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的重要人物,可說是家喻戶曉。一般人的印象:劉備仁義佈於四海,諸葛亮神機妙算,關公義重如山……。就故事論故事,經過本書作者作有系統的收集並分析他們的言論與行事後,發現這些人物的真正塑像,與一般人的印象,頗有距離:劉備是個知己、知人而能善用人的英雄,諸葛亮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一代完人,關公則是天真高傲的人物,另給讀者對這些人物一個新穎而正確的塑像。透過此書,讀者將能細心體會《三國演義》中文字結構的精妙之處,更了解《演義》作者的精心安排。
作者簡介:
倪世槐
1911年生
浙江慈谿人
國立交通大學土木工程系畢業
作者序
自序
猶憶童年初解文義,夏月置竹椅一張於廊下蔭處,展讀三國演義,雖不免囫圇吞棗,但當時心情輒隨書中人物之言談,處心,行事與遭際,時而拊掌欣喜,時而掩口匿笑,時而疾首痛恨,時而廢書嘆息,時而悲憤填胸,時而敬慕無已,自亦不知其所以。但頁復一頁,不知日之西沉,更渾然忘卻溽暑蒸人。直待家人呼食,方欠興而起,書中人物猶縈迴心懷。
迄全書讀罷,書中人物深印腦際。如某也奸險,某也忠義,某也勇猛,某也寬仁,某也慷慨激昂,某也貪生怕死,某也胸無謀略,某也神機妙算,歷歷如繪,竊喜頗有所得。
後年事既長,負笈遠方,繼又東西奔走,世事蹭蹬,時光蹉跎,無復把卷展讀,日久更不再憶及矣。
舊年春,偶又再讀三國演義。初僅事消遣,但展讀稍久,忽有所悟。覺昔年所得人物印象,類多隨展讀時之欣喜、匿笑、痛恨、嘆息、悲憤與敬慕而鑄成;欣喜、匿笑、痛恨、嘆息、悲憤與敬慕之間,孰輕孰重,未加判別,而彼此之間更未融會連貫。今日再讀,所得人物印象,頗異曩昔。向之僅獲一面之印象者,今方得印象之全體,向之僅有籠統之印象者,今方得深刻之印象;而向之未有印象者,今方約略得之。昔年竊喜頗有所得者,不免自笑所見之淺。因憶張潮著幽夢影中論書與讀書:「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淺深,為所得之淺深耳。」深信讀書所得淺深,隨年事而異。
竊以世間讀三國演義者為數不少,老少兼有,或不乏與余具相同之經歷,因不揣鄙陋,將年來讀三國演義所得刊以問世,非以創新,亦聊伸拋磚引玉之意耳。
人物以外,昔年對於演義故事,更未著意。今日重讀,深覺演義作者於故事進展,人物介紹,煞費安排。因亦略事闡說,獻之同好,並就教於高明。
民國五十八年三月於臺北
緒 言
《三國演義》中人物頗多,其中頗有若干,其言談,處心,行事與遭際頗為獨特。《三國演義》作者對這些人物,類多有直接批評,或正面敘述其言談,處心,行事與遭際。一般讀《三國演義》者多不免受作者直接批評或正面敘述的影響,形成對人物的印象。因此常易忽略直接批評或正面敘述以外的文字,這些文字如果加以收集分析,很可能使讀者對某一人物得到更為客觀或更為突出的印象。譬如關雲長,《演義》作者說他是具天神之威,氣度超凡,肝膽照人,義重如山的人。讀者受此影響,心目中的關雲長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人。這個印象,不能說錯。因為《演義》裏關雲長的言談,處心,行事與遭際,確給人這樣的一個印象。但這個印象不是客觀的,而且也不是重要的一面。如果在作者的直接批評或正面敘述之外,對有關關雲長的一切言談,處心,行事與遭際加以分析以後,將會得到另一個更突出的印象,那便是關雲長是一個既天真而又高傲的人。可是關雲長之天真和高傲的這一面,《演義》作者並未直接批評或正面敘述,而要讀者自己發掘出來。
