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中國就非常重視家族,《堯典》、《周禮》中已對維繫家族精神提出了一些主張。秦漢以後,因歷代世變的影響,中國族譜隨之有了精進發展,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考試制度的嚴格實行與新儒學的建立,中國族譜學有了新內容與新體例,並且漸次傳播到了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東亞文化圈的國家。清代更是中國族譜學在廣度與深度上有著更新發展的時代,值得探討研究。
本書為作者多年來對中國,乃至韓國、琉球族譜深入研究的成果,書中並收集了許多散失在海外的古中國族譜資料,對中國及東亞的譜學研究深具影響,亦希冀在闡揚倫理、安定社會等方面有所貢獻。
作者簡介:
江蘇江都人,1932年生,1956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歷史系,1959年獲臺大歷史研究所碩士,後應邀赴美加入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人計畫研究,返臺後歷任臺大歷史系主任、歷史研究所所長等職。1980年應聘為美國麻州大學客座教授。1990年榮獲韓國圓光大學名譽博士學位。1995年退休,移居加拿大,現為臺灣大學名譽教授。著作有《滿洲叢考》、《清史雜筆》(一至八輯)、《清代臺灣方志研究》、《東亞古方志探論》、《努爾哈齊寫真》、《康熙寫真》、《雍正寫真》、《乾隆寫真》、《明清史》、《透視康熙》、《滿清之晨——探看皇朝興起前後》、Manchu Archival Materials、The Manchu Palace Memorials 等書及中英文論文百餘篇。
章節試閱
一 中國的族譜 1
一、引 言
我國的族譜,導源於上古,一直到現在,上下數千年,和我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可是目前國內還有多少人重視這項傳統的文化呢?又有多少人家能修纂出好的譜書呢?其實族譜在我們中國不僅是一種優良的文化產業,一門高深的學問;同時在過去的歷史中,族譜對我們國家民族也作過不少的貢獻,無論是在敦親睦鄰方面,或是在闡揚倫理方面,甚至在安定社會、團結國家方面,族譜都是居功至偉的。然而,近幾十年來,國家多難,戰亂頻仍,影響到一般人家修譜,更影響到譜學的研究。今天我們在復興基地,物質生活富裕,精神文化提昇,政府又大力推行固有文化的復興與建設工作,提倡修纂譜書與從事譜學研究應該是當前的重要課題之一了。這本小書的出版,原因也與此有關。
----------------------------------------
1. 原文刊載於陳捷先,《中國的族譜》(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85),頁1-62。
二、中國族譜的源流
中國的社會,一向以家族為中心。〈堯典〉裡的平章協和,孔子所謂的修齊治平,都是以親族與孝友為主的,也都是為了維持家族精神而提出的一些主張,可見家族在中國自古以來就被重視,當然有關家族歷史的紀錄也就在古代中國應運而生了。司馬遷說:「余讀牒記,自黃帝以來,皆有年數。」這句話足證世系一類的資料存在得極早。到了三代末期,宗法制度成熟具備,為了維繫這種宗法社會制度,帝王諸侯的世系便由專門的官員掌理了。《周禮‧春官》裡記「小史奠繫世,辨昭穆」,就是指負責分別家族裡父子、親疏、長幼、遠近等關係的,由於這是帝室貴族繼承的依據,因此,譜書也成了周朝的經國大典。
