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是司馬光領銜修撰的歷史名著,全書兩百九十四卷,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至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記載了戰國初年迄於五代末葉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宋神宗賜名「資治通鑑」。顧名思義,即史學要「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所以在選用史料以及敘述方面,「專取關國家盛衰,繫生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全書內容緊扣於「治、亂、興、衰」四字上。《資治通鑑》吸收《左傳》、《漢紀》,以及紀傳史敘事的優點,在政治軍事中關注禮樂、曆數、天文、地理及經濟、文化等面向,並極力描繪各種戰爭場景,是一部內容豐富的編年通史。
《資治通鑑》的史學價值主要有三:(1)幫助人們貫通古今、以史為鑑。對於瞭解歷史、總結歷史,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2)按年月日記事的方式編纂,讓讀者能夠掌握大勢,並將一定時期歷史演變的概貌展現在讀者面前;(3)廣泛收集史料,遍及正史、雜說,種類達三百餘種,更添內容的豐富與價值。
本書由張大可、韓兆琦等多位學者教授共同點校注譯。正文以清胡克家本為底本,參考章鈺校記與當今研究成果釐定文字。每卷開頭皆有「題解」,指出該卷大事內容,「章旨」則以注釋段落首尾完備的大事件為單元,述與評結合,提示重要史事。「注釋」詳盡明確、「校記」勘校嚴謹、「語譯」通順流暢。卷末則有「研析」,評點大事、總結史實。真正達到普及學術,雅俗共賞,對於專家學者與一般讀者,都有極大的幫助。
本冊記載唐紀一(西元六一八年)至唐紀七(西元六二六年)間的大事。
作者簡介:
張大可,重慶市長壽縣人,生於一九四○年。北京大學中文系古典文獻專業畢業,曾任蘭州大學歷史系教授、甘肅省中青年歷史學會會長、北京外國語大學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副主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中國《史記》研究會常務副會長。主要從事中國歷史文獻學和秦漢三國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有論文百餘篇,出版個人學術專著《史記研究》、《三國史研究》、《中國歷史文獻學》等近十部,並獲得全國及省級社科優秀圖書獎。
韓兆琦,天津市靜海縣人,生於一九三三年。一九五九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一九六二年復旦大學古典文學研究生畢業。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有中國《史記》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著有《史記箋證》、《新譯史記》等二十餘種相關著作,為著名的《史記》與傳記文學研究專家。