又如諸葛孔明,讀者從作者筆下所得的印象是一個胸藏機謀,腹諳韜略,奇計用兵,嚴法治國,能言善辯,謹慎治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能呼風喚雨,巧造木牛流馬的了不起的人物。這個印象,絕對正確。但讀者對諸葛孔明的印象如僅止於此,則實在很對不起歷史上的諸葛孔明。因為如果將《演義》裏有關孔明的一切敘述,加以分析融會以後,孔明之偉大教後世低徊往復者,不在其機謀韜略等等,而在其抱著一種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繼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種精神再加上他的機謀韜略等等才使他成為一代完人。
有些人物,讀者從《演義》作者所得的印象,極為正確。譬如曹操,讀者對他的印象是一代奸雄。即使將《演義》裏有關曹操的一切敘述加以分析融會以後,所得的曹操印象還是一個一代奸雄,但在分析融會以前,曹操之為奸雄是籠統的;分析融會以後,造成他所以為奸雄的狠、詐、拔扈之處,他如何用人,以及奸雄以外的一面,都得到輪廓,亦即對他之為一代奸雄,更有深刻的認識。再者,曹操是奸雄,董卓,司馬懿亦是奸雄。是一樣呢?還是有所不同?不同在那裏?這些都需將所有有關的敘述分析融會以後,方可獲得結論。
《三國演義》裏有些人物,《演義》作者未有直接批評或正面敘述,因此一般讀者對這些人物往往沒有印象,或僅有糢糊的印象。譬如陳宮,很多讀者說不出他究竟是怎樣的人物。但如讀者將所有有關陳宮的敘述分析以後,將自然得到陳宮是一個明乎去就、取捨和生死的好漢的印象。
三國時代有很多謀士和說客,粗看都似乎是很了不起的人物。但仔細分析以後,這些謀士和說客,智能不同,品類不齊,一個不同一個,一個有一個獨特之處。
本文即根據上述程序,將所有有關某一人物的文字加以分析融會,然後鑄成某一人物的印象。
煮酒論英雄──劉玄德
《三國演義》第廿一回敘說曹操請玄德來到相府後園小亭中飲酒賞梅。
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驟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挂,操與玄德憑欄觀之。操曰:「使君知龍之變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詳。」操曰:「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芥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化,猶人得志而縱橫四海。龍之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歷四方,必知當世英雄。請試指言之。」
玄德列舉袁術、袁紹、劉表、孫策、劉璋、張繡、張魯、韓遂等輩。但在曹操眼中,袁術是塚中枯骨;袁紹色厲膽薄,好謀無斷;劉表徒有虛名;孫策僅藉父之名;劉璋是守戶之犬;至於張繡、張魯、韓遂均是碌碌之人,均未許為英雄。
以龍比英雄,只是種意會,並未具體說明英雄究竟是何等人物。所以後來曹操更加以闡明:
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前兩句字義明白,後兩句則隱晦微妙,可以意會而不能言傳。這樣的人物在當時是誰呢?
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三國當時風雲人物,屈指難數,可是曹操只許玄德和他自己為英雄。曹操當時身為相國,大權在握,自許為英雄,尚可說得過去。玄德只是當時兵敗路窮(敗於呂布),寄食相府,一副可憐相。曹操不以袁術,袁紹,劉表,孫策等風雲人物為英雄,而獨對窮途潦倒的劉玄德指為英雄,究竟是曹操對玄德當面戴高帽子呢?還是玄德真是所謂英雄?按說曹操要對玄德當面奉承,當時無此必要,那末曹操究竟何所見而云然呢?