秦朝統一中國,廢除了封建,宗法制度也有了變化,因而我國古代只有帝王貴胄才有譜系之書的局面也改觀了。以漢代而言,除帝王諸侯有《世譜》二十卷以外,官家與豪戶也製作了譜系,如揚雄《家牒》、《鄧氏官譜》等等,都是明證;而潁川太守的《聊氏萬姓譜》,更足以說明一般平民也有了入譜的事實。不過漢代末年,時代喪亂,譜傳亡失的很多,加以當時經常移民邊陲,使得一般人家難考自己宗派所出,因而也影響了族譜的修纂。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最重門第觀念的時代,不論是政府選官、家庭嫁娶,都與家族的背景有關,憑藉家庭的資料作決定。因此譜學也成了當時社會上的一種實用學問,可以說這是中國譜學的一個高峰時期。甚至到九品官人之法廢除以後,科舉代興的隋唐時期,由於世族豪門的勢力仍然存在,品官階與聯婚姻還是免不了依各家族譜牒資料為準,所以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於簿狀,家之婚姻,必由於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令史以掌之,仍用博通古今之儒,知撰譜事。……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可惜這一時期的族譜製作,因為唐末五代的戰亂,幾乎蕩然無存了;當然五代末葉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也是族譜散佚的另外原因。歐陽修所謂的「自五代迄今,(族譜)家家亡之,由士不自重,禮俗苟簡之使然」,也就是指此而言。
宋代建國以後,政治社會都不同於前朝,學術思想尤其有復古的精神,因此譜學也有了革命性的改變。歐陽修與蘇洵二人新創的譜例,最享盛名,並且成為日後國人修族譜的規範。歐蘇譜例都標榜宗法,強調五世則遷的小宗譜法,也反映了復古的精神。歐蘇等宋代學者又提倡記實存真的風氣,主張族譜資料要有可靠性,凡是先世情形不明不詳的,都不可隨意附會或偽造,「斷自可見之世」即可。宋代人家修譜,又因為不必呈送官府,修纂乃大為普遍,內容也改變了很多。由於以上種種原因,宋代的譜學與唐以前的「尚官、尚姓、尚詐」的性質截然不同,這是中國族譜發展史上值得注意的事實。南宋時期,北方居民南遷的很多,懷鄉念舊之情,油然而生,加上在國破家亡之際,大家感到聚族團結的重要,因而作譜的人家雖然仍秉承歐蘇的表式與宗法大義,但逐漸的由小宗譜而擴大為大宗譜,如此也擴大了族的組織,發揮了族團與族治的功能,這對社會安定有著極大的裨益。這種轉變到了明朝,更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明代中期因此有學者譜家仿用正史的體例,增大族譜記事的範圍,將家族中一切大事都記錄到族譜之中,使族譜成為家史。因此明代以後的族譜,比起以往只記世系,只為品官或婚嫁作參考的簡單人事資料大不相同了,這確是我國族譜的一大進步。
