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中文甫上市熱銷26,947冊!
Amazon.cn持續暢銷!企業團購排行第一好書!
資訊爆炸,第四次產業革命已然降臨……雲端革命,將引爆全新局面。
資金、技術、人才,三大生產要素已悄然退後,「第四要素-情報」將左右企業未來命運!
行動網路時代的到來,雲端運算技術的創新發展和應用,開創了情報與風險服務的新模式,讓難題迎刃而解!雲端運算不僅僅是一場電腦領域的革命,更是整個社會產業的革命。雲端運算將標誌著第四次產業革命的到來。
網際網路時代,情報成為不受控制的洪流席捲世界。每個人都沉溺於情報之中:Facebook、Twitter、Gmail、GoogleReader、iOS、Android、MySpace、Dropbox、Flickr……,每個人都在使用,每個人都在其中暴露,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已經被虛擬的無線網絡所包圍,秘密在這個時代已經不復存在。
掌握情報就是掌握機會。在這個沒有秘密的時代,誰先掌握情報,誰就緊握勝利。為何日本能快速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為何蘋果能從破產邊緣,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企業?為何全球速食龍頭——麥當勞、肯德基能夠稱霸全球?為何IBM成功地將私人電腦產業拋售給聯想,而最終轉型「智慧地球」國家級大戰略,並成為真正的藍色巨人?富士康,為何能成為全球代工之王?
因為,它們擁有世界領先的競爭情報系統,可以監控業界技術動態和競爭對手的一舉一動。21世紀的企業競爭,已經全面升級為一場資訊情報戰爭!
所有的成功都基於情報,所有的生活都充斥著情報。情報戰爭早已全面開打,早已身陷其中的你,還要錯過眼前的本書嗎?
章節試閱
第一章 日本強盛:全球唯一的情報帝國
日本如何從「二戰」廢墟中快速崛起而成為世界強國?
陣容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為何敗於實力相差甚多的島國日本?
情報帝國如何完成全球網路佈局?
日本如何挑戰瑞士鐘錶的全球霸主地位?
大國的缺失到底又是何處不足?
偷襲珍珠港:另一場戰爭的勝利
檀香山任務
日本國土面積只約有美國或中國國土面積的1/26,但日本卻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崛起往往被稱為神話,可是「神」又神在哪呢?
「神」就神在日本的情報工作做得好。當人們談到日本先進發達的科技、文化、教育時,往往會有意或無意忽略掉一個鮮為人知的重大因素:情報的作用。
毫不誇張地說,日本是以情報立國,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都離不開情報的支持。
這一切,都是有「傳統」可循的。
1940年5月,年僅29歲的日本外交官吉川猛夫奉命到檀香山。誰也想不到,這個名不見經傳的日本青年卻讓波雲詭譎的「二戰」形勢更增加了無限可能。
吉川猛夫表面的身份是日本駐檀香山的副領事,實際卻是日本海軍的一名情報人員。為了做掩護,他以大學生的身份報考日本外務省書記員,結果被破格錄取,其海軍情報員的身份也就順理成章地得以洗白,這樣日後他就能夠在檀香山順利地開展間諜活動。
1941年3月,吉川猛夫正式開始了他的「檀香山任務」──執行對珍珠港以及附近美軍基地的偵察。
不得不承認,吉川猛夫是一個十分優秀且不可多得的情報員。到檀香山不久,他就結識了在珍珠港經營色情服務的「春潮樓」老闆娘藤原波子。
藤原波子名義上是個老鴇,暗地裡卻為日本情報人員做掩護。很快,吉川猛夫就跟春潮樓的藝妓打成一片,成了春潮樓的大紅人。整天一群藝妓圍著他,眾星捧月一般。
藤原波子答應給他在臨港的一面開一間客房,供他長期使用。這間客房在春潮樓的最頂層,有一排明亮寬闊的玻璃窗戶。打開窗戶,借著先進的偵察工具,珍珠港就可以一覽無遺。
吉川猛夫的英雄時代開始了。
每天他都喝得醉醺醺的,在一群藝妓的簇擁下恣意取樂。實際上,他十分清醒。在藝妓們的掩護下,他日夜監視著珍珠港的任何動靜。
珍珠港美軍基地成了吉川猛夫絕佳的觀察目標。基地內軍艦的種類、數量、艦上的人員配置、武器裝備以及軍艦活動的規律等各種資訊,他都悉心偵察,然後匯總,再用特殊符號記錄下來,一起發往東京。
這裡需要特別指出,珍珠港美軍基地在美國海軍中的重要位置。
珍珠港是美國太平洋艦隊駐紮地,美國海軍的大部分精銳船艦都停泊在這裡。否則,日本海軍不可能將矛頭對準它。
吉川猛夫的情報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著。
