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歷史演義是由蔡東藩以舊白話創作,再經學有專精的現代歷史學者以現代白話改寫,並不是純歷史,也沒有虛構歷史;既是歷史實錄,也可當作小說或文學作品來觀賞。其規模宏偉,卷帙浩繁,內容豐富,在中國歷史演義中可謂絕無僅有,具有的效用,迥非官修的二十四史所能比擬。
作者簡介:
蔡東藩(1877-1945)
浙江蕭山人,著名作家、學者,其《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有史以來最通俗、最風趣、最受歡迎的歷史讀物,蔡東藩因此被譽為「一代史家,千秋神筆」。
章節試閱
周昌力保儲君
高祖聽說貫高自盡,覺得非常可惜。又聽說有幾個趙王家奴一同跟來,都是不怕死的好漢,就召見了他們。其中田叔、孟舒應對敏捷,說起趙王冤情,聲隨淚下。朝廷大臣有的從旁詰難,都被他二人據理申辯,駁得眾人啞口無言。高祖見他二人辯辭滔滔,料定不是庸士,就把這二人封為國相,田叔、孟舒等謝恩離去。
高祖與呂后一同返回長安,連張敖也隨行。來到都中,高祖降張敖為宣平侯,封代王劉如意為趙王,並將代地併入趙國,另任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周昌是沛縣人,前御史大夫周苛的弟弟。周苛殉難滎陽,高祖下令周昌接任他兄長的職務,加封汾陰侯。周昌有口吃,不善言辭,不過為人正直,遇事敢言,就算爭得面紅耳赤,也要慢慢地講明自己的意思,不肯含糊。蕭何、曹參等人均視他為諍臣,連高祖也認為他為人正直,怕他三分。
一天,周昌有事稟報,走到內殿,聽到有男女嬉笑聲,凝神一瞧,見高祖在上面坐著,正與懷中的戚姬調情取樂。周昌連忙掉轉了頭,向外走去。不料已被高祖窺見,他撇下戚姬,趕出殿門,大聲叫住周昌。周昌轉身跪拜,高祖趁勢展開兩腳,騎在周昌的脖子上,低頭問道:「你來了又走,想必是不願與朕講話,你認為朕是什麼樣的君主?」周昌抬頭看著高祖,嘴唇抖動片刻,激出一句話:「陛下好似夏桀、商紂!」高祖聽了,大笑不已,讓他起來。周昌將事情奏完,揚長離去。
高祖溺愛戚姬已成癖性,雖然敬憚周昌,哪裡肯把床笫情愛移減下去?況且戚姬貌賽西施、技同弄玉,能彈能唱、能歌能舞。當時有〈出塞〉、〈入塞〉等曲,一經戚姬唱出,抑揚婉轉,令人銷魂,這叫高祖怎能不愛?高祖常居住在洛陽,每次都讓戚姬相隨。
戚姬得了專寵,便想爭位,日夜在高祖面前求立劉如意為太子。高祖不免動搖,加上太子劉盈秉性柔弱,不如劉如意聰明,就想將劉如意廢掉,既可安慰愛姬,又可保全皇位。只是呂后隨時防著,恐怕太子被廢,視戚姬母子如眼中釘。呂后年老色衰,與高祖的感情日漸疏遠,而戚姬卻時常伴駕。呂后與太子劉盈留居長安,與高祖咫尺天涯,總敵不過戚姬的親媚,所以儲君位置暗暗動搖。這時又逢劉如意改封,年僅十歲,就要讓他去代、趙二地就國,嚇得戚姬神色倉皇,慌忙向高祖跪下,未語先泣。高祖窺透芳心,婉言對戚姬說:「你莫非為了劉如意嗎?我本想立他為太子,只是廢長立幼,始終名不正、言不順,只好從長計議!」哪知戚姬聽了這句話,索性哭出聲來,婉轉嬌啼,不勝悲楚。高祖又憐又憫,脫口說道:「算了吧!我就立如意為太子。」