清代族譜的體例與內容大致上與明朝的差不多,只是文字獄案使得一些人家在修譜的時候,遇到在用字遣詞上的若干忌諱。不過這並不影響清代族譜的纂修與研究的工作,相反的,當時修譜風氣還很盛,尤其是江浙安徽等地,族譜成書的數量很是可觀。在眾多的清代族譜著作中,雖然出於俗師之手的俯拾皆是,內容常見通俗的老套,水準不高;但是也有不少名家,如宋犖、紀昀、郭嵩燾、朱次琦等等,他們主修的族譜,不僅考證精詳,同時也使全書的內容盡量達到無徵不信的標準。在我國族譜發展過程中,清代的譜學與譜書,也是有著特殊地位的。
民國以後,修譜的家庭確實大有人在,尤其像先總統蔣公,他在對日抗戰期間,雖然日理萬機,戎馬倥偬,但為了益切的報本之思,在王太夫人八十誕辰紀念之時,他特命蔣總統經國先生從贛州派員回奉化將舊宗譜攜呈重慶,視同拱璧,只是感到舊譜頗有闕漏,所以到勝利還都後才多方搜錄同宗譜牒,參較研覈,約請吳敬恆等先生重修,而完成了近代名譜之一的《武嶺蔣氏宗譜》。先總統蔣公的修譜動機是有深長意義的,他希望子孫「皆能型式其賢祖宗」,慎終追遠,不墜先德。而他的修譜態度也是謹嚴慎重的,尤其值得現代修譜人的效法。但是,一般人家卻因亂變相尋而修譜不易了,加以兵火離散,很多家族的譜書都毀於一旦,也有不少的流散到了日本及歐美等異邦,當然傳統譜學的研究幾乎到了絕響的地步,譜書的編纂更欠師承而多不得其法。所幸我政府遷臺之後,致力建設,民生樂利,學術進步,並竭力保存與復興固有文化,加上私人企業機構如聯合報文化基金會廣集世界中國族譜資料,歸國存藏,致使我國譜學近年來得以振興延續,不致中斷,這也是近代學術史上的一件大事。
總之,我國族譜源遠流長,上至遠古,下迄現代,一直都有人在研究、改進與製作族譜,體例愈來愈周詳,內容愈來愈豐富。這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也是世界上特有的文化產物,我們應該重視這一優良的並珍貴的祖先遺產才是。
三、中國族譜的名稱
我國古代,記錄帝王貴族世系的資料最早稱為「牒」與「譜」,譜牒合稱是稍晚的事。司馬遷曾經利用〈帝繫〉與〈五帝德〉兩篇牒記,寫成了《史記》中的〈五帝本紀〉,從而可知古代牒是一種以文字簡單記述遠古帝王世系與行事的,因為今天我們還可以在《大戴禮記》一書中看到〈五帝德〉與〈帝繫〉兩文的內容。譜則起源於周代,是以「旁行斜上」的線條所組成,用來分別帝王諸侯間的遠近親疏關係的。牒與譜不但在名稱上一直被後世譜家所沿用,同時也影響到歷代中國譜書的內容,例如漢唐以下譜書裡的傳記就是由牒演變而來,譜則是日後譜表體例的張本。劉向說:「世本古史官名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以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諡名號凡十五篇。」可見古代也有以「世本」作為譜系之書另一種稱號的。
漢朝人仍以譜牒為稱,貴族則用世譜,如《漢書‧藝文志》中著錄帝王諸侯《世譜》二十卷,而見於其他各書引文的有揚雄《家牒》、《鄧氏官譜》等,不過因為譜表很像圖,所以當時也有人稱譜為圖,或並稱譜圖、圖牒的,如〈竇融傳〉裡有外屬圖,實際上就是外戚的譜系紀錄。
南北朝時記載各家資料的通稱為某氏譜,如庾氏譜、孫氏譜、阮氏譜、孔氏譜、王氏譜、謝氏譜、劉氏譜、陳氏譜等等。我們在《世說新語》一書中就可以看出有幾十種之多,其中〈排調篇〉記《王氏家譜》一種,可能就是日後譜書以家譜為稱的濫觴。唐代仍沿襲南北朝舊制,多稱家譜,在《新唐書‧藝文志》中可以得到證明。但是也有少數人家新創名目,如《陸氏宗系譜》、《劉氏家史》、《李氏房從譜》、《韋氏諸房略》等,譜系之書的名稱,至此有了改變的趨勢。