玄德隨曹操入許都隨朝趨走以前,未有什麼了不起的功業(僅有破黃巾賊之功),也未有什麼威望。這點曹操當然知之甚明。但在此之外(玄德生得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能自顧其耳,想不致會使曹操許為英雄,因為曹操不是星相家),玄德為人行事,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這些不同之處有教曹操心折。
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玄德贏得了關張兩人的傾心愛戴,肝膽相照。三人在一起,簡直是如影隨形,寸步不離。三國時代人與人相處,除他們三人外,其他尚未見到有這樣親密深厚的程度,此其一。
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對己多少有些自命不凡,對人不免頤指氣使。可是玄德待人接物,非常謙遜(除了有一次劉表請他赴宴,酒後失言「備若有基業,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即使是對貪狠如豺豹的呂布也是如此。呂布敗於曹操,走頭無路,來投玄德:
……玄德曰:「布乃當今英勇之士,可出迎之。」糜竺曰:「呂布乃虎狼之徒,不可收留;收則傷人矣。」玄德曰:「前者非布襲兗州,怎解此郡(徐州)之禍(曹操報父仇興師來伐徐州)?今彼窮而投我,豈有他心?」
……布曰:「……今投使君,共圖大事,未審尊意如何?」玄德曰:「陶使君新逝,無人管領徐州,因令備權攝州事。今幸將軍至此,合當相讓。」遂將牌印送與呂布,呂布卻待要接,……
呂布為感謝劉玄德收留,回請玄德,並令妻孥出拜,玄德再三謙讓。
呂布曰:「賢弟不必推讓。」一聲賢弟惱了翼德,要來和呂布鬥三百合,經力阻方罷。可是這一來呂布無法在徐州安心,要投別處。
玄德曰:「將軍若去,某罪大矣。劣弟冒犯,另日當令陪話。近邑小沛,乃備昔日屯兵之處,將軍不嫌淺狹,權且歇馬,如何?糧差軍需,謹當應付。」
此其二。
可是恐怕最教曹操心折,也許教曹操對玄德莫測高深的,是玄德之三讓徐州。
陶謙因為年老多病,無心政事。當初曹操為報父仇來襲徐州,糜竺請來了玄德相助,陶謙見玄德頗堪勝任,即欲以徐州相讓。
玄德離席再拜曰:「劉備雖漢朝苗裔,功微德薄,為平原相,猶恐不稱職;今為大義,故來相助;公出此言,莫非疑劉備有吞併之心耶?若有此念,皇天不佑!」
第二次,退了曹操之後,陶謙設宴相謝。席中又提出要讓徐州,糜竺、孔融勸說,玄德只是不肯。
陶謙泣下曰:「君若捨我而去,吾死不瞑目矣!」
玄德仍是不肯,不得已陶謙後來請玄德先在近邑小沛屯軍,以保徐州,玄德算是勉強接受了。
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陶謙病重,著人來請玄德商議軍務。
謙曰:「請玄德公來,不為別事;止因老夫病已危篤,朝夕難保;萬望明公可憐漢家城池為重,受取徐州牌印,老夫死亦瞑目矣!」玄德曰:「君有二子,何不傳之?」謙曰:「長子商、次子應,其才皆不堪重任。老夫死後,猶望明公教誨,切勿令掌州事。」玄德曰:「備一身安能當此重任?」
陶謙舉孫乾、糜竺輔助玄德,但:
玄德終是推託,陶謙以手指心而死。眾軍舉哀畢,即捧牌印,交送玄德。玄德固辭。次日,徐州百姓,擁擠府前,拜哭曰:「劉使君若不領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關、張二公亦再三相勸。玄德乃許權領徐州事。
玄德度德量力,自審不堪領徐州牧,且亦不願攘人之基業,故在陶謙生前,始終推讓,直到陶謙以手指心而死,徐州不得不有人暫管,方許權領徐州事。在玄德是出於存心,但在曹操看來,好像並不如此簡單,這裏面一定是欲取先予,以退為進,最後領了徐州,還教所有的人心服。真所謂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的樣子,有些教曹操對玄德一時掂不出斤量來。所以後來曹操見雨前龍掛,想到龍之為物,而聯想到英雄,最後道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曹操可謂慧眼識英雄,因為後來玄德離了曹操之後,玄德許多行事為人,確有教人不得不讚一聲「玄德乃真英雄也」之處。且看:
玄德在徐州被曹操所敗,一路狼狽逃竄,過漢江時,在河灘上稍息:
