一流,中間的小樹枝還能擋得住大河的衝擊嗎?所以,經絡治病,並不神奇,而是一種樸素的觀念和千百年的經驗。
手腳是疏通經脈的重點部位
手足部位是全身經絡的彙集點,全身12條經脈,六條彙集在手上,六條彙集在腳上。上文說過,人體12條主要經絡都是內聯臟腑外接皮表的,外接的部位全部都在手足上,所以疏通經脈的重點就在手足上。
手足還是人體的全息「胎兒」,可以用一個形象的比喻來形容,人的身體就好像一棵大樹,手和腳就好比是樹葉。一棵樹不管是哪出了問題,都會在最敏感的部位——葉子上表現出來,而人不管是出了什麼健康問題,也都會從手足上表現出來。這些問題可能不是疾病,但確實對你的健康已經造成了損害,你的身體處於「亞健康」狀態。
同樣,手和腳,是大樹的枝葉,是人體的最末梢,也是氣血循環最難達到的地方。一旦氣血不足或循環不暢,就會很難到達手足部位。
所以,重視手腳的按摩,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妙用,是按摩養生不可不知的小秘訣。
腹式呼吸:用看不見的手進行內臟按摩
外部經絡的氣血運行,我們可以通過經絡穴位按摩來疏通促進,同時對內部臟腑氣血運行也是有一定幫助的。儘管如此,如果能有一雙手幫助我們按摩臟腑,豈不是更好?
當然,不可能存在一種直接按摩臟腑的方法,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腹式呼吸,來增加位於胸腔和腹腔之間的橫膈膜的升降幅度,這樣就好像在用一雙看不見的手對內臟在進行溫和的按摩,不僅可以鍛鍊肺部,而且可以攜帶更多的氧氣,起到淨化血液,活化全身細胞的作用。
腹式呼吸有順腹式呼吸和逆腹式呼吸兩種方法:
順腹式呼吸和我們平時的呼吸相似,採取坐式或仰臥的姿勢,初學的時候可以雙手輕輕觸在腹部,感覺腹部的起伏。開始吸氣時全身用力,此時肺部及腹部會充滿空氣而鼓起,但還不能停止,仍然要使盡力氣來持續吸氣,不管有沒有吸進空氣,只管吸氣再吸氣。然後屏住氣息4秒,此時身體會感到緊張,接著利用8秒的時間緩緩的將氣吐出,重複做10~30分鐘。
逆式腹式呼吸和順腹式呼吸完全相反,吸氣的時候,腹部盡可能癟下去,呼氣的時候漲起來,其他要領相同。一般來說,最好做幾分鐘的順腹式呼吸,再做幾分鐘的逆腹式呼吸,效果更好。
很多讀者朋友看到這裏也許會覺得要掌握那麼多經絡、經筋、經別等等,實在太難了,我們可能都用不到,其實不然,只要懂得了經絡系統就像滋養大地的河流系統這個道理,很多困惑就可以迎刃而解。比如說為什麼我按摩手的穴位可以治療牙痛?是因為流經牙齒這塊「土壤」的河流流經手,在源頭進行干預,自然在下游就會有所影響。那是不是按摩的時候都要照顧到呢?其實並不需要全部掌握,只要抓住重點,瞭解人體最主要的經脈是十二正經加上任督二脈共14條,並且靈活地運用水系這個原理,在重點的穴位上進行按摩,
就能對整個經絡系統進行疏通保養了。
經絡穴位按摩,給氣血運行加台「水泵」
「問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自然萬物,要想保持勃勃生機,都離不開一個「動」字。經絡也是一樣,氣血在經絡裏保持一個動的狀態,不僅可以隨時輸送到全身除了人到中年,經絡慢慢老化造成的自然受損以外,經絡不通或者受阻,都是和缺乏「運動」有關。