章節試閱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紀一 起著雍攝提格(戊寅 西元六一八年)正月,盡七月,不滿一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六一八年正月,迄七月,共七個月史事。當唐高祖武德元年。本卷詳細記載了宇文化及背叛隋朝,弒殺隋煬帝的過程。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三月十一日,隋煬帝被弒,五月十四日,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五月二十四日隋東都越王楊侗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史稱楊侗為皇泰主。宇文化及北上欲返東都,李密遭到夾擊,皇泰主利用這一形勢招安李密,冊封李密為魏國公。李密率眾阻擊宇文化及,取得大勝,將入朝皇泰主。此時,東都發生內訌,王世充誅殺元文都,專擅大權,阻擋了李密入朝,形勢一朝突變,隋朝徹底滅亡不可逆轉。蕭梁後裔蕭銑乘勢而起,割據了荊襄以及交州,在長江中游又興起了一個政權,佔有今兩湖及兩廣地區。西北割據政權,河西李軌、隴右薛舉、陝北梁師都,加固割據活動,薛舉與唐室交戰,取得一時勝利。
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1上之上
武德元年(戊寅 西元六一八年)
春,正月丁未朔2,隋恭帝詔唐王劍履上殿3,贊拜不名4。
唐王既克長安5,以書諭諸郡縣,於是東自商洛6,南盡巴、蜀7,郡縣長吏及盜賊渠帥、氐、羌8酋長爭遣子弟入見請降。有司復書,日以百數。
王世充9既得東都10兵,進擊李密11於洛北12,敗之,遂屯鞏13北。辛酉14,世充命諸軍各造浮橋度洛擊密,橋先成者先進,前後不一。虎賁郎將15王辯16破密外柵17,密營中驚擾,將潰。世充不知,鳴角18收眾,密因帥敢死士乘之,世充大敗,爭橋溺死者萬餘人。王辯死,世充僅自免19,洛北諸軍皆潰。世充不敢入東都,北趣20河陽21。是夜,疾風寒雨,軍士涉水沾濕,道路凍死者又以萬數。世充獨與數千人至河陽,自繫獄請罪22。越王侗23遣使赦之,召還東都,賜金帛、美女以安其意。世充收合亡散,復1得萬餘人,屯含嘉城24,不敢復出。
密乘勝進據金墉城25,修其門堞26、廬舍而居之,鉦鼓27之聲,聞於東都。未幾28,擁兵三十餘2萬,陳於北邙29,南逼上春門30。乙丑31,金紫光祿大夫32段達33、民部尚書34韋津35出兵拒之。達望見密兵盛,懼而先還,密縱兵乘36之,軍遂潰,韋津死。於是偃師37、柏谷38及河陽都尉39獨孤武都40、檢校41河內42郡丞43柳燮44、職方郎45柳續46等各舉所部降於密。竇建德47、朱粲48、孟海公49、徐圓朗50等並遣使奉表勸進,密官屬裴仁基51等亦上表請正位號52。密曰:「東都未平,不可議此。」
戊辰53,唐王以世子建成54為左元帥55,秦公世民56為右元帥,督諸軍十餘萬人救東都。 東都乏食,太府卿57元文都58等募守城不食公糧者進59散官60二品,於是商賈執象61而朝者不可勝數。
【章 旨】以上為第一段,寫李密兵圍東都大敗王世充。
【注 釋】1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 即唐代開國皇帝李淵(西元五六六六三五年),字叔德,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西北)人,一說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人,自云西涼太祖李嵩七世孫,淵父虎自武川(今內蒙古武川縣西南)徙家長安。西元六一八六二七年在位。2丁未朔 一月一日。3劍履上殿 據《隋書‧禮儀志》,開皇十二年(西元五九二年)始制朝會應登殿坐者,須解佩劍和脫履。恭帝優禮唐王,故詔其升殿時可以帶劍著履。履,鞋。4贊拜不名 臣子朝拜君王時,則曰某官某。不名,不需稱名。這亦是一種崇高的禮遇。5唐王既克長安 據上卷,李淵於恭帝義寧元年(西元六一七年)十一月九日攻克長安。至是,淵據京師已五十三日。克,攻下。長安,隋、唐國都,在今陝西西安。6商洛 縣名,縣治在今陝西商州東南商洛鎮西北。武德二年(西元六一九年)移治今商洛鎮。7巴蜀 郡名,巴郡治所在今重慶市,蜀郡治所在今四川成都。