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blue97執筆
世紀巨匠的藝術生涯全面解析
【隨書附贈】
1951年「拜魯特第九」首版黑膠數位重製版CD
傳奇名演 完美珍藏
威廉.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逝世已超過半世紀,他帶領柏林愛樂走過最輝煌的戰前,挺過二戰的烽火,當時必須邊演出邊躲空襲,還得在遭炸毀的廢墟尋找音樂廳的入口。他在戰後一度被當成納粹同路人審判,重返指揮台後繼續帶領樂團征服一場場的音樂會。他擅長挖掘德奧音樂的精神,深諳透視作曲家音符背後的動機,他無疑是20世紀最後、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者。
生前厭惡錄音的福特萬格勒,身後被挖掘出來的眾多檔案卻可自成一個世界,堆砌出一門獨到的「福特萬格勒版本文獻」,其中的複雜度絕對超乎想像。包括母帶的真偽與來源、演出日期的考究、唱片發行的背景等,國內外的研究數十年來未曾間斷。
本書作者——《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blue97,窮盡各種資料,以獨到筆觸全面解析這位德國指揮大師的錄音寶藏,帶領讀者重溫那個動盪又輝煌的巨匠年代。
本書特色
本書由《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blue97執筆,深度探討一代指揮大師福特萬格勒的音樂生涯與藝術思絡,深入解析大師流傳後世的歷史錄音與專輯發行,重溫被喻為「二十世紀最偉大指揮」的風雲時代與音樂傳奇。
作者簡介:
blue97
《MUZIK古典樂刊》資深專欄主筆,創刊起便於「失落的世界」專欄連載福特萬格勒相關專題,對福特萬格勒的音樂生涯與歷史錄音深有探究。
章節試閱
試閱1
摘自第一章
沉睡56年的名演真貌
1951年拜魯特第九實況版曝光
前言:
「唯有像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這樣的指揮奇才,才能帶給我們這份可視為在文獻上、歷史上、音樂上,都堪稱最有價值、最偉大樂章的拜魯特貝多芬第九號。」——理查.奧斯朋(Richard Osborne),1978。
對福特萬格勒而言,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猶如交響曲中的王者,在他的音樂生涯裡,指揮第九號他總是兢兢業業,慎重其事。音樂學者赫布萊希(Harry Halbreich)曾說過:「福特萬格勒在演奏中,強調第九號與貝多芬前八首交響曲之間的差異,他力圖將此反映在未來的音樂史中。」他還盛讚:「身為樂聖這首偉大作品傑出詮釋者的福特萬格勒,他的演出成為典範,並構築了後人難以超越的鴻溝,福特萬格勒在其中注入的力量與高度水平,宛如米開朗基羅的西斯汀禮拜堂(Sistine Chapel)。」
福特萬格勒對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見解,是來自奧地利音樂理論家申克爾(Heinrich Schenker)的啟蒙,兩人是亦師亦友的忘年之交,福特萬格勒的詮釋手法接受了申克爾的許多建議。申克爾在他1923年的日記中,有這麼一段記載:「福特萬格勒演出的第九相當動人,不過他仍有些缺失,而且第三樂章太慢了。」儘管仍有些許不滿,但申克爾曾明白稱許,福特萬格勒是唯一懂貝多芬的指揮家。
魔棒創造傳奇首部曲
1913年4月26日,年輕的福特萬格勒在呂北克(Lübeck)首度指揮貝多芬第九,當時呂北克當地的媒體《呂北克報導報》(Lübeckischer Anzeiger),留下這樣的評論:
「比起過去傳統的演奏,福特萬格勒個人的音樂特質,讓他以更加重、更激昂的觀點去形塑第九號交響曲。這從他處理第一樂章,就可獲得驗證。」