在醇酒、藝妓的環繞下,他對珍珠港的大概情況做了一次初步的探索;但是這些情報不足以支持一場戰爭,他還需要親自去實地調查。這可是以身犯險的事。
不過,吉川猛夫自有他的一套本事。
他靠近珍珠港的時候,從來不帶筆記本、照相機這類容易引起美國海軍關注並可能導致危險的東西。他的表現更像一個旅行者,一副懶散的樣子,從來沒引起過美國海軍的注意。
他依靠智慧的大腦和頑強的記憶力,搜集了海量的資訊,然後回到客房,一邊記下當日獲得的情報,一邊查閱當天發行的報刊來印證和核實。在開放的美國,報紙上能夠找到很多有用的消息。
有一次,吉川猛夫為了摸清珍珠港基地入口處是否設置防潛網,竟然把自己化妝成為一名垂釣者,偷偷闖入禁區,然後親自潛入海浬,到入口處暢遊了一番。
就這樣,吉川猛夫居然成功避開了美軍的反間諜行動。一份份關係著戰爭大局的情報不斷發往東京,最後送到了日本海軍司令山本五十六手中。
山本五十六的臉上洋溢著陰險的笑容,暗地裡佩服這個有膽識有本事的後起之秀。
可是,隨著歐洲戰場和中國戰場的情勢變化,美國開始加強防範,相繼關閉了德國、義大利的各種間諜機構,也許下一步就會輪到日本。這加大了吉川猛夫獲取情報的難度。為了儘快將珍珠港的情況摸透,他抓緊了他的秘密行動。
1941年9月,吉川猛夫已經獵取了整個珍珠港基地的情報。其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美國軍艦的排列形式。
吉川猛夫發現,一般情況下美軍戰艦以雙排的形式停泊在港口,如果日軍戰機使用魚雷攻擊,只能傷其一排,即最外面的一排;但是,每到週末美軍軍艦都要回港休整,如果在週末發動突襲,必將給美軍造成重大損失。
於是,他在寫給山本五十六的報告中,特意強調了週末偷襲的可行性。
接到吉川猛夫的報告後,山本五十六陰鷙的眼神中終於露出了胸有成竹的奸笑:一場轟轟烈烈的偷襲戰即將上演。
另一種意義的勝利
山本五十六像個醉漢一樣,孔武有力。得到精準的情報之後,他便舉起一個裝滿汽油的酒瓶擲向了珍珠港。
這不是沒有原因的。
日本在中國戰場勢如破竹,捷報頻傳,進一步刺激了它的野心。「二戰」中的日本成了一條貪吃蛇,張開血盆大嘴,永遠不知滿足。它的下一步計畫是攻占東南亞島國,奪取英國控制下的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美國控制下的菲律賓。
此前,日本侵占了不少中國近海島嶼,以此為攻奪東南亞的跳板,放眼望去,只剩下一塊硬骨頭沒啃,那就是美國。而首當其衝的就是美國太平洋艦隊。
山本五十六對日美情勢了然於胸。他明白,日本海軍的裝備不比美軍差,有的地方甚至還要優於美軍,比如它的航空母艦、魚雷轟炸機;而且軍隊制定的作戰序列也預示著日美早晚要開戰,既然如此,不如先痛毆美國太平洋艦隊,菲律賓也就不在話下了。
此外,山本五十六還有一個戰略考量。
山本五十六是個美國通,深知美國的實力,戰爭機制一旦開啟,想打敗美國就成了奢望。為此,只能先下手為強,打美國一個措手不及,讓它難以翻身。
吉川猛夫的情報工作使他的偷襲計畫如虎添翼。箭在弦上,時刻待發!
1941年11月26日,日本的千島群島軍港靜悄悄。這裡常年被迷霧籠罩,難得見一次太陽。
就在這麼一個大霧彌漫的日子裡,日本帝國海軍的主力從不同的港口向千島群島集結。很快,一支由6艘大型航空母艦和大量戰艦、巡洋艦、驅逐艦,以及載有360架轟炸機、戰鬥機組成的超級艦隊,在海軍中將南雲忠一的指揮下起航出海,直發珍珠港。
與此同時,日本跟美國的外交談判也告失敗。
就在日本偷襲艦隊出發的第二天,美國總統羅斯福通過日本特使向日本發出警告:如果日本奉行希特勒主義,最終必將失敗。他還跟左右的人說,預計在幾天之內,日本就會挑起戰爭。
然而,日本沒有給美國多少時間。美國也根本沒有重視日本。
12月6日,也就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前一天,美國海軍部截獲一份日本政府給日本駐美大使野村的電報,即赫赫有名的「14段電報」。電報被破譯出來,其中有一段是這樣的:日本政府要求野村大使於1點整,準時將電報交給美國國務卿赫爾。
海軍部認為,這裡的1點整就是日本發動襲擊的確切時間,然而這並沒有引起羅斯福的重視。羅斯福只是意識到外交談判失敗了,「這麼說,是要爆發戰爭了!」
羅斯福還在等著日本鄭重其事的宣戰,可是,日本卻不宣而戰。
1941年12月7日的早晨,又是一個週末。
珍珠港像往常一樣,幽靜的海港,海邊還有飛鳥盤旋。港口北方25海浬處的雷達站,兩個二等兵正準備交接。
突然,他們發現雷達螢光屏上出現了大片移動的亮點。根據專業經驗,他們知道大量的飛機正在向珍珠港飛來。他們不敢疏忽,趕緊給值班長官發報告。
然而,這位值班長官或許是因為前一晚喝了點小酒,竟然斷定飛機是從加利福尼亞飛來的,是自家的轟炸機,不用去管。