8氐羌 中國古代民族名,主要分布在今陝、甘、青、川一帶。9王世充 (?西元六二一年)隋末割據者,字行滿,祖籍西域。傳見《隋書》卷八十五、《舊唐書》卷五十四、《新唐書》卷八十五。10東都 洛陽(今河南洛陽)。11李密 (西元五八二六一八年)隋末瓦崗起義軍領袖,字玄邃,一字法主。傳見《隋書》卷七十、《舊唐書》卷五十三、《新唐書》卷八十四。12洛北 洛水(今洛河)之北。13鞏 縣名,縣治在今河南鞏縣東鞏縣老城。14辛酉 正月十五日。15虎賁郎將 武官名,掌宿衛事。中央十二衛,各置大將軍一人統領,每衛設護軍四人,為大將軍副貳,正四品,隋煬帝大業三年(西元六○七年)改稱為虎賁郎將。16王辯 (西元五六二六一八年)字警略,馮翊蒲城(今陝西蒲城)人,少習兵書,善騎射,累官大都督、車騎將軍、鷹揚郎將、虎賁郎將。傳見《隋書》卷六十四。17柵 柵欄。軍營外部構築的防禦工事。18角 畫角。以竹木或皮革製成,似今軍號,故又稱號角。與鼓結合,曰鼓角。用以報時、警眾,或發號施令。19僅自免 僅能自己脫身免難。因王辯死戰,王世充才得以脫逃。20趣 通「趨」。快步急行。21河陽 縣名,縣治在今河南孟州南。22自繫獄請罪 自縛入獄請求治罪。23越王侗 (?西元六一九年)隋煬帝孫,大業二年(西元六○六年),封越王。煬帝死,即位於東都,改元皇泰,史稱「皇泰主」。在位十一月,為王世充所弒,王世充諡為恭皇帝。傳見《隋書》卷五十九。24含嘉城 隋倉城名,遺址在今洛陽市區東北。25金墉城 城名,三國魏明帝時築,今稱故址為阿斗城,遺址在今洛陽東北十五公里,位於漢、魏洛陽故城西北隅。26堞 又稱女牆,城上的矮牆。27鉦鼓 古代行軍時用的鉦和鼓兩種樂器。後人言兵事,常以鉦鼓並稱。28未幾 不久。29陳於北邙 陳,「陣」的本字。邙山東段,即北邙山,在今河南洛陽北。30上春門 即隋洛陽城(今河南洛陽)東城最北門。31乙丑 正月十九日。32金紫光祿大夫 官名,漢制光祿大夫帶銀印青綬,魏晉以後,有特加金印紫綬者,稱金紫光祿大夫。始置掌顧問應對,後為加官或褒贈之官。33段達 (?西元六二一年)隋朝大臣,武威姑臧(今甘肅武威)人,累官左驍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納言。在周襲爵襄垣縣公,隋末封陳國公。後媚事王世充,唐平東都,達坐誅。傳見《北史》卷七十九、《隋書》卷八十五。34民部尚書 官名,即戶部尚書,尚書省六部長官之一,掌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收支等事。35韋津 (?西元六一八年)隋大臣,京兆杜陵(今陝西長安東北)人。事跡見《隋書》卷四十七。36乘 追逐。37偃師 縣名,縣治在今河南偃師東。38柏谷 古塢名,又名鉤鎖塢,在今河南偃師東南洛河南岸。39都尉 官名,地位略低於將軍的武官。40獨孤武都 (?西元六一八年)兩《唐書‧竇琮傳》作「獨孤武」。隋室外戚,姑母為隋文帝皇后。武都潛謀投唐,事覺,為王世充殺害。傳見《北史》卷六十一。41檢校 代理官稱。42河內 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沁陽。43郡丞 官名,郡守佐官,掌兵馬。44柳燮 隋地方官,河東解縣(今山西運城西南解州鎮)人,降李密後,復說密投唐。仕唐至都官郎中。45職方郎 官名,隸兵部,掌管地圖與四方職貢。46柳續 隋官出身,河東解縣人,降唐後,擢儀曹郎中。事跡略見《新唐書》卷八十四等篇。47竇建德 (西元五七三六二一年)隋末河北地區義軍領袖,清河漳南(今山東武城東北)人,西元六一八年於樂壽建立國號為夏的地方政權。後為李世民所敗,俘至長安被殺。傳見《舊唐書》卷五十四、《新唐書》卷八十五。48朱粲 (?西元六二一年)隋末起事於豫南地區。傳見《舊唐書》卷五十三、《新唐書》卷八十七。49孟海公 (?西元六二一年)隋末曹州義軍領袖。事跡見《舊唐書》卷五十四、《新唐書》卷八十五。50徐圓朗 (?西元六二三年)隋叛將。