現代科學講,手足部位是人體毛細血管分佈最密集的部位,是微循環的關鍵部位,中醫上手足是全身經絡的交會處,十二條經脈全部彙聚於手足部位,十二條絡脈全部都在手足部位開始。
上文說過,絡脈是氣血運行的分支,就好像是細小的溝渠一樣,和經脈的大江大河相比,這些細小的溝渠更容易阻塞。氣血在絡脈中運行最怕什麼?最怕冷。中醫認為寒主凝滯,稍微遇寒對經脈可能影響不大,可是絡脈中的氣血遇到一點點寒氣就會運輸不暢。
灌溉的時候一些地勢高的地方,水自己流不到怎麼辦?通常情況下我們會使用水泵來幫助水的流通。氣血也是一樣,有時候運行不暢,也需要加台水泵來幫助氣血運行,這就是經絡疏通和穴位按摩。
經絡疏通的原理,一方面可以把經絡裏的「異物」減小,另一方面通過刺激經絡和經絡上的穴位,使氣血運行更有動力,就好像加了個水泵一樣。
比如我們身體的某個部位因為疾病或內外傷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如果放置不管的話,這個部位長期缺乏足夠氣血的滋潤,就會出嚴重的問題。但是這種情況並不是拍拍揉揉就可以的,我們可以通過按摩、刺激經絡穴位,促使氣血運行,逐漸,這個部位就會恢復正常的生機,受損經絡也會逐漸恢復,氣血運行重新暢通了。
因為經絡疏通按摩十分安全,所以平常健康人也可以把他當做養生保健的一種方式,起到「治未病」的效果。
利用自身體重的手法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按摩手法
因經絡疏通,出於安全性考慮,初接觸經絡的人最好還是從保健按摩學起,像針刺等比較強烈的刺激手法一是對準確性要求比較高,二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初學者最好先不要採用。
即使是按摩,也會有一個問題,就是用多大的力氣按,力氣小了,效果不明顯,力氣大了,可能會損傷身體。按摩、治療、包紮等等,力道很重要,受過數年醫學教育的醫生尚且可能出錯,更何況我們這些一知半解的人。
但是運用以下原則就可以在安全的基礎上取得最好的效果。
識別穴位的正常反應
痛感——以酸痛為主要特徵而不是刺痛,當出現刺痛或者針紮樣疼痛時不宜使用大力按摩
異物感——以柔軟有彈性並且略可移動的異物感為安全的感覺,如果是固定不動的骨性硬結則不宜使用大力按揉
麻癢等皮膚敏感——以肌肉深部的麻癢走竄感為得氣,皮膚表面的麻癢感則不是。
腫脹感——按完後感覺發沉,腫脹,是正常的反應。一般一週左右可以自己消失,也可以通過熱敷,熱水沖淋等方法來緩解。
儘量利用自身重量進行牽引和按摩
肩背部的穴位可以利用一張靠背椅和一個小球來進行按摩刺激。
腳底穴位可以通過踩踏小球進行按摩刺激。
頸部穴位可以用自我牽拉法和自我力量對抗法進行按摩刺激。
拍打要避開有重要臟器的部位
腰部(腎臟)——不宜使用大力的拍擊法
腹部(胃)——不宜使用大力的拍擊法
頸部——不宜使用大力的拍擊法
胸部(心臟,肺臟)——不宜使用大力的拍擊法
脅肋部(肝臟)——不宜使用大力的拍擊法
按摩的禁忌症
病程已久,患者體弱。
燙燒傷患部不宜按摩;患部周圍忌重按摩。