時間定格在1941年12月7日早7點55分。日本戰機飛臨珍珠港上空,開始了魔鬼般的狂轟濫炸。
美國人做夢都想不到日本人會搞偷襲,他們在大火濃煙中四下躲避,到處都是屍體,到處都是驚怕的喊叫聲,電臺的喇叭高聲喊話:「空襲珍珠港。警報,這不是演習!再重複一遍,警報,這不是演習!」
然而,一切都太遲了。
9點30分,空襲結束。美國的8艘戰艦有4艘被炸沉,4艘長期失去作戰能力。另有18艘大型艦艇被炸沉或炸傷,100多架飛機僅剩一堆冒煙的殘骸。美軍官兵被炸死2403人,炸傷1176人。日方僅損失29架飛機。
幸虧,美國有3艘航母和11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組成一個編隊去執行任務,不在港內,由此倖免於難,保存了充裕的反擊力量。要不然美國太平洋艦隊恐怕要全軍覆沒。
曾幾何時,美國暗自慶倖自己遠離「二戰」戰場,日本和德國都打不到它。這次它接受了慘痛的教訓:席捲世界的「二戰」,範圍之廣,慘烈程度之深,想獨善其身、保持中立是極其不明智的,也行不通。
珍珠港事件後,美國對日正式宣戰。
珍珠港一役,使山本五十六獲得了夢寐以求的西太平洋的制海權,哪怕是暫時的,他也心滿意足,最起碼入侵東南亞沒有後顧之憂了。
不過,世事殊難預料。4年後,兩顆原子彈落到了日本廣島,直接促成了日本投降,這也許就是美國對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報復吧。
儘管「二戰」中日本最終投降失敗,但是偷襲珍珠港是一次不容置疑的軍事勝利。這一切無疑要歸功於吉川猛夫的情報工作做得出色。
日本偷襲珍珠港事件已經過去70多年了,現在我們回過頭再去梳理那段歷史會發現,除了軍事上的勝利,日本還實現了另一種意義上的勝利:情報的勝利。
戰後日本軍國主義瓦解了,軍事上失敗了,可是情報方面的優勢和力量卻得以延續,支持了日本再次崛起的神話。
如果認真審視吉川猛夫搜集情報的過程,會發現並沒有《不可能的任務》中刺激驚險的動作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也沒有潛伏到美軍司令部偷竊情報的行為,更沒有策反任何美軍情報人員;其搜集情報也僅僅是在唱歌、喝酒、釣魚、潛水的休閒過程中完成,成本極為低廉,似乎平淡無奇,寡淡無味。
事實上,正是這些遠遠「注視」美軍太平洋艦隊的進進出出,隨心「留意」美國軍艦的排列形式,不經意地「發現」了週末美軍軍艦都要回港休整的慣例等不起眼的「碎片」,構成了轟動世界的珍珠港戰役的絕密情報。
這,就是情報。這,就是情報的力量。
第二章 各領風騷:卓越情報成就無雙傳奇
Facebook何以憑空降臨,上演社交網路的絕世神話?
賈伯斯被世人所津津樂道的創新精神之源存於何處?
IBM為何成功跨入「智慧地球」戰略而成為國家級藍色巨人?
微軟如何成為IT霸主常青樹?
肯德基、麥當勞如何上演伯仲情報對決戰?
海爾成就全球白色家電之王的金鑰是什麼?
Facebook:社群網站上演網路神話
成功密碼:用戶是天然同盟
毫無疑問,Facebook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佼佼者。
Facebook的理念是: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簡單、快捷;讓朋友之間的溝通變得更加頻繁、密切;讓繽紛的世界和社會變得更加開放、真實。難道這不是人類所苦苦追求的嗎?
顯然,這就是人類的終極情報。
祖克柏的理念道出了網際網路時代的本質,正是在這種理念的引導下,這位網際網路時代的英雄開始超越網際網路時代本身,向更高更強的層次邁進。
事實是最好的證明。
在從網際網路時代向行動上網時代升級的過程中,湧現出了一個又一個強大的網路公司,如Google、微軟及與Facebook類似的MySpace社交平臺等,但是結局呢?
唯有年僅7歲的Facebook將這些IT老將遠遠丟在了後面。
這不由地讓世人詫異,並希望能夠探尋究竟。
時代是屬於每一個人的,世界上的任何個體都面臨著時代要求轉型的問題,成敗姑且不論,但趨勢是明顯的,行動網路時代的到來也已成共識。
在此共識之下,如何將對手甩到後邊,而獨領風騷?
美國著名雜誌《時代》主編理查.史丹格曾經說過:Facebook創建了一種資訊交換的新體系,它讓人覺得不可或缺,並用新鮮甚至樂觀的方式改變了我們所有人的生活方式。甚至連「中國經營大師」,海爾集團的領航人張瑞敏也不止一次地驚歎道:Facebook是創造需求,而其同行或者對手則是滿足需求。
原來,消費者情報也分級別。
低級的消費者情報出發點是滿足消費者需求,這已經是很不簡單了,試問有幾家公司能做到充分立足於消費者的需求呢?
