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陳紀三(西元五六三年)至陳紀十(西元五八八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起昭陽協洽(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盡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五六六年),凡四年。
【題 解】本卷載述西元五六三五六六年南北朝四年史事,時當陳朝天嘉四年、五年、六年、天康元年,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四年、五年、天和二年,北齊武成帝太寧三年、四年、後主天統元年、二年。陳文帝討滅江南群雄反叛,通好北周,勵精圖治,數年之間,重新恢復了江南的社會秩序,陳朝獲得了穩定。北周君臣協同,最為稱治。北齊連續宮廷政變,內訌減殺國力。世祖高湛即位,步高洋後塵,酗酒信讒,殘虐骨肉,招致北周兩次大規模征討,差點喪了國祚。
世祖文皇帝下
天嘉四年(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
春,正月,齊以太子少傅魏收兼尚書右僕射。時齊主終日酣飲,朝事專委侍中1高元海。元海庸俗,帝亦輕之,以收才名素盛,故用之。而收畏懦避事,尋坐阿縱,除名2。
兗州3刺史畢義雲作書與高元海,論敘時事,元海入宮,不覺遺之。給事中4李孝貞得而奏之,帝由是疏元海,以孝貞兼中書舍人5,徵義雲還朝。和士開6復譖7元海,帝以馬鞭箠元海六十,責曰:「汝昔教我反,以弟反兄,幾許8不義!以鄴城兵抗并州,幾許無智!」出為兗州刺史。
甲申9,周迪眾潰,脫身踰嶺,奔晉安10,依陳寶應。官軍克臨川11,獲迪妻子。寶應以兵資迪,留異又遣子忠臣隨之。
虞寄12與寶應書,以十事諫之曰:「自天厭梁德13,英雄互起,人人自以為得之,然夷凶翦亂,四海樂推者,陳氏也。豈非曆數有在,惟天所授乎?一也。以王琳之彊,侯瑱之力,進足以搖蕩中原,爭衡天下,退足以屈強江外,雄張偏隅,然或命一旅之師,或資一士之說,琳則瓦解冰泮14,投身異域,瑱則厥角稽顙15,委命闕庭,斯又天假之1威,而除其患。二也。今將軍以藩戚16之重,東南之眾,盡忠奉上,勠力勤王,豈不勳高竇融17,寵過吳芮18,析珪判野19,南面稱孤20乎?三也。聖朝棄瑕忘過,寬厚得人,至於余孝頃、潘純陀、李孝欽、歐陽頠等,悉委以心腹,任以爪牙,胸中豁然,曾無纖芥21。況將軍釁22非張繡23,罪異畢諶24,當何慮於危亡,何失於富貴?四也。方今周、齊鄰睦,境外無虞,并兵一向,匪朝伊夕25,非劉、項26競逐之機,楚、趙連從27之勢,何得雍容28高拱29,坐論西伯30哉?五也。且留將軍狼顧31一隅,亟經摧32,聲實虧喪33,膽氣衰沮。其將帥首鼠兩端,唯利是視,孰能被堅執銳,長驅深入,繫馬埋輪34,奮不顧命,以先士卒者乎?六也。將軍之彊,孰如侯景?將軍之眾,孰如王琳?武皇滅侯景於前,今上摧王琳於後,此乃天時,非復人力。且兵革35已後,民皆厭亂,其孰能棄墳墓,捐36妻子,出萬死不顧之計,從將軍於白刃37之間乎?七也。歷觀前古,子陽、季孟38,顛覆相尋;餘善、右渠39,危亡繼及。天命可畏,山川難恃。況將軍欲以數郡之地當天下之兵,以諸侯之資拒天子之命,強弱逆順,可得侔40乎?八也。且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不愛其親,豈能及物?留將軍身縻國爵41,子尚王姬42,猶且棄天屬43而弗2顧,背明君而孤立,危急之日,豈能同憂共患,不背將軍者乎?至於師老力屈,懼誅利賞,必有韓、智晉陽之謀44,張、陳井陘之勢45。九也。北軍46萬里遠 ,鋒不可當47。將軍自戰其地,人多顧後。眾寡不敵,將帥不侔。師以無名而出,事以無機而動,以此稱兵48,未知其利。十也。為將軍計,莫若絕親留氏,遣子入質3,釋甲偃兵,一遵詔旨。方今藩維49尚少,皇子幼沖50,凡豫51宗枝4,皆蒙寵樹。況以將軍之地,將軍之才,將軍之名,將軍之勢,而克修藩服,北面稱臣,寧與劉澤52同年53而語其功業哉?寄感恩懷德,不覺狂言,斧鉞之誅,其甘如薺54。」寶應覽書大怒。或謂寶應曰:「虞公病勢漸5篤55,言多錯謬。」寶應意乃小釋,亦以寄民望,故優容之。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陳朝虞寄致書陳寶應,勸其棄割據,就臣職。虞寄陳禍福順逆,諭之以理,動之以情,剖判透澈。無奈亂世軍閥,自矜功伐,心存僥倖,不以民眾生息為意,務求一逞,不到滅宗亡族而不止,悲夫!