第二天上朝,高祖召集群臣,提出廢立太子的問題。群巨驚駭不已,黑壓壓地跪了一地,同聲力爭,高祖不肯聽從,命人起草詔書。忽然聽見一聲大叫:「不可!不……不可!」高祖一瞧,乃是口吃的周昌,周昌愈著急話愈說不出,臉上忽青忽紫,好一會兒才擠出幾句話:「臣口不能言,但期期知不可行。陛下想廢除太子,臣期期不奉詔。」
高祖看到周昌這樣,忍不住大笑起來,就是滿朝大臣,聽他說出兩個「期期」,也偷偷發笑。究竟「期期」二字是什麼意思呢?楚人說「極」為「綦」,周昌又口吃,把「綦」讀成「期」,並連說「期期」,反倒博得高祖歡心,笑了幾聲,於是不再議論此事。
高祖退朝以後,戚姬大失所望,免不得又來絮叨。高祖說:「朝臣中沒有一個人贊成,就算改立,劉如意也不能安寧,我勸你從長計議,就此甘休吧。」戚姬哭著說:「妾並非一定要廢長立幼,但妾母子的性命,都懸在皇后手中,希望陛下保全!」高祖說:「我自當慢慢設法,絕不讓你母子吃虧。」戚姬無奈,只好收住眼淚,耐心等著。高祖想了好幾天,也沒有想到好的辦法,每當愁悶無聊時,就與戚姬相對悲歌。
掌璽御史趙堯,年少多智,窺透高祖隱情,趁機進言道:「陛下何不為趙王選擇一個好的丞相?這人須是皇后、太子及內外群臣都敬畏的大員,讓他去保護趙王,陛下便可無憂了」
高祖說:「我也曾這樣想過,只是群臣之中有誰敢擔此重任呢?」
趙堯又說道:「御史大夫周昌。」
高祖連連稱好,召周昌覲見,命他為趙相。周昌不得已,只好接受命令,前去侍奉趙王如意。御史大夫一缺,由趙堯接任。
漢高祖十年七月,太上皇病逝,安葬在櫟陽北原。並在陵寢旁建了一座城池,取名萬年,派人監守。王侯將相都來會葬,只有代相陳豨沒有來。
喪事完了以後,趙相周昌乘便覲見高祖,說有祕事相商。高祖不知何因,忙把他召進來。周昌行了禮,啟奏道:「代相陳豨私交賓客,擁有強兵,臣擔心他暗中謀變,所以特來據實奏報。」高祖愕然道:「陳豨不來會葬,果然是想謀反嗎?你速回趙國堅守,我差人密查此事。如果真有此事,我立即領兵親征!」周昌領命離去,高祖派人到代地查辦此事。
陳豨與淮陰侯韓信關係非同一般,曾隨韓信出征,二人結為至交。當他受命去代地時,曾到韓信那裡辭行。韓信把他領到內廷,說道:「你奉命去代地,代國兵強馬壯,天下精兵都聚集在那裡,你又是主上的寵臣,正好圖謀大事。如果有人說你謀反,主上也未必相信,等有人多次向主上稟報,激怒主上,陛下必親自為將,率兵北討,我和你裡應外合,取得天下也就不難了。」陳豨一向佩服韓信的才能,所以當面答應道:「謹遵您的教誨。」韓信又囑咐了幾句,陳豨才起身告別。
陳豨到了代地,暗結黨羽準備起事。一次,他有事路過趙國。周昌聽說陳豨路過趙境,前去拜會,見他人多勢盛,自然生疑。周昌與陳豨會談片刻,等陳豨出境,正想上疏告密,恰逢太上皇駕崩,到都城會葬,見陳豨不曾到來,就拜見高祖,說明陳豨有謀變的情況。
高祖派人去代地,查到陳豨門客眾多,也免不了心生懷疑。高祖還不想發兵,只是召陳豨入朝,陳豨公然抗命,潛謀作亂。韓王信當時離他較近,得知陳豨抗命的情形,便派部將王黃、曼邱臣引誘陳豨。陳豨正好與他聯結,舉兵叛漢,自稱代王,脅迫趙、代各城守吏聽從自己的命令。