玄德歎曰:「諸君皆有王佐之才,不幸跟隨劉備。備之命窘,累及諸君。今日身無立錐,誠恐有誤諸君。君等何不棄備而投明主,以取功名乎?」
這可能是真的慨嘆之辭,但也可能是要試一試眾人的態度,或者更進一步說邀將不如激將。但有一點,玄德不過分看重自己,則是真的。
玄德有一匹馬叫做的盧。玄德見劉表稱讚此馬,就送給他。但蒯越善相馬,告訴劉表說,此馬眼下有淚槽,額邊生白點,騎則妨主。劉表聽了,次日即還玄德。伊籍將這翻經過告訴了玄德。
玄德曰:「深感先生見愛。但凡人死生有命,豈馬所能妨哉?」
劉表心胸就沒有這樣開朗。
玄德剛剛躍馬(的盧)過檀溪,逃了蔡瑁的暗算:
迤邐望南漳,策馬而行,日將沉西。正行之間,見一牧童跨於牛背上,口吹短笛而來,玄德歎曰:「吾不如也!」遂立馬觀之。
普通急功好利之徒,假如幸而逃過劫難,自己方慶幸之不暇,那有心情來觀賞一個牧童跨牛背吹短笛。玄德自與這些人有迥然不同之處。誰知後來玄德一生事業,都繫在這立馬觀牧童吹笛呢!(由牧童得識司馬徽,輾轉而識徐庶、孔明和龐統。)
單福(徐庶)想試一試玄德為人如何,於是告訴玄德的盧馬終必妨一主,但可以禳之。
「公意中有仇怨之人,可將此馬賜之;待妨過了此人,然後乘之,自然無事。」玄德聞言變色曰:「公初至此,不教吾以正道,便教作利己妨人之事,備不敢聞教。」
這一席話教徐庶放了心。
後來曹操騙取徐庶母親筆跡,冒徐母作書,喚徐庶回許都,徐庶哭告玄德要回許都。
孫乾密謂玄德曰:「元直天下奇才,久在新野,盡知我軍中虛實。今若使歸曹操,必然重用,我其危矣。主公宜苦留之,切勿放去。操見元直不去,必斬其母。元直知母死,必為母報讎,力攻曹操也。」玄德曰:「不可。使人殺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絕其母子之道,不義也。吾寧死,不為不仁不義之事。」
孫乾的看法,只是庸俗之見。誠如司馬徽所說:「元直不去,其母尚存,今若去,母必死矣。」(徐母羞見其子事操而自殺。)可是母雖存而母子分離,玄德不願出此。可能出自玄德內心,則玄德可謂仁者。可能玄德想到若苦留徐庶不去,將見徐庶終日以淚洗面,雖有用庶之名,而無用庶之實,則曹操所謂有包藏宇宙之機,庶幾近之。
包藏宇宙之機,這六個字難以言語具體說明,只是最低限度,應以不違背天道為要著。不違背天道,亦可說是仁者之心。由來所稱英雄,類多以百姓為芻狗,只顧自己利益,不將百姓生死放在心上。玄德獨對此不然。所以玄德一在漢水河灘上教諸將自投明主以取功名,再則不因的盧妨主而設法祈禳,三則不苦留徐庶致教他母子分離。但是仁者宅心的玄德,這一類的行事最教人讚嘆的是棄新野攜民渡江的一幕:
……令孫乾、簡雍,在城中聲揚曰:「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願隨者便同過江。」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願隨使君!」即日號泣而行。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玄德於船上望見,大慟曰:「為吾一人而使百姓遭此大難,吾何生哉!」欲投江而死,左右急救止。聞者莫不痛哭。
好不容易行至襄陽,並且有魏延殺了守門將士,開了城門,叫玄德入城。可是不巧半路裏殺出文聘,不教玄德入城,魏延就和文聘兩下裏幹了起來,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
玄德曰:「本欲保民,反害民也!吾不願入襄陽。」
三國時代誰曾這樣來過?
臨到這種情形,絕不是假仁假義的作為。因為今日不入襄陽,今夜就不知道在何處安身。後來:
……忽哨馬報說:「曹操大軍已屯樊城,使人收拾船筏,即日渡江趕來也。」眾將皆曰:「江陵要地,足可拒守。今擁民眾數萬,日行十餘里,似此幾時得至江陵?倘曹兵到,如何迎敵?不如暫棄百姓先行為上。」玄德泣曰:「舉大事者必以人為本。今人歸我,奈何棄之?」
……正行間,忽然一陣狂風在馬前刮起,塵土沖天,平遮紅日。玄德驚曰:「此何兆也?」簡雍頗明陰陽,袖占一課,失驚曰:「此大凶之兆也,應在今夜,主公可速棄百姓而走。」玄德曰:「百姓從新野相隨至此,吾安忍棄之?」
當夜宿在當陽,半夜裏操兵掩至,勢不可當,玄德死戰。
……玄德大哭曰:「十數萬生靈,皆因戀我,遭此大難;諸將及老小皆不知存亡,雖土木之人,寧不悲乎!」
敗軍之際,倉皇逃遁,尚念念不忘隨行百姓,「奈何棄之」、「安忍棄之」,這可以泣鬼神而鑒神明,世倘有英雄而不顧百姓者,那只是竊英雄之名,行鼠竊之實耳,有沾辱英雄二字。