【注 釋】1侍中 官名,門下省長官。實為宰相。2除名 罷官。3兗州 州名,治所瑕丘,在今山東兗州北。4給事中 官名,侍從皇帝,以備顧問。5中書舍人 官名,主管起草制書詔令。6和士開 (?西元五七一年)仕北齊,官至侍中。傳見《北齊書》卷五十、《北史》卷九十二。7譖 誣陷。8幾許 多麼;何等。9甲申 正月十九日。10晉安 郡名,治所侯官縣,在今福建福州。11臨川 郡名,治所臨汝縣,在今江西臨川縣西。12虞寄 (?西元五七九年)字次安,善屬文。陳寶應據有閩中,得寄。陳寶應欲反叛,寄與陳寶應書勸諫。諫書載《陳書》虞寄本傳。下文所載,有所刪略。傳見《陳書》卷十九、《南史》卷六十九。13天厭梁德 上天厭棄梁朝。14泮 散。15厥角稽顙 磕頭歸服。厥角,若崩頭角。《書經‧泰誓中》:「百姓栗栗,若崩厥角。」孔傳:若崩摧其角。稽顙,磕頭以額觸地。此為順服之意。16藩戚 藩屏皇室的親屬。17竇融 東漢人,曾以河西五郡之地歸劉秀。傳見《後漢書》卷二十三。18吳芮 秦末率越人起兵,贊助劉邦。傳見《漢書》卷三十四。19析珪判野 析、判,作「分」字解。珪,指瑞玉,上圓下方,封諸侯之物。判野,劃疆分野。指得到封賞。20南面稱孤 古代君主見群臣時坐北朝南,故稱人君為南面。孤,侯王的自稱。21纖芥 細微。22釁 嫌隙。23張繡 東漢末人,曾殺曹操之子,後歸曹操,曹操不計前怨。傳見《三國志》卷八。24畢諶 曾為曹操別駕。張邈據兗州叛曹,劫持其母弟妻子,曹操讓他前去探視,他臨走時說無二心,但離開曹操後遂逃亡而去。後被曹操捉住,被任為魯相。25匪朝伊夕 不在早上即在晚上。匪,同「非」。26劉項 劉,指劉邦。項,指項羽。27楚趙連從 此指蘇秦勸說楚、趙兩國聯合抗秦。連從,合縱。28雍容 體態溫文。29高拱 高拱兩手;安坐。30坐論西伯 語出《後漢書》卷十三〈隗囂傳〉范曄論:「若囂命會符運,敵非天力,雖坐論西伯,豈多嗤乎?」西伯,指周文王,為西方之長。意謂如果隗囂命合符運,所敵不是上天授命的光武帝,雖然自云成為西伯文王,也不會被人笑話。虞寄在這裡的意思是說,當前的形勢既非劉、項楚漢之爭,也非楚、趙合縱抗秦,怎麼能雍容拱手,坐言西伯稱雄一隅之事。31狼顧 狼行常回顧。比喻有後顧之憂。32亟經摧 屢受挫折。,挫折之意。33聲實虧喪 名譽和實力虧損。34繫馬埋輪 拴住馬,把車輪埋起來,喻堅守不退之意。35兵革 指戰爭。36捐 拋棄。37白刃 利刀。38子陽季孟 兩人均西漢末割據軍閥。子陽,公孫述字,割據巴蜀。季孟,隗囂字,割據隴右。二人皆為光武帝所滅。傳見《後漢書》卷十三。39餘善右渠 餘善,西漢東越王名。右渠,西漢時朝鮮王名。二人皆叛漢,為其屬下所殺。40侔 相等。41身縻國爵 身有國家爵位。縻,繫住。42子尚王姬 留異之子貞臣尚公主。43天屬 有血緣關係的直系親屬。44韓智晉陽之謀 西元前四○三年,智伯聯合韓、魏攻趙於晉陽,韓、魏、趙三家反聯合滅智伯。事見《史記》卷四十三〈趙世家〉。45張陳井陘之勢 張耳、陳餘原為刎頸之交,後鬧翻結怨。西元前二○七年,張耳同韓信於井陘口攻殺陳餘。事見《史記》卷八十九〈張耳陳餘列傳〉、《漢書》卷三十二〈張耳陳餘傳〉。46北軍 陳朝軍隊從建康來,在晉安北,故稱北軍。47萬里遠 二句 因遠征,抱有必死的決心,作戰勇猛,來勢不可抵擋。48稱兵 舉兵。49藩維 屏藩皇室,指文帝諸子。50幼沖 幼小,指太子伯宗。51豫 通「與」。52劉澤 漢高祖疏遠的親屬,封燕王。事見《史記》卷五十一〈荊燕世家〉、《漢書》卷三十五〈荊燕吳傳〉。53同年 相等。54薺 薺菜,其味甘甜。55篤 病勢沉重。