消費者情報的更高境界,是創造消費者需求──就是賈伯斯曾做過,而如今祖克柏正在做的事。
祖克柏這樣看待Facebook與其他網站的區別:很多公司經營的網站都聲稱立足於社交網路,他們的網站大同小異,提供的都是約會地點、媒體資訊集萃,或者交流社區類似的資訊,但是Facebook旨在幫助人們理解這個世界。
理解這個世界?
這可是出自一個二十幾歲的毛頭小夥之口呀!那麼,如何理解去理解世界?這似乎又是一個深邃的哲學問題。
有人會說,這有什麼呀?我們無時無刻都在通過網際網路瞭解這世界。
可是,我們瞭解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正是這句話,創造了消費者的一種新需求,不再像以前那樣滿足於網際網路的平等和隱匿──大家互不認識,完全處於一種虛擬的狀態中──而是開創一種全新開放的透明網路社區模式。在這種模式下,消費者可以避免那些不良資訊的騷擾,尋找到虛擬世界與現實的高度接軌。
從網際網路興起之時,人們在虛擬世界遨遊之際,就開始不滿足於虛擬世界的生活,並苦苦地尋求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結合。
這也是Facebook理解這兩個世界的真實含義。
當然,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如同一把兩面刀。
Facebook在創造一個新需求的同時,也創造了一個新風險。既然要實現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的高度接軌,那麼實名制就是必要的了。而實名制的推廣引起了消費者對於個人隱私洩露、個人資訊安全的普遍擔憂。
當然,祖克柏注意到了這個新的風險,他也敏銳地捕捉到這一條極其重要的消費者情報。
於是,Facebook採取了完善的資訊保護機制,即通過成立「安全顧問委員會」:一方面推行安全資訊教育,一方面開發安全資訊工具,不讓資訊氾濫成災,保證了使用者的隱私權的安然無恙。
此外,Facebook還有一個嫺熟運用消費者情報的例子:由於網際網路把地球變得越來越小,加上交通便利,使得旅行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有些活躍的旅行者就非常願意將自己的行程與見聞寫成部落格,發到網路上,跟網友分享。
針對這樣的情報,Facebook推出一個新功能:旅行者可以將他們的旅遊經歷應用在Timelines上,從而和自己的好友分享旅行夢想和體驗。
這種嘗試引起很好的迴響,於是Facebook又將範圍擴大到音樂、新聞、美食、購物和時尚、健身和娛樂等領域。
這樣一來,一些知名品牌可以通過這個平臺推廣自己,又提升了Facebook的關注度,消費者覺得這樣很新鮮和富有吸引力。
就是依靠這樣的細心和細節,祖克柏實現了Facebook真正的目的:牢牢黏住消費者!
第三章 阿基里斯的腳踝:羸弱不堪的情報命門
一個擁有150年歷史的手機帝國,為什麼在行動網路時代重重跌落?
曾經擁有輝煌歲月的雅虎,為什麼變成了網際網路植物人?
壓在柯達頭上的最後一根稻草是什麼?
雙匯的拙劣演技,能不能拯救它的危機?
諸門之門,蒙牛最大的危機來源於哪裡?
馬雲在手掌連寫5個「忍」字,就能破解淘寶困局嗎?
網際網路植物人:被誤診的情報戰略
光輝歷史裡的情報失誤
想到雅虎,就想到那幾個英文字母跟後邊的一個驚嘆號。
雅虎的創立給世界一個很大的驚嘆號──那是網際網路時代的一件大事,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可是,在走過了17年的風雨路程後,雅虎已經好久沒有再給世界驚歎了。
1994年初,史丹佛大學的學生楊致遠與大衛.費羅開發了「Jerry and Dave’s Guide to the World Wide Web」網站,也就是雅虎的雛形。1996年,雅虎成功登陸那斯達克,成為少數盈利的網路公司。直到2006年初,雅虎都是世界第一大網際網路公司,但隨後很快就沒落了。
其實現在回過頭去看,雅虎衰落早有預兆。2001年,雅虎受到網路泡沫破滅的影響,收入銳減。於是,楊致遠向沒有任何網路背景、不懂技術的好萊塢巨頭特里.塞梅爾拋出繡球,請他掌舵雅虎,以便轉型為一家媒體公司。
楊致遠的這個舉動缺乏戰略考量,顯然是情報戰略失誤導致的。楊致遠似乎不願意把雅虎當成一個網路科技公司來經營,而更願意把雅虎看做一家媒體公司來運營。對於自身的情報認識不清,情報戰略缺乏規劃和目標,這就為雅虎有朝一日的虎落平陽定好了基調。
可以說,從特里.塞梅爾執掌CEO開始,雅虎就開始了不斷犯錯的歷程,而每次犯錯都是建立在對情報戰略的誤判基礎上。
塞梅爾根本不懂網際網路。對於網際網路發展的趨勢、如何跟競爭對手比拼、如何適應消費者的需求……所有這些對企業來講至關重要的情報,他都不甚瞭解。而且,他還犯下了一個致命的情報失誤:忽視了競爭對手Google的崛起。
