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梁紀三(西元五○八年)至梁紀十一(西元五三二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四十七(節錄)
梁紀三 起著雍困敦(戊子 西元五○八年),盡閼逢敦牂(甲午 西元五一四年),凡七年。
【題 解】本卷寫梁武帝蕭衍天監七年(西元五○八年)至十三年共七年間南梁與北魏兩國的大事。主要寫了魏國的外戚權臣高肇殺害皇子元昌,又誣陷殺害了魏國的功勳老臣彭城王元勰,眾皆冤憤之;寫魏主之弟元愉因家庭瑣事受魏主責打,在冀州發動叛亂被討平,又被高肇殺之於解京途中;寫魏軍佔據之郢州(義陽)、豫州(懸瓠)發生兵變,郢州刺史被圍、豫州刺史被殺,魏國的大片地區失守;寫魏派邢巒攻克懸瓠,殺叛者白早生,豫州得以平定;寫魏將辛祥守義陽,破殺梁將有功,被刺史婁悅勾結高肇所壓抑;寫高車族幾經動亂後歸服於魏國,並大破柔然,殺佗汗可汗,遣使入貢於魏。寫魏將元英攻得義陽三關,梁將馬仙等敗走;至梁派南郡太守韋叡率軍到來時,魏將元英聞之而退。梁主蕭衍通過交換戰俘,請魏臣董紹回魏傳達講和停戰之意,魏主不從;寫梁國的琅邪人殺琅邪、東莞二州刺史,招引魏兵,魏之徐州刺史盧昶派兵接應,入據胊山;梁派馬仙率軍討之;魏主又派蕭寶寅、趙遐等前往支援,結果由於盧昶不習武事,被梁將馬仙打得慘敗,免者什一二,伏屍二百里;寫梁武帝蕭衍對親族、對朝士皆禮敬有加,有犯罪者多屈法以申之,而對百姓則異常嚴厲,當連坐者老幼不免,一人逃亡,全家罰作勞改,因而導致社會動盪不安;寫梁國的鬱洲人殺了青、冀二州刺史張稷,送其首級於魏,請魏派兵佔領胊山,結果魏兵未至,鬱洲之亂被梁之北兗州刺史康絢討平;寫了魏之楊州刺史李崇在管理壽陽,與壽陽被大水漂城時的忠貞表現,令人敬佩;寫了梁國寧州刺史李略之姪李苗,與原益州主簿淳于誕投魏後,為魏主劃伐蜀之策,魏主遂命高肇統領大軍,以李苗、淳于誕為嚮導,數路大舉伐蜀;與梁武帝蕭衍用魏降人王足之謀,發動徐、揚二州的民工在鍾離修築攔淮大壩,企圖壅淮水以灌魏人所據之壽陽,皆埋下後果即將不妙的伏線;此外還寫魏主取消了立太子而殺其母的魏國行之百年的殘酷制度,以及魏主元恪迷戀佛法,親身升座給僧俗宣講佛經,以致洛陽地區的佛教寺廟興盛,遠近承風,魏各州郡共有寺廟一萬三千餘所等等。
高祖武皇帝三
天監七年(戊子 西元五○八年)
春,正月,魏潁川太守王神念1來奔。 壬子2,以衛尉吳平侯昺3兼領軍將軍4。 詔吏部尚書徐勉定百官九品為十八班5,以班多者為貴6。二月乙丑7,增置鎮、衛將軍8以下為十品,凡二十四班;不登十品9,別有八班。又置施10外國將軍11二十四班,凡一百九號12。 庚午13,詔置州望、郡宗、鄉豪14各一人,專掌搜薦15。
乙亥16,以南兗州刺史呂僧珍17為領軍將軍。領軍掌內1外兵要,宋孝建18以來,制局19用事,與領軍分兵權,典事以上20皆得呈奏21,領軍拱手22而已。及吳平侯昺在職峻切23,官曹肅然。制局監皆近倖24,頗不堪命25,以是不得久留中26。丙子27,出為雍州28刺史。
三月戊子29,魏皇子昌30卒,侍御師王顯失於療治,時人皆以為承高肇31之意也。 夏,四月乙卯32,皇太子納妃33,大赦。
五月己亥34,詔復置宗正、太僕、大匠、鴻臚35,又增太府36、太舟37,仍先為十二卿38。 癸卯39,以安成王秀40為荊州刺史。先是,巴陵馬營蠻41緣江為寇,州郡不能討,秀遣防閤文熾42帥眾燔其林木,蠻失其險,州境無寇。