「其中最令人難忘的一刻,是他將開頭54個小節的渾沌初開,以極為突出的方式去呈現。第二樂章,福特萬格勒也帶給我們一個驚喜的演出,當每個人以自己的方式去感受樂聲之際,音樂似乎便會幻化為我們所想。……為了讓慢板樂章表現對生命狂熱的肯定,與終樂章歡慶氣氛能有所區別,福特萬格勒盡全力深入這兩個樂章。即便單純從聲響的層次來看,這場演出都是他這兩年的音樂節期間,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盛事。」
呂北克的登場只是福特萬格勒用魔棒寫下貝多芬第九傳奇的首部曲而已,根據統計,直到他去世的四十多年間,這樣的傳奇共上演了一百零七次。他一生中未曾進錄音室灌錄過《合唱》,但錄音技術卻為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扣除未發行或失散的演出記錄,福特萬格勒共留下十三種完整的《合唱》版本。錄音時間囊括二次大戰前、戰爭最慘烈的時期,到戰後的晚年演出,這些珍貴寶藏,從大師年輕細緻的美好年代,轉化為激情、感性奔放的戰爭歲月,到具強烈平衡感的戰後重生年代,幾乎記錄了福特萬格勒指揮生涯的大半精華。
焦點名演
在跨越不同年代的十三個版本中,1942年的柏林版、1951年的拜魯特版、1954的琉森版,併稱福特萬格勒最具代表性的三種貝多芬第九版本。1942年柏林版的戲劇化和情感爆發,呼應著二次世界大戰的悲劇,戰火陰影下的福特萬格勒,以最強音在終樂章最後的330小節,將第九號帶上最高峰。1951年的拜魯特版則是最具傳奇色彩的顛峰之作,福特萬格勒的熱情宣敘,帶來豐富的感動力。一直以來,樂迷都以為已經透過唱片聆聽過拜魯特版的偉大,但它的真實面貌,卻整整沈睡了五十六年。
版本:1951年7月29日 「拜魯特第九」實況(EMI)
沉睡五十六年的名演真相
1951年7月29日,因戰火中斷六年之久的拜魯特音樂節,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重新開幕,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是慶典首日的重頭戲,這場由福特萬格勒指揮拜魯特節慶管弦樂團(Bayreuth Festival Orchestra)的演出,早就在EMI名製作人李格(Walter Legge)盤算下做了錄音的準備。當年不止這場第九號,包括卡拉揚的華格納《紐倫堡名歌手》及《女武神》第三幕,克納佩茲布許(Hans Knappertsbusch)的《帕西法爾》,都留下珍貴的紀錄。據說福特萬格勒在演出前幾週,曾對場地音效多所質疑,但終究還是被李格說服,開幕首日這場正式演出,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1951年拜魯特貝多芬第九演出陣容
演出日期 1951.7.29
獨唱陣容 Otto Edelmann、Hans Hopf、Elisabeth Hongen、Elisabeth Schwarzkopf
合唱陣容 Bayreuth Festival Chorus
演奏樂團 Bayreuth Festival Orchestra
錄音地點 拜魯特節慶音樂廳
EMI當時的錄音陣容
錄音工程師 Robert Beckett
唱片製作人 Walter Legge
當時各大唱片公司都各自領著自己的團隊,試圖在這個重要慶典中,留下足以當商業發行的錄音。EMI當然也在李格的領軍下,大費周章地以最先進的音響設備進行現場收音,這樣的大陣仗下完成的錄音,有些被發行了,有些卻因故在唱片的出版行列中缺席,而這場慶典首日的貝多芬第九號演出,終究沒能在福特萬格勒生前推出唱片,其原因眾說紛紜,一度令人費解。
開幕日演出,大師落寞
種種跡象顯示,唱片沒出版,關鍵在於李格的態度。許多文獻都提到,1951年拜魯特首日的貝多芬第九號演出後,李格當著福特萬格勒的面批評,福特萬格勒夫人伊麗莎白(Elizabeth Furtwangler)事後證實了這個說法。當天演出後,福特萬格勒從音樂廳返回住處,他一如往常,仍沉浸在稍早的演出情境中。伊麗莎白回憶說:「看他陶醉的樣子,不知有多麼幸福快樂。當時他整個人正處於放鬆、無防備的狀態下。」