Google在經營模式上與雅虎有著本質的區別。在大陸被尊稱為「個人網站教父」、「天使投資人」的蔡文勝,就曾將二者做過一個具體的對比:雅虎是雇了1000個最著名的編輯在推薦內容;Google則雇了1000個最聰明的工程師在搭建一個非常好的內容提供平臺。
說通俗點,雅虎更像一個媒體,而不是一家網路公司。當雅虎發現Google的真正價值並奮起直追時,為時已晚。
情報誤診招致敗局
2007年6月,楊致遠出任雅虎CEO,滿腔熱情的他相信自己有能力帶領公司走上復興之路。不過,最終雅虎的情形卻變得更糟。
一個最顯著的變化是,楊致遠當初創立雅虎時的情報敏銳度不在了,他變得保守固執,對情報不敏感。對情報的誤判令他付出慘重代價,微軟收購雅虎一事就是明證。
2008年2月,微軟提議以每股33美元的價格收購雅虎。這項交易能夠幫助楊致遠和雅虎走出困境。不過楊致遠卻玩起了欲擒故縱的遊戲,不僅拒絕了微軟的報價,稱這一價格「大大低估了」公司的真正價值,也不符合股東利益。楊致遠的這一決定,被評為科技行業十大最糟糕CEO決策之一。
2009年,巴茲(Carol Bartz)被寄予厚望,從楊致遠手上接下了CEO的職務。可是,她上任不到一年,就因為與微軟達成的一項搜尋服務合作而遭到抨擊。同時,雅虎用戶在其網站上的停留時間,已經遠遠落後於Facebook和Twitter等更具創新力、更年輕的公司。
2011年9月,年齡過大且強勢的巴茲一次次讓股東和投資者失望,最終不免遭到解職的命運。
巴茲最大的錯誤就是對形勢進行了誤判,說到底還是情報工作的失誤導致的。自信強勢的人容易失去理智,而理智對於情報來講,無異於呼吸與生命的關係。
關於巴茲的情報誤判,其中最顯著的表現就在於與阿里巴巴的紛爭上。在巴茲上臺之時,雅虎最為重要的資產已經是中國的阿里巴巴了;但是,在巴茲執掌期間,雅虎與阿里巴巴就沒有停止過爭吵。
2010年1月份,阿里巴巴曾公開批評雅虎在Google退出中國事件上的立場;而阿里巴巴試圖回購阿里股份、轉移支付寶所有權,使其與雅虎的關係變得更加緊張。
當馬雲前往矽谷拜訪巴茲時,她甚至在整個阿里管理階層面前將馬雲數落了一番,批評雅虎中國越來越糟糕的境況。
作為回擊,針對雅虎試圖通過香港作為跳板吞食大陸中小企業網路廣告生意,阿里巴巴B2B公司前CEO衛哲就對媒體表示,在雅虎賣掉搜尋技術之後,雙方已經失去了當初合作的基礎。
未能處理好雅虎在亞洲的資產和投資者的關係,是巴茲被解雇的重要原因之一。
巴茲被解職,雅虎股價卻漲了。當然,一切只是暫時。表面上看,華爾街是不滿「無能」的巴茲,實際上卻是對陷入泥淖停滯不前的雅虎不滿。華爾街期待的是雅虎的未來。
現在,雅虎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時期,是選擇一個創新型的、更懂網際網路的CEO,還是選擇一個和巴茲一樣保守型的,這需要雅虎下定決心。可是,市場和華爾街或許都不會再給雅虎機會了。
誰拒絕跟情報握手,誰就必將遭遇慘敗。一個又一個鮮活的例子說明了這條真理。分析雅虎何以敗,理由多得像萬花筒,但源頭只有一個,那就是誤判情報所帶來的巨大代價。
首先,雅虎對自身的微觀情報產生了巨大偏差,曾在公司的定位上猶豫不決,是網路科技公司,還是網路媒體公司?
其次,雅虎在技術情報上十分薄弱。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就算有,還賣給了別人。要不就是後知後覺,這使得雅虎在競爭之路上步履維艱。
在網路廣告市場,Google憑藉技術實力打造的搜尋匹配廣告,穩坐頭把交椅。展示廣告吸引廣告主靠的是流量,點擊欺詐難以避免;搜尋廣告和吸引商家靠的是深厚的技術實力,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精準匹配。正是搜尋廣告曾在2000年網際網路泡沫破滅之後曾救過雅虎一命,在長達4年的時間裡,雅虎一直使用Google的搜尋服務,使其有機會成長壯大起來。
從這個意義上看,正是雅虎一手培育出了顛覆自己網路廣告王者地位的對手。
相比之下,Google卻緊緊抓住時代脈動和競爭者情報,一躍而起,傲視群雄,最終把行業老大哥拉下馬。
除了搜尋廣告之外,雅虎還錯失了社交網路業務。因為對情報的不重視,以及對技術缺乏儲備,最終導致根本不敢跟Google和Facebook過招。
第三,當然就是與情報緊密相關的風險管理了。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風險管理,財務風險是其中重要的一塊,可是,雅虎依然表現很差。從拒絕微軟收購,到巴茲失掉中國優質的支付寶,都說明了雅虎的戰略短視和對風險的蔑視。
情報關係著企業的命脈,雅虎成為「網際網路植物人」又是一則生動的例子。
第七章 情報管理:跨越時代的大情報戰略
人們對情報存在哪些重大認識上的謬誤?