傳見《舊唐書》卷五十五、《新唐書》卷八十六。51裴仁基 (?西元六二一年)隋叛將。傳見《隋書》卷七十。52請正位號 勸請即位稱帝。53戊辰 正月二十二日。54世子建成 (西元五八九六二六年)李淵長子。世子,天子、諸侯的嫡長子。55元帥 唐代戰時最高統帥,多以皇子、親王充任。56秦公世民 (西元五九九六四九年)李淵次子。時封秦國公。後稱帝,史稱唐太宗,西元六二六六四九年在位。57太府卿 太府寺長官,掌庫藏出納、貿易商稅等事務。58元文都 (?西元六二○年)隋末大臣。傳見《隋書》卷七十一。59進 加官;晉職。60散官 表示官員階品但無職事的官號。61象 象牙製作的朝笏之略稱。
【校 記】1復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今據補。2餘 原無此字。據章鈺校,十二行本、乙十一行本、孔天胤本皆有此字,今據補。
【語 譯】高祖神堯大聖光孝皇帝上之上
武德元年(戊寅 西元六一八年)
春,正月初一日丁未,隋恭帝下詔令唐王可以佩劍穿鞋上殿,行贊拜禮儀時不用報上名字。
唐王李淵攻克長安之後,利用書信勸諭各郡縣,於是東面從商洛縣,南面到整個巴、蜀,郡縣的官長屬吏以及盜賊首領、氐族、羌族的部落酋長爭相派遣子弟入朝覲見,請求歸順。主事的官員回覆書信,每日有數百封。
王世充得到東都的兵馬後,在洛水北岸進攻李密,打敗了他,於是屯駐鞏縣北面。正月十五日辛酉,王世充命令各部隊分頭建造浮橋渡過洛水攻打李密,先建好浮橋的部隊先進攻,各部的行動前後不一。虎賁郎將王辯攻破李密的外圍柵欄,李密軍營中驚恐慌亂,即將崩潰。王世充不知道這一情況,吹號角收兵,李密乘機率領敢死隊反攻,王世充大敗,部眾爭橋過河,溺死的有一萬餘人。王辯死去,王世充僅使自己逃脫,洛水北岸的各部隊全部崩潰。王世充不敢進入東都,北赴河陽。這天夜裡,風疾雨寒,士兵們涉水過河,身上全被打溼,一路上凍死的又以萬數。王世充只與數千人到達河陽,自己拘禁下獄向越王請罪。越王楊侗派遣使臣赦免了他,召他返回東都,賞賜金帛、美女來安撫其心。王世充收攏逃散的士兵,又得到一萬餘人,駐紮在含嘉城,不敢再次出戰。
李密乘勝進軍佔領了金墉城,修繕城門城牆堞口和城內的房屋,駐紮了下來,鉦鼓之聲,東都的人都可聽到。不久,李密擁有士兵三十多萬,列陣北邙山,向南逼近東都上春門。正月十九日乙丑,隋金紫光祿大夫段達、民部尚書韋津出兵抗擊。段達望見李密兵力強盛,害怕而先行撤回,李密縱兵乘勢反攻,隋軍便崩潰了,韋津戰死。於是偃師、柏谷及河陽都尉獨孤武都、檢校河內郡丞柳燮、職方郎柳續等都各率所部投降李密。竇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圓朗等都派使節上表勸說李密稱帝,李密的下屬裴仁基等也上表請登基稱帝。李密說:「東都沒有平定,不能討論這件事。」
正月二十二日戊辰,唐王李淵任命世子李建成為左元帥,任命秦公李世民為右元帥,督率各軍十餘萬人援救東都。 東都缺乏糧食,太府卿元文都等招募守城而不吃公糧的人加封二品散官,於是商人為官執笏進宮朝見的人多得不可勝數。
二月己卯62,唐王遣太常卿63鄭元璹64將兵出商洛,徇65南陽66,左領軍府67司馬安陸馬元規68徇安陸69及荊、襄70。
李密遣房彥藻71、鄭頲72等東出黎陽73,分道招慰州縣。以梁郡74太守楊汪75為上柱國76、宋州總管77,又以手書與之曰:「昔在雍丘78,曾相追捕,射鉤斬袂79,不敢庶幾80。」汪遣使往來通意,密亦羈縻81待之。彥藻以書招竇建德,使來見密。建德復書,卑辭厚禮,託以羅藝82南侵,請捍禦北垂83。彥藻還,至衛州84,賊帥王德仁85邀殺之。德仁有眾數萬,據林慮山86,四出抄掠,為數州之患。
【章 旨】以上為第二段,寫唐王李淵出兵南陽,李密招撫東方未遂。