傳染性或潰瘍性的皮膚病如疥瘡、無膿性瘍和開放性創傷。
懷孕5個月以下,或有懷孕徵兆及經期、產後惡露未淨時(子宮尚未復原),小腹部不可按摩,以免發生流產或大出血。
急性傳染病(如傷寒、白喉等)、各種腫瘤以及其他病情嚴重的患者,都不宜按摩。
極度疲勞和酒醉的患者不宜按摩。。
正確找到穴位是保證效果的關鍵
經絡疏通和穴位按摩,有效的關鍵是找準穴位,取穴是否準確,直接關係著治病療效。因此,只有掌握穴位的定位方法,才能準確取穴,提高療效。
穴位定位的方法一般分為骨度分寸法,手指同身寸法和簡便定位法。這三種方法最經常用到的一個計量單位就是寸,這種寸並不是我們平時量東西的那種,而是根據人體自然結構確定的一種方法,理論上講,每個人這個寸都不是絕對一樣長的。
一些按摩取穴的圖書為了更直觀一些,往往在圖片上畫上一個尺規,以此來說明自己多嚴謹,實際上這種用尺量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
骨度分寸法和手指同身寸法中的寸是一樣的,前者更準確一些,後者更簡便一些。
骨度分寸法
談到骨度分寸法,大家很容易直接想到解剖學,再看看圖片,經絡穴位本來就夠眼花繚亂了,再畫上骨頭,更是讓人找不著。
一些入門級的書乾脆就把這一節給省略掉了,其實骨度分寸法是和解剖學相關,但是並不是近現代醫學才提出的,而是在《黃帝內經》中提出的。
骨度分寸法,古稱「骨度法」,首見於《靈樞•骨度》篇。是以骨節為主要標誌測量週身各部的大小、長短,並依其尺寸按比例折算作為定穴的標準。這種分部折寸的尺度一般應以患者本人的身材為依據,不論男女、老少、高矮、胖瘦均可以此為標準來測定穴位。臨床應用時常把取穴部位骨節兩端的長度(尺寸)折成為一定等分,每1等分為1寸,故有人又將其稱之為「指測等分定位法」。
可以說,骨度分寸法是現在中醫取穴的最基礎手法,所有的取穴手法都是從骨度分寸法中脫胎出來的,所以瞭解一下還是比較必要的。而且學習起來也並不像看起來那麼困難。
在取穴的過程中,有時候使用直寸,有時候使用橫寸,這兩種是指取穴過程的習慣,實際上是完全等長的。直寸和橫寸都是同身寸,對一個人來說,它們的長度是相同的,但是它們的方向不同,橫寸多用於以人體前後正中線定標,量取其兩側穴位,直寸多用於以人體關節定標,量取其上下穴位,這樣叫起來方便得多。
我們學習骨度分寸法,一開始可以拋開裏面那森森白骨,畢竟普通人取穴主要還是從體表取穴,下表我們列出了一些骨度分寸法體表取穴的一些標準,我們可以根據這個標準來定位全身絕大多數穴位。
第一章 經絡是灌溉人體的通道
經絡是人體的河道,氣血是河水
經絡是什麼?在弄清楚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氣血的作用。俗話說,水是萬物之母,沒有水,就沒有這個世界上形形色色的生物。如果我們把人體比作是一個內在的世界,那麼氣血就是這個世界的水,人體一切的生命活動,都必須靠氣血的滋潤、推動。
我們再說經絡,經絡是氣血的載體,氣血經過經絡的運輸,才能到達全身。也就是說,經絡是大江大河、小溪山澗,氣血則是其中奔騰洶湧的水流,經絡遍佈人體每一個部分,氣血則循著經絡,到達身體的每一個角落,滋潤、灌溉著整個身體...