【校 記】1之 原作「其」。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之」,今據改。按,《陳書‧虞荔傳附虞寄傳》、《南史‧虞荔傳附虞寄傳》皆作「之」。2弗 原作「不」。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弗」,今據改。按,《陳書‧虞荔傳附虞寄傳》、《南史‧虞荔傳附虞寄傳》皆作「弗」。3遣子入質 原無此四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四字,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張瑛《通鑑校勘記》同,今據補。4枝 原作「族」。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枝」,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改。5漸 原作「稍」。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作「漸」,張敦仁《通鑑刊本識誤》同,今據改。
【語 譯】世祖文皇帝下
天嘉四年(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
春,正月,北齊任命太子少傅魏收兼尚書右僕射。當時北齊國主整天恣意飲酒,朝廷事務完全交付侍中高元海處理。高元海平庸鄙陋,皇上高湛也看不起他,因為魏收的才能名望一向很高,所以任用他。但是魏收膽小懦弱,遇事推委躲避,不久便因包庇縱容而獲罪,被罷官。
兗州刺史畢義雲寫信給高元海,評說時政,高元海進宮,沒有發覺自己遺失了這封信。給事中李孝貞撿到後上奏給皇上,皇上因此疏遠了高元海,任命李孝貞兼中書舍人,徵召畢義雲返回朝廷。和士開又誣陷高元海,皇上用馬鞭打了高元海六十鞭,斥責他說:「你先前教唆我造反,以弟反兄,何等不義!用鄴城的兵對抗并州,何等愚蠢!」外放高元海為兗州刺史。
正月十九日甲申,周迪部眾潰散,周迪逃脫,翻山越嶺,逃到晉安,依附陳寶應。官軍攻克臨川,抓獲周迪的妻子兒女。陳寶應派軍隊幫助周迪,留異又派他的兒子留忠臣跟隨周迪。
虞寄寫信給陳寶應,勸諫他十件事,說:「自從上天厭棄梁朝,英雄並起,人人都自以為能得天命,但是削平兇暴,剷除禍亂,四海所樂於推舉的人,只是陳氏。難道不是天命自有所歸,這是上天所授予的嗎?此其一。憑王琳的強大,侯瑱的實力,他們進則足以動搖中原,為爭奪天下與人決一高下,退則足以在長江之外稱霸,雄踞一方,然而朝廷或命一旅之師征討,或靠一介士人的遊說,王琳就瓦解冰消,投身異國,侯瑱則磕頭歸附,把性命也託付給朝廷,這又是上天給了陳氏威嚴,助他剷除禍患。此其二。如今將軍憑藉藩屏皇室的宗親的重要地位,擁有東南地區大量的土地與民眾,竭盡忠誠侍奉皇上,努力為王室效勞,豈不是功勳超過東漢竇融,尊寵超過西漢吳芮,分頒玉珪,劃野封土,南面稱孤了嗎?此其三。聖朝不計較人的瑕疵和過失,寬厚待人,至於像余孝頃、潘純陀、李孝欽、歐陽頠等,都被當做心腹或得力助手加以重用,皇上心胸豁達,沒有一點芥蒂。何況將軍沒有張繡那樣因殺子而出現的嫌隙,也不同於畢諶那樣因背叛而犯下的罪過,何必去顧慮危亡,又怎麼會失去富貴呢?此其四。如今朝廷與周、齊兩國睦鄰相處,境外沒有可憂慮之事,集中兵力用在一方,這是早晚的事。目前的情況,既不是劉邦、項羽角逐的時候,也不是楚、趙合縱抗秦的態勢,怎麼能優雅從容地高拱雙手,坐論西伯割據一方呢?此其五。再說留異將軍偏處一隅,心存後顧之憂,屢遭失敗,聲威實力大受虧損,膽量勇氣衰減頹喪。他的將帥都遲疑動搖,只考慮如何對自己有利,誰能替他披堅甲執利兵,長驅深入,繫住馬埋起車輪,拼命死戰,身先士卒去殺敵呢?此其六。將軍的強大,和侯景相比怎麼樣?將軍的部眾,和王琳相較又怎麼樣?陳武皇帝消滅侯景在前,今上摧毀王琳在後,這是天時,不是人力所能辦得到的。況且戰爭之後,百姓都厭惡動亂,誰能拋棄先人墳塋,丟下妻子兒女,萬死不辭,跟隨將軍在刀劍之間征戰呢?此其七。再觀察一番先前古代之事,當年割據一方的公孫述子陽、隗囂季孟,相繼被推翻;西漢時東越王餘善、朝鮮王右渠,背叛之後也接連遭滅亡。天命使人敬畏,山川險阻是難以倚仗的。何況將軍想拿幾個郡的地方來抵擋天下之兵,用一個諸侯的資本來抗拒天子之命,強與弱,逆與順,能夠相等嗎?此其八。