正巧,此時李格先生到訪,伊麗莎白說,福特萬格勒原想聽聽李格對自己這次演出的評價,在見到李格後,福特萬格勒以謙遜的口吻問他說:「這次的演出不怎麼理想吧?」不料,李格竟說:「沒有我以前聽過的演出好。」這句話深深地刺傷了福特萬格勒,他在受打擊後,整個心情跌入谷底。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哪裡出錯了?』當晚,我那輾轉難眠的夫婿,就一直問自己這樣的問題。隔天一早,我們還得參加拜魯特音樂節,我丈夫便順道問了魏蘭德.華格納(Wieland Wagner)說:『昨天的演出如何?』華格納先生回說:『那是場非常了不起的演出。』並不斷地讚美他。儘管如此,我丈夫還是覺得相當不安。」
伊麗莎白表示,就在他們開車返家的途中,「我丈夫突然要我停車,下車後,他便不見蹤影,半小時後才回來,然後對我說:『我已經沒事了。』」伊麗莎白認為,他的夫婿經過半小時的漫步沈思後,對李格的批評才逐漸釋懷。
其實,當年演奏會後,福特萬格勒的詮釋是受到樂評的高度肯定,1951年7月31日一篇評論表示:「在徹底領悟作品的精髓後,福特萬格勒展現出他的巨匠身價,他透過詮釋,讓樂曲的起伏變化豐富且具有藝術美感,他呈現出的第九號,帶著閃亮的光輝,深深地傳進了聽眾的內心深處。」
錄音石沉大海,最終復活
「終樂章結尾前,福特萬格勒以過去未曾有過的激昂方式來展現,讓聽眾陷入演奏的漩渦中,甚至連呼吸都忘了換氣。……在樂曲達到最後的高潮收尾時,全場響起如狂瀾般的掌聲。聽眾都深深陷入音樂的旋律中,在這場演奏所感受到的,就算在時代洪流中,也絕對不會被遺忘。聽眾在歡欣的情緒下,流下了感動的淚水。」
這是1951年對這場音樂會最直接、最貼切的描述,但李格不這麼想,他對這場演出的抨擊,相當程度影響了自己出版這場演出的意願。加上當時的唱片公司對發行現場錄音還有一定的疑慮,因此,原本的出版計劃最後石沈大海。當然,李格仍希望趁著福特萬格勒在世時翻盤,並期待著能安排重錄事宜,1954年,關鍵的貝多芬第五號已經進錄音室完成錄音,但更重要的第九號仍苦無機會。最後,李格抓住了琉森音樂節(Lucerne Festival)奮力一搏,巧合地錄下了福特萬格勒最晚年的貝多芬第九實況。
令樂迷遺憾的是,福特萬格勒直到逝世,都未曾進過錄音室錄過貝多芬第九,由於EMI唱片公司和李格都很清楚貝多芬第九號在名曲中的地位,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李格在比較過琉森版以及1954年的「拜魯特第九」後,最後敲定發行1951年版,並於福特萬格勒逝世隔年,與福特萬格勒的夫人伊麗莎白進行交涉,並取得「拜魯特第九」的發行許可,讓這場名演得以重見天日。
當時的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在市面上均以二枚組LP製作,二枚中通常收錄三面,而福特萬格勒這個全長近七十四分鐘的發行,卻以四面錄製,第二、三樂章安排在第三面,第四面則收錄終樂章。以成本效益來看,比起同年唱片目錄上的托斯卡尼尼版(比福特萬格勒的演出足足短少了十分鐘),表面上也許缺乏競爭力,但唱片推出後,好評如潮,證明了它的價值。
試閱2
摘自第六章
精神意念的抗爭
12個《命運》交響曲版本(上)
前言:
「福特萬格勒的《命運》就像一套相片集錦一樣,有扣人心弦的潛在力量。它是德國最嚴肅的時代所遺留的難得的文化遺產之一,也是一代巨匠的精神紀錄之一。」
1998年,法國唱片公司Tahra發行了一套很有趣的專輯「福特萬格勒指揮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Furtwängler conducts Beethoven's 5th Symphony,唱片編號:Furt 1032-1033),它應該是第一套針對福特萬格勒錄音作品進行分析比較的唱片發行,主導這項版本競技的專家是阿博拉(Sami-Alexander Habra)。阿博拉是法國福特萬格勒協會的創始人之一,他在七歲時第一次接觸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從那時候起,他便投注很多心力鑽研各指揮家對這部交響曲的詮釋。