【注 釋】62己卯 二月初四日。63太常卿 官名,太常寺長官,掌祭祀禮樂之事。64鄭元璹 (?西元六四六年)字德芳,隋沛國公鄭譯之子。隋大業末任文城郡守,李淵起兵攻拔其城,俘鄭元璹釋之,授太常卿。傳見《舊唐書》卷六十二、《新唐書》卷一百。65徇 攻取。66南陽 郡名,隋煬帝改鄧州為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鄧州。67左領軍府 禁軍官署名,隋禁軍置有左、右領軍府,各掌十二軍籍帳、差科、辭訟等事。不置將軍,以長史、司馬等綜理軍府事。68馬元規 (?西元六一八年)安陸(今湖北安陸)人,初從李淵征伐,曾持節下南陽得兵萬餘,後無謀敗死。事跡見《舊唐書》卷一百八十七上、《新唐書》卷一百九十一〈呂子臧傳〉。69安陸 縣名,縣治在今湖北安陸。70荊襄 荊州(治所在今湖北江陵)和襄陽郡(治所在今湖北襄樊)的略稱。71房彥藻 (?西元六一八年)隋末瓦崗軍將領。事跡見《隋書》卷七十、《舊唐書》卷五十三、《新唐書》卷八十四〈李密傳〉。72鄭頲 (?西元六二一年)瓦崗軍將領。事跡見兩《唐書‧李密傳》、《新唐書》卷八十五〈王世充傳〉等。73黎陽 縣名,縣治在今河南浚縣東北。74梁郡 郡名,煬帝改宋州置,治所在今河南商丘。75楊汪 (?西元六二一年)王世充親信。事跡見《舊唐書》卷五十四、《新唐書》卷八十五〈王世充傳〉。76上柱國 勳官號,隋置,以酬功勳。隋大業三年(西元六○七年)罷。唐高祖武德七年(西元六二四年)置為十二轉勳官。77總管 官名,掌一州的軍政。78雍丘 縣名,縣治在今河南杞縣。79射鉤斬袂 春秋時,管仲曾射中齊桓公衣帶鉤,但桓公不念舊惡,用以為相;晉寺人披曾斬斷晉文公的衣袖,但文公不怨。袂,衣袖。80不敢庶幾 意謂不敢說與齊桓、管仲之事差不多。語含自謙之意。李密表白自己絕不加害於過去的仇人楊汪。81羈縻 謂籠絡使不生異心。82羅藝 (?西元六二七年)隋末割據者,字子延,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降唐後,封燕王,賜姓李。貞觀初,因叛唐被誅。傳見《舊唐書》卷五十六、《新唐書》卷九十二。83北垂 北邊。垂,同「陲」。即邊陲。84衛州 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淇縣東。85王德仁 (?西元六二一年)隋末義軍首領,據林慮山(在今河南林州西),活動於魏郡(治今河北臨漳西南)、上黨郡(治今山西長治)一帶。後降唐復反,附王世充,兵敗為李世民誅殺。事跡散見《新唐書》卷八十五〈王世充傳〉等處。86林慮山 山名,又稱隆慮山。在今河南林州境內。
【語 譯】二月初四日己卯,唐王李淵派太常卿鄭元璹率兵從商洛出發,攻佔南陽,派左領軍府司馬安陸人馬元規攻佔安陸及荊、襄地區。
李密派遣房彥藻、鄭頲等向東從黎陽出發,分路招撫各州縣。任命梁郡太守楊汪為上柱國、宋州總管,又把親筆書信送給他,說:「過去在雍丘時,你曾追捕我,管仲射中齊桓公帶鉤而後來被任命為國相、寺人披斬斷晉文公衣袖而文公不怨的事,我不敢說與他們相比差不多。」楊汪派使者來來往往表達想法,李密也籠絡著他。房彥藻寫信招撫竇建德,讓他來見李密。竇建德回信,言辭謙卑,禮品豐厚,藉口羅藝南侵,請求捍衛北方邊境。房彥藻返回,到達衛州,賊寇首領王德仁攔截殺死了他。王德仁有兵數萬人,佔據林慮山,四出搶掠,成為幾個州的禍患。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紀一 起著雍攝提格(戊寅 西元六一八年)正月,盡七月,不滿一年。
【題 解】本卷記事起西元六一八年正月,迄七月,共七個月史事。當唐高祖武德元年。本卷詳細記載了宇文化及背叛隋朝,弒殺隋煬帝的過程。這一事件,直接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三月十一日,隋煬帝被弒,五月十四日,李淵即皇帝位,建立唐朝。五月二十四日隋東都越王楊侗即皇帝位,改元皇泰,史稱楊侗為皇泰主。宇文化及北上欲返東都,李密遭到夾擊,皇泰主利用這一形勢招安李密,冊封李密為魏國公。李密率眾阻擊宇文化及,取得大勝,將入朝皇泰主。...