宋代以後,由於譜書不必上呈於官,可由私人編著,各家修譜的動機與寫製的方法頗不一致,內容格式當然也隨之起了變化,加上修譜人士的學識有高下之別,家族的規模有大小不同,因而修成的譜書有繁有簡,有好有壞。甚至有些人家為了實際需要或標新立異,連譜書的名稱都刻意的法古或力求新穎了。像毛漸的《毛氏世譜》、蘇洵的《蘇氏族譜》,都是例證。元朝張天永修譜名為《張氏家乘》,更為譜書增添了新的名目。
明清以降,譜書的名稱尤其繁多,除不少人家沿用家譜、族譜、宗譜、世譜、家乘等外,又有用支譜、祖譜、聯宗譜、合譜的,甚至還有別出心裁的採用了:
真譜(如《丁氏真譜》,丁元錫等修)
淵源錄(如《汪氏淵源錄》,明正德十三年汪松壽編)
源流考(如《姚氏百氏源流考》,清光緒二十九年姚振宗撰)
世典(如《胡氏世典》,清光緒三十一年胡元儀修)
世牒(如《毘陵胡氏世牒》,胡裕溥等續修)
世恩錄(如《東里高氏世恩錄》,清康熙二十九年高有聞校梓)
家模彙編(如《般陽高氏家模彙編》,清乾隆三年高仲治修)
鄉賢錄(如《上海曹氏鄉賢錄》,清宣統三年曹驤編)
會譜德慶編(如《章氏會譜德慶編》,章貽賢編)
私譜(如《登瀛陳姓一房私譜》,清光緒二年陳培鎰編)
傳芳集(如《華氏通九支傳芳集》,清光緒二年華允中修)
本書(如《華氏本書》,清光緒間華渚修)
統譜(如《灤陽趙氏東門統譜》,趙雲路等修)
系譜(如《新鐫吳越錢氏續慶系譜》,清康熙十八年錢林輯)
清芬志(如《錢氏清芬志》,錢日煦修)
大同譜(如《粵東簡氏大同譜》,簡乾亮等修)
家傳簿(如《顏氏家傳簿》,顏溪泉編)
據上可知,自明清至民國,中國人家所修譜書,名稱種類繁多,可謂洋洋大觀。近三十年來,臺灣地區修譜之風日盛,大家所用名目雖多沿採族譜、家譜、支譜一類的,但也有若干新奇名稱,值得一提,如:《尤氏世系圖》、《丘氏人文誌略》、《閩和平縣朱氏裔孫渡臺族誌》、《渡臺祖維傑派下呂氏大族譜》、《官氏原籍歷代序》、《河南邱氏源流誌》、《安平高氏族譜誌略》、《臺南慎微堂張氏世系譜》、《黃家歷代表》、《詹氏流傳》、《周公子孫名簿》、《許氏一派生辰簿》、《趙氏尊祖錄》、《趙姓太祖裔第二十四祖與昭公後裔在臺籍牒圖》等等。這些名稱固然有創新發明的,但也有出於俗師之手的,既不雅觀,也不倫不類,值得今後修譜人家注意。
四、中國族譜的內容
如前所述,中國的族譜在宋代以前,由於只用來「奠繫世,辨昭穆」或是「別郡望,辨婚姻」,因而譜書的內容非常簡略,而且是以家庭人事資料為主的。可是到明代以後,修譜者不是為做官婚嫁而修譜,並且又逐漸的脫離了歐蘇的小宗譜法,損益國史的體例,擴大了族譜的記事範圍,也強化了族譜的功能,族譜的內容也變得多彩多姿,豐多美備了。大致說來,明清以後的中國族譜,約有如下的幾項內容。
(一)譜 序
稍具規模的譜書,卷首一定會有一篇序文,用以說明一家一族修譜的緣由。有些舊家望族,由於不斷續修族譜,譜序常由歷代名人學者或本族子孫撰寫,以致有積集十數篇或更多的,這些譜序很能反映修譜家族的情形,以及他們與時代及社會的若干關係,實在是些重要的文獻。
(二)譜 例
內容好一點的族譜在卷首也會刊載若干條凡例,實際上就是這些家族在每一次修譜時訂出的適合時代潮流與需要的規則,以作為他們修譜所遵循方向的。好的譜例可以告訴我們譜學在各個時期發展與變遷的經過,也讓我們從而了解這些族譜修纂的原則與族譜內容的一斑。
(三)姓族源流
中國古譜早就有「敘本系、述始封」的傳統,明清族譜也有記姓源的一章,以敘述家族得姓的來源,以及他們遷徙甚至改姓的歷史。這一部分的內容有時極為複雜,因為有些姓源是無法考查的,也有些是似是而非的,很難定論。不過這確是族譜中重要的部分,誰不想了解自己家族姓氏的由來呢?