1949年,十四歲的阿博拉從廣播聽到德國指揮家福特萬格勒的錄音,這是他與福特萬格勒結緣的開始,大師的音樂給他很大的啟發,也對他未來的音樂之路帶來很大影響。儘管阿博拉從事的是金融業,但他對福特萬格勒的研究絕對是專家的等級。在Tahra這套專輯中,阿博拉挑出歷年來最具代表性的五個版本,並賦予每個版本巧妙的比喻:1926年版是「青春與熱情」(Youth and Vehemence),1937年版是「高貴而抒情」(Nobility and Lyricism)、1943年版是「反抗與悲劇」(Rebellion and Tragedy),1947年版是「重生與希望」(Rebirth and Hope),1954年版則是「君臨天下」(Supreme Sovereignty)。Tahra透過剪接,將三個比較的主要版本,進行細部分析,每個樂段都呈現三個版本的不同詮釋,不僅教聽者如何欣賞福特萬格勒指揮棒下的《命運》,同時也是印證福特萬格勒指揮風蛻變的有聲範本。這套唱片,提供我想寫這篇綜觀福老《命運》錄音的動機,而阿博拉這五個比喻也成了本文即將提到的每個重要時期版本的簡潔註腳。
大師與《命運》交會
1912年4月20日,呂北克時期的福特萬格勒,在1911—12年樂季第八場交響音樂會中指揮了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命運》,這是他的指揮生涯第一次演出這首交響曲,而他也從此著迷於這部作品所蘊含的神祕力量,終其一生「為演出第五號交響曲而畢生孜孜以求,進行探索。……這首作品幾乎成了一種外來力量,推動他投入意念的抗爭。」
一份1927年福特萬格勒公演後的媒體評論也這樣寫著:「福特萬格勒在展現樂團的特質之外,並不像許多指揮在演出時,以『引人注目』作為目標。他在《命運》的節奏,比我們所習慣的還要慢。他能夠讓每個細節鉅細靡遺,是因為每個細節被正確且優美的演奏著;(慢板樂章)三連音是貨真價實的;由弱音逐步累積到漸強的高潮,則是在不慌不忙的情況下達成。」
一直到1954年9月6日,晚年在法國柏桑松的最後演出,在這四十二年間,福特萬格勒共演出超過兩百次的《命運》交響曲。這首貝多芬最膾炙人口的作品,成了福老詮釋貝多芬交響曲的重心。而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曲中,也僅有《命運》在福特萬格勒的一生中,得以橫跨大戰前到最晚年,留下三次重要的錄音室錄音,這些都說明這首重要作品在他心目中的地位。
焦點名演
《命運》交響曲與福特萬格勒的指揮生涯一直有著密切的關聯,每年每一季的演出曲目,很少見到這首交響樂曲被遺漏。對福特萬格勒而言,每一次新的《命運》演出,都是一次新的機會與嘗試,藉以彌補上一次的表現所無法解決的技術問題;因此,探索大師各個時期留下的《命運》版本,猶如檢視他一生藝術成就的種種,以及詮釋手法的變遷。
扣除兩個未發表的錄音,福特萬格勒至今一共有十二種不同的《命運》版本傳世,從這些珍貴的遺產中,我們可以聽到福特萬格勒透過不斷地試煉、修正,企盼達到他心目中詮釋的《命運》極致。此外,每個年代的每個錄音版本,都傳達著福特萬格勒生涯某一時期詮釋手法的變遷,音樂中同時透露著大師在那段時期生命上的特殊意義。《福特萬格勒的指揮藝術》的作者阿杜安就指出:「可供研究的十一個版本的第五號交響曲唱片比福特萬格勒其他任何作品更能表露他的指揮手法。」而1926年在德國Polydor唱片公司的首錄音,正是這十二場縱橫福特萬格勒一生藝術手法演變的開端。
版本:1926 「青春與熱情」版
被阿博拉稱為「青春與熱情」的1926年版,其唱片從錄製到完成,可說是波折不斷。1926年10月16日,福特萬格勒先進行第一樂章、第二樂章及第三樂章前半部的錄音,但當錄音進行到第三樂章後半部,低音弦出現銜接終樂章的樂段時,卻因失敗而告中斷,第二樂章後來也廢棄重錄。10月30日,福特萬格勒再進錄音室,先灌錄第四樂章,接著錄音的是第二樂章,而三、四樂章銜接部分則直到1927年出版前才完成。可惜,最後所發行的成品,第三樂章再現部的九小節處依然遺落。從錄音順序的描述可以發現,受限於當時技術,短短幾半個小時的錄音,竟耗費許多精力才完成,而且還略掉了第一樂章的反覆樂段,另外,有很多原本可表現得更好的地方,例如銅管聲部,都在錄音條件的侷限下被犧牲。