秋,七月甲午43,魏立高貴嬪為皇后,尚書令高肇益貴重用事。肇多變更先朝舊制,減削封秩44,抑黜勳人45,由是怨聲盈路。羣臣宗室皆卑下之,唯度支尚書元匡46與肇抗衡,先自造棺置聽事47,欲輿棺詣闕48論肇罪惡,自殺以切諫。肇聞而惡之。會匡與太常劉芳49議權量事50,肇主芳議51,匡遂與肇喧競52,表肇指鹿為馬53。御史中尉王顯奏彈匡誣毀宰相,有司處匡死刑,詔恕死,降為光祿大夫54。
八月癸丑55,竟陵壯公562曹景宗卒。
初,魏主為京兆王愉57納于后之妹為妃,愉不愛,愛妾李氏,生子寶月。于后召李氏入宮,棰之。愉驕奢貪縱,所為多不法,帝召愉入禁中推按58,杖愉五十,出為冀州刺史。愉自以年長,而勢位不及二弟59,潛懷愧恨。又,身與妾屢被頓辱60,高肇數譖61愉兄弟,愉不勝忿。癸亥62,殺長史羊靈引、司馬李遵,詐稱得清河王懌密疏63,云「高肇弒逆64」。遂為壇於信都65之南,即皇帝位,大赦,改元建平,立李氏為皇后。法曹參軍崔伯驥不從,愉殺之。在北州鎮66皆疑魏朝有變,定州刺史安樂王詮67具以狀告之,州鎮乃安。乙丑68,魏以尚書李平69為都督北討諸軍、行冀州事以討愉。平,崇70之從父弟也。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梁武帝蕭衍天監七年(西元五○八年)一年間的大事。主要寫了魏國的外戚權臣高肇殺害皇子元昌,又欲陷殺度支尚書元匡,致元匡被改任閒散之職;寫高肇誣陷殺害魏國的勳戚彭城王元勰,眾皆冤憤之;寫魏主之弟元愉因家庭瑣事受魏主責打,元愉在冀州發動叛亂,被魏將李平討平,魏主欲申以家人之訓,高肇乃殺之於解京途中;寫魏主不聽楊椿之言,移魏北境之降魏的柔然人到濟州居住,結果造成動亂,所在抄掠;寫魏軍佔據之郢州(義陽)、豫州(懸瓠)發生兵變,郢州刺史被圍、豫州刺史被殺,魏國的大片地區失守;寫魏派邢巒往平豫州,邢巒攻克懸瓠,殺叛者白早生,豫州得以平定;寫魏將辛祥守義陽,破殺梁將有功,刺史婁悅勾結高肇壓抑之;寫高車族幾經動亂後歸服於魏國,並大破柔然,殺佗汗可汗,遣使入貢於魏。此外還寫了汝南一帶的少數民族以豫州降魏,魏以其頭領為東豫州刺史;以及蕭衍的姪子蕭昺為領軍將軍,因在職激切,開罪於制局群小,因而不得居中,被放外任等等。
【注 釋】1潁川太守王神念 潁川是魏郡名,郡治長社,在今河南長葛東北。王神念是梁國名臣王僧辯之父,在魏為潁川太守,今投降於梁。傳見《梁書》卷三十九。2壬子 正月二十八。3吳平侯昺 蕭昺,也就是《梁書》卷二十四中所寫的「蕭景」,梁武帝蕭衍的堂弟,被封為吳平侯,此時任衛尉之職。所謂「蕭景」,乃是唐代的歷史家為給李淵之父李昺避諱,故給古人改名曰「景」。4領軍將軍 將軍中權位最高者,統管全國的所有軍隊。5十八班 十八個等級。6班多者為貴 與品級正好相反,品級是越少越高。7二月乙丑 二月十一。8鎮衛將軍 鎮軍將軍、衛軍將軍。9不登十品 十品以下的小官吏。10置施 設置、實行。11外國將軍 少數民族歸附的,與外國前來投降的軍官。12凡一百九號 共有一百零九個名號。13庚午 二月十六。14州望郡宗鄉豪 州、郡、鄉三級行政區內的頭面人物。望、宗,都是眾望所歸、眾所擁戴的意思。15搜薦 搜求並向朝廷推薦有才德的人士。16乙亥 二月二十一。17南兗州刺史呂僧珍 梁國南兗州的州治廣陵,即今江蘇揚州。呂僧珍是蕭衍的開國功臣。傳見《梁書》卷十一。18孝建 宋孝武帝劉駿的年號(西元四五四四五六年)。19制局 也稱「制局監」,官署名,屬尚書省,分掌軍事。實際是皇帝派出的監軍或特派員一類的人物,級別不高但權力甚大。20典事以上 任命典事以上的官吏。典事是軍中的小吏名。21皆得呈奏 都要向皇帝請示。實則是由皇帝派來某個人員作主。