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見證 1935-1960s
1935年鄧南光結束日本留學生涯回到台灣,在京町(現博愛路)創設「南光寫真機店」,從此就決定了鄧南光二種身分的交替;一個是業餘攝影的指導者、另一個是持續用攝影眼的人文觀照者。
在光復前後他遊走家鄉拍攝一系列「北埔鄉事」及鄰近新竹地方農事、廟會節慶等客家地域文化 的生活釆集。特别在不同政權迭變下,隱然於觀景窗後令人瑕想的鏡頭取景。
一個曾經過日本新興寫真思潮洗禮後的攝影者,他的影像思維是多面性的,除深具攝影美學之外,鄧南光在鏡頭取景下現實的比喻,隱約看到他悲憫的人性光輝,尤其在女性工作的群像,不斷呈現。從人的集體記憶及行動、姿態及光影捨取間的畫面張力,詮釋了一個掌鏡者深具智慧的觀 察與影像語彙的力道。
書籍重點
長久以來,台灣攝影作品常在國際舞台缺席,除個體力量薄弱外,文化政策對弱勢組群的攝影並不重視,在數位雲端的發展趨勢下,影像無所不在,它的滲透力亦是無限的!對自主文化主體的建構及重視所謂的「文化」,在全球化及亞洲文化共享的主軸下,是即時需要被關注,並能開啟與世界對話的窗口要素之一。
台灣攝影文化所發展出獨特的「常民觀看」的 影像價值,是世界華人中的奇葩,更重要的是在亞洲的攝影生態中,建立獨樹一格的人文紀實的影像價值,這是對岸攝影文化最或缺的光環。前輩攝影大師鄧南光,更是影響並領導照耀,那一階段「影會時期」的發展脈络,不可或缺的指導者。
「再見鄧南光」攝影全集典藏版,除了能讓我們再次看見鄧南光的攝影美學外,
一個畢生奉獻心力的先驅者,一生在各時代轉換中,不遺餘力推助業餘攝影的發展,豐厚了台灣攝影文化堅韌的果實。配合鄧南光攝影經典全集的發行,讓世界看得到台灣紀實人文攝影的價值, 不只是攝影藝術,更是凝聚這塊土地共有的感情。
作者簡介:
鄧南光先生 l907 年生於新竹縣北埔鄉,本名鄧騰輝。1930 年代,正是日本攝影思潮在轉換的時代。鄧南光在 l929 年遠赴日本,就讀於法政大學經濟系,參加該校的寫真俱樂部後,便與攝影結下了長緣。
鄧南光的影像語彙以街頭獵影方式為主,深受新興攝影的思潮的影響,尤其以新革命相機開發成功的小型 135 相機萊卡 ( Leica ) ,新的觀景器取景的機動技巧,拍攝了很多寫實且生動活潑的東京街景,例如「東京速寫 – 觀賞風景照的仕女」、「東京速寫 – 摩登仕女」等佳作,另又受到德國攝影家鮑羅.沃爾夫 ( Paul Wolff,895-1951 ) 的啟示,決定終生以萊卡相機來創作,作品充滿生機與浪漫。
l935 年回國後創設 「南光寫真機店」後,店的二樓時常聚集不少攝影同好,討論作品。1953 年,為提倡寫實主義的現代攝影,有別與中國攝影學會所強調的畫意風格,聯合同好李釣綸、蔡子欽、鍾錦清、楊天賜、詹炳坤、王金生等人創辦「自由影展」同人會,每週舉行一次攝影講習,每月舉行一次作品觀摩會。致力於推廣寫實攝影風氣的普及,建構對時代社會見證的意念,影響台灣攝影文化的發展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