福特萬格勒的遺孀伊麗莎白在《關於福特萬格勒》(About Wilhelm Furtwängler)一書提到,當時那種每四分鐘一次的錄音技術,會不停打斷整個演出,而且聆聽時,也是每隔四分鐘就要換面,錄製出來的音效極差,很難再現管弦樂團恢宏的氣勢。福特萬格勒自己在1930年一篇對錄音的抱怨文也提到:「越來越多音樂作品裡頭固有的活力、真切的特徵都喪失殆盡。作品的節奏、強有力的脈動被越來越機械化地肢解。從作品本身有序的結構,到最微小的音樂元素,都被剝奪了熱情、底蘊和生機。」
貧弱錄音仍具獨特詮釋標記
正因當時錄音技術有諸多的限制,福特萬格勒對這個第一次完成的《命運》錄音相當不滿意,尤其無法一氣呵成、為了錄音而中斷的演奏方式,對重視即興性效果的福特萬格勒來說,實在難以接受。包括演奏中,詼諧曲再現部的漸慢與結尾的漸快,在1926年錄音版本中根本難以呈現,管樂所應彰顯的氣勢也無從表達。因此,完成這張唱片後,福特萬格勒只願同意帶領柏林愛樂錄製序曲和管弦樂短曲,並加深了他對商業錄音的疑慮。
1926年版的音質貧瘠、毫無殘響可言,但可喜的是,我們依然聽得出福特萬格勒獨有的風格。四十歲的福特萬格勒,演奏充滿朝氣及雄渾之美。《命運》動機依舊刻意且誇張地拉長,但主聲部的速度非常快,帶動出精神抖擻的節奏,詼諧曲中間聲部的推進也十分出色。第二樂章中,福特萬格勒將情緒緩緩地帶入樂曲,刻畫出內在的音色及表現,這點頗令人激賞。第三樂章與終樂章的銜接部分,與之後的版本格調相近,充滿個人的獨特色彩,福特萬格勒用緩慢的節奏,逐步構築張力,再以雄偉豪邁的步調邁入終曲,這樣極端的表現形式確實頗值得樂迷再三玩味。1926年版儘管缺乏鮮明的特點,但整體而言,福特萬格勒壯年期的霸氣,加上柏林愛樂在戰前極盛期的威力,都讓這張唱片保有許多動人之處。
同一音源兩種版本選擇
1926年的《命運》錄製完後,在隔年一月推出SP,1970年代才又重新發行LP唱片。1991年,在知名轉錄工程師馬斯頓的復刻下,Koch Legacy將1926年的《命運》發行在「福特萬格勒的早期錄音1926—1937」(Wilhelm Furtwängler The Early Recordings 1926—1937)的專輯中,這是該錄音早年最普及的版本。Koch進行母帶修復工作時,已將老錄音慣有的炒豆聲降到最低,該版還加上些許混音的效果,聲音非常厚實。
如果想聽忠於原味、炒豆聲刻意保留的出版,2002年7月,日本福特萬格勒協會的「福特萬格勒第一批錄音」的專輯(唱片編號:WFJ-18)是不錯的選擇,這張專輯還包含福特萬格勒1926年另一個初錄音:《魔彈射手》。更特別的是,這個編號WFJ-18的協會盤,其收錄的內容堪稱最為完整。
由於當年SP將第二樂章185小節結束處安排在第四面,而第五面的開頭又回到第176小節。在進行復刻時,重複的九小節勢必被捨棄,但協會盤將這兩次重覆的九小節全收錄進去,讓數位時代的樂迷可以聽到SP完整的面貌。此外,協會盤更首度推出未曾發表的1929年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三號,其真偽在當時引發福特萬格勒研究者的熱烈討論。協會盤有豐富的解說,詳載錄音的始末,在轉錄方面,它保留了炒豆聲,且未刻意修飾或加入混音,聲音最接近原味。
試閱1
摘自第一章
沉睡56年的名演真貌
1951年拜魯特第九實況版曝光
前言:
「唯有像福特萬格勒(Wilhelm Furtwängler,1886~1954)這樣的指揮奇才,才能帶給我們這份可視為在文獻上、歷史上、音樂上,都堪稱最有價值、最偉大樂章的拜魯特貝多芬第九號。」——理查.奧斯朋(Richard Osborne),1978。
對福特萬格勒而言,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猶如交響曲中的王者,在他的音樂生涯裡,指揮第九號他總是兢兢業業,慎重其事。音樂學者赫布萊希(Harry Halbreich)曾說過:「福特萬格勒在演奏中,強調第九號與貝多芬前八首交響曲之間的...