22拱手 抱拳,無所事事,一切聽憑吩咐的樣子。23在職峻切 嚴格執行規章制度。24皆近倖 都是皇帝身邊的一些寵幸小人。25不堪命 受不了蕭昺的嚴格約束。26不得久留中 不能在朝廷、在宮中長期幹下去。中,朝內;宮內。27丙子 二月二十二。28雍州 梁國的雍州州治即今湖北襄樊的襄陽區。29三月戊子 三月初五。30魏皇子昌 魏主元恪的兒子元昌,即上卷所書之于皇后所生者。上卷寫了宮嬪高氏殺害了于皇后,今又殺了于皇后所生之子元昌。31高肇 魏國恃寵專權的外戚,魏主宣武帝之舅,又是宣武帝寵妃高氏的叔叔。傳見《魏書‧外戚傳下》。32四月乙卯 四月初二。33皇太子納妃 梁武帝蕭衍的太子蕭統納妃。34五月己亥 五月十七。35宗正太僕大匠鴻臚 皆朝官名,宗正在秦漢時代為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務;太僕也是九卿之一,為皇帝趕車,並管理宮廷的車馬等項;大匠全稱「將作大匠」,原屬於少府,主管朝廷的土木建築;鴻臚也稱「大鴻臚」,主管朝廷與宗廟的禮儀等事。36太府 猶今所謂「國庫」,為朝廷管錢、管物的經濟機關。37太舟 朝官名,為朝廷掌管航運、河務等事。38仍先為十二卿 加上先前所置共為十二卿。梁代的十二卿為太常、宗正、司農、太府、少府、太僕、衛尉、廷尉、大匠、光祿、鴻臚、太舟。按,梁朝設立十二卿是新制度,本句中的「仍」字是「乃」的意思,與現在作「仍舊」講的含意不同。39癸卯 五月二十一。40安成王秀 蕭秀,梁武帝蕭衍之弟,被封為安成王,此前為平南將軍、江州刺史。傳見《梁書》卷二十二。41巴陵馬營蠻 巴陵郡的少數民族名,巴陵郡上屬於荊州,郡治即今湖南岳陽。42防閤文熾 蕭秀王府的衛隊長姓文名熾。胡三省曰:「上宮、東宮置『直閤』,王公置『防閤』。」閤,音義皆與「閣」字相同。防閣,即公館的護衛長官。43七月甲午 七月十三。44減削封秩 降低魏國宗室王公的封爵和俸祿。45抑黜勳人 壓抑對國家立有功勳的人。46元匡 景穆帝拓跋晃之孫,廣平王拓跋洛侯之子,被封為濟南王。傳見《魏書》卷十九上。47聽事 衙門裡的正堂,接待下屬與處理公事的場所。48輿棺詣闕 用車拉著棺材上朝,準備豁出一死。49劉芳 魏國的儒學之臣,此時任太常之職,主管朝廷禮法、制度方面的事務。傳見《魏書》卷五十五。50議權量事 商量度量衡方面的事情。權,秤錘,這裡即指重量方面的制度,如斤、兩等等。量,指容積方面的制度,如升、斗一類的量器等等。51主芳議 贊成劉芳的意見。主,贊成;力挺。52喧競 大聲爭吵。53指鹿為馬 為秦朝丞相趙高故意與秦二世爭辯事,見《史記‧秦始皇本紀》。後代遂用以比喻擅權專橫,故意顛倒黑白。54光祿大夫 沒有具體職責的閒散官名。55八月癸丑 八月初二。56竟陵壯公 曹景宗生前被封為竟陵郡公,死後諡曰壯。57京兆王愉 元愉,魏宣武帝之弟,此時為護軍將軍。傳見《魏書》卷二十二。58推按 審問、追查其不法行為。59二弟 指清河王元懌與廣平王元懷。傳皆見於《魏書》卷二十二。60頓辱 侮辱。61譖 在魏主前說其壞話。62癸亥 八月十二。63清河王懌密疏 清河王元懌上給魏主的祕密表章。64高肇弒逆 高肇陰謀弒君叛亂。65信都 古城名,冀州的州治所在地,即今河北冀州。66在北州鎮 指冀州以北的魏國各州、各軍鎮。67安樂王詮 元詮,文成帝拓跋濬之孫,拓跋長樂之子,繼其父位為安樂王。傳見《魏書》卷二十。元詮時為定州刺史,定州的州治即今河北定州。68乙丑 八月十四。69李平 魏國的儒學之臣,此時任度支尚書。傳見《魏書》卷六十五。70崇 李崇,魏國的儒學之臣。傳見《魏書》卷六十六。