行動上網時代的來臨,給情報管理帶來了哪些革命性的變化?
怎麼做到大雪無痕的情報管理流程?
為什麼說雲端運算是情報應用的最後救贖?
反情報戰略為什麼也是企業情報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情報的光速傳播,給企業帶來了怎樣的危機壓力?
行動網路:全新時代的情報革命
黃金時代的開啟
行動上網時代的到來,為人類開啟了又一個黃金時代。
目前,全球正在經歷半個世紀以來的第三次重大科技浪潮。之前的兩次分別是20世紀50、60年代的大型電腦時代,70年代到20世紀初的網際網路時代。而現在正進入行動網路時代,更多的使用者將通過行動設備連接網際網路,而非電腦。
行動上網時代,澈底改變人們之間的鴻溝,更多的人搭上了網際網路這個列車,在過去桌上型電腦被認為是知識的象徵,是高科技象徵的說法被澈底顛覆。
根據一項調查顯示,蘋果系列產品的普及速度是美國線上(AOL)的11倍以上,也比Netscape流覽器快若干倍,這一切的幕後功臣則是3G技術的普及。
科學技術的進步,導致人類的生存和生活狀態發生革命性的變化,這在歷史上數見不鮮。行動網路的興起,澈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首先,資料為王時代的降臨。未來幾年,行動網路資料的訪問量將增長40倍左右,累積年增長率超過100%。這些資料雖然可能給行動網路的運營商造成恐慌,但卻為設備供應商以及增值服務公司帶來了福音。
其次,電子商務的勃興。尤其是在定位服務、時效性服務、移動優惠券以及推送服務等方面,電子商務將掀起一個新的浪潮。
騰訊公司的成功就是證明。2009年,騰訊的虛擬商品銷售全年營收22億美元,平均每個用戶24美元。這可是一個傳奇性的數字,顛覆了以往賴以發展的商業模式。
第三,社交網路成為主流趨勢。社交網路成功地將「統一的通信」與「口袋裡的多媒體」結合起來,澈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Facebook的成功上市也證明了社交網路正在深入人心,必將成為未來發展的主流趨勢。
在黃金時代,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常態化,傳統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重要改變。網際網路的創新性應用創造了大量新的需求,並創設一系列新型產業,如情報產業就迎來了一個全新的黃金時代。
個人媒體:讓人歡喜讓人憂
行動上網時代,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個人媒體時代或社會媒體時代。
「個人媒體」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02年「部落格教父」丹.吉爾默對其《新聞媒體3.0》概念的定義中:「1.0」指傳統媒體或舊媒體,「2.0」指網路新媒體,「3.0」指個人媒體。
2003年7月,波曼(Shayne Bowman)和威利斯(Chris Willis)兩人聯合提出個人媒體研究報告,指出:個人媒體是普通公民經由數位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關聯,一種提供與分享他們真實看法、自身新聞的途徑。
個人媒體的傳播,是相對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大眾媒介而言。此外,儘管它以網路作為繁衍棲身的載體,但其傳播特性與通常的網際網路媒體有極大差異。個人媒體的傳播特性,從根本上說是源於個人媒體身份的不固定性。
從某種程度上說,當更多人突破了傳統媒體參與形式,自主地投身於公共表達的傳播時,個人媒體就成為一種獨立媒體形式。其中,微網誌是個人媒體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方式。
個人媒體時代,就是人人都是記者的時代,人人都是電視臺的時代,人人都是報社的時代,人人都是可以自由便捷的表達時代。從明星的名牌包包到故宮破碎的瓷盤,在進行輿論監督、反映社情民意上,個人媒體發揮著重要作用。資訊發達的台灣暫且不說,光就略顯封閉的中國大陸而言,據統計,在2010年引發重大討論的50起重大案例中,微網誌首發的就有11起,占22%。
以傳統電視媒體對比微網誌這新媒體來看,無論是時效、更新速度、社會動員等諸多方面,個人媒體無疑完勝了一場全域新聞戰役。
個人媒體的傳播特色在於:平權化,授受同一,多對多,快速便捷。平權化是個人媒體的傳播理念。作為草根媒體,個人媒體是平民化、私人化、自主化的傳播,其理念是平等對話、資訊共用。個人媒體立足普通公眾,關注普通公眾。這不僅日益成為新聞輿論的一個源頭,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引導著社會輿論的走向。
授受同一是個人媒體的傳播價值。個人媒體運行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傳播客體為同一群體,資訊的生產者、使用者具有相近的價值取向,這種價值的同向性決定了個人媒體新聞具有更加強烈的貼近性、趣味性、動態性,更符合目標接受客體的偏好。
而傳統傳播方式經過層層過濾和把關,其中包含了記者的價值觀念和媒體的價值判斷;與個人媒體原生態的新聞相比,吸引力明顯減弱。
多對多是個人媒體的傳播路徑。傳統媒體壟斷資訊源,獨享發話權;個人媒體的資訊源則遍佈民間,每一個公眾只要有手機或網路,都可以將文字、圖片、視頻、音訊傳送出去,而接收者同時又可以是下一個發送者。新聞的生產者、發送者與接收者不再有身份區別,記者和觀眾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所以,個人媒體的傳播路徑不再是傳統的一對多,而是多對多的網狀模式。