作者序
自序 blue97
歷來很少指揮家留下的音樂遺產,能像福特萬格勒那樣,在去世半個多世紀後,依舊能點燃每個世代樂迷的熱情,成為唱片市場追逐的焦點。這些唱片史上的光芒與奇蹟,要歸功於這位德國巨匠的指揮魔法有一股難以抗拒的神秘氣息。
福特萬格勒的音樂是「動態的」,在速度上具備強大的動能,可隨音符「戲劇性」地澎湃起伏,在慢的地方充滿沉思與張力,到了激昂處,又可爆發出「衝破屋頂」一樣的強勁力道。這種劇烈動態的速度感,引領聽者的情緒隨之高昂,而具生動力的表現形式,則活生生傳達出富有人性氣息的感動力。
即興是福特萬格勒另一個更重要的特點,「音樂絕非一開始就製作好的,而是第一小節響出的那一剎那才開始發展的,隨後的部分自此源源而出。」這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代手法的延續,在當時被視為一種常例,福特萬格勒將它承襲到20世紀,注入生命力後,把常例變成一種典型。
福特萬格勒的即興效果在周詳的讀譜和嚴密的排練下完成,雖然經事先的設計,但巧妙處在於讓音樂的流動感自然湧現,因此更接近作品的本質。福特萬格勒的演奏之所以不陳腐刻板,就是因為擁有動態的速度感,和充滿想像力的即興效果,從安詳的減慢行進,推進到結尾一洩千里的急速竄升,最後將聽眾捲入一場驚天動地的音樂漩渦,這種戲劇化的動人張力,至今無人能敵。
福特萬格勒的指揮生涯從未做過一成不變的演奏,每一次的現場演出,都是一次全新的創作,他曾說過:「指揮要對抗的一個首要敵人,就是一成不變。」因此,即便是同一作品、同一樂團只差一天的音樂會,福特萬格勒總是能創造出完全不同的感受,這也是他重要的指揮特質。
福特萬格勒百變的指揮風格,讓他的追隨者有買不完的唱片,根據1997年的一項統計,他的錄音總數明明只有481種,但音源的不同、錄音中的細微差異,加上轉錄手法的差別,無形中豐富他的版本世界。
聽福特萬格勒的唱片,有一種觸電般的微妙感覺,同時心靈還會在隱隱間被撼動,我的聆聽經驗也沒例外。我的第一張福特萬格勒唱片是1951年在拜魯特音樂節上演的貝多芬第九號,那是數位時代的第一版CD,買這張唱片時,我只知道他是唱片史上的金字塔,唱片中帶有沉思的慢板觸動我的內心,終樂章結尾前突如其來的加速,帶給我很大的震撼。但當時對這位大指揮家的認識還很粗淺。
1990年代初,Melodiya唱片引進台灣,這16張二戰期間的偉大傳奇,才揭開我瘋狂收藏福特萬格勒錄音的序幕,這趟無窮盡的旅程中,美國廠牌Music & Arts的發行豐富了我收藏的廣度,法國唱片公司Tahra的崛起,則帶來了收藏的深度。日本各大小廠牌的出版,是我邁向進階收藏的重要轉折,日、德、法等福特萬格勒協會的獨門發行,成為我唱片架上永遠的珍寶,至於日本研究者的整理與解謎,每每開拓了我的視野。
2006年起,我在《Muzik》的「失落的世界」專欄,開始淺談載福特萬格勒的錄音,一寫就是數年,期間需要看遍各種資料,聽遍各種錄音,窮盡各式各樣的轉錄版本,自己先完成一趟深掘之旅,再化為文字,原本有很大的野心,卻受限於時間和能力,但它們絕對是我數十年對福特萬格勒探索再探索的軌跡,有幸這些過往的研究縮影,最終能集結成這本書。