作者序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則是司馬光的《資治通鑑》。其記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迄於後周世宗顯德六年,橫跨十六個朝代,時間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想要瞭解各朝代的興衰更替、透析歷史洪流的固定脈絡,熟讀《資治通鑑》,絕對有助於貫通古今、記取教訓。
敝局自西元二○○一年規劃出版《新譯資治通鑑》,並覓尋對此方面具有相當研究之專家學者,歷經千辛萬苦,終獲中國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張大可教授,與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韓兆琦教授首肯,共同承擔本書的注譯工作,並從二○○六年開始陸續交稿。經過多年努力,埋首案牘、辛苦撰稿,終在二○一一年全部稿齊。
二位教授於點校、注譯等各方面著力頗深、極富學術性,對於本書的貢獻實功不可沒。然而此時距規劃出版此書已逾十年,一則相關學術成果迭出,或有新舊爭鳴;二則受社會變遷帶來教育發展、思維變化等諸多影響,現今學子與社會大眾的古文能力已不比從前,一般讀者恐難吸收箇中菁華,如此即行出版,有悖初衷。鑑於二位教授年事已高,故此,敝局特別邀請前北京大學中文系侯忠義教授、前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吳樹平先生、北京大學中文系林嵩副教授等多位專家學者,在尊重原稿基礎上,針對書中部分內容進行適當的調整與修改,期使本書汲取新意並深入淺出,以達學術與普及兼備、雅俗共賞之目標。經過諸位學者專家齊心努力,終至圓滿完成。
本書能夠順利出版,要感謝以下諸位專家學者:張大可、韓兆琦、侯忠義、吳樹平、楊振紅、賴長揚、馬怡、駢宇騫、陳抗、魏連科、張文質、林嵩、汪華龍、滑裕、謝振華、孔令潔、孫秋婷、章鴻昊,共同承擔此一浩大工程。亦要向排校過程中,一同參與相關工作的編輯部同仁致上最大的敬意。因為有大家的通力合作、無私付出,方能使本書順利付梓,不勝感激。本書雖經細心核校,仍恐有所疏漏,尚祈各界方家不吝指教,以使本書俾臻完善。
三民書局編輯部 謹誌
《新譯資治通鑑》序
唐太宗嘗曰:「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可見歷史具有「鑑往知來」的效果。中國人最注重歷史。在儒家奉為圭臬的十三部經典中,屬於歷史記載者便佔了四部之多;而清代集圖書之大成的「四庫全書」,更將「史部」列名四部第二,足證歷朝統治者對於編修史書之重視。若從文體分,又以紀傳體、編年體與紀事本末體最為人所熟知。而編年體史書的起源最早。編年體始創於春秋,依歷史發生的先後順序加以編撰紀載,較著名的編年體史書有《春秋》、《竹書紀年》,而將之推上頂峰者,...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五冊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紀一 西元六一八年 一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紀二 西元六一八年 七一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紀三 西元六一九年 一三一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紀四 西元六一九至六二一年 一九三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紀五 西元六二一年 二五三
卷第一百九十 唐紀六 西元六二二至六二四年 三二一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紀七 西元六二四至六二六年 三八七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新譯資治通鑑》序
導 讀
凡 例
第二十五冊
卷第一百八十五 唐紀一 西元六一八年 一
卷第一百八十六 唐紀二 西元六一八年 七一
卷第一百八十七 唐紀三 西元六一九年 一三一
卷第一百八十八 唐紀四 西元六一九至六二一年 一九三
卷第一百八十九 唐紀五 西元六二一年 二五三
卷第一百九十 唐紀六 西元六二二至六二四年 三二一
卷第一百九十一 唐紀七 西元六二四至六二六年 三八七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