快速便捷是個人媒體的傳播時效。時效性是資訊的生命力所在。傳統傳播途徑需經過層層篩選把關,編輯後才會到達觀眾。在個人媒體時代,新聞發佈的技術門檻和「進入」條件降低,不需要成立專業媒體機構來運作,也不需要相關部門審批,新聞生產流程更沒有規章制度約束,任何人都可以在部落格、微網誌、論壇、MSN上發佈新聞,資訊會很快在這些載體之間互相傳播。
凡事有利必有弊,有優點就有缺陷。個人媒體的缺陷在於:新聞真實性不足;媒體公信力較低,觀眾選擇性困惑。
丹.吉爾默提出「個人媒體」概念時,曾說:「草根新聞的興起伴隨著嚴重的道德問題,其中就包括真實性和公然欺騙。」
由於個人媒體沒有進入障礙,不受任何約束,因此很容易謠言四起,擾亂視聽。加之,個人媒體不受監管,為了單純地追求點擊率而忽略了新聞的真實性,使得個人媒體權威性遠遠低於專業新聞機構。
有些個人媒體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迎合一部分人的低級趣味,植入情色、惡搞等內容;有的不惜炒作個人隱私,以此來換取點擊率,降低了個人媒體的公信力。
此外,個人媒體載體種類多,資訊不定量也沒有明確的目標定位。在大量資訊面前,個體要依據自己喜好和價值觀來選擇資訊難度加大,難免產生「無助感」,觀眾想看什麼、不想看什麼、在哪裡看,容易陷入對資訊選擇的困惑中。
讓人歡喜讓人憂的個人媒體時代來臨,不僅讓資訊變得異常豐富,為情報的搜集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但也讓資訊變得更加大量和真假難辨,為此,就需要全新的情報工具和情報管理方式,對大量的資訊進行整理、歸納、分類、統計和分析,以便實現情報的正確應用。
第一章 日本強盛:全球唯一的情報帝國
日本如何從「二戰」廢墟中快速崛起而成為世界強國?
陣容強大的美國太平洋艦隊為何敗於實力相差甚多的島國日本?
情報帝國如何完成全球網路佈局?
日本如何挑戰瑞士鐘錶的全球霸主地位?
大國的缺失到底又是何處不足?
偷襲珍珠港:另一場戰爭的勝利
檀香山任務
日本國土面積只約有美國或中國國土面積的1/26,但日本卻是世界的第二大經濟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的崛起往往被稱為神話,可是「神」又神在哪呢?
「神」就神在日本的情報工作做得好。當人們談...
作者序
前言
一場情報戰爭已然開始
歷史是一條長河。情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其歷史堪比這條長河。只不過在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企業家時代時,情報僅存在於政治和軍事中,完全是作為對抗性競爭的需要而存在。
在軍事衝突頻繁的時代,情報至為重要。一份情報甚至能夠抵擋得過千軍萬馬。依靠情報既可贏得一場戰爭,也能夠讓數千萬生靈塗炭。加之情報本身的隱秘性,讓更多人對情報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神往。於是,就有了今天人們對「諜戰」片的火熱追捧。當然,更有了《007》和《不可能的任務》等永恆的銀幕經典。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宣告了全球性大規模衝突正式結束,戰爭情報也隨著世界和平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但是,超越軍事的另一場情報戰卻沒有停息過,這就是日本傾注整個國家力量建立的遍佈全球的龐大經濟情報帝國,正是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情報網絡,成就了日本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的地位。
1985年,聯合國宣佈了國家之間的較量已經變成企業間的較量,國家的競爭優勢將以企業的競爭優勢來體現,而企業競爭優勢,將最終彙集成國家的競爭優勢。大量的企業發展實踐已經充分證明這一點。誰擁有了充分的、準確的情報,誰就能夠在決策中立於不敗之地,誰就能夠及時識別和化解風險,並真正創造終極價值,成就輝煌的偉業。
隨著資訊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國際資本跨時空鉅額流動,區域資源優化配置和先端技術迅速擴散,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勢不可擋。面對日趨激烈的全球性競爭,面對日益複雜的國際風險環境,面對向世界全面開放的國內市場,面對已經消失的各種優勢,企業該如何應對全新的挑戰?
行動上網時代的不期而至,正帶來一場讓人們始料未及的全新革命,很多行業和商業模式將會在這場革命中遭遇近乎生死的巨大變革。這場革命不僅改變了以往固有的思想軌跡,改變了人們千年的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改變了人們習慣的商業模式。總之,正改變著整個世界。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巨變,我們的企業將如何適從?
媒體社會的來臨,使得社會每一個主體都有了近乎無任何約束的平等發話權,大量的情報資訊正在無限遞增,這致使企業近乎處於裸體化狀態生存。一個在過去看來不經意的意外事件、或者說言論失當、或者裝束扮相,都可能會被頃刻間放大,都可能引起一場危機風險的爆發。置身如此陌生而透明的環境,我們的企業該如何應對風起雲湧下的情報危機?