想進入福特萬格勒的音樂世界,其實沒什麼訣竅,只需要有一股熱情。同樣的,想聽遍他現存的所有錄音,依照目前所擁有的資源,也比上個世紀簡單多了。然而茫茫碟海,加上複雜而眾多的版本糾葛,你需要一把正確的鑰匙,打開這扇通往福老指揮藝術的大門,我希望這本書可打造這樣的鑰匙。相信我,當你打開大門,接觸到這位20世紀最後浪漫主義者的藝術領域,感受到他謎一般的創造性與豐富的音樂性,一切都會很值得。
自序 blue97
歷來很少指揮家留下的音樂遺產,能像福特萬格勒那樣,在去世半個多世紀後,依舊能點燃每個世代樂迷的熱情,成為唱片市場追逐的焦點。這些唱片史上的光芒與奇蹟,要歸功於這位德國巨匠的指揮魔法有一股難以抗拒的神秘氣息。
福特萬格勒的音樂是「動態的」,在速度上具備強大的動能,可隨音符「戲劇性」地澎湃起伏,在慢的地方充滿沉思與張力,到了激昂處,又可爆發出「衝破屋頂」一樣的強勁力道。這種劇烈動態的速度感,引領聽者的情緒隨之高昂,而具生動力的表現形式,則活生生傳達出富有人性氣息的感動力。
即興是...
目錄
推薦序-蕭旭岑
推薦序-焦元溥
推薦序-黃裕昌
自序-blue97
福特萬格勒大事記
第一章
沉睡56年的名演真貌
1951年拜魯特第九實況版曝光
第二章
生命終點前的最後戰役
琉森錄音vs.拜魯特實況
第三章
傳奇巨作外的名演
與維也納愛樂共演的《合唱》
第四章
歷年的神聖慶典軌跡
貝多芬第九號版本1937~1954
第五章
Urania《英雄》的傳奇
一宗唱片官司引爆的話題
第六章
精神意念的抗爭
12個《命運》交響曲版本(上)
第七章
精神意念的抗爭
12個《命運》交響曲版本(下)
第八章
沉重陰暗的異色《田園》
大師個性化貝多芬的代表作
第九章
空襲陰霾綻放的奇蹟
1945年單一樂章的巨大震撼
第十章
指揮巨匠的遲來餘韻
一場布拉姆斯第一號版本的復活
第十一章
布拉姆斯的異想世界
第二號交響曲的唱片總決算
第十二章
雙面布拉姆斯的拉鋸戰
第四號交響曲的版本大比拼
第十三章
深掘斯拉夫的靈魂
直搗核心的柴可夫斯基詮釋
第十四章
忘年之交的馬勒絕響
與費雪狄斯考吟唱《旅人之歌》
第十五章
異質觀點下的海頓魅力
難以模仿的獨特性錄音
第十六章
戲劇化《浪漫》的神髓
布魯克納第四的人性探索
第十七章
召喚布魯克納的神秘氛圍
5款第七號交響曲的遺音
第十八章
協奏曲世界的大師物語
重要夥伴與被遺忘的獨奏者
第十九章
孤獨與熱情的昇華
挑戰舒伯特最後兩首交響曲(上)
第二十章
孤獨與熱情的昇華
挑戰舒伯特最後兩首交響曲(下)
推薦序-蕭旭岑
推薦序-焦元溥
推薦序-黃裕昌
自序-blue97
福特萬格勒大事記
第一章
沉睡56年的名演真貌
1951年拜魯特第九實況版曝光
第二章
生命終點前的最後戰役
琉森錄音vs.拜魯特實況
第三章
傳奇巨作外的名演
與維也納愛樂共演的《合唱》
第四章
歷年的神聖慶典軌跡
貝多芬第九號版本1937~1954
第五章
Urania《英雄》的傳奇
一宗唱片官司引爆的話題
第六章
精神意念的抗爭
12個《命運》交響曲版本(上)
第七章
精神意念的抗爭
12個《命運》交響曲版本(下)
第八章
沉重陰暗的異色《田園...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