【校 記】1內 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皆作「中」。2壯公 據章鈺校,孔天胤本作「莊公」。
【語 譯】高祖武皇帝三
天監七年(戊子 西元五○八年)
春季,正月,魏國擔任潁川郡太守的王神念來投降梁國。 二十八日壬子,梁武帝蕭衍任命擔任衛尉的吳平侯蕭昺兼任領軍將軍。 梁武帝下詔令擔任吏部尚書的徐勉主持將文武百官的九品劃分為十八個等級,等級越多的就越高貴。二月十一日乙丑,又在原有九品的基礎上增設了鎮軍將軍、衛軍將軍以下為十品,總計為二十四個等級;十品以下的小官吏,又另設八個等級。又專門為少數民族歸附的以及從外國前來投降的軍官設置了二十四個等級,共有一百零九個名號。 十六日庚午,梁武帝下詔令每個州設置一名州望、每個郡設置一名郡宗、每個鄉設置一名鄉豪,專門掌管搜求並向朝廷舉薦有才德的人士。
二月二十一日乙亥,梁武帝任命擔任南兗州刺史的呂僧珍為領軍將軍。領軍將軍負責掌管中央和地方的軍事大權,自從宋孝武帝劉駿孝建年間以來,由制局監掌管軍事,與領軍將軍分別掌管兵權,任命典事以上的官員都要向皇帝請示報告,因此領軍將軍並無事情可做,一切聽憑吩咐而已。等到吳平侯蕭昺擔任領軍將軍之後,嚴格執行規章制度,官府才呈現出一片辦事嚴肅認真的氣象。制局監裡的官員都由皇帝身邊受寵幸的那些小人擔任,他們忍受不了蕭昺的嚴格管理,蕭昺因此便無法在朝廷、在宮中繼續幹下去。二十二日丙子,梁武帝把吳平侯蕭昺調離朝廷到雍州去擔任刺史。
三月初五日戊子,魏國宣武帝元恪的兒子元昌死了,是由於擔任侍御師的王顯治療不當造成的,當時的人都認為王顯是秉承了高肇的旨意。 夏季,四月初二日乙卯,梁國的皇太子蕭統娶太子妃,梁國因此實行大赦。
五月十七日己亥,梁武帝下詔,重新設置宗正、太僕、大匠、鴻臚等官職,又增設太府、太舟兩個職位,加上先前所設置的太常、司農、少府、衛尉、廷尉、光祿共為十二卿。 二十一日癸卯,梁武帝任命安成王蕭秀為荊州刺史。先前的時候,巴陵郡境內被稱為馬營蠻的少數民族沿著長江兩岸到處為寇,沿江各州郡對他們簡直無可奈何,安成王蕭秀派遣在自己王府中擔任防閤的文熾率領部眾放火燒毀了馬營蠻盤踞地區的林木,馬營蠻失去了林木的庇護,無處藏身,荊州境內便再也沒有馬營蠻的騷擾了。
秋季,七月十三日甲午,魏宣武帝立高貴嬪為皇后,尚書令高肇的地位因此更加顯貴,手中的權勢也就更大。高肇將先朝舊有的制度更改了很多,他降低、減少了魏國宗室王公的封爵和俸祿,壓制、貶退那些對國家立有功勳的人,因此招致怨聲載道。朝中的文武群臣和宗室人員都對高肇卑躬屈膝,只有擔任度支尚書的元匡敢於與高肇相抗衡,元匡預先為自己準備好了棺木,並把棺木放在衙門裡的正堂上,準備用車拉著棺木到朝廷上揭發高肇的罪惡,然後以自殺的行動對宣武帝進行規勸。尚書令高肇聽說此事以後,對元匡非常厭惡。正巧碰上元匡與擔任太常的劉芳在一起討論有關度量衡方面的事情,因為高肇支持劉芳的意見,於是便引發了一場元匡與高肇的大聲爭吵,元匡於是上表給宣武帝,指責高肇就像秦朝時期的趙高,擅權專橫、顛倒黑白。擔任御史中尉的王顯趁機上奏章給宣武帝,彈劾元匡誣陷詆毀宰相高肇,朝廷有關部門的官員遂判處元匡死刑,宣武帝下詔赦免了元匡的死罪,將元匡貶為光祿大夫。
八月初二日癸丑,梁國的竟陵壯公曹景宗去世。