但玄德之堪稱為英雄,應該說是玄德請諸葛孔明出山以後更加顯了出來。好花需綠葉相襯,英雄要有良相相彰。可惜以後曹操不能再與玄德碰頭,否則曹操將會以手指玄德復自指曰:「今天下英雄,確惟使君與操耳」。
玄德三顧茅廬,這點與其說比當時其他風雲人物禮數周到,毋寧說玄德有自知之明。要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第一步先要有自知之明。玄德之三讓徐州是玄德有自知之明最好的證明。他知道自己實力如何,所以他不想在有足夠實力之前,管領徐州。同樣他知道自己謀略有限,手下更一無謀士。好不容易剛有了一個徐庶,卻教曹操賺了去,求才心切。所以當徐庶臨走回馬薦諸葛,以及前數次聽了司馬徽言詞,知道孔明非等閒之輩,所以親自走訪臥龍岡。一次不遇,再去第二次,第二次不遇,再去第三次。也許是湊巧,也許是孔明要試試玄德,不過無論怎樣,玄德是去了三次,顯得他頗有禮賢下士的風度。
英雄除了自知之外,尚應知人。《三國演義》中,明敘玄德之知人的僅有白帝城臨終時對孔明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一段話,此外未有敘說。但細讀《演義》全文,玄德是知人最深的一個。
玄德第三次上臥龍岡,初見孔明,孔明在草堂上分析天下大勢的一席話,對玄德來說,確是「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覩青天」,教玄德對孔明有了認識,到後來有對關張二人說「吾得孔明,猶魚之得水也」之語。事實上玄德知人,不僅是對孔明如此,其他對關張趙雲,也是如此。否則桃園三結義,未免兒戲,而公孫瓚手下猛將不少,玄德獨商借趙雲,也是因為玄德知趙雲是何等人物,後來玄德被曹操所敗,妻子失散,趙雲單槍匹馬,終於救了出來,可是當初糜芳見趙雲奔向曹操方向,以為他投了曹操。張飛也是這樣想。獨有玄德說:「子龍從我於患難,心如鐵石,非富貴所能動搖也。子龍此去,必有事故,我料子龍必不棄我也。」這是知人之言。
也許知人並不太難,難在知人而又能用人。玄德之堪稱為英雄,應當歸之於他的知人而又能用人,而對於孔明為尤然。
孔明自離臥龍岡之後,玄德言聽計從。這並不是一種形式,應說是玄德知孔明深,所以用之亦深,不像曹操又用人同時又防人也。
自序
猶憶童年初解文義,夏月置竹椅一張於廊下蔭處,展讀三國演義,雖不免囫圇吞棗,但當時心情輒隨書中人物之言談,處心,行事與遭際,時而拊掌欣喜,時而掩口匿笑,時而疾首痛恨,時而廢書嘆息,時而悲憤填胸,時而敬慕無已,自亦不知其所以。但頁復一頁,不知日之西沉,更渾然忘卻溽暑蒸人。直待家人呼食,方欠興而起,書中人物猶縈迴心懷。
迄全書讀罷,書中人物深印腦際。如某也奸險,某也忠義,某也勇猛,某也寬仁,某也慷慨激昂,某也貪生怕死,某也胸無謀略,某也神機妙算,歷歷如繪,竊喜頗有所得。
後年事既長,負笈遠方,繼...
目錄
再版說明
自 序
上篇 人物
緒 言 二
煮酒論英雄──劉玄德 五
一代奸雄曹孟德──兼論董卓與司馬懿 三○
守成人物孫仲謀──兼論曹丕 五○
一代完人諸葛孔明 五九
雄姿英發周公瑾 七三
寬仁長者魯子敬? 八四
好漢陳公臺 九五
天真高傲關雲長 一○二
小淘氣張翼德 一一五
福將趙子龍? 一二七
生不逢辰姜伯約 一三七
女傑貂蟬 一四四
謀士群像 一五七
說 客 一八六
下篇 故事
緒 言 二○八
漢壽亭侯五關斬六將 二一一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二二三
張松獻圖 二三三
古城會 二四七
孟德獻刀 二五二
孔明出山 二五六
赤壁之戰 二八○
再版說明
自 序
上篇 人物
緒 言 二
煮酒論英雄──劉玄德 五
一代奸雄曹孟德──兼論董卓與司馬懿 三○
守成人物孫仲謀──兼論曹丕 五○
一代完人諸葛孔明 五九
雄姿英發周公瑾 七三
寬仁長者魯子敬? 八四
好漢陳公臺 九五
天真高傲關雲長 一○二
小淘氣張翼德 一一五
福將趙子龍? 一二七
生不逢辰姜伯約 一三七
女傑貂蟬 一四四
謀士群像 一五七
說 客 一八六
下篇 故事
緒 言 二○八
漢壽亭侯五關斬六將 二一一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二二三
張松獻圖 二三三
古...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