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旨在還原歷史上真實的釋迦牟尼佛,一改以往佛陀傳以佛經故事為形式,混合各種神話、傳說的演繹方式,將枯燥的專業研究與靈動的通俗講述結合起來,揭開歷史迷霧,解疑答難,澄清謬誤,深入淺出闡釋種種佛教謎題,打造大眾佛教知識普及的權威定本:佛教入門的「紅寶書」。
隨著憂鬱時代的到來,人們面臨重重危機,產生了嚴重的心理問題,迫切希望從宗教等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羅盤」。本書以簡短精煉的話語把佛陀生活的各個方面做出了方向性總結,尤其對佛陀凡俗人性、人生的態度,價值觀、世界觀都有獨特視角的分析,給讀者提供了一種新哲學、新信仰、新希望。
以權威資料、專業角度客觀敍述佛陀的生平及教義,闡述佛教的精神、佛陀的真實人格;引導讀者深思佛陀的言教,邁向光明解脫的大道;鑒往知來,善思未來,讓讀者循著佛陀的人生軌跡,體會到佛陀住世的本懷,發揚佛陀覺人救世的精神,重新獲得觀照及成長的力量。
作者簡介:
錢文忠,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1984 年考入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梵文巴利文專業,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季羨林先生。上世紀80年代中,留學德國漢堡大學印度與西藏歷史文化學系,師從著名印度學家A. Wezler 教授、著名佛教學家L.Schmithausen教授、著名伊朗學家R.E.Emmerick 教授,主修印度學,副修藏學和伊朗學。
近年在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欄目主講《玄奘西遊記》《錢文忠解讀〈三字經〉》《錢文忠解讀〈弟子規〉》《錢文忠解讀百家姓》等節目。
章節試閱
第一章 基本資料
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擁有億萬信眾。還有更多的人,也許不是標準意義上的佛教徒,但親近佛教、認同佛教的某些教義與價值,比如慈悲、比如積德、比如果報、比如因緣等。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了,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當然是以中國為主,巴利語系佛教,在中國也有分布。而今,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軟實力和核心文化價值建設中,佛教的正面價值與積極意義被日益體認。
佛教為什麼叫佛教?因為它的創始者或曰教主是「佛」。「佛」與「佛陀」有關,但並非後者的簡單縮略。「佛陀」是梵語Buddha(巴利語同)的音譯,在漢語還有其他很多寫法,比如:浮頭、沒馱、步他、馞陀、復豆、浮屠、浮圖等等。顯然都不如「佛陀」,前面的那些也就沒有怎麼流行。「佛」則是來自於中亞古代語言,如吐火羅語的音譯,根源當然還是梵語,不過,「佛」反應的,正是佛教最早主要由陸路沿著印度西北部→巴基斯坦→阿富汗→中國新疆這條線路,傳入中國內地的歷史事實。後來,「佛」更常用,似乎更親切;「佛陀」則好像比較正式一點。自然,這只是感覺而已。
梵語的Buddha來源於動詞字根bud,意思是「覺悟」,Buddha就是「覺悟者」。顯然這是一種稱號,並不是名字。
那麼,佛教創始者的名字究竟是什麼呢?很多人不假思索,馬上就會回答:「釋迦牟尼」!這又對不對呢?
「釋迦牟尼」是梵語Śākyamuni(巴利語Sakyamuni)。「釋迦」是部落的名字,這個部落的後裔至今還生活在尼泊爾。2008年上海世博會的尼泊爾館,就有釋迦家族參與建造。「牟尼」則是「聖人」。合起來,「釋迦牟尼」就是「釋迦部落的聖人」。可見,這也是一種贊譽的美稱,也不是名字。
最通行的說法是,佛的名字叫作「喬達摩.悉達多」(梵語Gautama Siddhartha,巴利語Gotama Siddhattha)。「悉達多」的意思可以是「吉財」,似乎有人覺得這俗氣了一點,就選擇了另一種譯法,翻成了「義成」,這顯然合適多了。大概悉達多成佛後,大家覺得一般的「義成」還不夠,就加強成了「一切義成」(梵語Sarvārthasiddha)。這些問題都不大。麻煩的是「喬達摩」(「最好的牛」)。很多人認為這是佛所屬氏族的名字,即釋迦部落(族)喬達摩氏族,於是就把它看成或者乾脆就直接以為,「喬達摩」就是佛陀的姓,恐怕不一定。有一個很強烈的質疑,歷史上記載,佛陀的姨母叫瞿曇彌(梵語Gautamī)。疑點就出現了,氏族一般都是外婚制;而佛陀姨母的名字就提示了他們不是外婚,這就不對了。此外,喬達摩(瞿曇)是一個婆羅門氏族的名稱,而佛陀是剎帝利種姓。所以,有學者提出,喬達摩是按照當時印度貴族的習慣,從古代的聖典《梨俱吠陀》中借用的。這是季羨林先生的意見。再者,古時候絕大多數人未必有姓氏,比如中國的情況也是如此。