再說,不是我的同類,他的心思必然不同。不愛自己的親屬,怎麼能去愛別人?留異將軍身受國家爵祿,兒子娶了公主為妻,尚且拋棄天然相連的親屬關係而不顧,背叛聖明君主而孤立,危急之時他又怎麼能共憂患而不背叛將軍您呢?等到軍隊疲弱,力量竭盡之時,他懼怕被誅殺而貪求受賞,當年韓君與對手聯合反過來消滅曾一起出兵的智伯的晉陽之謀,張耳攻殺昔日好友陳餘的井陘之戰那種局面一定會再度出現。此其九。北來的官軍萬里遠征,銳不可當。將軍您在自己的封地內作戰,人多有後顧之憂。況且將軍您寡不敵眾,將帥與官軍也不能相比。既沒有正當的出兵理由,也沒有合適的舉事時機,這種情況下起兵,不知道利在哪裡。此其十。替將軍打算,不如斷絕與留異的親戚關係,派遣兒子入陳朝為質,解甲息兵,完全遵照朝廷旨意行事。如今藩國尚少,皇子年幼,凡屬皇室宗族,都受到恩寵扶植。況且,憑著將軍的轄地、將軍的才能、將軍的名望、將軍的權勢,如果能夠盡藩國之職,北面稱臣,其功勳事業豈是僅僅與西漢劉澤相提並論呢?我虞寄感恩戴德,不覺出言狂妄,即使受到斧鉞的懲處,我也像吃薺菜一樣覺得甘甜。」陳寶應看到這封信,十分震怒。有人對陳寶應說:「虞公病勢轉重,說話多有錯謬。」陳寶應這才稍為消了點氣,也因為虞寄頗有人望,所以才寬容了他。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起昭陽協洽(癸未 西元五六三年),盡柔兆閹茂(丙戌 西元五六六年),凡四年。
【題 解】本卷載述西元五六三五六六年南北朝四年史事,時當陳朝天嘉四年、五年、六年、天康元年,北周武帝保定三年、四年、五年、天和二年,北齊武成帝太寧三年、四年、後主天統元年、二年。陳文帝討滅江南群雄反叛,通好北周,勵精圖治,數年之間,重新恢復了江南的社會秩序,陳朝獲得了穩定。北周君臣協同,最為稱治。北齊連續宮廷政變,內訌減殺國力。世祖高湛即位,步高洋後塵,酗酒信讒,殘虐骨肉,招致北周兩次大規模...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三冊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西元五六三至五六六年 一
卷第一百七十 陳紀四 西元五六七至五七一年 七一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陳紀五 西元五七二至五七四年 一四三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陳紀六 西元五七五至五七六年 二一七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陳紀七 西元五七七至五七九年 二七一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陳紀八 西元五八○年 三三三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陳紀九 西元五八一至五八三年 三七九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陳紀十 西元五八四至五八八年 四五一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三冊
卷第一百六十九 陳紀三 西元五六三至五六六年 一
卷第一百七十 陳紀四 西元五六七至五七一年 七一
卷第一百七十一 陳紀五 西元五七二至五七四年 一四三
卷第一百七十二 陳紀六 西元五七五至五七六年 二一七
卷第一百七十三 陳紀七 西元五七七至五七九年 二七一
卷第一百七十四 陳紀八 西元五八○年 三三三
卷第一百七十五 陳紀九 西元五八一至五八三年 三七九
卷第一百七十六 陳紀十 西元五八四至五八八年 四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