(四)世系表
這一部分是說明每一家族成員之間關係的,所以歷代修譜家都視為譜書的重要內容。我國唐代以前,世系常用線條的圖來表示,包括《史記》裡的〈三代世表〉也是由旁行斜上的線條組成的。宋代以後,譜圖的格式,由於專家的研究改進,有了創新的改變,以現存的資料看來,約有四種不同的形式(附圖請見頁13-16):
1.歐陽修發明的歐陽式圖譜:
他覺得一般人家未必都能確知祖先的世系,與其張冠李戴的附會,不如「斷自可見之世」,以高祖下至五世玄孫,別自為世,「凡遠者疏者略之,近者親者詳之」,因此他發明的譜圖是以五世為限的,五世以後,格盡別起。明清譜家也有不按五世格盡別起的規定,有人只在每頁紙上畫線三條,為的是有足夠的篇幅記述他們先人的事蹟;也有人將五格改成九格甚至十數格,以表明世系的,據說如此可以節省紙張。不過不論三世為一圖的也好,九世或更多世為一圖的也好,都還是歐陽式的變體而已。
2.蘇洵的蘇氏宗譜法:
他的這套世系圖譜,主要論點是在強調宗法,他說:「觀吾之譜者,孝弟之心,可以油然而生矣!情見於親,親見於服,……無服則親盡,親盡則情盡,情盡則喜不慶,憂不弔,喜不慶憂不弔則塗人也。」蘇體也和歐體一樣,都是從《史記‧三代世表》演化而來,不過蘇體本來僅列世代人名,人名之間,並無豎線橫線連串,和歐體畫有橫線為格的情形不同,因此看起來好像蘇體是上下直行,而歐體是橫行的,其實兩家圖表的格式都是由右向左行斜上的。後人採用蘇體的,為了更醒目起見,便在蘇體的人名之間,加上了橫豎線條連貫,而使蘇體有著直下分支的形狀。
3.寶塔式圖譜:
這一形式,究竟是何人所創,創於何時,目前還不能定論;不過在南宋宇文懋昭的《大金國志》裡,確已採用了這種形式,可能也是宋代譜家的產品。不過寶塔式因為豎線永遠在橫線的中央,人多的家族在一頁紙上很不易畫出,人名旁邊寫傳略時篇幅又不夠多,加上兄弟次序的排比無一定法則,所以不很雅觀,也常令修譜的人感到不便,明清族譜採用這一體式的不算很多。
4.牒記式的世系表:
這是按世代分別以文字敘述先人事蹟的,不用任何線條作成圖表,只是依世代先後把人的字、號、諡、功名、官爵、生卒年月日、妻妾子女、葬地以及其他簡單行事,一一寫出,實際上就是一個簡歷。這個形式的來源應該是出自歐陽修的譜例,相當於歐陽修世系圖表後面的傳略部分。由於這種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又節省紙張,因此清代以來有不少人家採用此法。
以上四種敘述世系的方法,是中國族譜中多年來常見採用的。明清譜書用歐陽體例的為多,因為比較方便,只要在書頁上畫幾條橫線就可以了,而且橫線可多可少,任隨修譜者之意而定。民國以後,牒記式漸次流行,大概與方便纂修有關。
一 中國的族譜 1
一、引 言
我國的族譜,導源於上古,一直到現在,上下數千年,和我國的歷史一樣悠久綿長;可是目前國內還有多少人重視這項傳統的文化呢?又有多少人家能修纂出好的譜書呢?其實族譜在我們中國不僅是一種優良的文化產業,一門高深的學問;同時在過去的歷史中,族譜對我們國家民族也作過不少的貢獻,無論是在敦親睦鄰方面,或是在闡揚倫理方面,甚至在安定社會、團結國家方面,族譜都是居功至偉的。然而,近幾十年來,國家多難,戰亂頻仍,影響到一般人家修譜,更影響到譜學的研究。今天我們在復興基地,物質生活富裕...
