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個性解放、嚮往情感自由:浪漫主義在中國,往往是寂寞的。
顛沛的現代中國,所幸還有蘇曼殊、郁達夫、郭沫若、沈從文、徐訏、無名氏、張承志等名家,呼喚自由。
本書特色
結構嚴密,是罕見以浪漫主義作為切入點研究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專著。
作者簡介:
陳國恩(1956-),武漢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副院長,兼任中國聞一多研究會會長,出版著作《20世紀中國文學與中外文化》、《中國現代文學的歷史與文化透視》、《俄蘇文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圖本胡適傳》、《文學批評與思想爭鳴》等12部,主編《中國現代文學》等教材3種,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成果多次獲獎。
章節試閱
【五四浪漫主義思潮】
一九二一年夏秋之交,創造社成立。其成員流派意識很強,活動剛一開展,就把矛頭對準半年前成立的文學研究會,指責它「愛以死板的主義規範活體的人心,甚麼自然主義啦,甚麼人道主義啦,要拿一種主義來整齊天下的作家,簡直可以說是狂妄了。」1他們自稱:「我們的主義,我們的思想,並不相同,也不強求相同。我們所同的,只是本著我們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的活動罷了。」1本著「內心的要求」創作,即是一種注重自我表現的典型的浪漫主義文學觀,加上他們強調「天才」、「靈感」、「直覺」等,這就在文藝思想上與文學研究會的注重客觀描寫涇渭分明。文藝思想上的分歧,夾雜著一些門戶意氣,引發了一場在五四文壇上受到廣泛關注的文藝論爭。創造社的成立,它所挑起的文藝論爭,加上它擁有一支成員穩定的創作隊伍,出版了《創造》季刊、《創造週報》、《創造日》、《創造月刊》,發行創造叢書,發表的詩歌、小說引起熱烈的反響,這一切表明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思潮已從萌芽階段進入了迅猛成長發展的時期,按郭沫若的說法,它是「異軍突起」。
五四浪漫主義文學是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一座高峰,其規模、氣勢和影響都是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思潮的其他發展階段無法相比的。本章從整體上考察這一思潮,隸屬於它的作品則留待下一章討論。
【五四浪漫主義思潮】
一九二一年夏秋之交,創造社成立。其成員流派意識很強,活動剛一開展,就把矛頭對準半年前成立的文學研究會,指責它「愛以死板的主義規範活體的人心,甚麼自然主義啦,甚麼人道主義啦,要拿一種主義來整齊天下的作家,簡直可以說是狂妄了。」1他們自稱:「我們的主義,我們的思想,並不相同,也不強求相同。我們所同的,只是本著我們內心的要求,從事於文藝的活動罷了。」1本著「內心的要求」創作,即是一種注重自我表現的典型的浪漫主義文學觀,加上他們強調「天才」、「靈感」、「直覺」等,這就在文藝思想上與...
作者序
【後記】
這本書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
當年我選擇這個題目做博士學位論文,主要是因為覺得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長期來,人們對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持有偏見,不僅把它當作小資產階級文學現象予以貶低,而且認定它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消亡,因而對它的研究遠不能跟現實主義文學所受到的重視程度相比。新時期初,由於反感「四人幫」提倡的偽浪漫主義,人們在致力於恢復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大多依然對浪漫主義採取否定的態度,這實際上是誤把浪漫主義混同於偽浪漫主義了。八○年代初,許子東率先肯定了郁達夫小說的浪漫主義性質,曾引起不小的反響。九○年代初,朱壽桐、羅成琰分別出版了《情緒:創造社的詩學宇宙》和《現代中國的浪漫文學思潮》,把浪漫主義文學的研究推進了一步。但總體上看,對浪漫主義,尤其是對作為一種思潮的浪漫主義文學的研究仍然顯得冷清,不能跟它在文學史上曾一度與現實主義平分秋色的重要地位相稱。還必須注意的是,朱壽桐主要是用「情緒」的範疇梳理創造社內部不同的創作傾向,實際上已經突破了「浪漫主義」的範圍。羅成琰的立論則以「五四」至一九四九年的文學發展為限,功在建立現代浪漫主義的詩學體系,對浪漫主義思潮流變的梳理則顯得相對薄弱。
我受惠於上述學者對浪漫主義研究的成果,尤其贊同羅成琰突破五四浪漫主義的範圍來研究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思潮的基本立場,但又認為這一思潮事實上還可以進一步追尋至二十世紀末。因為在二十世紀五○年代後期,毛澤東提出了「兩結合」創作方法,很長一段時期,文藝界事實上一直把革命浪漫主義奉為最重要的創作方法和創作原則。雖然這一口號是在大躍進浮誇風的背景下提出的,而且開啟了通向偽浪漫主義的道路,但它畢竟舉著「浪漫主義」的旗號,因此理應把它放在浪漫主義思潮的範圍裡進行研究,思考其中的經驗教訓,而不能採取簡單迴避的態度。不僅如此,在經歷了「文革」浩劫後,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在新時期又呈現回歸之勢。它後繼乏力,可一度抬頭卻是事實。研究它的回歸和最終消亡,揭示其內在的脈絡,又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即使是二十世紀前五十年的浪漫主義思潮發生、發展的過程,也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繼續探討,比如五四浪漫主義思潮在二○年代末衰落後是如何延續的,浪漫主義思潮在三○年代、四○年代的存在方式及各自的特點等等。一旦把浪漫主義作為一個處於變動中的思潮來研究,這些問題就亟待回答。