高祖聽說後,忙率將士出發,日夜兼程,直抵邯鄲。周昌出城迎接,高祖升堂坐定,向周昌問道:「陳豨的兵有沒有來過?」周昌回答說沒有,高祖欣然道:「陳豨不知南據邯鄲,只想憑藉漳水,不敢貿然出兵。」周昌啟奏道:「常山郡共二十五城,現在已失去二十城,應把該郡守尉拿來治罪。」高祖說:「守尉也都造反了嗎?」周昌答稱還沒有。高祖道:「既然還沒有造反,怎麼能將他們治罪?他們不過因兵力不足,以致失去二十城。如果不問情由就加罪責於他們,恐怕就會迫使他們造反了。」高祖頒出赦文,就是趙、代吏民,也准許他們歸來,既往不咎。
高祖又探知陳豨部屬多是商人,就對左右說:「陳豨不難對付,我已經想到好辦法了。」於是命人取來很多金子,四處收買陳豨的將士,然後懸賞千金,捉拿王黃、曼邱臣二人。雖然二人一時未被抓獲,陳豨的手下卻陸續來降。
高祖在邯鄲城內過了年。十一年元月,諸路兵馬奉命支援趙國,討伐陳豨。陳豨正派遣部將張春渡河攻打聊城,王黃屯兵曲逆,侯敞帶領遊兵往來接應,自己與曼邱臣駐紮襄國。韓王信也進兵參合,趙利守住東垣,以為內外有備,可以持久。高祖兵分數路前去攻擊:聊城一路,交給將軍郭蒙及丞相曹參﹔曲逆一路交給灌嬰﹔襄國一路交給樊噲﹔參合一路交給柴武﹔自己率領酈商、夏侯嬰等人攻打東垣;另派絳侯周勃從太原襲擊代郡。
除了柴武,數路兵馬都大獲全勝,只有高祖自己這一路,圍攻了二三十天,數次招降,被守城兵士囉囉唆唆,叫駡不休。高祖非常惱怒,冒著硬箭、巨石親自督促士兵猛攻,城中將士拚死守護,直至糧盡勢窮,方才出降。高祖殺入城中,命人將叫駡的士卒全部斬首,只有沒罵的才倖免一死。趙利逃竄,漢軍追尋不到,也只好甘休。
當時,四路戰勝的軍隊依次彙集,已將代地平定,王黃、曼邱臣被部下活捉,先後被殺。陳豨一敗塗地,逃往匈奴去了。漢將柴武進攻參合,未得捷報,高祖不免擔憂,正想派兵援應,碰巧露布趕來,說是參合已敗,連韓王信也被殺死了。
高祖當然心喜,留周勃防禦陳豨,自己率兵西歸。途中想到趙、代二地不便合為一國,決定分封。於是到洛陽下詔,仍分代、趙為二國,並從子弟中選立代王。諸侯王及將相等三十八人,都說皇子中劉恆可做代王,高祖便封劉恆為代王,把晉陽作為代國的都城。代王劉恆是薄姬所生,後來高祖專寵戚姬,幾乎對薄姬置之不理,薄姬卻毫無怨言,將劉恆撫養成人。劉恆辭行去做代王,索性將母親一同接去。高祖原本就視薄姬如路人,許他母子同行。薄姬反得跳出禍門,安享富貴去了。
高祖將代王劉恆母子打發出去後,忽然接到呂后密報,說已經處死韓信,並誅殺他三族,高祖又喜又驚。
周昌力保儲君
高祖聽說貫高自盡,覺得非常可惜。又聽說有幾個趙王家奴一同跟來,都是不怕死的好漢,就召見了他們。其中田叔、孟舒應對敏捷,說起趙王冤情,聲隨淚下。朝廷大臣有的從旁詰難,都被他二人據理申辯,駁得眾人啞口無言。高祖見他二人辯辭滔滔,料定不是庸士,就把這二人封為國相,田叔、孟舒等謝恩離去。
高祖與呂后一同返回長安,連張敖也隨行。來到都中,高祖降張敖為宣平侯,封代王劉如意為趙王,並將代地併入趙國,另任御史大夫周昌為趙相。周昌是沛縣人,前御史大夫周苛的弟弟。周苛殉難滎陽,高祖下令周昌接任他兄長的職...