目錄
全身穴位圖示——正面穴位
全身穴位圖示——背面穴位
全身穴位圖示——側面穴位
全身穴位圖示——足部穴位
常規按摩手法前言
第一章 經絡是灌溉人體的通道 17
經絡是人體的河道,氣血是河水 18
十二正經是人體水系的主幹 20
十二經別——人體水系的支流 21
奇經八脈——人體水系上的水庫 22
經筋、絡脈是地下水和灌溉網 23
養生就像大禹治水,重在疏通和導引 25
經絡穴位按摩,給氣血運行加台「水泵」 29
利用自身體重的手法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按摩手法 30
正確找到穴位是保證效果的關鍵 32
不是所有的穴位都適合按壓、拍打的 39
按摩主要使用哪些手法 40
疏養14條生命能量線要關注這些「關鍵點」 47
第二章 手太陰肺經 51
手太陰肺經特效穴位 53
尺澤穴
列缺穴
經渠穴
太淵穴
魚際穴
少商穴
手太陰肺經其他穴位 57
中府穴
雲門穴
天府穴
俠白穴
孔最穴
第三章 手陽明大腸經 59
手陽明大腸經特效穴位 61
商陽穴
二間穴
三間穴
合谷穴
陽溪穴
偏曆穴
曲池穴
手陽明大腸經其他穴位 65
溫溜穴
下廉穴
上廉穴
手三里穴
肘穴
手五里穴
臂臑穴
肩穴
巨骨穴
天鼎穴
扶突穴
口禾穴
迎香穴
第四章 足陽明胃經 69
足陽明胃經特效穴位 72
頰車穴
足三里穴
豐隆穴
解溪穴
衝陽穴
陷谷穴
內庭穴
厲兌穴
足陽明胃經其他穴位 77
承泣穴
巨穴
四白穴
地倉穴
大迎穴
下關穴
水突穴
氣舍穴
頭維穴
人迎穴
缺盆穴
屋翳穴
氣戶穴
膺窗穴
庫房穴
乳中穴
乳根穴
不容穴
承滿穴
梁門穴
關門穴
太乙穴
滑肉門穴
天樞穴
大巨穴
外陵穴
水道穴
歸來穴
氣衝穴
陰市穴
髀關穴
伏兔穴
梁丘穴
犢鼻穴
條口穴
上巨虛穴
下巨虛穴
第五章 足太陰脾經 87
足太陰脾經特效穴位 89
隱白穴
大都穴
太白穴
公孫穴
商丘穴
三陰交穴
陰陵泉穴
大包穴
足太陰脾經其他穴位 93
漏谷穴
箕門穴
地機穴
血海穴
衝門穴
府舍穴
腹哀穴
腹結穴
大橫穴
食竇穴
天溪穴
胸鄉穴
周榮穴
第六章 手少陰心經 97
手少陰心經特效穴位 99
少海穴
靈道穴
通里穴
少府穴
神門穴
少衝穴
極泉穴
青靈穴
陰郤穴
第七章 手太陽小腸經 103
手太陽小腸經特效穴位 105
少澤穴
前谷穴
後溪穴
支正穴
腕骨穴
陽谷穴
小海穴
手太陽小腸經其他穴位 108
養老穴
臑俞穴
肩貞穴
天宗穴
秉風穴
肩中俞穴
曲垣穴
肩外俞穴
天窗穴
顴穴
天容穴
聽宮穴
第八章 足太陽膀胱經 113
足太陽膀胱經特效穴位 118
委中穴
昆侖穴
承山穴
飛揚穴
申脈穴
京骨穴
至陰穴
束骨穴
足通谷穴
足太陽膀胱經其他穴位 121
睛明穴
曲差穴
攢竹穴
眉衝穴
五處穴
承光穴
通天穴
天柱穴
絡卻穴
玉枕穴
大杼穴
風門穴
肺俞穴
厥陰俞穴
心俞穴
督俞穴
膈俞穴
肝俞穴
膽俞穴
脾俞穴
胃俞穴
三焦俞穴
腎俞穴
氣海俞穴
大腸俞穴
關元俞穴
小腸俞穴
中膂俞穴
白環俞穴
膀胱俞穴
上穴
下穴
次穴
中穴
會陽穴
承扶穴
委陽穴
殷門穴
浮郤穴