雲端運算技術的迅猛發展,正透過構建和物理世界接近的虛擬世界的資訊革命,來推動物理世界的農業革命和工業革命,並必將成為隨後發生的第四次產業革命,也由此帶來包括文化科技、價值體系、經濟結構、社會規則、法律體系、商業模式以及世界觀的全新變革。面對諸多充滿動盪風險的機遇,我們的企業又該如何啟動新的戰略?
這是一個充滿絕世機遇的時代,這也是一個充滿無情挑戰的時代;這是一個高收益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高風險的時代;這是一個最好的時代,這也是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是一個光明的時代,這也是一個黑暗的時代。最終選擇怎樣的時代,則取決於您做出怎樣的決策,而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則取決於您對情報的精準掌控。
萬世謀者:有情報,無風險。情報已經成為繼資金、技術、人才之後,企業的第四種生產要素。一場情報戰爭已經開打!
此時此刻,您準備好了嗎?
前言
一場情報戰爭已然開始
歷史是一條長河。情報,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其歷史堪比這條長河。只不過在人類社會還沒有進入企業家時代時,情報僅存在於政治和軍事中,完全是作為對抗性競爭的需要而存在。
在軍事衝突頻繁的時代,情報至為重要。一份情報甚至能夠抵擋得過千軍萬馬。依靠情報既可贏得一場戰爭,也能夠讓數千萬生靈塗炭。加之情報本身的隱秘性,讓更多人對情報工作充滿了無限的神往。於是,就有了今天人們對「諜戰」片的火熱追捧。當然,更有了《007》和《不可能的任務》等永恆的銀幕經典。
第...
目錄
前言:一場情報戰爭已然開始
第一章 日本強盛:全球唯一的情報帝國
偷襲珍珠港:另一場戰爭的勝利
情報力量傳承:日本崛起神話繼續演繹
綜合商社:無孔不入的神秘情報力量
日本VS瑞士:全球鐘錶行業的驚人逆轉
大國的缺失:虛弱的中國情報軟實力
第二章 各領風騷:卓越情報成就無雙傳奇
Facebook:社群網站上演網路神話
蘋果帝國:情報第一,創新第二
IBM:無敵情報跨越物聯網時代
微軟:與霸主相匹配的情報力
麥當勞VS肯德基:速食情報對決,伯仲難分
海爾:情報戰略造就白色家電之王
第三章 阿基里斯的腳踝:羸弱不堪的情報命門
Nokia沒落:手機帝國顛覆於情報失聰
網際網路植物人:被誤診的情報戰略
百年柯達沉沒:羸弱之軀難抗情報重任
瘦肉精代名詞:忽視情報終釀罪惡之果
蒙牛危機本質:正面突圍之策是情報
占領淘寶風波:情報管理也是核心競爭力
第四章 併購宏圖:大戰略尚需大情報
上汽收購雙龍:知己不知彼的高昂學費
華為海外併購:春天在哪裡?
TCL併購之路:鷹之重生靠什麼
聯想收購IBM:不用「聯想」的失敗定局
第五章 決勝海外:一張亟待繪製的風險情報地圖
走出亞洲:面對更為撲朔迷離的風險環境
鐵礦石談判:為何受傷的總是我
貿易壁壘:百步神拳無影掌
反傾銷:自己打倒自己
情報風險地圖:國家級風險情報戰略舉措
第六章 情報力決策:飛躍企業風險重災區
時代變遷:精英決策,英雄氣短
專家決策:非是集體智慧真正啟用
奇正相合:完美情報決策模式融合
超級情報力:運籌帷幄,決勝千里
第七章 情報管理:跨越時代的大情報戰略
揮不去的偏見:走過半個世紀的情報謬誤
行動網路:全新時代的情報革命
大雪無痕:情報閉環管理流程
雲端運算:情報應用的最終救贖
情報反擊戰:一場沒有聲音的戰爭
風起雲湧:情報光速傳遞,引爆巨大危機
第八章 智庫的力量:情報庫與智慧庫的完美演繹
智庫:超越國家的智慧
超級智庫:力量不僅止於智慧
新時代新智庫:行動網路時代的卓越智庫
萬世謀者:有情報,無風險
後記:超越珠峰
致謝
參考文獻
前言:一場情報戰爭已然開始
第一章 日本強盛:全球唯一的情報帝國
偷襲珍珠港:另一場戰爭的勝利
情報力量傳承:日本崛起神話繼續演繹
綜合商社:無孔不入的神秘情報力量
日本VS瑞士:全球鐘錶行業的驚人逆轉
大國的缺失:虛弱的中國情報軟實力
第二章 各領風騷:卓越情報成就無雙傳奇
Facebook:社群網站上演網路神話
蘋果帝國:情報第一,創新第二
IBM:無敵情報跨越物聯網時代
微軟:與霸主相匹配的情報力
麥當勞VS肯德基:速食情報對決,伯仲難分
海爾:情報戰略造就白色家電之王
第三章 阿基里斯的腳踝:羸弱...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