作者序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可以讀的書少得可憐,但一個少年求知的興致是極高的,閱讀的興趣極強,加上當時的課業沒有什麼壓力,因此可以讀現在的青少年未必有時間去讀的「雜書」。當時中華書局出版的蔡東藩的《民國通俗演義》就是讓我愛不釋手的「雜書」,它把民國時期紛亂的歷史講得有條有理,還饒有興味。雖然一些大段引用當時文件的部分比較枯燥,看的時候跳過了,但這部書還是深深吸引了我。後來就要求母親將《中國歷朝通俗演義》都借來看。透過這部書,我對歷史產生了興趣。歷史的複雜、深刻,實在超出一個少年人的想像,看到那些征戰殺伐、宮闈紛爭之中人性的難測,確實感到真正的歷史與那種黑白分明的歷史觀大不相同。當時,我們的歷史知識都是從「儒法鬥爭」的框架裡來的,歷史在那個框架裡是那麼單純、蒼白;而蔡東藩所給予我的,卻是一個豐富和蕪雜得多的歷史。在這部書裡,王朝的治亂興衰,人生的枯榮沉浮,都讓人感慨萬千,不得不去思考在渺遠的時間深處的人的命運。可以說,我對於中國歷史的真正瞭解,就是從這部歷史演義開始的。
三十多年前的印象一直延續到今天。不得不承認,這部煌煌巨著,確實是瞭解中國歷史的最佳讀本。這是一部難得的線索清楚、故事完整、細節生動的作品。它以通俗小說「演義」歷史,以歷史知識「豐富」通俗小說,既可信又可讀。
蔡東藩一生窮愁潦倒,他的經歷是一個普通中國人的經歷,他對於歷史的描述是從普通人的視角出發的。他不是一個魯迅式的啟蒙者,但他無疑具有一種另類的現代性,一種與五四新文學不同的表達策略。蔡東藩並不高調激越,他的現代性不是啟蒙性的,不是高高在上的「我啟你蒙」,而是講述歷史,延續傳統。他的作品具有現代的想像力,表現了現代市民文化的價值觀。
在《清史通俗演義》結尾,蔡東藩對於自己做了一番評價,足以表現一個落寞文人的自信:「錄一代之興亡,作後人之借鑑,是固可與列代史策,並傳不朽云。」他自信自己的這部著作,足以與司馬遷以來的史學名著「並傳不朽」。
蔡著的不可替代之處,不僅在於他準確地挑出了歷史的大線索,更重要之處在於,他貫注了歷史深處的人的命運。有些歷史敘述者,過於追求所謂「歷史理性」,結果常常忘記歷史是鮮活生命的延展。在這些人筆下,歷史變成了一種刻板和單調的表達。而蔡著不同,他的歷史有血液、有溫度,是可以觸摸的。他的歷史是關於人性的故事。
從蔡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活的歷史,體驗到個人命運與國家、文化之間密不可分的關聯。馮友蘭先生在〈西南聯大紀念碑〉的碑文中這樣闡釋中國文明的命運:「我國家以世界之古國,居東亞之天府,本應紹漢唐之遺烈,作並世之先進。將來建國完成,必於世界歷史,居獨特之地位。蓋並世列強,雖新而不古;希臘羅馬,有古而無今。惟我國家,亙古亙今,亦新亦舊,斯所謂『周雖舊邦,其命維新』者也。」今天,中國文化所具有的歷史連續性和不斷更新的魅力正在煥發光芒,馮先生對於中國未來的期許正在成為現實。
在這樣的時機,蔡著《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新譯,就更顯其價值。我們期望讀者能夠從中獲得閱讀的樂趣,並從歷史中得到啟示,走向更好的未來。
讓我們和讀者一起進入這個豐富的世界。
是為序。
張頤武:著名評論家、學者,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一批年輕的文化人,為了讓更多讀者體會蔡東藩《中國歷朝通俗演義》的魅力,經過艱苦努力,以專業的精神和嚴謹的態度,將蔡著的「舊白話」——這種「白話」今天已經不大讀得懂了——重新譯為今人能夠輕鬆理解的當代白話。毫無疑問,這是讓蔡著得到傳承的最好方式。他們的工作「活化」了蔡著,既是對於原著的一次致敬,也是一種新的可能性的展開。翻譯整理後的作品,為一般讀者提供了方便,無論任何人,都可以輕鬆地進入中國歷史的深處。
蔡東藩的《中國歷朝通俗演義》是一部讓我印象深刻的書,少年時代曾經激起過我的強烈興趣。那是二十世紀...
目錄
周昌力保儲君
呂后毒計害功臣
漢高祖榮歸故里
天子駕崩
「人彘」
單于戲太后
惠帝成婚
陰盛陽衰
呂、劉之爭
誅滅呂氏
文帝懷柔平蠻夷
賢臣張釋之
淮南王劉長
緹縈救父
朝堂掀起迷信之風
大將周亞夫
吳王劉濞叛亂
袁盎出謀斬御史
周昌力保儲君
呂后毒計害功臣
漢高祖榮歸故里
天子駕崩
「人彘」
單于戲太后
惠帝成婚
陰盛陽衰
呂、劉之爭
誅滅呂氏
文帝懷柔平蠻夷
賢臣張釋之
淮南王劉長
緹縈救父
朝堂掀起迷信之風
大將周亞夫
吳王劉濞叛亂
袁盎出謀斬御史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