附分穴
魄戶穴
膏肓俞穴
神堂穴
譆穴
膈關穴
魂門穴
陽綱穴
意舍穴
胃倉穴
肓門穴
志室穴
秩邊穴
胞肓穴
合陽穴
承筋穴
僕參穴
跗陽穴
金門穴
第九章 足少陰腎經 137
足少陰腎經特效穴位 139
湧泉穴
然谷穴
大鐘穴
太溪穴
複溜穴
陰谷穴
足少陰腎經其他穴位 143
水泉穴
照海穴
交信穴
築賓穴
橫骨穴
大赫穴
中注穴
氣穴穴
肓俞穴
商曲穴
四滿穴
石關穴
幽門穴
陰都穴
步廊穴
神封穴
腹通谷穴
靈墟穴
神藏穴
彧中穴
俞府穴
第十章 手厥陰心包經 149
手厥陰心包經特效穴位 151
曲澤穴
間使穴
內關穴
勞宮穴
大陵穴
中衝穴
手厥陰心包經其他穴位 154
天池穴
天泉穴
郤門穴
第十一章 手少陽三焦經 155
手少陽三焦經特效穴位 157
關衝穴
液門穴
中渚穴
陽池穴
外關穴
支溝穴
天井穴
手少陽三焦經其他穴位 160
會宗穴
清冷淵穴
三陽絡穴
消濼穴
四瀆穴
臑會穴
肩穴
天穴
天牖穴
翳風穴
瘈脈穴
顱息穴
角孫穴
耳門穴
耳和穴
絲竹空穴
第十二章 足少陽膽經 165
足少陽膽經特效穴位 168
環跳穴
陽陵泉穴
光明穴
足臨泣穴
陽輔穴
俠溪穴
丘墟穴
足竅陰穴
足少陽膽經其他穴位 171
瞳子穴
頜厭穴
聽會穴
懸顱穴
上關穴
懸厘穴
曲鬢穴
率谷穴
天衝穴
浮白穴
頭竅陰穴
陽白穴
完骨穴
頭臨泣穴
本神穴
目窗穴
腦空穴
正營穴
風池穴
承靈穴
肩井穴
輒筋穴
日月穴
淵液穴
京門穴
五樞穴
帶脈穴
維道穴
居穴
中瀆穴
風市穴
膝陽關穴
陽交穴
懸鐘穴
外丘穴
地五會穴
第十三章 足厥陰肝經 181
足厥陰肝經特效穴位 183
大敦穴
行間穴
太衝穴
中封穴
蠡溝穴
曲泉穴
足厥陰肝經其他穴位 186
中都穴
陰包穴
膝關穴
足五里穴
陰廉穴
章門穴
急脈穴
期門穴
第十四章 任脈 189
任脈特效穴位 191
會陰穴
鳩尾穴
承漿穴
任脈其他穴位 193
曲骨穴
中極穴
氣海穴
關元穴
陰交穴
下脘穴
神闕穴
中脘穴
水分穴
上脘穴
膻中穴
巨闕穴
玉堂穴
紫宮穴
華蓋穴
璿璣穴
廉泉穴
第十五章 督脈 197
督脈特效穴位 199
長強穴
水溝穴
風府穴
上星穴
督脈其他穴位 201
腰俞穴
腰陽關穴
中樞穴
至陽穴
懸樞穴
筋縮穴
命門穴
脊中穴
靈台穴
身柱穴
神道穴
陶道穴
大椎穴
強間穴
後頂穴
百會穴
前頂穴
囟會穴
神庭穴
齦交穴
全身穴位圖示——正面穴位
全身穴位圖示——背面穴位
全身穴位圖示——側面穴位
全身穴位圖示——足部穴位
常規按摩手法前言
第一章 經絡是灌溉人體的通道 17
經絡是人體的河道,氣血是河水 18
十二正經是人體水系的主幹 20
十二經別——人體水系的支流 21
奇經八脈——人體水系上的水庫 22
經筋、絡脈是地下水和灌溉網 23
養生就像大禹治水,重在疏通和導引 25
經絡穴位按摩,給氣血運行加台「水泵」 29
利用自身體重的手法是最安全最有效的按摩手法 30
正確找到穴位是保證效果的關鍵 32
不是所有的穴位都適合按壓、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