要把一個世紀中錯綜複雜的浪漫主義文學現象整合起來,建立起它發展演變的邏輯,關鍵是找到一個相應的理論基礎。我從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的大量論述中受到啟發,把現代浪漫主義理解為人類文明史上自由精神普遍深入到情感領域時的產物。自由精神在中國現實社會中的地位及其變化,制約著浪漫主義思潮的歷史發展和形態轉換,也決定了它的最後消亡。這其中,無疑反映了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的獨特經歷和命運。這些基本觀點,在本書的緒論中有詳細的論述,此處不贅。正是基於對浪漫主義本質屬性的這一認識,我系統地考察了浪漫主義思潮在二十世紀中國各時期的具體形態、前後聯繫、內在動因等等。這使一些複雜的文學現象得以融會貫通,顯示出前後的有機聯繫,一些重要作家的創作風格和文學史地位得以重新評價,獲得了新的意義。當然,這也就打破了長期來習慣上把現當代文學分割開來的研究格局,湊巧與「二十世紀文學」的概念相吻合了。我說「湊巧」,意思是我的本意不是套用它:之所以冠以「二十世紀」的命名,實乃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延續了整整一個世紀,恰是一個歷史事實。
書中的內容先後以文章形式發表於《文學評論》、《外國文學評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江漢論壇》、《學習與探索》、《武漢大學學報》等刊物,約二十餘篇。這本書二○○○年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初版,現在經過修訂,交由臺灣秀威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體字版。在此,要向出版社和上述期刊的編輯表達真摯的謝意。當然,特別要感謝我的導師易竹賢先生和我的家人,沒有易先生的栽培和家人的支持,不會有這一成果。最後,要向海峽對岸的責編陳佳怡、鄭伊庭女士說聲謝謝,她為這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勞動。
二○一二年五月十二日
【後記】
這本書是我的博士學位論文。
當年我選擇這個題目做博士學位論文,主要是因為覺得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文學思潮還需要進一步研究。長期來,人們對中國現代浪漫主義持有偏見,不僅把它當作小資產階級文學現象予以貶低,而且認定它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末期就已經消亡,因而對它的研究遠不能跟現實主義文學所受到的重視程度相比。新時期初,由於反感「四人幫」提倡的偽浪漫主義,人們在致力於恢復現實主義傳統的同時,大多依然對浪漫主義採取否定的態度,這實際上是誤把浪漫主義混同於偽浪漫主義了。八○年代初,許子東率先肯定了...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呼喚摩羅詩人
第一節 世紀之交的思想啟蒙
第二節 現代浪漫主義文藝觀的先聲
第三節 「情僧」蘇曼殊的浪漫小說
第二章 五四浪漫主義思潮
第一節 在新文化運動中
第二節 作家個性與浪漫主義
第三節 接受西方文藝影響的特點
第四節 「自我表現」的風格
第五節 從蘇曼殊到郁達夫
第六節 局限與新變
第三章 浪漫抒情的樂章
第一節 「男性的音調」:郭沫若的《女神》
第二節 「感傷的行旅」:浪漫抒情小說
第三節 清純的戀情:「湖畔」與「新月」
第四章 建構浪漫主義的新形態
第一節 社會革命與浪漫主義的調適
第二節 三○年代:從中心走向邊緣
第五章 尋找精神家園
第一節 禪意與佛性
第二節 自然與道心
第三節 沈從文:三○年代的「最後一個浪漫派」
第六章 在烽火歲月裡「歸來」
第一節 四○年代浪漫主義的回歸與泛化
第二節 郭沫若歷史劇
第三節 新浪漫派小說
第七章 閃光的流星
第一節 新時期與浪漫主義文學思潮
第二節 苦難中的理想主義者張承志
第八章 與中國現代浪漫主義相關的幾個問題
第一節 浪漫主義與宗教
第二節 浪漫主義與現代派
第三節 浪漫主義與民族傳統文化
第九章 結語:浪漫主義在現代中國的命運
參考書目
後記
緒論
第一章 呼喚摩羅詩人
第一節 世紀之交的思想啟蒙
第二節 現代浪漫主義文藝觀的先聲
第三節 「情僧」蘇曼殊的浪漫小說
第二章 五四浪漫主義思潮
第一節 在新文化運動中
第二節 作家個性與浪漫主義
第三節 接受西方文藝影響的特點
第四節 「自我表現」的風格
第五節 從蘇曼殊到郁達夫
第六節 局限與新變
第三章 浪漫抒情的樂章
第一節 「男性的音調」:郭沫若的《女神》
第二節 「感傷的行旅」:浪漫抒情小說
第三節 清純的戀情:「湖畔」與「新月」
第四章 建構浪漫主義的新...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