當初,魏宣武帝為京兆王元愉娶了于皇后的妹妹為王妃,元愉不喜歡于王妃,而喜歡自己的小妾李氏,李氏生的兒子叫元寶月。于皇后將李氏召入皇宮,用棍棒責打李氏。元愉驕奢淫逸,貪婪放縱,所作所為大多都屬於違法亂紀。宣武帝也將元愉召入皇宮,追查、審問他的不法行為,並用刑杖責打了元愉五十下,然後把元愉逐出京城去擔任冀州刺史。元愉認為自己在排行中年紀最大,而權勢和地位卻趕不上自己的兩個弟弟清河王元懌與廣平王元懷,心中不免感到有些慚愧和怨恨。再加上自身與小妾李氏多次受到侮辱,尚書令高肇又多次在宣武帝面前說自己兄弟幾個人的壞話,元愉於是不勝憤怒。八月十二日癸亥,元愉便殺死了在自己屬下擔任長史的羊靈引、擔任司馬的李遵,詐稱收到清河王元懌上奏給宣武帝的祕密表章,說「高肇陰謀弒君叛亂」。於是便在信都城南修築了壇臺,即皇帝位,實行大赦,改年號為建平元年,立小妾李氏為皇后。擔任法曹參軍的崔伯驥不肯遵從元愉的命令,元愉就殺死了崔伯驥。魏國冀州以北的各州、各軍鎮都懷疑朝廷發生了政變,擔任定州刺史的安樂王元詮把詳細情況告訴了他們,各州、各軍鎮才安定下來。十四日乙丑,魏宣武帝任命擔任尚書的李平為都督北討諸軍事、代理冀州刺史,率軍討伐元愉。李平,是李崇的堂弟。
卷第一百四十七(節錄)
梁紀三 起著雍困敦(戊子 西元五○八年),盡閼逢敦牂(甲午 西元五一四年),凡七年。
【題 解】本卷寫梁武帝蕭衍天監七年(西元五○八年)至十三年共七年間南梁與北魏兩國的大事。主要寫了魏國的外戚權臣高肇殺害皇子元昌,又誣陷殺害了魏國的功勳老臣彭城王元勰,眾皆冤憤之;寫魏主之弟元愉因家庭瑣事受魏主責打,在冀州發動叛亂被討平,又被高肇殺之於解京途中;寫魏軍佔據之郢州(義陽)、豫州(懸瓠)發生兵變,郢州刺史被圍、豫州刺史被殺,魏國的大片地區失守;寫魏派邢巒攻克懸瓠,殺叛者白早...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冊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紀三 西元五○八至五一四年 一
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紀四 西元五一五至五一八年 七七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紀五 西元五一九至五二三年 一五三
卷第一百五十 梁紀六 西元五二四至五二五年 二二七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紀七 西元五二六至五二七年 三○五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紀八 西元五二八年 三五九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紀九 西元五二九年 四一一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紀十 西元五三○年 四五一
卷第一百五十五 梁紀十一 西元五三一至五三二年 五一三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冊
卷第一百四十七 梁紀三 西元五○八至五一四年 一
卷第一百四十八 梁紀四 西元五一五至五一八年 七七
卷第一百四十九 梁紀五 西元五一九至五二三年 一五三
卷第一百五十 梁紀六 西元五二四至五二五年 二二七
卷第一百五十一 梁紀七 西元五二六至五二七年 三○五
卷第一百五十二 梁紀八 西元五二八年 三五九
卷第一百五十三 梁紀九 西元五二九年 四一一
卷第一百五十四 梁紀十 西元五三○年 四五一
卷第一百五十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