所以,最妥適的說法是,佛陀的名字叫悉達多,一般認為,姓喬達摩。
第十四章 回「家」
佛陀來到舍衛城的消息瞞不過波斯匿(Prasenajit)國王。波斯匿王就是祗多太子的父王,中印度憍薩羅國國王,還領有迦屍國。憍薩羅國和摩揭陀國都是佛陀時代的印度大國,憍薩羅國還是佛陀故鄉釋迦國的宗主國。
此前,波斯匿王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一個好國王,一向暴惡無信,為所欲為,無人敢於進諫,自然也沒有人能夠讓他向善。他來見佛陀時就很傲慢:「你那麼年輕,又不是婆羅門,你怎麼能悟道呢?」
佛陀微笑著說:「大王,人們通常看不起小東西和年輕人,不過,有四樣小東西可小瞧不得啊!一是王子,長大就是國王,或者很小就是國王;二是小龍,終將成為大龍,而其身後常常就有大龍;三是小火星,燒起來可以毀滅一切;四是小僧侶,都可能成就正等覺。」
波斯匿王一下被懾服了,開始恭敬請教為王之道。佛陀開示他:「像愛自己的兒子一樣愛百姓,珍重哪怕是再小的生靈。自制,戰勝自己的惡德。不信讒言,行正道。應該扶助苦難者,不能將自己的幸福建立其上。不應以為王位特殊,雖不必行苦行,卻也不可縱情享受,應該以平靜之心,去獲得正覺。
不久,淨飯王病重,佛陀帶著出家的所有親屬趕了回去。淨飯王去世時,很欣慰,他已經接受兒子成為佛陀的殊勝因緣了。所有人都悲痛號哭,只有佛陀依然平靜,他說:「他解脫了。」這裡請大家注意,佛陀雖然看穿了一切,但他依然盡了兒子之道,盡了孝道,為自己的父親抬棺。
然而,就在淨飯王去世後沒幾天,佛陀遇見了一件令他為難的事情。有多為難?連他也只能趕緊跑回舍衛城的祗園精舍去了。
事情是這樣的,佛陀的姨母、繼母,也是養母摩訶波闍波提帶著五百名釋迦族的婦女,也要求受戒出家。佛陀在這一點上沒有表現出對古老傳統的突破,拒絕了她們的請求。五百零一位女人集體哭泣。佛陀想:「這次好不容易勸退了,可看來,她們不會罷休。」於是,佛陀跑了。
果然,摩訶波闍波提帶著這些婦女先自行剪去頭髮,自行換上袈裟,又追到舍衛城,在祗園精捨前,集體靜坐。阿難正好出門,被抓個正著。摩訶波闍波提請阿難幫忙,勸說佛陀改變主意。
阿難請求佛陀同意,被佛陀斷然拒絕。說實在的,佛陀對待女性的態度,放在今天,是世人難以接受的,他說:「施教可以沒有男女之別。但是,讓女人加入僧團,就好比良田裡長出惡草!這樣哪裡有什麼收穫可言?」阿難眼看怎麼勸也無用,又沒法回去,摩訶波闍波提還在門口哭著呢!於是自己也哭起來了。佛陀被自己心愛的弟子搞暈了,最後只能同意。
第一章 基本資料
佛教是當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擁有億萬信眾。還有更多的人,也許不是標準意義上的佛教徒,但親近佛教、認同佛教的某些教義與價值,比如慈悲、比如積德、比如果報、比如因緣等。
佛教傳入中國已經有將近兩千年的悠久歷史了,早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根發芽,枝繁葉茂。漢語系佛教、藏語系佛教當然是以中國為主,巴利語系佛教,在中國也有分布。而今,中國正經歷著人類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飛速發展,在中國的軟實力和核心文化價值建設中,佛教的正面價值與積極意義被日益體認。
佛教為什麼叫佛教?因為它的...
目錄
《人間佛陀釋迦牟尼》自序
第一章 基本資料
第二章 時代、土壤、氛圍
第三章 時代、土壤、氛圍(續)
第四章 聖胎入孕
第五章 悉達多降生
第六章 優養深宮
第七章 成 家
第八章 出家
第九章 求道
第十章 苦行
第十一章 覺悟成佛
第十二章 轉法輪與立僧團
第十三章 僧團壯大
第十四章 回「家」
第十五章 曲折與險阻
第十六章 涅槃寂靜
參考書目
《人間佛陀釋迦牟尼》自序
第一章 基本資料
第二章 時代、土壤、氛圍
第三章 時代、土壤、氛圍(續)
第四章 聖胎入孕
第五章 悉達多降生
第六章 優養深宮
第七章 成 家
第八章 出家
第九章 求道
第十章 苦行
第十一章 覺悟成佛
第十二章 轉法輪與立僧團
第十三章 僧團壯大
第十四章 回「家」
第十五章 曲折與險阻
第十六章 涅槃寂靜
參考書目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