作者序
序
自古以來,我國就非常重視家族,《堯典》裏的平章協和,孔子所謂的修齊治平,都是以親族、孝友立論的說法,也是為維持家族精神而提出的一些主張;《周禮‧春官》中記「小史奠繫世、序昭穆」,也是指負責家族中父子、親疏、長幼、遠近等關係的。由於這是帝室貴族繼承政治地位的依據,因此家族資料便成了周朝的經國大典。秦漢以後,因歷代世變的影響,中國族譜隨之有了精進發展,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考試制度的嚴格實行與新儒學的建立,中國族譜學有了新內容與新體例,而且漸次傳播到了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中國文化圈的國家。清代更是中國族譜學在廣度與深度上有著更新發展的時代,值得探討研究。
民國七十年代,我因為協助聯合報系創立國學文獻館,主要工作之一是收集散失在海外的古中國族譜資料,並召開國際性中國族譜學術會議,因此我也踏入了譜學的門徑,寫作了一些譜學的文章,希望在敦親睦鄰、闡揚倫理,甚至在安定社會與團結民族等方面做些貢獻。
2015年臺北三民書局董事長劉振強先生來信,想把我多年來寫成的中國族譜及有關論文集結成書,我欣然接受,並對他的好意感激萬分。現在這本專書就要出版了,我希望能對復興、光大中華文化有所貢獻。這本書的問世,我應該感謝內子侯友蘭女士的鼓勵,以及陳龍貴、洪麗萍的幫忙。
最後,我希望讀者諸君給我指正。
民國106年春於加拿大雲城
序
自古以來,我國就非常重視家族,《堯典》裏的平章協和,孔子所謂的修齊治平,都是以親族、孝友立論的說法,也是為維持家族精神而提出的一些主張;《周禮‧春官》中記「小史奠繫世、序昭穆」,也是指負責家族中父子、親疏、長幼、遠近等關係的。由於這是帝室貴族繼承政治地位的依據,因此家族資料便成了周朝的經國大典。秦漢以後,因歷代世變的影響,中國族譜隨之有了精進發展,特別是在唐宋時期考試制度的嚴格實行與新儒學的建立,中國族譜學有了新內容與新體例,而且漸次傳播到了韓國、日本、琉球、越南等中國文化圈的國家。清代更是中...
目錄
序 言
甲編 中國的族譜
一 中國的族譜 3
二 唐代族譜略述 25
三 從中國族譜學的發展看宋代文化的特質 51
四 從范文正公家族譜籍看近世中國族譜學的發展 63
五 范文正公仲淹先生先世考 83
六 從《吳縣范氏家乘》看宋代恩蔭制度 103
七 略論清代族譜學的發展—以《武嶺蔣氏宗譜》為研究中心 123
八 清代「譜禁」探微 145
九 清代族譜家訓與儒家倫理 175
十 談滿洲族譜 199
十一 略論清代蒙古的族譜 235
十二 族譜中所見太平軍戰亂期間江浙死難人口舉隅 253
乙編 韓國與琉球的族譜
一 中國族譜學對韓日琉越漢文族譜的影響 277
二 中韓族譜比較研究 295
三 從族譜資料看中韓早年關係 343
四 簡介兩部古朝鮮漢文族譜 361
五 談琉球久米系家譜 379
丙編 附錄
一 民國以來的中國族譜學研究略述 403
二 臺灣地區族譜學研究之近況及問題 429
三 臺灣族譜、古契中所見先民開臺的艱辛 451
四 我從那裡來—族譜尋根的故事 465
序 言
甲編 中國的族譜
一 中國的族譜 3
二 唐代族譜略述 25
三 從中國族譜學的發展看宋代文化的特質 51
四 從范文正公家族譜籍看近世中國族譜學的發展 63
五 范文正公仲淹先生先世考 83
六 從《吳縣范氏家乘》看宋代恩蔭制度 103
七 略論清代族譜學的發展—以《武嶺蔣氏宗譜》為研究中心 123
八 清代「譜禁」探微 145
九 清代族譜家訓與儒家倫理 175
十 談滿洲族譜 199
十一 略論清代蒙古的族譜 235
十二 族譜中所見太平軍戰亂期間江浙死難人口舉隅 253
乙編 韓國與琉球的族譜...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